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济宁北大培文实验学校(济宁市实验中学)济宁北大培文实验学校(济宁市实验中学)20192019级高二上学期级高二上学期1010月月考月月考 历历 史史 试试 题题 (2020.10)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卷(选择题,共第卷(选择题,共5757分)分) 一、选择题(共 38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57 分) 1 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 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A官员世袭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
2、治 2 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 “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 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 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 的制度 A以丞相作为行政首脑 B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反映了贵族政治已取代官僚政治 3石棺葬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大约流行于战国至西汉晚期,似行氏族 公共墓地制,随葬品一般只有二三件陶器。 自汉武帝开拓西南夷设置郡县后,石棺葬相继消 失,代之而起的是外来的土坑墓、砖室墓或崖墓,随葬井灶壶罐,该地渐与中原文化融为一 体。这反映了( ) A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B西南地区手工业得到发展 C
3、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建立 4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亦曰两地。 分文事任宰相,武事任枢密。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防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 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这说明的本质是 A政府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 C两府职责分明 D君主专制加强 5 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 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 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 准确的是 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B内阁此
4、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 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6别驾本为刺史随员,负责协助刺史处理各类文书,东汉末年多为各州刺史自行任命; 隋以后别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职权也有所不同。这一变化 A加强了刺史的监察职能 B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D打破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 7 在希腊文里, “公民” (Polites) 一词本身就源自城邦 (Polis) , 意为“属于城邦的人”。 亚里士多德说:城邦的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且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体。这 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城邦公民的基础逐步扩大 B自然经济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C城邦与公民互为
5、存在条件 D城邦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8有学者指出,经过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公民“习惯于既做演说者,也做听众,每个人因 为感到他对决定施加了影响而幸福”。据此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 A消除了贵族阶层的影响 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C保障了民众之间的平等 D激发了公民的主体意识 9从下表国家机构的组成看,该国的政体是 A贵族共和制 B君主专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10 联邦党人论稿的“引论篇”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先 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 解决文中的现象,1787 年宪法 A确立了邦联制原则 B确立了共和制原
6、则 C确立了联邦制原则 D确立权力制衡原则 111912 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 法从本质上反映了 A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的本质 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了余地 C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D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121939 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 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 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 A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是无产阶级专政的表现形式 D为新中国的
7、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131947 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政府的改组,在国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占 17 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占 11, 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00 人中的 50% 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 24 分,其中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 个政府。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 B中国人民为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 14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 2 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全会决议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
8、人 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由此 可见,七届二中全会 A对建立新型政权作出重要论断 B标志着中共成为新的执政党 C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 D得到中国各政党的广泛拥护 151953 年1954 年,新中国进行了首次大规模普选。安排天津郭庄子的选民投票时, 正赶上青年妇女蒋宝珍的婚礼,她为了参加选举,把婚礼推迟了 2 个小时。她说:“结婚 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她所说的后一件喜事是指 A选举政协委员 B选举人大代表 C选举国家主席 D选举总理 16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 魏国首霸中原;燕昭
9、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C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D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7“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 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18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 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宣
10、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19 曹魏建国之初, 在地方设立中正官, 考察、评议人才。 中正由当地出身、 “德名俱高” 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这一政策 A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 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20下面是据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 年)登科录中记载的 601 名中榜进士信息整理的社 会阶层来源对比示意图。其主要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宋代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平民阶层的政府 B平民阶层有望执掌宋代国家的最高权力 C贵族官僚阶层已在宋代社会中完全消失 D科举选拔推动了平民向上层社会的流动 21据太祖实录记载,1
11、385 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 官员共 4117 人的政绩,其中擢升者 435 人,复职者 2897 人,黜降者 471 人,罪罚者 171 人,免职者 143 人。由此可知,明初 A重视对地方的掌控 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 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 D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 22唐朝后期,有人提出必须由公卿子弟担任高官,因为他们“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 教而自成”;明朝让进士中优秀者入翰林院观习政务,称“庶吉士”,在六部等衙门者仍 称进士。这反映出 A注重官员行政经验 B官员文化素养提高 C门第观念仍然流行 D官吏来源逐渐扩大 231854 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
12、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 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 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24188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 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 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 10,1930 年占 80,1970 年达到 85,此后 一直在 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A削弱了精英
13、政治的影响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251905 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合 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 清政府颁布举 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 堂的那部分士人。这些举措 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B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 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 D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26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 至 1912 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 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
