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命题人:晋江市英林中学余晓敏 审核人:泉州市第十一中学黄梅芳)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材料一:了解一位哲学家是如何推理的,往往比了解由此推出的结论更重要。这大概是因为不论何种观点或理论总有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或理论存在,也或许是因为缺乏论证的思想终究是无效的。推论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它可以以一种认识上透明的方式被一劳永逸地确立。它不会因推理链条的冗长复杂,或因年代的久远而使推论的有效性有丝毫的减损,即便推理存在着错误,也可以通过主体
2、间性的公认方式被纠正。有效性是逻辑推理力量的根本来源,逻辑的一切问题都与有效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蕴涵、一致性与哲学、数学乃至日常思维联系密切的重要的逻辑性质与关系的定义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涉及有效性问题,对有效性的不同理解与处理从根本上塑造了逻辑的版图。对逻辑研究对象和使用方法的考察,充分揭示出这门学科的科学特征。它是求真的科学,尽管它探求的不是实在的真知,但它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逻辑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逻辑并不是一种实用的知识,也不是论证和推理的结构的知识,而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逻辑也没有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其
3、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只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
4、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逻辑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理论作品。作为科学,它又是一种有论证的、关于思想的正确性的知识。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
5、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逻辑的一个总体特征是与哲学的密切联系。逻辑与哲学有着很强的互动,每当哲学观念出现变化,逻辑理论和实践也倾向于相应的变化;反过来,每当逻辑的方法和程序发生变化,也倾向于引起哲学探索方法和结论的变化。逻辑透过哲学而与科学、宗教、伦理和法律等理智活动联系起来。哲学中的概念分析、论证建构、假设和预设、内涵与外延等基本方法,都是逻辑杂货店中供哲学家所用的必备品。逻辑之于哲学犹如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犹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家。(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材料二: 中华文化不仅有逻辑,而
6、且蔚为大观。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名家”。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和“两可之说”;墨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强调“辩”是一门专门的技术,指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荀子系统地建立了正名学说;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以表达最为基本的逻辑关系的“否定”为例,早在先秦典籍诗经中就有“不”“弗”“靡”“莫”等十余个,并且这只是单独表达的否定,还不算组合式的否定,这在其他语言中是极其罕见的,充分
7、体现了汉语在否定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这导致了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即重视名辩析辞,相关的学派也被称为“名家”。如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了名的种类。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强调概念确定性的静态分析不同,中国逻辑重视概念内涵的生成和变动发展,重视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转化,重视对概念进行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的传统密切相关。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阴阳五行”学说更是重视概念的相互生发和矛盾转化。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最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另外,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
8、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韩非子等著作中的反证与归谬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类比推理,都体现了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其内是求真,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相关的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们将“名”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认为社会的法律规范、纲纪礼仪、国运民祉,甚至是天道人和都依靠
