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卖家):523738114@qq.com 文档编号:7974075 上传时间:2024-09-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常”和“奇”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并对古代诸多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先秦到宋元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受儒家中庸思维的影响,“奇”始终处在“常”的附庸地位,以一种亚文化的面目呈现。然而,到了晚明时期,这一现象逐渐发生改观。晚明奇观念的蜕变肇始于诗文领域,奇人李贽虽然提出了“出类而无益谓之奇”“不合于中庸谓之奇”等相关命题,但更具其个人特色与新变意义的乃是他对于常奇地位、常奇关系的探讨。整体而言,李贽主张以一种更为圆融的视

2、角实现常奇之间的相互转化,由此也实现了常奇地位的基本平等。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来源于佛教,另一方面来源于阳明心学和左派王学。因为淡化了常与奇背后的正统、异端内涵,圣人、君子等概念在李贽那里不再具备天然的崇高性。到了公安派,公安三袁与江盈科继承了李贽关于常奇观念、常奇关系的思考,将这一思想发展得更加细密、更加体系化,并进一步运用到文人人格、文学审美等诸多领域中。在人格领域中,他们欣赏遗世独立的宗教奇人、经世致用的豪杰之士、骨趣兼备的文人才士,但究其本质,这种欣赏都源于一种对这些人物独立人格与超常才华的钦佩。竟陵派虽然也推崇奇人,但和公安派赋予奇人以狂者本色不同,竟陵派的奇人更多具有一种狷者的特点。

3、这表现在奇人在钟惺、谭元春的笔下往往具有严冷的性格底色、深细的性格特征、深厚的道德修养与好古的学术追求,而奇人的生活环境也以幽静为主。在晚明文言小说领域,由于许多著作大量记录神怪异事,这和传统“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传统观念形成了一种矛盾与张力,为了消解这种文化压力,晚明文人对“奇”的生成与存在、“奇”的独特功能等进行了颇成体系的言说。他们或将“奇”视作“常之变”或“理之变”的结果,或将“奇”视作偏于主观的感觉性概念,但无论如何,他们都认为“奇”在这个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迂儒不能囿于自我的有限认知而对未知未见之“奇”轻易加以否定。为了论证“奇”的言说合理性,晚明人对“子不语怪力乱神”进行了诸多

4、富有新意的解释,这种解释并非一种“我注六经”式的客观训诂,而是一种渗透着强烈主观意图的“六经注我”式的言说。整体而言,晚明文言小说之“奇”可以分为志怪之奇、野史之奇、博物之奇三大类,在对不同类别之“奇”的分析评论中,晚明文人发掘出了“奇”的劝诫教化功能、“奇”的补史功能以及“奇”对于“正味”的补充平衡功能。“奇”以“常”为体系确立了自我的存在位置,另一方面又以“常”为中心明确了自我的价值与功能,由此在“奇”与“常”之间形成了一种辅助、互补的共生关系。在晚明白话小说领域,出现了家喻户晓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而水浒传进入“四大奇书”这一行列的曲折历程也透露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嘉靖至万历初年的时候

5、,人们将水浒传视作“奇书”其实更多是一种戏谑之论,到了李贽、袁宏道那里,开始以“童心说”为依据将水浒传与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相提并论,这既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浒传的文化地位,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这些异端文人进行自我塑造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说,“四大奇书”称号的确立,呈现出文化领域中俗文学的地位日益上移并逐渐与传统主流文化分庭抗礼的文化历程。如果对诗文、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等领域中的“奇”观念进行一种高度的提炼与概括,不难发现诸体文学中的“奇”依然存在着一种共通性。“奇人”往往想要和世俗世界中的凡夫俗子拉开距离,而“奇书”也往往要同平庸凡俗的平平之作划清界限。无论是李贽、袁宏道对于“奇人”的论述

