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甘肃省张掖市某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卖家):meimeiwenku 文档编号:7983629 上传时间:2024-09-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甘肃省张掖市某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4届甘肃省张掖市某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4届甘肃省张掖市某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4届甘肃省张掖市某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4届甘肃省张掖市某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届甘肃省张掖市某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脑科学与教育结合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对验证与发展教育理论发挥了巨大作用。脑科学研究通过定位技术分析了认知过程涉及的各个脑区,明确了各脑区的作用与功能,将思维过程与大脑神经活动相联系,将抽象的思维与具体的神经功能相关联,促使思维过程可视化,从而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物质条件。此外,对脑区的研究还发现情绪在提升认知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脑科学已找到了情绪影响认知效率的途径,明确了杏仁核在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情绪会导致杏仁核释放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调节海马活动、重塑神经组

2、织,从而影响记忆的编码和巩固。此外,情绪还会通过影响注意力和决策能力等因素左右认知效率。上述脑科学的研究说明了情绪的重要性,提示教师和家长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研究者发现在大脑神经元数量已定的情况下其突触数量会产生变化,并在四岁左右时其数量达到高峰。对动物开展的实验也证实了发育存在关键期的结论,譬如视觉正常的猫在幼年时被遮住眼睛,成年后把遮挡物取掉,猫的视觉无法恢复,会一直处于失明状态。类似的实验均表明,语言、视觉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一旦错过发育的黄金时期,就难以恢复。但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似乎为脑功能恢复的研究带来一线希望。科学家发现某些脑区,包括对学习、记忆起关键作用的海马区,终身能产生

3、新的神经元,即大脑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一方面要强调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利用关键期充分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应该是贯穿终身的,努力是能够换来能力提升的。研究显示,适宜的刺激及舒适的环境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原因是适宜的环境有利于神经元突触的形成。动物实验证实:将小鼠置于含有适宜刺激(丰富的玩具、宽阔的场地)的环境中,其突触数量比一般小鼠高出20左右,这是由于适宜刺激会影响海马突触发生,从而对神经环路造成影响。此外,科学家利用脑电波对大脑的研究也发现,在放松状态时产生的a波最有利于个体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为学生学习营造适宜的环境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压力适

4、中的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研究表明,当学生长期处于压力条件下,会抑制其大脑形成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能力。但压力并不都是有害的,科学家发现压力会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这些激素增强了大脑对相关事件的记忆。因此,过强的压力或长期处于压力的氛围下是有害的,有适度紧迫感的压力可能是有益的,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压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脑科学的视角下揭示学习的本质,不同科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例如Sprenger 指出学习本质上是通过放电形成电化学回路以促进神经元建立连接的过程,Gazzaniga等则认为学习和记忆与神经元间突触接触强度有关。总结归纳,对学习本质可做出如下定义:个体

5、受到刺激后建立新的神经连接,增强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强度,形成了新的神经网络,使得脑内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促进个体对变化的环境作出适宜反应。学习过程是个人经验反馈至大脑,形成新的神经网络而影响个人心智、行动,并促成新的个人经验产生的过程。探讨学习本质和学习过程,有利于研究者和教师从脑科学层面了解学习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习的发生以促使学习效率的提高。依据学习本质的定义,明确了教学本质:基于丰富情境的创设,控制与提供必要的刺激,促使学习者的大脑在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特定的神经环路,将外界知识不断内化,进而建构个体的经验知识。基于脑科学研究提出的教学本质,可为教师教学提供科学建议。(摘编自杨聆

6、、禹娜、李增娇脑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作用)材料二:大脑的活动可以被认为是非常复杂的动态网络,近几年新的研究技术手段使得我们可以从毫米或毫秒级别上来研究脑的动态,就像把整个大脑呈现为3D动态图,用视觉图像表达和分析它,从而研究脑活动是如何组织的,有哪些区域(节点)是非常重要的,远程连接又有怎样的意义,等等。此外,脑科学的研究也通过双胞胎实验、视觉剥夺实验等研究发现,人类个体的早期经验会极大地调制脑网络的一些先天因素。从基本的DNA遗传到表观遗传,再到后天环境作用,教育本身可被视为能够改变脑网络的后天环境,从而对大脑进行进一步的塑造。也有研究提出,教育是不是有可能改变表观遗传?比如父母早期

7、是处于饥饿状态或是噪声污染状态,这些是否会通过表观遗传改变孩子的认知能力?不管是在脑科学界还是教育界,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因此,脑科学界有必要和教育界有更密切的合作,这个过程既涉及对重要的脑科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科普,也涉及进一步研究基本认知能力在儿童青少年早期的动态发展,了解哪些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会改变它们,以及了解每个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摘编自蔡清从脑科学视角谈学习和教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脑科学研究发现情绪在提升认知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B语言

