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1.抓住两条线索:(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世界主要 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掌握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三个阶段: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萌芽到 逐渐发展成熟再到日臻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各朝各代都有 自身的特色。 3.明确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四个重要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崛起争霸,普遍采用了什伍制;(2)秦汉时期建立起统一的 中央集权王朝,进一步完善了乡里制度;(3)宋代王安石变法实施的 保甲制给乡村社会管理带来重大变化;(4)明清时期,各种形式的基 层组织不断发展,在基层社会中相互发挥作
2、用。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4.全面认识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由于西方各国的历史传统、 文化背景、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不同,各国的基层治理模式具有各 自的特点。 5.辩证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由最初的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 会稳定,到增强经济生产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在国家治理体 系中发挥其独特作用,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第17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定位 素养解读 (1)了解中国古代以 赋役征发为首要目 的的户籍制度,以及 有代表性的基层管 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 朝在社会救济和优 抚方面采取的重要 措施 (1)立足于时空观念,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的演变过程,明
3、确户籍制度与国家治理之间 的内在关系 (2)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探究历代基层组织 形态和基层治理的方式,强调其对社会发展 的重大作用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历代社会救济和 优抚政策对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积极作用 ,培养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所蕴含 的家国情怀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时期 (1)开端:公元前375年。 (2)内容 秦献公以五家为 “ ”的办法编排户口。 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2.秦朝 内容:户籍实行 制度,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 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伍 分类登记 3.汉朝 (1)表现 汉朝 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
4、府也均有专门 人员主管户籍。 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 “ ”。 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2)结果: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 与国家争 夺人口,户籍散乱。 4.隋朝 隋建立后,命州县官“ ”,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 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丞相 编户齐民 豪强地主 大索貌阅 5.唐朝 表现: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宋朝 (1)内容: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 的 ,客户指没有土地的 。 (2)结果:到1072年, 所占比例下降,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 户人口所占比例相应上升。 7.元朝 (1)
5、分类: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 “ ”。 (2)内容: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税户 佃户 客户 诸色户计 8.明朝 (1)内容:继承了元朝以 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 籍、匠籍等。 (2)表现:户籍册称“ ”。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 列各户人口、 田土、房屋。 9.清朝 (1)内容: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 (2)结果 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 摊派,户籍管理相对 松弛。 到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 后,户籍的作用 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 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职业 黄册 土地 摊丁入亩 拓展提升中国古代户籍
6、制度的特点 (1)既具有等级性,又具有平等性。等级性表现在分类管理上,比如 有宗室属籍、官户和编户齐民阶层之分,平等性体现在不同种类户 籍的法律地位上。 (2)既具有封闭性,又具有开放性。封闭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流动 (空间流动和社会地位的改变)的限制上,而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空间 流动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允许一定程度的变化。 (3)既具有宗法血缘性,也具有地缘的行政性。户籍制度本来是一个 纯粹地缘性的行政制度,但也没有办法摆脱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形态: 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 的基层组织。 (1)秦汉:县下设乡和里。 乡设三老, 掌 ;设啬夫,掌
7、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 里设里正。 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 村正。 (3)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县 教化 2.基层社会治理 秦汉 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 实行 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 王安石实施 制 明朝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 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 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 报 清初 实行 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8、:从城市到 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邻保 保甲 里甲 思维点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很大制约因素在于广袤的基层。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乡绅阶层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独 特的社会角色,成为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他们是中国传 统乡村的治理者,是社会公共权力结构的主导者。“乡绅之治”作为 传统社会的一种治理方式,在平衡国家权力、促进基层自治、节约 行政成本、创造社会财富、构筑乡绅文化、凝聚乡村力量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 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
9、及时的救助。 2.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 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3.主体: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 处 于辅助地位。 民间组织 4.表现 政府救济 民间救济 救 济 方 式 (1)国家备荒 汉朝:建立 制度,积谷备仓,调 节粮价 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 倡民间积储 (2)优抚弱势群体 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 ,以示尊重 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 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3)设立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 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1)宗族救助:宗族 通过设立
10、 、 义学、义宅、义冢 等族产,在衣食、住 行、婚娶、 豢养、 丧葬等方面资助族 中贫困者 (2)慈善组织:明清 时期出现了善堂、 善会等慈善机构 常平仓 鸠杖 义田 政府救济 民间救济 侧重点 救灾,核心在于保证 ,或 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 灾区流通, 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 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如收养弃婴和孤儿、 接济贫民、资助贫困 人口的教育、安葬无 人埋葬的骸骨等 粮食供应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史料实证 材料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 “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
11、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 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 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 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 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 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 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 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 朝所沿用。 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随堂演练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读史技巧材料主要分析了从商朝到秦汉时期户籍制度的演变,一方
