1、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语文试题(二)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玩梗”仅仅是一种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吗?南帆什么是“梗”?这是一个什么“梗”?两种询问方式立即显示出询问者语言身份的差异。一种询问来自网络语言外部,询问者不得其门而入,网络领域的奇特方言如同令人困惑的屏障;另一种询问发生于网络语言内部,询问者已经熟悉“梗”制造的表意方式。所谓“梗”,可能是一个动漫的经典桥段,可能是一个著名角色的形象,也可能是一句话,一个比喻,一个“神回复”,一个谐音的混搭。比如夏洛特烦恼是一个“梗”;考试不理想时,一首凉凉送给自己是一个“梗”;灌篮高手
2、之中“教练我想打篮球”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许多时候,网络语言成为划分一个文化部落的标记。网络空间的流行语如同一套特殊的服饰,网络语言共同体热衷于维护某种独特的风格。在某些场合适当穿插网络用语,可以显得自己“接地气”或者“亲民”。“梗”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这些桥段或者话语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
3、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文心雕龙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数量繁多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典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而重新将相距遥远的文本联结在一起。“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从经典、字典、典籍、典礼,到典范、典雅、典藏、典型,“典”往往包含普遍肯定的法则、标准。因此,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换言之,并非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
4、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引经据典不仅显现为文采斐然,也不仅构筑一个彼此激荡的“互文”网络,而且隐含了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典故则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则更显得一本正经。比如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而另一方面,诸如“刻舟求剑”“投鼠忌器”这些典故就似乎缺乏“梗”所具有的玩笑气息,因此,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
5、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梗”的功能。尽管没有正式的规定,但目前多数人仍然觉得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均不宜成为“梗”。典故与“梗”均源于读者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甚至充满偶然。但是,典故与“梗”的孵化语境远为不同。典故来自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引用者多为饱学之士。引用不仅证明某些思想观念赢得的普遍认可,同时表现出引用者拥有广博的学识。古代的某些饱学之士甚至有意炫耀自己的学识,号称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人曾经将过多的典故铺陈比拟为“祭獭”。总之,典故如同一个个扣子钉在众多文本连缀而成的文化谱系之中。相对而言,“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笑声是孵化“梗”
6、的必要添加剂。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夸张的自嘲或者装傻、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许多时候,“梗”的形成恰恰是狡黠地利用了典故,某些人“造梗”的目的是提高点击率,获取更多的流量,另一些人“造梗”的目的是带动某种商标,一个著名的“梗”肯定有助于商标的广泛传播。多数年轻人仅仅追求乐趣,他们将大量剩余精力投放于这种语言游戏,“评论梗”“弹幕梗”“身高梗”“撞脸梗”层出不穷。其实,许多“梗”仿佛远非那么有趣,只是一个小小的语言转折而已。当下,我们又该如何正视以“梗”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对于年轻人而言,“梗”更是一种新型表意
7、方式,它与网络空间的全部文化景观连为一体。上一代人的批评和贬损很难收效,他们似乎与来自网络空间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时区,彼此之间的兴趣。价值判断乃至表述和笑点相距甚远,来自网络空间的语言狂欢节犹如意义不明的喧哗。稍稍意外的是,来自网络的各种文化愈来愈强盛,似乎也在谋求一种“正典”的形式,并且力图验明正身,步入学术殿堂,赢得一席显赫的位置。一旦时机成熟,亚文化也将迅速放弃无厘头风格,转而遵循学院设置的学科模式,网络流传的“梗百科”显然承袭了辞典的编纂。学术界已经察觉这个迹象,许多学院正在将网络文化纳入正式课程,并且积极发表学术论文。(选自探索与争鸣,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8、是()A“梗”作为网络空间的流行语,是一种新型的表意方式。B“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一定的喜剧效果。C许多人认为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不太适合成为“梗”。D“梗”源于读者的再生产,因此其被年轻人频繁引用。2以下对“典故”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包括“字典”“典型”等,所有的“典”都包含着普遍肯定的标准和法则。B过往的人物、故事都可以充当典故,它们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C典故来源于读者的再生产,即对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D典故具有被频繁引用的特征,在日常口语中被广泛传播。3下列关于本文论述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按照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来展开阐述,论述由表及里,由浅