8、、视觉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一旦错过发育的黄金时期,就难以恢复,因此要利用好关键期帮助学生发展能力。C压力对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过强的压力或长期处于压力的氛围下是有害的,但有适度紧迫感的压力可能是有益的。D脑科学界和教育界深入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能够改变孩子的认知能力,这些研究能够让我们做到因材施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有关脑科学的研究实验,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科学性。B在脑科学视角下,科学家们在对学习本质的研究中都肯定神经元的重要性,侧重点相同。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大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说明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D我们要想最终真正做到因人而异、

9、因材施教,就必须让脑科学界和教育界更密切合作。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一张一弛,文武之道。B东隅已逝,桑榆非晚。C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提到的脑科学和教育结合产生的研究成果的一项是()A对认知活动的了解B对学习时机的把控C对教与学本质的掌握D对记忆方法的研究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王朝的挽幛吴光辉一笔长横是风。一笔斜点是雨。一笔卧钩是泪。1898年7月8日这一天,整个江南山景就如同一幅黑白相间的书法作品,被开除公职、遣送回乡后去祭祖的翁同龢,就一

10、路悲伤地向着这幅作品深处跌跌撞撞而去。一片墨黑的天正下着细雨,刮着阴风。69岁的翁同龢早已脱下一品朝服,穿上一件玄色长袍,全身被阴风吹得瑟瑟发抖,雨水早已淋湿了他花白的头发。风黑。雾白。雨清。常熟虞山西麓祖坟四处的垂柳飘拂着无奈,祖坟前新插的白幡飘展着悲苦,白色纸钱在四处飘飞着惆怅,焚香的青烟从土坟前升腾起忧伤。白发玄衣的翁同龢还没走到父母的坟前就痛哭流涕起来:“父母大人呀,儿子不孝,对不起你们呀!”他是一路喊着哭着,踉踉跄跄地奔到坟前的。他流着泪在坟前祭桌上供上祭品,点烛烧纸,吹鼓手们也吹起了唢呐。一曲凄凄惨惨的苏南民间悲调便从坟间传出,呜呜啦啦,凄惨动人。翁同龢跪倒在黑白相间的水墨山景里,

11、跪倒在撕心裂肺的绝望中。一夜的漫天阴雨随风扫过留下了点点愁苦,一夜的孤雁在林间盘旋留下了沙哑的长鸣,一夜的寒霜无声地洒落留下了一片揪心的惨痛,一夜的无边悲愁使翁同龢白了一尺胡须。悲苦。惆怅。绝望。这便是翁同龢挥毫写下的祭祖手札的情感由来了。这恐怕也是我翻开翁同龢的松禅老人遗墨,就感到从那一幅幅白纸墨迹的字里行间,流泻出无限的愤懑与忧伤的原因吧。我觉得那本在他去世后出版,现已发黄、陈旧斑驳的书法作品集,早已不是翁同龢削职为民、归隐山林时的艺术陶冶,而是一种封建知识分子理想破灭时的情感发泄,又是一种封建王朝从兴盛走向没落时的历史笔录,更是一种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时代挽。渗透纸背的不仅仅是翁同

12、龢晚年的墨迹,而更多的是翁同龢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的无限惆怅。我不知道翁同龢是不是色盲,但他肯定将他的归隐地江苏常熟虞山那原本五颜六色的景物,全都精减成黑白照片似的图像,然后用他的书法思维,将这片远离县城的寂山静水,勾勒成黑白相间的波墨,从而写下了黄昏犹作春江渌涨等一幅又一幅书法佳作。他让眼前的世界全都变作笔下的黑白与线条,又让线条的墨色在白纸上化作一种无奈与叹息。同时,他还让世间的乖张狡猾全都变作笔下的朴拙敦厚,又让人世间的忠奸是非化作一种黑白强烈对比的独特形态。翁同龢就这样将自己在这书法的黑白世界里化作永恒。我敢断言,翁同龢选择书法是他人生的一个必然,因为在书法的黑白世界里,他内心深处的这种

