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给材料议论文写作导引(附例详解) 导语: 给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是中、高考常见的一种形式。因为它有着足够的开放性开放性和 一定的限制性限制性: 它给考生的思维活动留有相当的空间, 既能给写作困难的考生以启迪, 又能给擅长写作的考生提供充分发挥写作才能的广阔天地。尤其是对近年来中、高考 中出现的抄袭或套用范文的不良行为有所制约。 这诸多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今后的中、 高考试卷中会有一席之地。 尽管给材料作文的分类很多,但高考一直是要求写议论文,而中考作文由于近年来 文体淡化,不再限制和强调,这样,考生就有了选择文体的自由。可因种种因素,考 生往往选择议论文来应试。首先,议论文是初
2、三年级重点学习的文体,考生熟悉;其 次,议论文写作有格可依,每每可按“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 来结构文章,入门不算难;再次,议论文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因为它是以议事说 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考生也和所有的人一样乐于用这种方式来对生活中的人或 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阐述道理,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当然试卷中所给材料的 人或事更是考生的热门话题。综上所述,我乐于以“写给材料议论文”为话题,谈谈 我的一些训练做法,与习作者共勉。尽管高考作文要比中考作文更有难度,要求相应 也高,但“入门”的基本做法大体相同,故此导引对高考考生来说,“抛砖引玉” 的效果总会有吧
3、! 中考作文所给材料往往是一则短小的故事,或是寓言故事,或一般故事,或真实的 故事。但是,不论是什么故事,都要求考生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 字数在 600 字或 800 字以上的文章。 考生既然选择写议论文,那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就必不可少了。 因为不是命题议论文,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论点,可以说这是写给材料议因为不是命题议论文,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论点,可以说这是写给材料议 论文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论文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为给材料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也和其他文体一样,要遵循 “以认识能力的提高来带动表达能力的提高”“以认识能力的提高来带动表达能力的提
4、高”这一宗旨,所以立论就要求习作者对所 给材料有深刻的认识,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就必须善于分析,从而确定论题,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就必须善于分析,从而确定论题,从 中提炼出论点来中提炼出论点来;其次,在分析的基础上,还得运用与分析所得的事物之真谛相关的 联想联想,补出确凿而充分确凿而充分的论据,再选用与所用联想类别相应的论证方法类别相应的论证方法,对所提出的 论点, 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 这样写出的议论文即所谓的 “并列型” (也称 “联想型” ) 。 不难看出:学会分析,不仅能解决确定论点之首要问题,而且选择论据、论证方法等 系列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有些故事则须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阐述,直
5、至挖掘出有深 层含义的论点来, 作出结论, 这样写出的议论文即所谓的 “层递型” (也称 “分析型” ) , 这更是体现了“分析”贯穿于议论文写作的始终。综上所述,足见“分析”在给材料 议论文写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真可谓“分析,乃议论之本分析,乃议论之本”! 至于题目至于题目,可以用论题作,也可以用论点作,不过,为了不输文采起见,还是以论 点作题目更醒目。 就让我们把“分析”、“联想”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列入作文教学的重点讲授、重点 训练的范畴吧! 学会分析以突破提炼论点之难点学会分析以突破提炼论点之难点 关于关于分析分析的几个问题的几个问题 1 1分析及其意义分析及其意义 分析就是通过讨论,把对