9、“名”。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摘编自杜国平中国逻辑的特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逻辑的一切问题都涉及有效性问题,推论的有效性不因复杂的推理链条和时间的久远而减损。B逻辑与哲学联系密切,互动性强,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使对方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相应的改变。C否定表达最基本的逻辑关系,汉语对“否定”丰富与精微的表达表明了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D西方逻辑强调静态分析概念确定性,而中国逻辑重视对概念进行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传统有关。2.根
10、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一种逻辑关系,推论关系可以被一劳永逸地确立,我们要关注推论过程,而不是结论。B.作为科学,逻辑是关于思想正确性的知识,可以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C.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名的种类,都是中国逻辑重视名辩析辞这一特色的具体表现。D.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与西方逻辑没有显著差异,都是论辩的工具,都是为了说理。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逻辑”特质的一项是()(3分)A.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相关表述。B.论语中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C.荀子系统地论述了正名理论,提出了“
11、约定俗成”等观点。D.韩非子认为治国之道,正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4.材料二画线语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材料一说逻辑不是“实用知识”,而材料二则认为中国逻辑是“应用逻辑”,二者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我醒来时,已经大天亮了。有人敲我的门,一边敲一边叫。“什么事?”我大声问。“有船出事了,就在跟前儿!”我从床上跳起来,问,“什么船出事了?”“一条二桅帆船,从西班牙来的,再不就是从葡萄牙来的,船上装着水果和酒。海滩上的人都认为,它随时都会撞得粉碎。”这个惊慌的声音顺着楼
12、梯嚷上去;我要多快有多快,胡乱把衣服穿上,跑上了大街。好些人已经跑在我前面,他们都朝着一个方向跑,朝着海滩跑。我也朝着那儿跑,赶过了好些人,很快就来到狂乱凶暴的大海面前。到那的时候,风势可能稍稍弱了一点儿,海却由于又有整整一夜的骚乱翻腾,比我昨天最后看见的,更使人不胜恐怖。只见海上所表现的每一种景象,都呈现了腾涌起涨的声势;浪头一个高过一个,一个压下一个,犹如千军万马,一眼望不到头,漫天匝地,滚滚向岸而来,真正可怕到极点。在风涛喧豗、难以听到其他声音的情况下,一个半身赤膊的船夫,紧靠着我站着,用光着的胳膊,往左边指去。这样,哎呀,我的天啊,我才看到了那条船,就在我们前面不远!一支桅杆从离甲板六
13、七英尺高的地方折断了,耷拉在船帮上,和乱糟糟的帆、索缠在一起。一个大浪,打在翻滚的破船上面,把甲板上的一切,一扫而光,把人、桅杆、酒桶、木板、船舷,一堆一堆像玩具似的东西,统统冲到沸腾的激浪之中去了。听见有人解释说,一个小时以前,救生船就已经配置了船员,但却任什么也做不了;又没有人肯豁出命去,带着绳子,凫过水去,叫破船和岸上取得联络。因此就再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正在这时候,我注意到,人群中又激动地骚乱起来。我于是看到人们往两旁一分,海穆拨开众人,从人丛中一直来到前面。我跑到海穆跟前,用双手抱着他,往后拽他,我央求刚才和我谈话的那些人,不要听他,不要存心让人送命,不要让他离开海滩一步!岸上又发出
14、一片呼喊,我们往那条破船看去,只见那块残酷的破帆,一阵一阵狠扑猛打,把靠下边那个人也打到海里去了,而唯一留在桅杆上那个人,像是在空中乱飞乱舞。那条破船,即便在我这毫无经验的人眼里,也都可以看出来,正在崩裂分散。我看到,它正拦腰裂成两半,而孤零零地抱在桅杆上那个人那一条命,已经危于千钧一发。但是他仍然紧紧抱着桅杆不放。他戴着一顶样式特别的红帽子不像水手戴的那种,他挥动他那顶帽子,我觉得我简直要疯,因为那种动作,让我想起来,那个人原来是过去一度与我很亲密的朋友。海穆孑然而立,注目大海,身后是屏声敛气的寂静,眼前是震耳欲聋的风浪。接着,来了一个巨大的回头浪,他向后拉着缠在他身上的绳子,看了那几个人一
15、眼,跟在回头浪后面,一头扎到海里,就和浪搏斗起来:他随着浪,一会儿升到浪的顶峰,一会儿沉到浪的谷底,一会儿埋在浪沫的中间,一会儿又让浪向岸带回。他们就急忙把他拖到岸上。他受了伤。我从我站的地方,看见他脸上有血,但是他却一点也没放在心上。他好像匆匆地对那几个人作了些指点,让他们把他放得更松一些我从他挥动胳膊的动作上看,也许是那样于是又像刚才一样,投到海里去了。这时他朝着破船冲去,随着浪一会儿升到浪的顶峰,一会儿沉到浪的谷底,一会儿埋在峥嵘的白色浪沫下面看不见了;一会儿被送向岸边,一会儿又被送向船边,一直艰苦而又勇猛地搏斗。这一段距离,本来不算什么,但是狂风和怒涛却使这种搏斗成为生死斗争。后来,他
16、终于挨近破船了。他离船近极了,只要他再使劲泅一下,就能抓到船了,但是就在那一刹那,一个像半面小山的绿色大浪,从破船外面,冲着岸卷过来,他仿佛竭尽全力猛一蹿,蹿到了浪里,而那条船也不见了!当我跑向他们收绳的地点时,我看见他们把他拖了上来,但他已经没有知觉了。他那颗侠义高尚的心,永远停止搏动了。(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节选的这一段重点表现了海穆在风大浪高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下海去救遇险的帆船上紧紧抱着桅杆的绝望的旅客的故事。B.从“我从床上跳起来,问,什么船出事了?”这一细节来看,“我”对于“有船出事了”这一消息十分关注,
17、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C.“我”为了看出事的船跑到大街上,“好些人已经跑在我前面”,说明这些人比我还关心出事的船,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商船。D.小说作者用“他那颗侠义高尚的心,永远停止搏动了”一句,既交代了海穆确实已经死了,也高度赞扬了为救人而献出生命的人的精神境界。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从“我”醒来到海边,见到海难的情景,尤其是见到海穆去救人的过程,都是“我”的眼中事,这就更具真实感。B.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通过“他挥动胳膊的动作”“一会儿升一会儿沉一会儿埋”等细节描写表现出海穆勇敢献身的精神。C.作者用