6、,还是金圣叹对于“才子奇书”的言说,都建立在文人独立人格、卓越才能、非凡才华的基础之上。无论是在诗文领域还是在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领域,“奇”都以突破现有秩序为目标,但最终又都回归到了“常”的路径上来。如公安派后期文学理论中的反思与转变,如竟陵派对于儒家道德与古代诗学传统的强调与复归,如小说戏曲作家对于“常中出奇”观念教化意义的赋予等等,都体现出这一特征。一方面,文人在求奇的过程中往往以异端、奇人自居,充分表现出自我和主流文人、主流文化的不同点与特殊性。但另一方面,时间久了以后,他们发现要实现自身价值与意义的最大化,最终还是要回到主流的文化秩序中来。最终,“奇”和“常”在激烈的碰撞、交锋之

7、后,往往会形成一种相互妥协、相互平衡的微妙关系。(摘编自陈刚奇观念与晚明文学研究)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贽提出的“出类而无益谓之奇”等有关“奇”的内涵的相关命题,来源于佛教思想及阳明心学、左派王学。B晚明文人对“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儒家传统观念提出了许多新的解释,以论证有关“奇”言说的合理性。C水浒传最终成为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之一,在其文化地位提升的过程中,李贽、袁宏道发挥了重要作用。D李贽、袁宏道有关“奇人”的论述,金圣叹对于“才子奇书”的言说,可以表现出他们有超越普通之人、平常之书的思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奇”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

8、与审美取向,晚明奇观念的变化开始于诗文领域,是因为诗文在古代长期居于文学样式的主体位置。B作为晚明“奇”观念转变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李贽所具有的文化姿态、思维方式在当时都显得与众不同。C公安三袁、江盈科在继承前人有关观念、思考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文人人格、文学审美等领域,引领了追求道德修养与古代学术的风尚。D晚明文人带着一种强烈的主观目的,将文言小说之“奇”分为志怪、野史、博物三大类型,并挖掘出“奇”的多方面功能。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中所论“奇观念”的一项是()A西游记既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同时又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B封神演义以真实历史支撑思想框架,创作的哪吒闹海、混元金

9、斗等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C百战奇略从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一。D牡丹亭戏剧写了杜丽娘死后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的故事。4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论述“奇”“常”时,涉及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等,论述较全面,还使用了引用、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B文章在论述“公安派”与“竟陵派”对“奇人”的理解时,使用了对比论证,使表达的观点鲜明。C“虽然但”“整体而言”“往往”等词语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使文章表述更准确。D文章在论述“奇观念与晚明文学”这一论题时,既着眼于古代,又适当结合当下文学现状,有针

10、对性。5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概念,“常”与“奇”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请结合背后原因作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来的是乌鸦意大利卡尔维诺这溪流是张用轻盈清澈的波纹做成的网,网中水在流。不时地,就像是银色的翅膀扑腾在水面上:那是一条鳟鱼的背脊在闪闪发光,很快又顺着“之”字形没入水中。“这里全是鳟鱼。”那些人中的一个道。“如果我们扔一颗炸弹进去,它们就都会肚皮朝上地浮出来了。”另一个人说。接着从腰带上摘下一颗炸弹并拧起了火帽。就在那时,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小伙子往前走了一步,那是一个山里的男孩,脸是苹果形的。“你给我。”说罢就从他们中的一个人手上拿过步枪。一条鳟鱼扭

11、动着冒了出来,小伙子一枪射到它身上,就好像鱼在那里等着他一样。现在,鳟鱼是白着肚子浮在水面上。“这家伙枪法不错。”他们说。“你跟我们来。”领头的说。“那你们把枪给我。”小伙子答道。“好啊,当然。”他就跟他们走了。晚上他们睡在牧羊人的小房子里。天刚亮小伙子就醒了,而其他人还在睡着。他拿上他们最漂亮的枪,把干粮袋里装满子弹,就出去了。他远远看见公路上的路标。从路标那里,能看见“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正平举着枪前进。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他们哇哇大叫起来,把武器对准了他。但小伙子早就已经看中他们中一个人胸前的金色扣子了,并瞄准了这扣子,开了火。传来了男人的尖叫,于是一阵阵