6、事物的看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分析就是通过讨论,把对事物的看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的过程。简言之,分析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实质的过程,是可以使对事物的感性里的过程。简言之,分析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实质的过程,是可以使对事物的感性 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种能力。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种能力。有了分析能力,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就不会 感到茫然,就不会感到手足无措。从前看不出来的问题,现在看出来了;从前未能深 入理解的人与人的复杂关系,现在能够深入理解了。一个能够真正通过生活的现象认 识生活的本质的人,何愁对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事不能发表议论呢?可以通过下
7、面的示 例来加深对分析及其意义的理解。 我们请一位腼腆的同学站上讲台,他(她)的任务就是专供全班同学观察。当老师 喊“开始”后,大家就一齐把目光投向他(她),把他(她)从头看到脚,再从脚看 到头,死死地盯着他(她)不放。我们会发现他(她)面红耳赤,抓耳挠腮,尴尬得 简直无地自容了。当老师让他(她)回到原来的座位时,看得出他(她)恨不得插上 翅膀飞回去。可我们再次把他(她)请上讲台来,这次给他(她)布置了任务,让他 (她)看课文,准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他(她)的一切言行仍然和刚才那第 一次一样,要在众目睽睽下进行。这时,我们却发现他(她)对全班同学投来的目光 竟全然不顾,他(她)似乎是没有
8、意识到自己又一次地处在众目睽睽的尴尬境地。当 老师向他(她)提出问题时,他(她)却出人意料地、自然流利地一一答出。从他(她) 前后两次在讲台上的不同表现来看,真可谓“判若两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也许, 有人会认为是由于“一次生,两次熟”的缘故。是的,我们不否认这个规律,但这规 律绝不会“神”到竟能让一个人由尴尬得无地自容的境地一下子到能自然流利地、准 确无误地一一回答出问题的程度,这差距也未免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了吧!于是,我联 想到以往课堂上的一些情景:课堂上一个不专心听课的同学,在夏日,哪怕是从窗外 飞进一只蜻蜓或蝴蝶都吸引着他(她)的注意力,他(她)竟能满腔热情地用目光把 它迎进来,还定会
9、恋恋不舍地目送它离去。可一个专心听课的同学就不然了,哪怕是 调皮的同学在他(她)背上画个大王八,做恶作剧,他(她)都全然不觉。其实这并 不奇怪,只要是略有感受的人就会知道:这是因为“专心”听讲的同学的注意力集中 在“听”上;而“不专心”听讲的同学的注意力恰恰是在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上。 结合这些经验,就会重新认识到:第一次那位同学站在讲台上无所事事,注意力没有 寄托,自然就只会感到众目睽睽给自己带来的尴尬,以为这众目睽睽就是对他(她) 的“干扰”;可第二次就不同了,他(她)肩负着任务,得全力以赴地看书,准备在 指定的时间回答老师的提问。“绝不能出丑,否则,可就真的尴尬了。”这样一想, 他(她)
10、哪儿还顾得上在意同学的目光呢?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事之事上,众目睽 睽也就不再成为“干扰”了。可见,一个人只有使自己的注意力有所寄托,才能排除 一切干扰。这就是现象的本质。而这一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的获得过程就是分析。可 见,我们通过观察获得的生活素材,只有经过我们通过观察获得的生活素材,只有经过分析,才会认识到它的意义,才会由感分析,才会认识到它的意义,才会由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针对古今中外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针对古今中外 的典型事例,或现实生活中的,或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议论,或者是说明某种道理、的典型事例
11、,或现实生活中的,或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议论,或者是说明某种道理、 规律,或表达某种见解、主张,就中肯而深刻了。这样,何愁没有论题与论点呢?规律,或表达某种见解、主张,就中肯而深刻了。这样,何愁没有论题与论点呢?这 恐怕就是“分析”的意义与目的吧! 当你面临一件事,即使是能找到自己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也还得选好 分析的角度,就是选好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即解决好分析从哪里开始的问题。这样, 才能给自己的写作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入手处。 2 2几种分析的角度几种分析的角度 所谓分析所谓分析的角度,就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的角度,就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 分析的角度有许多,这里我们选“条件分析”、