18、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这样一个渔民形象:他外表笨拙羞怯,为人木讷憨厚,但他有着高尚的灵魂和金子般的心。D.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将众人已准备好了救生船但“没有人肯豁出命去”把绳子拴到破船上的行为和海穆的行为比照,更加凸显了海穆救人时的勇敢果决。8.本文写海穆去救人时,在环境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下面另一版本的译文相比较,在表达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另一版本译文:它那时所呈现的每一形态,都具有膨胀的意味;浪头一个一个地腾起,一个高似一个,一个压低一个,以无尽的数量滚滚而来,那势派是极端惊人的。二、古代诗文阅读
19、(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一: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曰: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已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谓也。”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
20、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问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宋君曰:“善哉!岂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难,唯欲行之云耳。”(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材料二: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
21、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节选自商君书画策)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上答案标号。(3分)仁A者B能C仁D于E人F而G不H能I使J人K仁L义M者N能O爱P于Q人R而S不T能U使V人W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政之急者”的“急”指“紧急”、“急迫”,与“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中“急”的含义不同。B.“计之于庙堂之上”的“计”指“谋划”、“盘算”,与六国论“至丹以荆
22、卿为计”中“计”含义不同。C.“善哉”的“善”指“好”,与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善”用法相同。D.“死不苟生”的“苟”指“随便”、“苟且”,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中“苟”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面对鲁哀公的问询,孔子的建议是让民众富裕且长寿。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孔子顺势指出,百姓富裕了,国家也会富裕。B.孔子对卫灵公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否定,而是委婉说出了自己的谏言:单纯在朝堂上策划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要爱人和懂得反省。C.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宋国君主对治国的事问得比任何人都详细。针对宋国国君
23、的谦虚,孔子鼓励他说,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D.材料二以利用高低地势控制水流和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来设喻,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理百姓,就应当明白政治的准则和社会发展规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2)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14. 两则材料都涉及为政问题,二者观点有何不同?请概括作答。(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唐)韦应物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高斋犹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
24、掩门。时忆故交那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注此诗作于诗人被免职闲居沣水善福寺时。精舍:出家人修炼的场所。生事:日常生活的一切事务。阊阖(chng h):宫门,借指朝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通过“万木丛云”和“碧涧竹林”等意象,生动地营造了一种幽静清雅的氛围。B.颔联中“远山曙”和“寒雀喧”运用视听结合,展现了诗人寓居环境的宁静与生机。C.颈联塑造了诗人不慕名利、淡泊自守的形象,他厌倦世俗纷扰、向往回归自然的生活。D.整首诗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精舍周围环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尘世的淡漠。16.本诗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的?请结合诗句简要
25、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2)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3)将进酒中“ , ”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以消极的办法反抗。(4)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叙写梦中夫妻相见的场景,并没有出现久别重逢、互诉衷肠的亲昵,而是“ , ”。(5)(泉州考生选做)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失败。大学之道中,