12、 面要根据朝代进行分层,另一方面要根据户籍制度的内容加以概括, 明确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国家政治之间的关系。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 展趋势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随堂演练 提示 (1)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控制日益严密。 特点:出现时间早,历史悠久;与刑法、征发徭役、赋税紧密联系;对 后世影响深远。 (2)影响: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便于征 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成为古代 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户
13、籍制度的作用 (1)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 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2)中国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 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 (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 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4)中国古代户籍制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 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 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 随堂演练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典例剖析 例1“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
14、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 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这一制度的实施 ( ) A.增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题目立意本题以“编户齐民”为命题情景,从户籍制度与国家治理之 间关系的角度考查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随堂演练 答案 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把个体小农统一编入国家户籍,有利于封建国家赋税、兵役、 徭役的征收,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故A项正确 B 这一制度实施之初对个体小农的剥削较轻,故B项错误 C 掌握人口数量只是表象,不是根本目的,故C项
15、错误 D 这一制度不仅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而且有利于兵役、徭 役的征发,D项说法不全面,故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中国古代的社会基层治理中国古代的社会基层治理 史料实证 材料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 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 成)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 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费正清曾说:“中华帝国有 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能用一个很小的官员编制来统治如此众 多的人口。”进而他解释:“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 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
16、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 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是中 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 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随堂演练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读史技巧解读本段材料要抓住关键信息,即“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 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 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 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从而认识到中国古 代的基层治理具有较大的自治性、宗法性以及地方官吏和士绅的 结合性。 互动探究根据
17、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及其历史意义。 随堂演练 提示 特点: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 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历史意义: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稳定了基层 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四大特点 (1)严密性:里、亭、什伍、保甲的纵向管理控制,这是“经”;宗族组 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 这是“纬”;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 役、治安、教化等则是经、纬之基点, 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 乡里社会的严密管理网络。 (2)独立性:古代乡里基层组织在行使国家统治管理
18、职能和乡里社 会公共管理职能时,必须适应乡里社会特定的自然、经济、政治条 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表现为基层政权组织独立行使管理乡里社 会的各种职责, 自成一体、自我运转, 成为独立的基层管理系统。 随堂演练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3)宗法性:在宗法血缘关系厚重的乡里社会中, 以血缘伦理关系为 纽带组成的宗族组织, 融于乡党里闾, 合于基层政权之中,使得血缘 关系与地缘关系高度结合。 (4)自治性:乡里社会绝大多数事务皆由乡里社会中居于优势地位 的乡绅、族长和乡里保甲头目来进行处理。就组织类型来看, 自 治表现为血缘宗族对族众和宗族内部的自治,以及地缘村落就全体 村民的整体社会利益关
19、系的自治。 随堂演练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典例剖析 例2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 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 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制、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题目立意本题以不同时期的基层社会治理的形式为依托,考查基层 社会治理折射的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渗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等学科核心素养。 随堂演练 答案 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材料只体现出基层治理的规范,
20、没有反映出道德的教化,与礼 的治国理念无关,故A项错误 B 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对基层 民众的控制,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故B项正 确 C 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地方的自治,故C项错误 D 根据材料“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可知政治制度的变迁,反映出 乡村基层组织也有制度的创新,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 史料实证 材料 宋朝社会保障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与漏泽园等。 福田又称作佛教徒的功德田,北宋福田院设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由 开封府直接派人管理,收养对象为首都一地的老幼残疾且
21、无依无靠 的贫困人口。宋徽宗多次下诏敦促各州府建立养老济贫机构,居养 院、安济坊到宋徽宗时最为普及、完善,遍及全国各州郡。到南宋 时,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安老坊、婴儿局等。大宋律法 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 严厉惩办,并定期派“监司巡历检察”。 摘编自赵映林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本段材料可以采取分层的方式进行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句号可以将材料划分为五层,进而从专门性、政府的作用、专业性、 立法保障和考核等方面进行概括。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2、简析宋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意义。 提示 (1)特点:设有专门的保障机构;政府积极推进;呈现专业化的 发展趋势;立法保障,定期考核。 (2)历史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有利于社会 经济发展;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1)一定程度上适时保障了封建农耕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直接起到了减少灾害战乱损失的作用。 (2)社会保障和救济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能 够使百姓安于生活,乐于生产,从而减少了农民破产和平民流亡,避 免了社会动荡,保证了社会安定。 (3)社会保障和救济措施以伦理道德
23、为基础,在实施的同时,弘扬了 传统美德,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3明朝初年,政府修建了济养院(免费养老院)、惠民药局(免费医 院)和漏泽园(免费公墓),明太祖还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 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由此推知,明初( ) A.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C.仁政思想全面实施 D.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题目立意本题以明朝初年的社会救济措施为切入点,考查社会救济 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等学科核心素养。 答案 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
24、析 A 明初出于稳定秩序的需要而采取的这些措施需要政府支出, 只有经济得到恢复才能实施,故A项正确 B 材料没有体现耕织分离,无法体现自然经济走向解体,故B项 错误 C 明初出于稳定秩序的需要采取的措施体现不出仁政思想全 面实施,故C项错误 D 材料只反映了明初对贫苦民众实行的一些救济措施,无法得 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 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 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