12、“因果分析”、 “演变分析”“条件分析”、 “因果分析”、 “演变分析”和“多“多 角度分析”角度分析”逐一加以介绍。 (1 1)条件分析:就是从事物形成的条件、环境、背景等具体情况入手,进行分析)条件分析:就是从事物形成的条件、环境、背景等具体情况入手,进行分析。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条件, 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某些事物有一定“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条件, 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某些事物有一定 的联系,都不是孤立的。”那么,我们练习条件分析,就可以从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联系,都不是孤立的。”那么,我们练习条件分析,就可以从事物的发生、发展、 结果,去研究是哪些条件在起着影响
13、、促进与制约的作用。结果,去研究是哪些条件在起着影响、促进与制约的作用。 以驴子之死为例,试作条件分析。 驴子之死驴子之死 驴子驮着盐去渡一条河,它滑了一下,跌倒在水里,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 使它很高兴。后来有一回,它驮了棉花过这条河,当它走到河边时,以为跌倒在河水 里,还可以比以前更轻地站起来,便故意一滑,跌倒在河里,可它不能再站起来,便 淹死在那河里了。 条件分析:条件分析: 驴子两次过河,两次跌倒在水里,为什么第一次能轻松地站起来,而第二次却淹死 在河里呢?这就要我们从形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条件、环境、背景等具体情况 入手,进行分析:同一头驴子,两次过的是同一条河,所不同的是它
14、两次驮的物质不 同,一次是盐,另一次是棉花。我们知道,盐是可溶物质,而棉花却是非溶解物,不 但不溶于水,还会吸水呢。第一次驮着盐,跌倒在河里,大量的河水足以溶解驴背上 所驮的盐,盐溶于河水的同时就流失了,当然驴背上的重量会大大地减轻,驴自然会 轻松地站起来;而第二次驴子驮的则是棉花,再跌倒在河里,即使河里水再大,也溶 不了棉花呀,相反,倒是足够供棉花吸水到饱和的程度。这样一来,驴背上的棉花, 由于吸收了大量的河水,怎么能不大大加重驴背上的重量呢?自然驴子会被压得一蹶 不起,只落个葬身河底的可悲下场。显然,这驴子是弄巧成拙,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而造成这悲剧的症结就在于无知的驴子只知其一,即跌倒在
15、河水里会轻松地站起来, 却不知其二,即跌倒在河水里之所以能站起来的缘由。可见,驴子是把自己仅知道的 “其一”当成了宝贵的“经验”。于是就盲目套搬起“经验”来。滥用“经验”,可 就成了“经验主义”了。经验主义者,没有不吃大亏的。如果驴子懂得了“经验主义 的危害甚大”和“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的话,那么,它若有第二次生命,再有机会 驮着海绵和糖过河的话,就定会牢记惨痛的教训,定会恰到好处地选用自己曾获得的 宝贵经验与教训,而绝不会重蹈覆辙,从而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可见,驴子是地 道的“经验主义”的牺牲品。故事的寓意:告诫人们“经验主义危害甚大,具体问题 得具体分析”这一真谛。这一番分析实属条件分析
16、。 (2 2)因果分析:就是从现象发生的原因入手,或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入手,进行)因果分析:就是从现象发生的原因入手,或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入手,进行 分析。分析。 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各种联系,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便是因果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各种联系,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便是因果 联系。联系。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表现形式之 一。”自然界和社会任何一个或一些现象,都会引起另一个或另一些现象的产生;反自然界和社会任何一个或一些现象,都会引起另一个或另一些现象的产生;反 过来,任何现象的产生也都是由其他的现象所引起的。其中,引起一定现
17、象的现象是过来,任何现象的产生也都是由其他的现象所引起的。其中,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 原因,由于原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是结原因,由于原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是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是原因在先,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是原因在先,结 果在后。由于客观事物的联系是极其复杂的,因此事物的因果联系也是复杂多样的。果在后。由于客观事物的联系是极其复杂的,因此事物的因果联系也是复杂多样的。 从原因来讲,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从结果来讲,又有主从原因来讲,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从结果来讲,又有主 要结果和次要结果,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等。要结果和次要结果,直接结