12、的扫射或是零星的几枪呼啸着从他头顶上穿过:他早就躺在路边地上的一堆石子后面,藏在一个死角里了。他还可以走动,因为石堆很长,可以在一个始料不及的地方露出脑袋来,可以看见那些士兵的枪口在闪光,看见他们制服的灰色和光泽,还可以对准一枚军衔、一个袖章射击。然后再伏在地上,敏捷地爬到另一处开火。不一会他听到自己身后扫射起来,可这扫射都越过了他,击中了那些士兵:是同伴们赶来用冲锋枪支援他了。“亏得这小伙子用枪声叫醒我们。”他们说。而小伙子呢,被同伴们的枪火掩护着,瞄得更准了。突然,一颗子弹擦过他的脸颊。他转过身来:一个士兵来到了上方的路上。他跳进排水沟,躲起来。他听见那个士兵上不了子弹把枪扔在了地上。于是

13、小伙子猝然爬出来,朝那个正在逃跑的士兵射击:他把士兵的肩章打掉了。他跟着他。士兵时而消失在树林里,时而出现在射程之内。他打焦了士兵头盔的帽顶,然后是皮带圈。这么追着,就追到了陌生的山谷里,那里听不见激战的喧嚣。突然间,士兵的眼前就不再是树林了,而是一片林中空地,而那小伙子就要从树林里出来了。在林中空地的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士兵刚好来得及躲在了石头后面。他有手榴弹,那小伙子是不能靠近他的,而只能在步枪射程范围内守着他。如果他能跳到旁边的灌木丛中就安全了,但是要穿过那段光秃秃的地:那小伙子能留在那里多长时间呢?他难道永远都会瞄准武器吗?士兵准备做个尝试:他把头盔顶在刺刀尖上,然后把头盔举过了石

14、头顶部。一声枪响,头盔滚在了地上,给钻了孔。士兵并没有灰心,还在等待机会。这时,一只鸟急速穿过了天空,也许是一只戴胜。一声响,它掉下来了。士兵想到了一个主意:“如果他正专注于打鸟,那就不会在意我。他一开枪我就冲过去。”但也许最好还是先做个尝试。他拾起头盔,并把它盖在刺刀顶端时刻准备着。这次是两只鸟儿一起飞过:是扇尾沙雉。士兵对要把如此一个绝妙的机会浪费在尝试上感到惋惜不已,但也不敢贸然行动。小伙子朝一只沙雉开了一枪,于是士兵就赶紧把头盔伸了出去,他听见枪响。看见头盔蹦向空中。现在士兵感到嘴里是一口铅的味道:他才发现,枪很快又响了一声,那两只沙雉中的另一只也落了下来。所以他不敢做出任何仓促的举动

15、:在那块石头后,握着手榴弹,他还是安全的。为什么他不试一试把手榴弹摔到小伙子那边去呢?尽管小伙子也是藏着的。他背靠着地躺下来,攒足了劲,把手榴弹给扔了出去。扔得不错,也许可以扔得更远。但当手榴弹就要走到抛物线的一半处时,又是一枪,它在空中炸开了。士兵把脸埋在地上,以防榴弹碎片砸在自己身上。当他再抬起头来时,乌鸦来了。他上方的天空中,一只乌鸦缓缓地盘旋着。现在小伙子肯定得对它射击了。但那枪声却是迟迟没响,尽管他击中的那些鸟儿都比这只飞得高和快。最后,一声枪响,从最近的一棵松树上掉下一只松果。现在他打起了松果?他一枪一枪地打下了松果,松果掉在地上时会“砰”地响一声,干巴巴的。每响一枪,士兵就看一眼