26、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5)(厦门考生选做)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做出阐释的句子是“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欧阳修开篇就提出观点,他认为国家兴衰,关键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吃喝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可是,如果生活在太空,我们还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吗?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 的“牙膏”:航天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首代航天员的饮食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吃货的生产力 ,很快,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还有咖啡杯和煎锅。如
27、今,航天员们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各种餐具,与地面用餐相当接近。与此同时,太空食品的种类也丰富起来。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航天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而且航天员们还在不停地开发新的太空料理:小饼干、寿司、花生酱冰棍,甚至是“昨的咖啡”采访中一位航天飞机的指挥官曾自豪地展示过一批再生水,而原料是什么,自然 。然而,制订太空莱谱仍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只能保持两天鲜度,空间站中新鲜食品 ,绝大多数食品只能脱水或加工成罐头运上太空。目前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8、3分)A. 望而却步 不胜枚举 不言而喻 寥寥无几B. 踌躇不前 不可低估 心照不宣 寥寥无几C. 望而却步 不可低估 不言而喻 极其稀缺D. 踌躇不前 不胜枚举 心照不宣 极其稀缺19.文中画直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可适当增删文字,但不能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阅读障碍被认为是在中国儿童群体里最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有1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是却常常被误认为是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大脑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 :
29、刚学过的字就忘,读到句尾忘了句子的开头,把形近字搞混、颠倒顺序、阅读很慢等,而最痛苦的并不是障碍本身, ,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所以,第一步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努力,智商低,学习能力差,笨蠢,坏孩子,瞎捣乱;也不要轻易判断孩子有阅读障碍。况且,即使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 ,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有很出色的艺术和空间能力等。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1. 儿童阅读障碍被忽视的表现
30、有哪些?请用三个被动句简要概括,每句不超过18个字。(3分)四、写作(共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仇璋问:“君子有争乎?”子曰:“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文中子魏相篇材料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都会使对方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相应的改变”说法有误,材料一尾段是说“哲学观念出现变
31、化,逻辑理论和实践也倾向于相应的变化”“逻辑的方法和程序发生变化,也倾向于引起哲学探索方法和结论的变化”,是“倾向于”,不是必然。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关注而不是结论”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为“了解一位哲学家是如何推理的,往往比了解由此推出的结论更重要”,并不代表对结论不关注。B.“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是逻辑作为艺术的功能。D.“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与西方逻辑没有显著差异”错误,“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是与西方逻辑的不同之处。故选C。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体现“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B.表现孔子
32、“仁”的思想。C.体现“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D.体现“中国逻辑”的道器结合。4.(4分)画线语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中西方逻辑内部功用基本类似、但外部功用不同的差异性;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列举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事例以及引用孔子语句,阐述了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重视。论证方法多元,论证真实、科学、直观,具有说服力。【评分标准】能准确写出论证方法得1分,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效果得1分,能准确写出两种手法并分析得当即可得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画线语段开头先提出观点“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接着采用对比论证手法:以西方逻辑的目的与中国逻辑的目的进行对