18、果和间接结果等。我们分析事物,当然是从主要原因(或 直接原因)和主要结果(或直接结果)入手,也就是要抓住真正的因果关系。这样, 才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以新婚拒绝多置家具为例,试作因果分析。 新婚拒绝多置家具新婚拒绝多置家具 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新婚时竟拒绝父亲为她多置家具。她的婚室里只有一张床, 两把椅子。这在一般人看来属于“傻冒儿”,财产还怕多吗?终身大事,能这样寒酸 吗?然而她有她的理论:家具多了,得擦洗、掸刷,而她“没有这个工夫”。原来, 她把“工夫”全用在实验室里。她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镭”,她一连四十五个月不分 昼夜,从两千多吨矿石、水和药品中提炼出一克纯“镭”。从此,“镭的母亲”
19、的荣 耀称号传遍了全世界。 因果分析:因果分析: 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获得了“镭的母亲”的荣耀称号,并被传遍了全世界。也许, 你会觉得她很幸运。是的,她的确很幸运,因为她是个成功者。但请你一定要在觉得 她很幸运的同时,深刻地意识到:任何发明创造的产生都须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都须 要付出很大的“工夫”,“功到自然成”么。所以,幸运是和付出成正比的。如果我 们只看到成功的荣耀,却忘掉了成功者为此而付出的代价,显然不能正确地评价科学 史上的发明创造。居里夫人之所以成为幸运的成功者,就是因为她为此付出了四十五 个月的不分昼夜的艰辛劳动, 不, 准确一点说, 是她慷慨地付出了不计其数的 “工夫” 。 而她的
20、“工夫”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正是来自“她竟连出嫁时父亲为自己盛情多置的 家具都拒绝了”这样的令人费解的举动上。其实,就是她把别人擦洗、掸刷家具的工 夫都用在科学实验上了。可见,她在处理家务之类的生活琐事上所花的工夫是多么的 吝啬呀!但必须明确没有为生活所花工夫的吝啬,就不会有为科学而付出毕生的工夫 的慷慨,也就不会有事业上的成功,因为“成功需要付出”。显然,我们是从这成功 与付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因果分析的。 (3 3)演变分析:就是从事物的发展、变化入手,进行分析。)演变分析:就是从事物的发展、变化入手,进行分析。 演变分析有两个特点:第一,以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作为分析的对象;第二,通
21、演变分析有两个特点:第一,以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作为分析的对象;第二,通 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的研究去认识事物的特点、本质和意义。世界上的万事万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的研究去认识事物的特点、本质和意义。世界上的万事万 物,就像川流不息的江河,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切皆变,无物常住”。因物,就像川流不息的江河,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切皆变,无物常住”。因 此,“要用发展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即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眼光看问题”。即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 以球王贝利为例,试作演变分析。 球王贝利球王贝利 有这样一段记载:当球王贝利踢进 1000 个球时,记者去访
22、问他:“您对所踢进的 1000 个球中的哪个最满意?”贝利回答:“我对 1001 个球最满意。” 演变分析:演变分析: 看了这段记载,首先,感到球王就是球王!贝利之所以能成为球王,那是因为他在 过去的足球赛中连连获胜,即所谓“连冠”,而之所以能连冠,是因为他过去一直是 不断奋发, 不断进取, 从不满足;从他回答记者的话: “我对 1001 个球最满意”来看, 无疑,他现在仍然一如既往地不满足现状,在他的潜意识里,一定是认为踢进的 1000 个球只代表过去的成绩,而第 1001 个球则代表未来的成绩。可见,“任何成果都不是 最后的”是他的座右铭。因为,他懂得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球坛的比赛亦如逆水行
23、舟, “不进则退”。要赢对手,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永远是以未来的最佳成绩的 获得为奋斗目标。显然,贝利是用发展的观点看球坛的激烈竞争的。而我们对贝利的 观点的分析,理应采用演变分析。 总之,条件分析、因果分析及演变分析是互有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以事 物的发展、变化为分析对象。但是分析角度全然不同:条件分析条件分析着重研究形成事物发着重研究形成事物发 展、变化的条件;展、变化的条件;因果分析因果分析着重研究形成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这个发展、变化会着重研究形成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这个发展、变化会 导致怎样的结果;导致怎样的结果;演变分析演变分析则着重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状况和