25、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 B 解析 “村社”强调宗法血缘,以家户为单位说明宗法血缘的削弱,故 A项错误;据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并结合所学 可知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未出现 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户籍制度而不是土地制度, 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2.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 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 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 )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26、 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答案 C 解析 根据“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 别”可知西汉划分户籍主要服务于国家,不是服务于豪强地主,故A 项错误;“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有利于特权 阶层进行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 家(或细民)三个等级”主要是为了方便征税,故C项正确;西汉的这 种政策与“世家大族”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3.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 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 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
27、。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等级制度的解体 答案 B 解析 “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没有涉 及科举制,故A项错误;“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 户占籍”体现了政府对流动控制的放松,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 B项正确;“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是控 制放松的表现,故C项错误;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 动户籍”没有涉及等级制度的解体,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4.如果说郡县制之下的社会稳定性在于权力的集中以及基层社会 中的宗族伦理治
28、理方式,那么周天子治域下的分封制内在的稳定性 在于( ) A.财富大小 B.血缘亲疏 C.等级秩序 D.权力高低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与财富无关,故A项错误;强调血缘亲疏的是宗法制,故 B项错误;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建立起严格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维 护统治,故C项正确;古代的政治体制都体现权力高低,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5.秦朝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规 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 以看出,秦朝( )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
29、理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秦朝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要由地 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地主绅士依旧是秦 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富庶家族仅仅是 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而非各级政权,故B项错误;秦王朝非常 注重基层政权的建设和控制,故C项错误;秦王朝在地方上没有采用 先秦时期的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6.乡、里、亭是西汉在全国建立的基层组织。唐朝将乡、里等基 层组织统一为村,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可见基层管理( ) A.实现了中央对乡里一级的直接管理 B.半自治的性质一度弱化了中央集权 C.官员
30、由中央任命体现国家治理延伸 D.有国家政权干预和控制渐强的趋势 答案 D 解析 “乡、里、亭”由郡县来管理,不属于中央直接管理,故A项错 误;“唐朝将乡、里等基层组织统一为村,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不 能说明其自治性质,故B项错误;“基层组织”的管理者由地方推荐,不 是中央任命,故C项错误;无论西汉还是唐朝,都对基层组织管理严 格,而且唐朝时还上升到法律层面,体现了国家政权干预和控制渐 强的趋势,故D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7.两宋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出现 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文化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高 B.儒学复兴,社会财富充盈
31、 C.经济发展,贫富分化渐趋缓解 D.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 B 解析 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与人们受教育程度无关,故A项 错误;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反映出社会财富充盈,人民自觉 进行社会互助是儒学复兴、理学道德教化的结果,故B项正确;经济 发展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状况与民 族矛盾尖锐无关,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8.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 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 这种继承制度( ) 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 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 C.说明
32、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兼顾了宗法制 和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家族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对 极少数人给予一定的照顾,不会导致地权的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 中仅仅反映了农村的土地继承制度,不能体现出社会保障机制的发 展,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愈来愈巩固,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 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 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
33、步确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 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 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 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 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 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 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 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 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
34、年庚。后来,由于赀算 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 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参考答案 (1)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 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 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2)原因: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 理;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
35、演练 解析 第(1)问,由“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 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得出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 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由“汉承秦制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 爵、名、年庚,依次登录”“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 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 录的一项内容”得出户籍登记的内容全面详细,包括县、里、爵、 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由“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 在闾左制度中”“汉承秦制当时的户口登记前面还缀有 现任身份”得出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随堂演练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依据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 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得出适应小农经济 社会的发展;依据材料“秦始皇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 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 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得出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征收和徭役 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