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805950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1.抓住三条线索:(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监察与考核;(2)西方文 官制度建立的过程及特点;(3)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相关 内容。 2.明确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和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古代选 官制度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依举荐为官和军功爵制、秦朝的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监察 和考核制度。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3.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并未马上建立文 官制度。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公平、竞争的思想深入人心,

2、文官 制度逐渐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建立。 4.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曲折历程: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但 是并未建立新的考核官吏的制度,加剧了中国政局的动荡;北洋政 府时期建立了女官考试制度;南京国民政府逐步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改革开放后,逐步 进行干部制度改革,2005年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定位 素养解读 了解中国古代 官员选拔方式 的更迭过程和 不同阶段的特 征,知道中央集 权体制下古代 中国的官员考 核和监察制度 (1)运用史料分析秦汉至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基本 史实及发展趋势,知道官吏考核制度与监察制度的

3、 内容与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2)通过阅读材料全面把握科举制兴起和发展的基 本史实,辩证地分析科举制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唯 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3)通过学习隋唐至宋元时期监察制度和官吏考核 制度的基本内容,培养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汉朝之前的选官制度 西周至 春秋 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 的制度,贵 族世代垄断高官 春秋战国 时期 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 能的人为官,或依据 授予官职 秦统一后 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 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官位世袭 军功大

4、小 (2)汉朝察举制 确立时间 汉武帝时期 内容 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 为官能力,然后 为官或提拔任用 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 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 如 、贤良文学、明经等 评价 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推荐 贤良方正 易错辨析 世官制与察举制 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 现象,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这一制度主要在战国之前实行。 察举制下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 标准主要是德行和才能。这一制度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隋唐时 期被科举制取代。 (3

5、)魏晋九品中正制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确立 时间 220年, 魏王曹丕推行 内容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 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 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评价 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 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 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 中央集权 2.官吏考核制度 (1)秦汉时期:上计制 (2)魏晋南北朝: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 西晋、 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

6、式。 含义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 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称为“ ”。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 影响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上计 3.监察制度 (1)中央:秦汉建立了以 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地方: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每州设 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 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 为。 御史大夫 刺史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 背 景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

7、打破 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 作 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措 施 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发 展 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 员的主要途径 门阀士族 科举制 思维点拨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确立 于唐,发展于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是一种较察举制更完备、更 合理的选官制度,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 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保证 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

8、高创造了条件;有益 于社会形成重学风尚。 2.官吏考核制度 (1)隋唐时期的官员考核 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 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标准: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 果确定官员升降。 (2)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3.监察制度 (1)隋唐时期的监察制度 (2)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 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 史的监察权。 内容 中央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地方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 ,委派监察官定期或 不定期

9、巡回监察 影响 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对 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监察区 易错辨析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的区别 (1)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 的监督。 (2)从所处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 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被取消。 (3)出现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其 他机构和制度都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制度 (1)元朝的官员选拔制度 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恢复科举制 背景 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恢复 时间 元朝在1313年颁科举诏

10、,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 评价 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 例也不高 (2)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 考试形式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考试人员 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考试内容 考试从 中命题 知识归纳古代选官制度 四书五经 2.官吏考核制度 特点 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 内容 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 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3.监察制度 (1)监察机构 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 政廉访司。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 和六科。 (2)内容 明朝,

11、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 省。 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 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 权力很大。 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 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及影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及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 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 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12、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 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 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三则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及科举制的意 义。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官职;材料二则是说明通 过地方官举荐的方式选拔人才;材料三强调的是科举制的意义。 互动探究(1)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各自选 官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推行的积极意义。 提示 (1)名称:世官制(世卿世禄)、察举制、科举制。主要依据:血 缘、德才、考试成绩。 (2

13、)积极意义: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相对公平公正;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形成社会重学风气。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积极影响 (1)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议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积极影响 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 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命权,既树立起绝对的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 会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制度化的选官标

14、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 治的长治久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1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州、郡、县设中正官,朝廷设吏 部尚书。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 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 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 ( ) A.保留了地方对人才的推举 B.使士族操纵地方政治经济 C.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 D.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的运行效果考查了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考查的是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 答案 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

15、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九品中正制设计之初是为了加强皇权和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 人才的选拔,由朝廷选择贤能的官员兼任其原籍地的州、郡、 县的大小中正官,故A项错误 B 九品中正制赋予了士族政治特权,并未赋予他们经济特权,故B 项错误 C 高级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拥有一定的家丁,易于形成割 据势力,但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C项 错误 D 根据材料“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 人才的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 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可知九 品中正制的实践结果适得其反,这就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 拔,故D项

16、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史料实证 材料一 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 贰,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同时监督各级官吏。御史大夫之下设有皇 帝直接任命的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由其组成御史府。 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同时向上级推荐人才。 御史府的建立和地方监察官员的设置,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隋唐时期和宋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官僚系统进一步完善, 监察制度也随之日益完善。唐代的监察机构分为谏官组织和