16、乌鸦:掉下来没?没有,那黑鸟在他上方盘得越来越低。难道是那小伙子没看见这鸟吗?也许是这乌鸦就不存在,只是他的一个幻觉。也许谁要是快死了,就会看见各种鸟飞过:当看到乌鸦了,就说明到时候了。那么,就得告诉那个总是在打松果的小伙子。于是士兵就站了起来,用手指着那只黑鸟,“那里,有只乌鸦!”他用自己的语言大喊着。子弹打在他绣在制服上的那只展翅飞翔的老鹰的正中间。那只乌鸦打着圈,徐徐降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小伙子射杀鳟鱼,寥寥几句,表现他枪法不凡,为下文追击、射杀德国兵做铺垫。B小伙子追击德国兵时依次击中其肩章、帽顶、皮带圈,写出追击的激烈,增添了故事的真实

17、性。C小伙子弹无虚发,一度对盘旋的乌鸦不予射击,这是他对德国士兵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D小说以乌鸦徐徐降落作为结尾,意在暗示德国士兵的结局,也给小说留下了回味的余地。7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处:从听觉角度写战争,既使小说平添波澜,又符合战争这个特定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B第处:前句写士兵走投无路,情节陡然紧张,后一句又峰回路转:小说尺水兴波,跌宕起伏。C第处:士兵用头盔做尝试来试探小伙子的枪法,说明他非常谨慎,反衬出他下文表现的反常。D第处:此处为心理描写,“肯定”“但”,表现士兵由希望而失望,抑扬起伏的心理活动。8小说为什么用“最后来的是乌鸦”作为标题?9小说描

18、写战场上紧张的追击过程时,为什么要安排小伙子打鸟、打松果的情节?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屈仲之机括,于是乎决。法中所以通差令佐理掾者,谨之至也。年来州县,悉以委之初官,付之右选,更历未深,骤然尝试,重以件作之欺伪,吏胥之奸巧,虚幻变化,茫不可诘。纵有敏者,一心两目亦无所用其智,而况遥望而弗亲,掩鼻而不屑者哉!慈四叨臬寄,他无寸长,独于狱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若灼然知其为欺,则亟与驳下;或疑信未决,必反下覆深思,惟恐率然而行,死者虚被涝漉。每念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皆原于历

19、试之浅。医师讨论古法,脉络表里先已洞澈,一旦按此以施针砭,发无不中,则其洗冤泽物,当与起死回生同一功用矣。(节选自宋慈洗冤集录序)材料二: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某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其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旦诣州,屏

20、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费以饭僧,为若水祈福。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

21、谢。远近翁然称之。(节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留之A且旬B日C知州D屡趣之E不得F上下G皆怪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胥”指古代官府中的小吏,与蒲松龄促织“里胥猾黠”中的“胥”含义相同。B“针砭”本是一种疗法,后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与“针砭时弊”中“针砭”含义相同。C文中“狱”意为罪案,与左传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含义不同。D文中“微”意为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慈认为,当时的州县官府往

22、往把人命关天的刑狱之事委之于缺乏实际经验的新入选官员,这些人容易于受到欺蒙,这会导致是非混淆,冤情丛生。B宋慈曾经四次被任命为掌管刑狱的最高法官,他谦逊地认为自己没有别的长处,唯独对于案情的审理始终持审慎再三的态度,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C钱若水的品行与同州官员形成对比。知州断案主观片面,钱若水多次劝阻,但知州不听。同州录事公报私仇、刑讯逼供,迫使富民承认杀死女奴之罪。D回答录事的诉求时,钱若水含笑回应,以此缓和对方激烈的情绪。而回答知州想为他上奏时,他先直陈内心的真实想法,再通过反问指出拒绝的理由,态度坚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灼然知其为欺,则亟与驳下。(2)其人不

23、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费以饭僧,为若水祈福。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作为刑狱官应具有的品质。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湘月姜夔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注释】姜夔:南宋词人。终生布衣,以清客身份转徙于权贵之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七月十六日,受邀与其他文人同游湘江。自度“湘月”词牌,写成此词。夷犹:从容不迫。容与:悠闲自得。名胜:名士。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