33、比,说“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采用举例论证手法:列举“亚里士多德相关的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和“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的事例进行论证;同时还采用引用论证手法:引用了孔子的语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证明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方法多样,论证真实、直观、科学,颇具说服力。5.(6分)二者观点并不矛盾。分析角度不同:材料一是从逻辑的科学特征来分析的,逻辑探求的不是实在的真知,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关注科学发现
34、的程序和方法;材料二是从名、辞、说、辩等来强调中国逻辑的特质。研究对象不同:材料一是从研究内容是否具体为标准,逻辑研究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只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而材料二从中国逻辑具体的体现入手,分析中国逻辑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体现出了实用的特质。【评分标准】“二者观点并不矛盾”答出不给分,未答扣1分。分析理由部分两大点,每点3分,答出“分析角度不同”或“研究对象不同”各得1分,结合材料分析各2分。【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多个信息及观点的能力。从材料一“对逻辑研究对象和使用方法的考察,充分揭示出这门学科的科学特征逻辑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
35、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逻辑并不是一种实用的知识,也不是论证和推理的结构的知识,而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可知,材料一主要是从逻辑学科的“科学特征”来分析逻辑“不是一种实用的知识”;材料二说“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最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可见这是从名、辞、说、辩等来强调中国逻辑的特质。材料一说“逻辑也没有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其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只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可见这是从研究对象是否实在的角度来分析的;材料二则说“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都体现了
36、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可见这是从中国逻辑具体的体现入手,分析中国逻辑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体现出了实用的特质。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说明这些人比我还关心出事的船”错。看不出这些人比我更关心出事的船,可能是“我”知道消息晚一些。故选C。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他外表笨拙羞怯,为人木讷憨厚,没有受过教育”错,选文中“海穆孑然而立,目注大海”“一头扎到海里,跟着就和浪搏斗起来”等描写,只是在表现他勇敢
37、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狭义之心,从选文里看不出人物这些特点。故选C。8.(4分)突出恶劣的环境,渲染了紧张的氛围。比如描写救人前“漫天匝地”“风涛喧豗”的风浪和已被风浪摧毁的破船,还是描写救人时峥嵘的白色浪沫“像半面小山的绿色大浪”,都表现出大海的狂乱凶暴,渲染了危险、紧张的氛围;烘托人物形象。环境如此险峻,海穆仍然奋不顾身地去救人,侧面烘托了他不惧艰险、置生死于度外的可贵精神。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风浪大,船才会被风浪摧毁,才会有海穆勇敢救人的情节,情节逐步推进,也进一步凸显了人物高尚的品质。【评分标准】每点2分,作用要点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写出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
38、生赏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要的是找到环境描写的句子,然后分别指出对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风势可能稍稍弱了一点儿,海却由于又有整整一夜的骚乱翻腾,比我昨天最后看见的,更使人不胜恐怖。只见海上所表现的每一种景象,都呈现了腾涌起涨的声势;浪头一个高过一个,一个压下一个,犹如千军万马,一眼望不到头,漫天匝地,滚滚向岸而来,真正可怕到极点”“在风涛喧豗、难以听到其他声音”“只见那块残酷的破帆,一阵一阵狠扑猛打”,使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风势之猛海浪之大,极力表现环境的恶劣,为海穆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人做好铺垫。“目注大海,身后是屏声敛气的寂静,
39、眼前是震耳欲聋的风浪。于是,来了一个巨大的回头浪”“峥嵘的白色浪沫”“但是就在那一刹那,一个像半面小山的绿色大浪,从破船外面,冲着岸卷过来”等句子一方面在写海难的不同寻常,营造了紧张气氛,更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彰显了不惧苦难、英勇无畏、坚忍不拔、急人之困,乐于助人,具有大爱和担当的义无反顾等高尚精神,可见环境描写也烘托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性格特点,彰显了人格魅力。9.(6分)从词语运用上看,“景象”与“形态”、“腾涌起涨的声势”与“具有膨胀的意味”等相比较,前者更能让读者产生广阔的画面感,更容易感受海上巨浪汹涌翻滚的动态感和力量感。从修辞手法上看,“犹如千军万马”与“以无尽的数量滚滚而来”相比较,前