13、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才得以充分表达,而他的人生又一步一步地迫使他选择了这种表达。然而,正是这种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成为大清王朝的国家悲剧和翁同龢的个人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翁同龢在甲午战败后积极参与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来挽救国家的危亡。他私访康有为,随后又在光绪帝面前举荐“康有为之才过臣百倍,请皇上举国以听”,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百日维新”的序幕。然而,结果却是在“百日维新”的第四天,他就被以“言语狂悖,渐露跋扈”的罪名“开缺回籍”了。这恐怕便是这种非白即黑思维方式造成的结果了。正是这种非白即黑、非忠即奸、非好即坏的思维模式,认定了翁同龢这位两代帝师能一下子由忠变奸,他也就逃脱不了削

14、职为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下场,后来一大批维新人物也惨遭血腥镇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翁同龢黯然神伤地回到家乡常熟后的第二天,去翁氏墓园上坟祭祖。那里安葬着他的祖母、父母和兄嫂等亲人。翁同龢经历了开缺回籍,满怀着落魄伤感。这时,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朝祖坟深深地叩下头去,两行老泪不禁然而下。墨黑。纸白。泪浊。他当日挥毫写下手札一幅:“伏哭毕,默省获保首领从先人于地下幸矣,又省所以靖献吾君者皆尧舜之道,无飘骸之辞,尚不致贻羞先人也。”这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那幅祭祖墨迹了,他在字里行间给我们哭诉着一代精英忠心报国却被回乡的无限悲伤。一笔长横是风。一笔斜点是雨。一笔卧钩是泪。1904年7月4日夜,江

15、南山林,热烦闷,一片墨黑,唯有一盏枯灯随风摇曳,似翁同龢即将飘逝的生命。弥留之际的翁同龢已经不能提笔,枯槁瘦弱,满脸愁苦,气若游丝。他自知大限已到,便断断续续地口占绝别诗:“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与汝曹弹”他气喘吁吁地说完最后一句,就再也克制不住,两行老泪纵横而下。经历一阵痛苦挛之后,他又以论语集句给自己撰了一副挽联:“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他睁着泪眼看着自己给自己撰写的挽幛,让人代笔高悬于堂前,白纸黑字,黑白分明,他这才仰天长叹一声,闭上了双眼,饮恨长逝。就这样,一代爱国老臣抱着无尽的幽怨和孤愤,从此长眠于江南虞山尚湖之间,长眠在大清国岌岌可危的命运里。翁同龢就这样带着

16、满腹怨恨离开了人世,也给后人留下了是非成败、功过忠奸的无数话题。他那绝笔的挽幛高悬在山间草堂里,也高悬在晚清王朝的天幕上。然而,他给后人留下了松禅老人遗墨,也给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一座艺术高峰,更给晚清王朝走向最后灭亡写下了一个时代的挽幛。(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富有画面感,并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B书法世界的黑白决定了翁同龢内心深处的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根源之一。C文章重点描写了翁同龢”祭祖”和“临终”的场景,文笔细腻,情感饱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悟。

17、D文章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句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翁同龢的书法作品折射的他风雨沧桑的人生和内心的悲伤。B句子和都运用了白描的修辞手法,简洁传神,渲染了凄清的氛围,“雨清”和“泪浊”形成对比,使文章颇富张力。C句子使用“阴雨”“孤雁”“寒霜”等意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翁同龢内心的绝望和悲苦。D句子长短结合,灵活多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翁同龢生命的衰弱,紧承上文,也引出了下文对他弥留之际情景的描写。8文章是如何塑造翁同龢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8、。9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章是如何用“书法”来统摄全文的。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苟正,则奸慝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是故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圣人甚尊德礼而卑刑罚,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而后命皋陶以五刑三居。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乃以防奸恶而救祸败,检

19、淫邪而内正道尔。民蒙善化,则人有士君子之心;被恶政,则人有怀奸乱之虑。故善者之养天民也,犹良工为曲豉。(节选自潜夫论德化)材料二:又时有小事,不欲人闻,则暴作威怒,以弭谤议。若所为是也,闻于外,其何伤?若所为非也,虽掩之,何益?故谚曰:“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臣又闻之,无常乱之国,无不可理之民者。夫民之善恶由乎化之薄厚,故禹、汤以之理,桀、纣以之乱;文、武以之安,幽、厉以之危。是以古之哲王,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故曰:“禹、汤罪已,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

20、情,实启奸邪之路。王温舒恨于曩日,臣亦与惜不用,非所不闻也。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讲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史,武有戒慎之铭。此则听之于无形,求之于未有,虚心以待下,庶下情之达上,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犯颜之,亲忠臣,厚谏士,斥谗愿,远佞人者,诚欲全身保国,远避灭亡者也。”凡百君子,膺期统运,纵未能上下无私,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国,远避灭亡乎?然自古圣哲之君,功成事立,未有不资同心,予违汝弼者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注】曲豉:用大豆发酵制成的调味品。也叫豆豉。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此犹A捕雀B而