24、支配这种发展、则着重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状况和支配这种发展、 变化的动力与规律是怎样的。变化的动力与规律是怎样的。 (4 4)多角度分析:我们研究某一个问题,从一个角度做过分析之后,再从另一个)多角度分析:我们研究某一个问题,从一个角度做过分析之后,再从另一个 角度做一下分析,或者将两种角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从两个以上角度来分析角度做一下分析,或者将两种角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从两个以上角度来分析 问题的做法,就叫做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做法,就叫做多角度分析。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形成的过程,也都有它形成的条件与原因,任何事物的发展演 变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
25、因此,要想深入地认识事物, 就须要学会从多方面去了解事物,研究事物,这就是要掌握多角度分析的本领。 以教书先生智斗吝啬富翁为例,试作多角度分析。 教书先生智斗吝啬富翁教书先生智斗吝啬富翁 相传有一位吝啬富翁,聘请了一位教书先生。他对这位先生说:“膳食供给非常微 薄。”在这种情况下,教书先生借口说空口无凭,便和富翁立了一个合约:“无鸡鸭 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在上面欣然签了字。哪知第一顿饭,教书先生 就大喊大叫起来:“我们不是约定说有荤菜也有素菜嘛,怎么今天全是素菜呢?”只 弄得富翁哭笑不得。 多角度分析:多角度分析: 我们看了这个故事后,首先发现的就是教书先生与吝啬富翁所立的合约没
26、有标点, 抓住这个线索进一步琢磨,就发现这合约有两种不同的读法:其一是“无鸡鸭亦可, 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其二则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 碟,足矣。”显然教书先生是准备以后一种读法,来为自己争得应得的待遇的,而吝 啬富翁却随心所欲地理解为是前一种读法。因为,这正满足了他那吝啬的心理。这一 番分析,明显的是以事物形成的条件、环境、背景等具体情况入手,进行条件分析的。 如果分析到此结束,就只能将寓意理解为:相同的字样,标点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 大不相同了。而这样的寓意只能告诫人们: “标点很重要,要学会准确地使用标点。” 如果以这个寓意来立论, 未免太肤浅了吧! 看来, 要
27、想提炼出一个有深层含义的论点, 对于这则材料的分析,只从条件分析的角度去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妨再从另 一角度去深入分析一番吧:面对这有歧义的两种读法,教书先生之所以能如愿以偿的 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一种,是因为他正是这有歧义的读法的标点的设计者,真可谓是位 称职的“设计师”了!别忘了,他之所以设计得如此专业,是因为他是个教书先生, 他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可吝啬富翁就不然了,他拥有的却只是所谓的“万能的钱”和 吝啬的本性,而对于知识,他几乎是个“绝缘体”!若不是吝啬心理作祟的话,恐怕 连“其一”也不知道,更不用说那“其二”了。否则,他怎么会在合约上欣然签字呢? 而后又怎么会被弄得哭笑不得呢?所以
28、,与其说是教书先生战胜了吝啬富翁,倒不如 说是知识战胜了愚昧与无知。显而易见:“知识就是力量。”分析到此,我们终于满 意了。因为我们挖掘出的寓意是极深刻的。而这样有深度的寓意的取得,显然是由于 我们从条件分析的角度入手分析后,又从另一个角度,即因果分析的角度去推进分析 的结果。这就是多角度分析的功劳了。不难看出:“多角度分析”对议论文的“层递 型”尤为适用。 看来,只有掌握好分析的角度,才有助于打开分析的思路,从而入手分析并推进分看来,只有掌握好分析的角度,才有助于打开分析的思路,从而入手分析并推进分 析,使分析逐步深入。这样,分析才中肯,才能切中要害,才有利于挖掘出有深度的析,使分析逐步深入
29、。这样,分析才中肯,才能切中要害,才有利于挖掘出有深度的 寓意来。寓意来。 但是,不论是采用哪一种角度的分析,也不论是展开分析,还是推进分析,都得靠但是,不论是采用哪一种角度的分析,也不论是展开分析,还是推进分析,都得靠 “提出问题,给予解答”的分析的基本方法来进行。“提出问题,给予解答”的分析的基本方法来进行。 3 3运用“分析”来提炼论点的训练运用“分析”来提炼论点的训练 训练一:条件分析的运用训练一:条件分析的运用 材料一:羚羊与狮子材料一:羚羊与狮子 在非洲,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 得更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梦中醒来