24、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以问句开头,“长负清景”说明旧约未赴,可见此次出游的难能可贵。B“暝入”三句,写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词人和同游者一起乘兴泛舟湘江。C“倦网都收”句的“网”同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的“网”,指尘世罗网。D下阕描绘弹琴、阔论的聚会场景以及夜色中的岸柳飞星,富有诗情画意。16姜夔的词具有“清空”特色。请从遣词用句、意象选取、意境营造、表现手法、思想情怀这五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说说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尤其重视谋臣能士,甚至不惜用珍宝土地来招揽他们,如在六国论中苏洵提出如果“ ”,齐心协力进攻秦国,那么秦人会食不下咽;

25、过秦论中诸侯谋弱秦也是“ ”以达到招揽读书人的目的。(2)京剧传统剧目四郎探母中“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的唱词,唱出了陶渊明笔下“ , ”的心境。(3)越是有志之士,对时光的流逝越是敏感,古人常借鬓发的细微变化来抒写对生命易衰的感慨,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双河口有四十余户人家,守着百余亩山田。村里的住户沿溪、沿山谷分布。山高耸起来,海拔高达千米。山中有高山田畈,遂名上田山。在上田山里,栖息着黑熊、豺、云豹。我家的邻居汪氏,娘家就在上田山。她爸爸()个头偏矮,像水泥墩一样结实,脸皮如松树皮一样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她爸爸()每年都会来她

26、家。来了,她爸爸()跟她说,熊拱翻了蜂箱偷蜜吃,豹袭击了牛犊,豺叼走了鸡。山坳日日腾起烟尘。猴在山麓嘶吼。猴是短尾猴,只有一条腿,眉须浓白,眼眶颜色如红漆,鼻子皱如核桃。这是一只老公猴,白天在公路上晃悠,不惧行人和车辆。见了停下的车或行人,老公猴就乞食。它吃面包,吃饼干,吃肉,吃玉米,吃苹果,喝酒,喝可乐。不给它食物,它就发怒,直起身子抓人、抢东西。路过的客人见了猴子,就停下车,给它吃食,和它合影。它拉开易拉罐,喝起饮料来。我见过三次老公猴。它长得肥胖,腆着下腹,和村里的狗一起玩耍。自从2023年3月以后,老公猴再也没现身了。不知它是死了,还是去了别处的山林。有村中采药人说,这是上田山来的过山

27、猴,原是猴王,斗败后,被驱逐出了猴群,在群山中孤独游荡。一个曾经的猴王,却“落草为寇”,成为山中的游魂。18下列对文本中语言现象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第三个加点的“她爸爸”与上文重复,删去更好。B第三段加点的“晃悠”形象地写出了猴子的姿势和神态。C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中“这”,表近指,应该换成“它”。D第四段中成语“落草为寇”所加的引号表示引用和讽刺。19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续使用了五个“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村是中华文明的生发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众多文人而言,乡村不再是一个居住场所,更是品鉴和寄情的对象,是精神的归属。至少自唐代,无

28、论是处尊居显还是地位卑微,文人在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时,总是绕不过陶渊明的田园成为首选。只不过由于时代语境和个人际遇的差异,每个人在承袭陶氏田园志趣的同时,也形成了个人的风格特征。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即使一些非乡村出身,亦无耕种经验的文人也是如此。王维出身于官宦之家,状元及第后,投身官场,最高官职曾至尚书右丞。其早年经历 A ,四十岁后却移情乡村,隐居蓝田,仿佛找到了人生的归途。(甲)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费孝通认为,(乙)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他看来,“土”不是贬义词,而是我们的民族特征。区别于游牧民族和工业社

29、会,中华文明是靠土地的产出来维系的,(丙)因此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丁)无论迁徙到哪里,都期盼叶落归根。此外, B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目标是让人类回到无为无争的“自然状态”。这虽然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但已深深影响了很多文人的终极追求,他们愿意想象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来抵抗现实世界的纷扰。此时,一亩小园便幻化为心中的宇宙。20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一句在文中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现代文阅读中所论述的“常”和“奇”看似是一对简单的概念,却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常”意味着合乎常理、合乎逻辑,代表着主流文化或思想;“奇”既特立独行、不同流俗,也出类拔萃。“常”与“奇”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11页,共1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523738114@qq.com)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