21、掩目C盗钟D而掩耳者E只以取F诮G将H何益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指蒙受、遭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同。B伤,指妨碍,与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伤”词义相同。C恨,指痛恨,与归去来兮辞并序“恨晨光之熹微”中的“恨”词义不同。D膺,受、承应,与蜀道难“以手抚膺坐长叹”中的“膺”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情感本性和风气习俗分别是内心的表达和外在的行为;两者是根本和末节的关系,末生于本,行为源于内心。高明的君主往往先治理根本,再治理末节。B古代舜命令契恭敬地实施“五教”,皋陶制定“

22、五刑”“三居”的法令,实行这些措施是为了预防奸邪之事的发生,而不是找寻百姓们的过失,惩罚有错之人。C在夏禹、商汤治理国家时,天下太平;夏桀、商纣治理国家时,天下大乱。没有长时间混乱的国家,也没有不可治理的百姓,国民的好坏取决于道德教化的厚薄。D夏禹、商汤是古代圣明的君主,他们严以责已而不怨恨别人,因此国家迅速兴盛;而夏桀、商纣怪罪他人,因此国家很快灭亡;尧、舜、周武王也有过圣明的事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心情苟正,则奸慝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2)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情,实启奸邪之路。14“故善者之养天民也,犹良工为曲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古代诗

23、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牡丹韩琮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牡丹柳浑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注】大中十二年,韩琼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以后失官。金掌露:传说汉武帝求长生不老,铸造铜人,铜人高擎铜盖承接甘露。兰杜:香草的总称,从战国至隋唐,号为“国色天香”。唐时牡丹始渐取代兰杜,为世人喜爱。戎葵:指蜀葵,一种普通花草。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诗属于律诗,柳诗属于绝句,两首诗都很讲究格律,属于近体诗。B韩诗和柳诗的首句

24、分别使用了“不争”“无奈”,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韩诗结句中“暮霞”“绿屏”与后人李清照“绿肥红瘦”的韵味颇相似。D两首诗表达方式不同,韩诗侧重对牡丹的描写,而柳诗侧重于议论。16在这两首诗中,两位诗人对牡丹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以“ , ”两句来驳斥“生事”之说,说明变法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天下苍生。(2)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分别运用了“庄生梦蝶”和“杜宇”的典故,营造了一种迷离、凄怨的意境。(3)小明是语文课代表,老师让他给同学们讲解古人用通感的手法来描写音乐的诗词,他可以引用“ , ”两句作为例子来

25、进行讲解。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需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生活。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生活的指南,为各地域、各族人民所共享, A 。 比如遍布全国的立春鞭春牛,还有湖南湘西的赶秋节等,这些节令风俗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与节气有关。 B ,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节目、文创产品中,甚至养生食谱里,看到它的身影。如果能够懂得确定某个节气有多难,我们也就可以想象出先民的智慧与付出,有多么的难能可贵!二十四节气文化博大

26、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发展好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摆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老古董,相反,她风华正茂,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会对人类文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民俗风尚。”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处B处C处D处20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小明真够可以的,去游乐园也不叫着我!B现在家里规矩究竟松多了,就是于五妹

27、也算可以。C这所新建的体育馆可以容纳2万名观众。D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来了。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旷野里响着一片轻微的簌簌声。一会儿,风大了,路旁的高粱狂乱地摇摆着,树上的枯枝咔嚓咔嚓断落下来。一阵可怕的啸声,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过来,阴云更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经冲破了乌云的重重包围,喀啦喀啦像爆炸似的响着,从西北方向滚动过来。暴风雨来了。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过来。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震得人耳朵嗡嗡地响。闪电,时而用它那耀眼的蓝光,

28、划破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的庄稼,庄稼狂乱地摇摆着,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线,在大雨中的行人吃力地迈动着脚步。一刹那间,电光消失了,天地又合成了一体,一切又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了。对面不见人影,四周听不到别的声响,只有震耳的雷声和大雨滂沱的噪音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先是一阵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掠过来,吹起了夜行人的衣襟,吹着路上的叶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经验可能是推动你的助力,也可能是拖垮你的负累。世界日新月异,过去的经验形成的惯性,有时反倒会成为当下的障碍。正如诗人阿多尼斯所说:“有时阻碍我们脚步的,恰恰是那些不断被证明有效的思路。”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打破惯性思维”,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11页,共1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届甘肃省张掖市某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meimeiwenku)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