14、因为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71935 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 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 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 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剥夺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力 28商人自称“受命于天、天命恒常”。周人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敬德保 3 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新的天命观,构建了一条“民意有德天命”的政 权合法性、“革命”
15、合法性的证明逻辑。商到周天命观的变化反映了 A国家治理不再借助神权 B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C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D商朝制度被西周抛弃 29汉代有一案件:“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 甲,甲藏乙”该如何裁决甲呢?董仲舒说:“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春秋之 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据此论,皇帝最终宽释了甲。材料主要反映出 A儒生干政 B儒家约束皇权 C儒术独尊 D儒学影响司法 30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 ,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 规范详尽细致。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 明当时 A理学重规范轻自律 B理
16、学重礼轻法 C礼制繁琐严苛 D礼制趋向世俗化 311983 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 ,内称:“有任人以为 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 A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 B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 C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 D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 32 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 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受罚。对因欠债而以劳动抵消债务的,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 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 20 天。据此可知, 秦律 A细密而又严苛 B注重保证发展农业所必需的劳动力 C重刑罚轻感化 D解决了兵员补充和农业发展的矛盾
17、 33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 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 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B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C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 D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 34公元前 5 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 ,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 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 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是因为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奠定了“万民法”基础 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5 德
18、国天主教神学家席林(1874-1956)认为,为了给人类的生存提供和保障物资资料, 人类必须从事经济活动,但是经济活动不是目的本身,毋宁说“最终目的是为了上帝”这是 当时天主教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其中合理的是: A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 B是宗教顺应时代的体现 C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 D挑战了西方国家社会形态 36美国法学家莫里斯指出:“近一百二十五年间在美国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大都是为 从事废除封建时代的规则和陋俗而恢复到罗马法的原则, 有时甚至还回到罗马法的字句上 面去。换句话说,罗马法和封建主义的普通法间的竞争,到今天还继续着。”在此, 他强调的是 A后世的法
19、律与罗马法相互抵触 B美国法律对罗马法精神的继承 C罗马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 D罗马法依然适用于今天的美国 37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 原则;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 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381979 年到 1992 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法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 、 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
20、条例。此外,中 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A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B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C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4 第第卷(非选择题,共卷(非选择题,共 4 43 3 分)分) 二、非选择题(共 3 个小题,39 题 12 分,40 题 19 分,41 题 12 分,共 43 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 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 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
21、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 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据宋史职官三记载,以“七事”考核监司。七事为“一曰举官当否,二 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三曰户口增损,四曰兴利除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较正刑狱, 七曰盗贼多寡”。以“四善”、“三最”考核守令。四善为“德义有闻、清谨明著、公平 可称、恪勤匪懈”。三最为“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 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宋代对官吏经济 政绩的考核是治吏的重要工具之一,事关对人才的选拔任用,不仅涉
22、及到对其任职期间财 政财务收支和财经法纪的审计考核,而且还要做出评价,确定等级,作为对官吏赏罚任免 升降的重要依据。 宋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官吏考核的积极意义。 (6 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 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 本制定大明律 ,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 ,而最后一 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
23、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 明律例 ,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 ,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 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 ,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 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 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 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 典 。 法国民法典 继承了罗马法传统, 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 形成了“大陆法系”。 “英 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
24、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 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 制建设。1979 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 138 部法 律,对 10 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 等。1997 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目标,制定了 104 部法律,对 57 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
25、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6 分) (2)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的主要特点,并分析特点形成的 原因。 (7 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修订法律的原因。 (6 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 或加补充修润, 成为正式诏书, 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 经画敕后, 即成为皇帝的命令, 然后行达门下省。 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 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 称为“涂归”。 涂归亦称“封驳”“封还”“驳还”等,其意义略相同。若以今日惯语说之,门下省
26、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 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与知州同领州事,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 狱讼等。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 的官员。 知州不法, 通判可奏告朝廷。 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史宋史 材料三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副署权与专制政治的关系为视角,结合所学,对以上三则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 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