9、入深,层次很清晰。B在阐释“什么是梗”时,作者举出实例,选取日常生活场景,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C本文按照“概念特征来源与形成内容风格如何正视”的顺序展开阐述。D在论述事物特征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梗”与“典故”的区别。4下列依据文意作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轻人往往追求某些语言游戏的乐趣,而出现了各种“梗”。B典故被引用既证明其得到普遍认可,也表现引用者的学识。C“造梗”需要大众的语言狂欢,没有笑声恐怕无法产生“梗”。D饱学之士们为了炫耀学识,所以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5“梗”与典故有什么区别?请结合文章,从作用和风格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0、。阿勒泰的角落怀揣羊羔的老人李娟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怪不得小羊的叫声这么别扭,原来它被抱得极其难受。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抱人家,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这个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怎么了?这是”她乐呵呵地:“这个嘛,它的妈妈嘛,找不到了嘛,看它哭呢!”我们心想
11、:明明是你把人家弄哭的。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居然是奶瓶上的橡胶奶嘴,几乎每天都在出售。可大桥附近就那么两三个小村子,百十户人家。真奇怪。为此我妈还自作聪明地得出了两个结论:一、这个地方的计划生育没抓落实;二、这里的婴孩普遍牙齿长得早。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些人买奶嘴是为了回家喂小羊羔吃奶。冬羔不像春羔那么易成活。冬天很冷,不能跟着牧羊在室外活动,非常弱,因此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已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各探出一颗小脑袋。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
12、它有人一样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的话,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谁都愿意搂它在怀里,好好地亲一亲。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就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一样,一身温柔干净的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看了那情景,记忆里的整个冬天都只剩下了微笑。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门口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问:“是谁?”却又不回答。走过去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顺着墙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
13、来,一路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眉,再熟门熟路地进了我家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颗了。于是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由着它吃,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为止。有时候出门,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于是把羊带回家,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漫长冬天里只要是有关小羊羔的细节,真是又温暖又清晰。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只可惜当时我不在家,等回来时,它已经长得老大了,也就不那么好玩了。但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那羊被圈在我家小店后面
14、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了,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我家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顾客一走,它又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儿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经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途中,怀揣初生
15、的羊羔,于是母羊便紧随鞍前马后,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副完整的家的画面。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会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似的。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着的我所能感觉到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
16、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消失。(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老太太的说法不同,“我”认为小羊哭叫是因老太太的抱法不当而把它弄哭的。B第九段描写了小羊羔的外貌,使用比喻手法展现一些年轻姑娘对小羊羔的喜爱。C“我”家羊的表现使得来买东西的顾客误以为“我们”虐待它,这让“我”妈感到尴尬。D本文语言细腻而充满生活气息,最后一段表达出作者对与羊羔有关的美德的赞美。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使用动作描写,通过“搂”“托”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太太抱小羊的情态。B句子,从“一排纸箱”中可看出冬羔数量
17、多,也可看出“我”家捐助的纸箱之多。C句子,使用反问句加深读者对“我”家的羊不吃草的印象,加强了语气和情感。D句子,运用“浩浩荡荡”等叠词,生动地描摹出牧区人们转场的浩大声势和状态。8文中为何要写“我”妈得出的那“两个结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作者是怎样描写银灰色小羊羔的?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