30、,首先闪现在 脑海的一个念头是:我必须能追上跑得最慢的羚羊,要不然我就会被饿死。于是,几 乎是同时,羚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 【分析与提炼】【分析与提炼】 我们选择从条件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即从事物形成的条件、环境、背景等具体情况 入手,进行分析。 狮子跑得最快,羚羊则跑得最慢,而狮子又是以羚羊为食物而生存的,这就决定了 羚羊的可悲命运。那么,羚羊要想幸存,就只有比狮子跑得更快,否则,死定了;而 狮子虽然比羚羊跑得快得多,如果它漫不经心,还按自己原来的速度去追羚羊的话, 也未必能追得上羚羊, 因为羚羊要以比狮子还快的速度跑才能免去被吃掉的悲惨遭遇, 这样的话, 那羚羊就不再是跑得最慢的
31、了, 而狮子仍然要以羚羊为食来维持生命的话, 就必须得比自己原来的速度更快, 才能追上羚羊, 否则, 也会落个被饿死的可悲下场。 看来,不论是羚羊,还是狮子,要生存,就必须去和自己的对手竞争,否则,将无法 摆脱死亡的命运。可见,所提炼的论点应该是:“只有竞争,才能生存”、“有竞争, 才有生存”、“竞争,乃生存之本”之类的。 材料二:三个材料二:三个旅行者旅行者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个旅馆,早上出门的时候,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 个旅行者带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带。晚上归来,带伞的旅行者淋得浑 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前两个旅行者 都很纳闷,
32、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事呢?”第三个旅行者笑笑说:“当大雨 来临时,我会躲着;当路不好走时,我小心谨慎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 你们的失误就在于有伞有杖。” 【分析与提炼】【分析与提炼】 我们选择从条件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即从事物形成的条件、环境、背景等具体情况 入手,进行分析。 从三个旅行者晚上归来的情况:带伞的旅行者被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 得满身是伤, 而第三个什么都没带的旅行者却安然无恙来看, 似乎很反常, 其实不然, 道理很简单。正如第三个旅行者对带伞的和拿杖的两个旅行者所说的“你们的失误就 在于有伞有杖。”是的,一点也不错,带伞的旅行者,正因为有伞,当大雨来临
33、时, 才毫无顾忌地走,觉得没必要躲,“有伞呢!”可他没意识到还会有伞都挡不住的大 雨, 他一味地去靠那把事实上是靠不住的伞, 结果被淋得浑身是水, 这难道不正常吗? 拿杖的旅行者,正因为有杖,当路不好走时,才漫不经心地走,觉得没必要担心, “有 拐杖呢!”可他没意识到还有拐杖也无济于事的难走的路,他一味地靠那根事实上是 靠不住的拐杖,结果跌得满身是伤,这莫非也不正常吗?他们都是一味地去依赖客观 条件,什么伞呀,什么杖呀,从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说他们的“失误就在 于有伞有杖”,真是一针见血,再准确不过了。可第三个旅行者就不同了,他没伞没 杖,没有什么可靠的!他很明确:只能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34、。所以,当大雨来临时,他 选择了“躲”;当路不好走时,他选择了“小心谨慎”地走,显然,他安然无恙 既没淋得浑身是水,也没跌得满身是伤,靠得就是自己的主观努力。可见,客观条件 固然重要,但主观能动性起决定作用。因为客观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它不能应万变, 而主观能动性却是灵活机动的,完全可以应万变!经过这番分析,论点不是唾手可得 吗?可提炼论点为“主观努力胜于客观条件”、“成功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自 力更生才是最可靠的”等。 训练二:因果分析的运用训练二:因果分析的运用 材料一:“本司机是共产党员”材料一:“本司机是共产党员” 在保定乘长途汽车下乡,偶见司机座位后面挂着一个牌子,上书:“本司机是
35、共产 党员”!笔者一路观察,果然名副其实,招手上车,就近下车,自不必说。遇到坑坑 坎坎必先提醒“请大家坐好”或“各位旅客,请留意!”偶有年老体弱者乘车,司机 定会在慢慢停稳后,嘱咐乘务员搀扶送下。其情切切,感人至深。 【分析与提炼】【分析与提炼】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分析宜选择从因果分析的角度,分析出司机身后书有“本司 机是共产党员”的牌子与其感人至深的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因果关系,从而提炼 论点。 只要略有观察能力的人一看这个故事, 就会从司机的政治面貌与其现实表现的一致 而得出这牌子分明是司机在向旅客“亮相”的结论来。那么,这位司机究竟为什么要 “亮相”呢?不妨,我们先设想一下,如果这位
36、司机不“亮相”,恐怕谁也不会以共 产党员的高标准来要求他的,相反,对其要求肯定会不怎么高的。显然,这位司机是 唯恐不“亮相”会使乘客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他是心甘情愿地要在乘客的监督下,以 共产党员的“向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他深深 地懂得“监督是最好的鞭策”,共产党员就应该旗帜鲜明,他这种“敢于接受群众监 督的勇气和决心正是来自共产党员的崇高的目标”。经过这番分析,就会觉得司机的 “亮相” 与他的现实表现确实是一种因果关系, 这样, 论点的得来也就全不费工夫了! 故可提炼论点为:“共产党员就应该旗帜鲜明”、“监督是最好的鞭策”、“勇气和 决心来自崇高的目标”等。
