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 原始社会的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2. 原始社会时期分类: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采集打猎为生;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出现。3. 原始社会生产力特点:低下。4.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5. 原始社会上层建筑: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全氏族成年人通过氏族议事会行使平等表决权管理集体事务,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
2、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6. 原始社会的解体: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7. 原始社会末期的两大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8.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
3、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9.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10. 奴隶社会上层建筑: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奴隶制国家产生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11. 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堑壕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文明时代了。”这句话是指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12. 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
4、进步: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2. 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如采用休耕、轮作、选种等技术;水利事业、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5、唐朝的长安、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被誉为封建时代的三大世界名城。3.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4. 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5. 封建社会两个基本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6. 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7. 资本主义生产关
6、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8.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9.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10.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
7、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革命中,封建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阶级的共同敌人。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领导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1.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
8、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1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1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4. 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5.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
9、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生产资料方面,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在生产过程方面,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该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由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和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在产品交换方面,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16.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
10、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17. 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18. 资本主义的结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
11、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的空想社会主义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等,主要代表作有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中,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时期
12、,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实业制度)、傅立叶(和谐制度)和英国的欧文(新和谐公社)。2. 空想社会主义出进步性: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3. 空想社会主义局限性: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
13、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4. 三大工人起义、地位: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5.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方式。6.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14、,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2. 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3. 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
15、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4.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学说。5. 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6. 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深刻
16、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有组织地进行斗争,团结绝大多数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继续
17、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从而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正是这一理想目标所蕴含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7. 共产党的性质与特点: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18、8. 马克思主义特点: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
19、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2.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3. 第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20、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4. 十月革命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5. 社会主义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中国特色
21、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3. 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4. 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15.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22、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 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科学社会主义旗帜的第一人。2. 指导思想: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3. 五四运动地位: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
23、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4.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5. 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
24、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革命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6. 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7. 中国革命两步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
25、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8.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26、立的意义: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11. 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12. 毛思想写入党章:1945
27、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次会议,使中国共产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2. 过渡时期的时间、总路线和总任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
28、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3.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4. 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
29、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5. 三大改造的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 两次结合: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
30、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2. 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 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
31、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成就: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5. 伟大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
32、站起来的伟大飞跃。6.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7.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确立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方针。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33、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进程16.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7. 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1980年,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大连、
34、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沿长江的5个城市。之后,又开放17个内陆省会城市,同时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开放了一系列沿边城市,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8.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习近平:“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19. 新阶段: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
3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20. 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
36、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21.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简要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现代化建设上来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三
37、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十九届三中全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改革开放的意义1. 改革开放意义: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38、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2.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改革
39、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
40、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 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导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突出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领导我们党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强
41、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充满新的生机活力,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5.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
42、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6.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
43、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4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8. 习近平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
45、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一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
46、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2.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
47、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4.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
48、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49、,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