40、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海浪比作万马奔腾,更生动形象,也更气势雄壮,摄人心魄。从句式来看,原文长短句结合,行文富有变化,读来音韵和谐,写浪涛排山倒海而来,极具压迫感,突出环境的恶劣和不可抗性,表达更具有感染力。【评分标准】(每点2分,指出角度或内容1分,分析出特点、作用或效果1分,写出三点即可得满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比较原文和另外译本的区别,比较后分析语言表达的特征,不同处对于人物塑造或者主题思想等方面的作用。从遣词造句上看,原句为“海上所表现的每一种景象”,另一版本为“它那时所呈现的每一形态”,“景象”较之“形态
41、”更直接,契合海上环境特点,“腾涌起涨”直接展示海浪特点,“具有膨胀的意味”侧重观感,前者更直观,然后由读者自己去想象,更具画面感,启发读者联想想象去深入体会滔天巨浪的可怕气势,印象会更深刻,增强感染力。从修辞手法上看,本文多了比喻修辞,比如“犹如千军万马”,本体为汹涌不止歇的骇浪,喻体为“千军万马”,生动形象,调动视觉和听觉,充分展示大浪凶猛不停、可怕惊人的气势,“望不到头,漫天匝地,滚滚向岸而来”属于环境描写中的细节,更具现场感,形成逼人气势,突出救人的紧迫性。从句式看,原文长短句相结合,行文富有变化,读来音韵和谐,抑扬顿挫,酣畅淋漓,突出环境的恶劣和不可抗性。另一版本略显单调,表现力自然
42、弱一些。10.FLR【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义者能爱于人”和“仁者能仁于人”句式对称,“而不能使人仁”与“而不能使人爱”句式对称,各自独立成句,故在FLR处断开。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紧急,急迫/急躁。句意: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林教头是个脾气急躁的人。B正确。谋划,盘算/计谋。句意: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等到燕太子丹想出了派荆柯去刺杀秦王的计谋。C错误。用法不同。形容词,好/名词,完善的境界。句意:好啊。/亲近爱抚民众,使人达
43、到最完善的境界。D正确。随便,苟且/如果。句意: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故选C。1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错,原文是“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意思是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国家会贫穷,而不是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故选A。13.(8分)(1)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2)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严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评分标准】(1)翻译出“薄”,减轻,得1分;句意3分,其中翻译出“民众就会富裕”
44、和“民众就会长寿”得1分,其他四句,译错一句扣1分。(2)翻译出“贵”,重视、珍视,得1分,句意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省”,减少;“薄”,减轻;“敦”,敦促;“远”,远离。(2)“贵”,重视;“明”,严明;“行”,贯彻执行。14.(3分)材料一强调国君要实行仁政,既要爱百姓,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评分标准】材料一2分,材料二1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邻国相亲,则长有国;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相亲”就是和睦相处,“君惠臣忠”国君仁爱,臣子尽忠,强调国君要做到仁爱,既要爱百姓,
45、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依据“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可知: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事,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没有比让民众富裕和长寿更重要的了。”鲁哀公说:“怎么能做到呢?”孔子说:“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鲁哀公说:“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会贫穷啊。”孔子说:“诗经上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没有儿女富裕而父母却贫穷的。”卫灵公问孔子说:“有人告诉我说:拥有国家的君主,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国家就会得到治理。您认为怎么样?”孔子说:“大概可以
46、吧。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厌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厌恶他;知道自身的好恶,也就知道别人的好恶。所说的不走出自己的屋子而能够了解天下大事,说的就是推己及人。”孔子拜见宋国国君,宋国国君问孔子:“我想长期拥有国土,而且很多都邑都想治理好,我想使民众不困惑,我想使士人尽心竭力,我想使日月正常运行,我想使圣人自己前来,我想使官府得到治理。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拥有千辆战车的君主,问我这个问题的很多,但都没有像您这样问得详细的。然而您想要得到的都可以得到。我听说,和邻国和睦相处,就能长期拥有国土;国君仁爱,臣子尽忠,众多的都邑都能治理好;不杀害无率的人,不释放有罪的人,民众就不会迷惑;增加士人的俸禄,他们就会尽心竭力;尊奉天道,敬事鬼神,日月就会正常运行;崇尚道,尊崇德,圣人就会自己前来;任用有才能的人,罢免无能之辈,官府就能得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