37、材料二:愚人蓄积牛奶材料二:愚人蓄积牛奶 有一个人,要在一个月后请一次客,要请的客人是很多的,所以他很早就开始准备 了。他还想把牛奶也逐日蓄积起来,到那一天好让客人们大量地饮用。可是他又想道 “我如果每天挤出牛奶来, 它就越积越多, 我可没有这么大的桶来装。 况且放在桶里, 日子久了,也要酸腐的。我不如从今天起就不挤它,让它蓄积在奶牛的乳房里,等到 那一天客人们来了,就请他们吃鲜奶,真是再好没有了”。因此,他就把那头牛和它 新养的小牛分开,也不去挤奶了。等到一个月以后,请客的日子到了,他就牵了奶牛 来到客人面前,笑眯眯地说: “我要请诸位喝鲜奶!”可是牛奶却一滴也挤不出来了, 当场被客人们讥笑
38、了一顿。 【分析与提炼】【分析与提炼】 我们选择从因果分析的角度分析,即从现象发生的原因入手,或事物之间的因果关 系入手,进行分析。 看了这个故事,这么一个热情好客的人竟由于蓄积牛奶的失败,而招致客人们的一 致讥笑而终被称为“愚人”,这究竟是为什么?看起来,总觉得客人们做得太过分了! 其实,人们之所以说他“愚”,是因为他不懂科学,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当然,也反 映了人们“以科学为荣,以不科学为耻”的新的荣辱观。 只要略有点生活常识的人就会知道乳汁是须要经常不断地吮吸,越吸得勤,乳汁才 会越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然是科学的。因此,现在的妇产科 医院总是让“母婴同室”,以保证婴儿能
39、“饱餐”,并且让乳汁源源不绝。反之,长 时间不吸,乳汁就会逐渐少起来,以至一滴也没有了。其实,民间喂奶的妇女,如果 因某种原因欲给孩子断奶靠得就是“把孩子与母亲分开,不让孩子吃母乳”的“土办 法”,实际上还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可这位欲让客人们尽情地喝上新鲜牛奶的热心 人竟选择了民间“断奶”的办法蓄积牛奶,足见他的“愚”,他的“当场出丑”遭到 客人们的讥笑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他置客观规律于不顾而想当然地去蛮干,哪有不 败之理?所以,人们称他为“愚人”,太恰当不过了!显然,可提炼论点为:“违背 客观规律就是愚”、“违背客观规律必然是事与愿违”、“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没 有不败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
40、意志为转移的”等。 训练三:演变分析的运用训练三:演变分析的运用 材料一:人与猴儿材料一:人与猴儿 从前,有一个卖草帽的人,每一天,他都很努力的卖着草帽。有一天,他叫卖得十 分疲累,刚好路边有一棵大树,他就把草帽放下,坐在树下打起盹来。等他醒来的时 候,发现身旁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都有一顶草帽。他想到, 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他赶紧把头上的草帽拿下来,丢在地上。猴子也学着 他,将草帽纷纷扔在地上。卖草帽的高高兴兴地捡起草帽,回家去了。回家之后,他 将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儿子和孙子。 很多很多年之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在他卖草帽的时候,也跟爷爷一 样, 在大树下
41、睡着了, 而草帽也同样被猴子拿走了。 孙子想到了爷爷曾告诉他的方法, 他脱下草帽,丢在地上,可奇怪的是,猴子竟然没有跟着他做,还直瞪着他看个不停。 不一会儿, 候王出现了, 捡起地上的草帽说: “开什么玩笑! 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分析与提炼】【分析与提炼】 我们选择从演变分析的角度,即从事物的发展,变化入手,进行分析。 卖草帽的利用“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这一特点,将被猴子拿去的草帽不费吹灰 之力地捡了回来。这方法确实好,好得真可谓是成功的经验了。可当他的孙子在很多 很多年之后,用爷爷传授的这宝贵经验去对付拿去草帽的猴孙时,却失灵了,卖草帽 的孙子不仅未能像爷爷当年那样捡回草帽,反而,
42、还将自己做示范的那顶也被猴王拿 去,同时,还遭到猴王的讥讽:说什么“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我们倒要谢 谢猴王这幽默的嘲讽了。正是这嘲讽让我们似乎听到了弦外之音:“难道就你爷爷懂 得把成功的经验传给你,而我爷爷就不晓得把失败的教训告诫于我吗?”是 的,“经验”确实是当年那可贵的经验,教训也确实是当年有过的滑稽教训。可事过 境迁了,不要忘记: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再宝贵的经验也有保质期呀!而越是滑 稽的教训,越是有其价值的。真可谓“教训乃经验之母”啊!老经验终究会被新经验 取代的。显而易见,可提炼论点为:“经验不是永恒的”、“经验也有保质期”、“经 验与教训可以互相转换”等。 材料二:兄弟争雁材
43、料二:兄弟争雁 从前有兄弟两个猎人,看见天上有一只大雁飞翔,就张弓搭箭,准备将其射下,可 是箭未发,两兄弟却争论起来,一个说打下来“烹”着吃,一个说“烤”着吃,两人 争执不下,就去找人评判,总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把射下的雁割为两半, 一半“烹”,一半“烤”。可两人回头找雁时,大雁早已飞远了。 【分析与提炼】【分析与提炼】 我们选择从演变分析的角度,进行分析。 当兄弟两个猎人看见天上有一只大雁飞翔时, 他俩若能同心同德的立即发箭射击的 话,肯定会射中大雁,而后再商量如何处置才正适时。可他俩不然,竟把精力和时间 耗在如何处置这只尚未射中的大雁的争论上。对争论的投入竟使他们“忘记了”本来 大