18、,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节选自韩非子用人)材料二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臣光曰: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
19、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
20、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赏罚C循天则用力寡D而功立E顺人F则刑罚省而令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文中通“无”,与兼爱“故不孝不慈亡有”中的“亡”意思相同。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意思相同。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诸侯拥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拥有的封地。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
21、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C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D司马光认为愚人即使想作恶,也会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还是能制服他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14“为政之要,莫
22、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万里瞿塘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以“万里”开篇,极言空间之寥廓、邈远,将诗歌置于宏大的背景之中。B首联中的“六上弦”与最后一句中的“夜久”相呼应,体现诗人望月时间之久。C“时时”“故故”相对,都是时常、常常的意思,月光常常照亮暗室,洒满蓝天。D“风襟静”与乌鹊南飞视听结合,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乌鹊久久
23、盘旋。16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对秦统治者极力搜刮民脂民膏又肆意挥霍的做法给予了有力的抨击。(2)列子汤问中的“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极写音乐之美妙,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和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都是化用此句。(3)古代有“路上行车,水上行船”的说法,而船按照大小、功能等可分为舟、船、舫等,这些名称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听到电话铃声,你会紧张吗?根据一项七千多人参与的投票结果显示,85.7%的人会对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产生紧张,铃声一响便会不自觉
24、开始各种脑补。“电话恐惧症”引起广泛共鸣。“电话恐惧症”,恐的是什么?有人嫌电话耽误时间,有人怕尴尬、怕沉默,有人怕加班、怕出事,还有人怕诈骗骚扰实质上,电话恐惧症,恐的不是铃声,而是来电背后的人和事所带来的压力。铃声一响,电话里的内容,是完全未知的,是不可掌控的。正是“电话盲盒”的不可预测性,令人()。这种社交症候更多聚集在年轻群体中,而那些“玩不转”社交软件的老年人,拨响老友的号码,接通后听一句“最近还好吗”,还是会被温暖到。作为社会性动物,大部分人喜欢并习惯于游走在各种社交场合,在不同的交际场景中,任何状态的出现都是()的。因此,关于电话恐惧症的探讨,不必赋予其过多的价值评判。我们剖析这
25、一现象,去了解当代人的社交心理,也是对社交中的自我进行内寻。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算起,穿梭于电波之中的信息(),堪称海量。今天,沟通的途径足够多元,有太多方式去和一个人建立连接。无论媒介如何更新,声音构筑的对话桥梁依然坚韧。人们在一些时刻仍需要电话,需要通话时那一对一的专注沟通,需要那不经修饰、直截了当的情感抵达,更需要某个听到会瞬间心安的声音。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关联词的使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是”与“不是”相呼应,在前文否定的基础上肯定来电背后压力的实质。B“因此”承上表明“电话恐惧症”是社交正常反应,不必进行过多价值评判。C“无论”指任何条
26、件下的结果都不会改变,强调媒介更新背景下要多元交流。D“更”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层进关系,突出电话沟通时心与心交流的重要性。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几秒钟后,你就能得到一张与上传照片几乎一模一样的艺术图画。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当前大火的AI绘画软件带来的视觉新体验。AI绘画的迭代堪称日新月异。2022年年初,AI绘画还只能生成些概念化的草图,取代人类画师更是天方夜谭;仅仅过了半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一项美术竞赛中,一幅名为空间歌剧院的AI作品就斩获一等奖。该奖项的授予, 。
27、有人悲观地认为“艺术的死亡就在我们眼前展开”; :AI模仿的其实是画风,它无法真正复现画作中的人类思考,无法理解人的情感与价值观。回应这些争议, 。其实,AI绘画的本质是拼图,底层逻辑不是创作而是拼接。目前来看,AI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其技术有待进步。它现在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帮助画师创作草图,并不能像人类画家一样,创作出全新的作品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长远角度来看,AI的高成长性让许多人对就业前景忧心忡忡。例如,原来由原画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由AI与插画师合作完成,而一名插画师的待遇远远低于一名有经验的原画师,这对原画师岗位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同时,AI也对许多从事机械性劳动与重复性工作的就业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需要不断地清空和充盈。清空,是充盈的前提;充盈,是清空的目的。有时候,我们需要清空物质,充盈精神;更需要清空小我,充盈大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9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