17、御史 台两部分。谏官负责规劝皇帝,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台实行 分署办公,成立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在御史大夫(御史台长官)率 领之下各司其职,构成一个严密的中央监察系统。宋代实行台谏合 一制度,除了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外,还有皇帝派遣的“通判”负 责对各州官吏的监察。元代比较重视监察制度的规范化,制定了一 整套监察法规,其中设立宪台格例是中国监察制度历史上第一 部完整的中央监察法规。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 演变及借鉴意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材料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各朝代发展完 善的表现。材料一说明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会受到监察,且 监察官

18、员由皇帝任命,监察官员还具有举荐人才的职能。材料二说 明唐宋元时期官僚机构完善,监察制度也随之完善,监察机构里面 还设置了谏议机构,说明权力扩大;元朝还制定了监察法规。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秦朝建立监察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元三代监察制度发展完善的表现。 提示 (1)特点: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监察机构 及其职能尚未专门化。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君主专制;分割或制衡相权; 维持官僚系统的清正廉洁。 (2)表现:监察系统趋于严密;监察机构权力扩大;监察法规逐渐完善。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

19、演练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于皇帝,整 个监察过程,从纠参到议复,从核实到复劾都必须请旨进行,最后由 皇帝裁决。监察效果有赖于皇帝的贤明,监察官有赖于皇帝的保护。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自魏晋御史台脱离少府后, 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地方监 察机构和监察机关一般也不隶属于地方衙门。这种监察体制有利 于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排除同级或上级行政长官的干扰。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监察官的遴选。即 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又要求监察官

20、有丰富的为官经验和 优异的治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中国封建统治者根据实绩对监察 官进行考核,并采取了一些定量化的方法,这样就可促使监察官尽 职尽责、积极上进,减少察与不察一个样的虚监现象。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随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 的,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 断强化而发展、完备。由此可以推断出( ) A.学者认为古代监察制度属于应该摈弃的糟粕 B.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要求统治阶级内实现民主 C.古代监察制度体现了皇权控制下的权力制约 D.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

21、集权制的核心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考查了监察制度的实 质,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答案 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材料并没有体现作者认为古代监察制度是糟粕,排除A项 B 材料也没有体现出古代监察制度要求统治阶级内实现民主, 排除B项 C 从材料可以看出古代监察制度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发展, 由此可以得出,监察制度下监察官员对官僚机构官员的监督 体现的是皇权控制下的权力制约,故C项正确 D 材料也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核心,排 除D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

22、会之起因,最主要的 自然要追溯到汉朝之察举制度。但就汉朝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而 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要追 溯到汉朝的察举制,但其主要是以人的品德和才学为主要的举荐依 据,这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从这个角度讲肯定了以品行取代 血缘世袭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排除; 材料并未涉及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与科

23、举制 无关,排除D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2.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察举制注重门第声望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科举制“以文取士”,可以自由报考,这不仅提 高了官员的素质,还扩大了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察举制注重的是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故A项错误;科举制注重文化素养,不是科 技素养,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故C

24、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3.汉朝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朝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 郡县、察六部(县令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 仅为七品。以上材料表明( ) A.君主专制制度的日趋完善 B.古代监察有“以小驭大”的特征 C.古代监察体系日趋制度化 D.古代监察制度促进了吏治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汉、唐、明时期监察官的品级都低于监察 对象的品级,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的是监察方式的特点,不能体现 专制制度的完善、监察体系的制度化和吏治的发展,A、C、D三项 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4.新唐书 百官志载:“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

25、,加禄一季;中中, 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这表明唐朝( ) A.对官员的考评与官员升降赏罚直接挂钩 B.制定了严格考核官员的标准 C.通过加强考核实现了唐朝的长治久安 D.选官考核存在严格等级秩序 答案 A 解析 材料“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中中,守本禄;中下以 下”反映了唐朝对官员进行考核,并根据评定的等级进行相应 的升降赏罚,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考核官员的标准,故B项错误; 加强官员的考核并不是唐朝长治久安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 不仅仅限于官员考核的等级,还涉及相应的升降赏罚,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5.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

26、。南人虽善文词,而北 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 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 的是( )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 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不能反映打压南方富商大贾,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人 十六,北人十四”可知南北科举取士人数大致均衡,有利于均衡政治 势力,故B项正确;材料“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是指南方人文学 有优势,北方人品行有优势,不能按同一标准取士,C项与材料主旨不 符,故排除;尽

27、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 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6.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 官制度趋于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 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 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 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魏、晋时代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 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 用之根据。 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探究点一 探究

28、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三 (隋朝)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 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 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的选官制度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 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隋朝的选官制度及特点。综合上述材料, 概括汉至隋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发展趋势。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参考答案 (1)制度:察举制。 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 (2)制度:九品中正制。 标准:门第。 (3)制度:科举制。特点:

29、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 员。 趋势:更加客观公正;选拔官吏的权力由地方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 不断加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 举孝廉之始”可知是察举制;影响:依据材料一“使布衣下吏有政治 上的出路”可知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依据材料一“使全国各郡县常 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可知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依据材料一“对大 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可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第(2)问,依 据材料二“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 可知是九品中正制;标准:依据所学可知是门第。第(3)问,依据材料 三“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可知是科举制;特点:依据材料三“选举权也 集中到中央”可知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依据材料三“通过考试选拔 人才”可知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趋势: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选官 的客观公正、选拔官吏的权力变化以及中央集权加强等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人教版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