44、雁是在天上飞翔,绝非常驻,哪有不飞走之理。可他俩一直是置大雁于不顾,任其 飞翔。待争执告一段落后,时过境迁,大雁早已飞得无踪影了。他俩就这样失去了射 下大雁的良机,落了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可笑下场。看起来他俩的失误就在于没有 把握住射击的最佳时机,进行射击。其实根源是他们看问题的观点是静止的,而不是 发展的。不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没有不失败的。可提炼的论点是:“机不可失,失 机就是失利”、“把握机遇,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以发展的观点对待事物,方能 立于不败之地”等。 训练四:多角度分析的运用训练四:多角度分析的运用 材料一:河水与大堤材料一:河水与大堤 河水像一条银鳞闪闪的大蟒在两条蜿蜒的大
45、堤之间奔流着。河上的船只、水中的鱼 虾、浪花上的白鸥齐声赞美道:“河水啊,你就是生命之源,你就是自由之母!”河 水却不平的说:“自由?我被大堤紧紧的夹着,只能在狭窄的河槽里沿着指定的方向 流动,它们像锁链一样捆住了我的手脚,还谈什么自由?我正要砸碎大堤,争得真正 的自由呢?”说着,它举起大浪,向大堤砸去。轰!大堤颤动了一下,喊道:“别胡 闹!否则,你会毁灭的!”“谁怕你的威胁!”河水轻蔑的吹着口哨,举起大浪,用 尽全力又向大堤猛砸过去。轰!大堤崩裂了。河水狂笑着冲出河床,漫过大堤,向四 面八方流去,像千万条猛兽横冲直撞,吞噬了村舍、田野、家禽、草木船只搁浅, 水族遭难,一场水灾发生了。河水已变
46、成漫山遍野浑浊的泥浆,浮着各种尸体杂物, 散发着令人恶心的臭气;河床早已干涸,裂出无数歪歪斜斜的大问号,迷惑的仰问苍 天:“自由在哪里?”苍天回音:“自由难道不在两条大堤之间吗?” 【分析与提炼】分析与提炼】 我们选择从多角度分析,进行分析提炼。 让我们先从条件分析的角度,进行分析。当河水被大堤紧紧的夹着时,河上载着船 只,河水中养着鱼虾,浪花上还有白鸥,河水被赞美为“生命之源,自由之母”,只 有河水在抱怨大堤对自己的束缚,一心要砸碎大堤,争得真正的自由;可当大堤被河 水砸毁而崩裂了,按说这回河水可以如愿地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吧!可现实却是河 水向四面八方漫去,泛滥成灾河床干涸最终河水不复存在
47、,自由也就同归于 尽了,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显然,这根本性的变化是因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而造成的。说白了:那就是紧紧的夹着河水的大堤被毁而造成的。我们知道,这大 堤正是河水亲手毁掉的。可以说河水是“自取灭亡”的。可享有“生命之源,自由之 母”的河水究竟是为什么要“自取灭亡”呢?这就不得不再进行一次因果分析了。其 实“自取灭亡”不是河水的本意,只因为河水认为大堤约束着自己,而它要去追求绝 对的自由,可它殊不知这是自己的一种不切实际的、非分的想法。这哪里是追求?是 放任自流!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相反, “自由正是在这两条大堤之间”,可以说, 大堤在,自由在;大堤毁,自由丧。显然,自由与大
48、堤同在;自由与约束共存;没有 约束,就没有自由。可提炼论点为:“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追求绝对的自由,就 是放任自流;放任自流,就是自取灭亡;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自由与纪律(约束) 同在”等。 材料二:拾回道德的小伙子材料二:拾回道德的小伙子 有这样一件一个小伙子撞发人深省的事。 倒了一位老人,竟扬长而去。这时,有人追着小伙子说:“你的东西丢了。”小伙 子连忙回头去找。那人说:“你把老人扶起来,我就告诉你丢了什么。”小伙子没办 法,只好将老人扶起来。于是,那人说:“刚才是你的道德丢了,现在你已经拾起来 了。”小伙子立刻脸红了。 【分析与提炼】【分析与提炼】 看完了这件事,我在深思的同时,感到了
49、一点欣慰,那就是这位小伙子终于扶起了 被自己撞倒的老人。但这其中却有一番周折。我们设想:如果没有人追着这位小伙子 说“你的东西丢了”的话,小伙子就会扬长而去;小伙子在返回后,尚未发现自己究 竟是丢了什么东西,而又急于想知道的情况下,听了“你扶起老人,我再告诉你丢了 什么”的话,才把老人扶起。显然,这扶起老人的举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看来,这 小伙子没有责任感,说他“丢失了道德”,一点也不过分。这是从事物形成的条件、 环境、背景情况入手,对小伙子的消极方面视物质比道德重,进行分析的。可他 为什么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呢?那是因为他怕承担经济损失。可在他 扶起老人后,听那人对他说的“刚才是你的道德丢了,现在你已经拾回来了”的一席 话,“小伙子的脸立刻红了”,从他这一表现来看,这小伙子还不至于一点道德观念 也没有,只不过是道德观念淡薄罢了。因为他还能以丢失道德为耻。可见,这小伙子 还有积极的一面,即还有可能转变的一面。这又是因果分析的结果。我们从这小伙子 既看重物质,生怕承担责任而造成自己的经济损失,而又以逃避责任丢失道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