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讲义类型1特点特征类内涵阐释描述某一历史事物不同于一般事物的性质、特质、属性等;通过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设问特点(1)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概括的特点”“概括的特征”(2)该设问类型分值较高(3)该设问类型的答案具有高度的提炼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言简意赅(4)该设问类型注重考查归纳、总结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科专业术语的表达能力思路分析(1)该设问类型就是要求在众多材料信息中找到本质的特征,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2)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指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
2、参考模板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归纳,可以从分析事物各方面的表现入手,在把握其各方面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时间看:起源早晚;最早;历史悠久;持续时间的长短;发生频率的高低(2)从空间看:分布(南北、具体区域)、区域动态变化、以为中心、区域发展不平衡(3)从地位看:占主导(从属)地位、技术领先(落后)(4)从主体看:官方(政府)或民间(社会),主导(推动)力量,多元(多样)(5)从内容看:丰富、细密,完善、完备,体系化、制度化,范围、规模、地域,相互配合(结合、并重、联系)(6)从功能看:“功能多元化”“功能与功能结合”“的经济(政治)功能增强(减弱
3、)”(7)从过程看:继承与发展、渐进性、曲折性、阶段性、短暂(漫长),速度快(慢),逐步扩展(8)从方式(手段)看:立法保障,行政手段,鼓励或强制,和平或暴力,手段多样化(9)从性质(方向、原则)看:具有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性质、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具有明确导向、遵循原则(10)从程度看:改革彻底(不彻底)、程度深(浅)(11)从目的看:注重、维护、满足、立足、以为基础(前提)(12)从影响看:影响广泛(深远、持久)、收效甚微(有限)典例 (2022全国乙卷,41,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
4、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
5、、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答案: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入标准逐渐放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中国:政府主导;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国防尖端科学技术。训练(2024广东江门一模)发展中国家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701985年苏联与拉美国家(不包括古巴)的贸易往来(单位:百万卢布)年份1970年1975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总额77.1914.31 857.63 137.72 096.12 205.31 924.12 198.9出口7.8146.6374.1107.8286.8197.8322.4409.8进口69.3767.71 483.53 029.91 809.32 007.51 601.71 789.1差额-61.5-621.1-1 109.4-2 922.1-1 522.5-1 809.7-1 279.3-1 379.3摘编
7、自赵玉明苏联对拉美地区事务的介入及经验与教训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时期苏联与拉美国家贸易往来的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合理解释。答案:特点:虽部分时间有倒退,但贸易总额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苏联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解释:基于冷战的需要,苏联通过加强与拉美国家的经贸联系提高其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苏联经济结构的缺陷;战后拉美国家经济的发展。类型2比较异同类内涵阐释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者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此类题型在题干中含有“相同点”“不同点”“差异”“区别”“异同”“相似之处”等字眼设问特点(1)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概括的相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指出的异同点”“存在差异的原
8、因”(2)该设问类型是高考题的常见设问题型,一般为中西方比较,或是时间上的前后变化(如:中国古代史不同朝代的政策)比较(3)该设问类型注重考查归纳、总结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对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要求很高思路分析(1)该设问类型,基本就是要求在材料信息中找到几处相似的或不同的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用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2)如设问为“存在差异的原因”,更需要运用“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要求作出合理的解释说明(3)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指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但设问为“存在差异的原因”,则更多需要参考所学知识回答参考模板(1)相同点:从材料一中寻
9、找比较点,然后到材料二找有无对应点;再从材料二中寻找比较点,然后到材料一找有无对应点,简称“AB”模式。注意:共同点存在显示的共同点和隐形的共同点,隐形的共同点,需要分析提炼才能找到,如康有为和韩愈对儒学认识的共同点“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材料没有直接信息)”(2)差异分点对比:同样是采取AB互推模式,但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和差异性,结合所学知识优化整合。答案模式应为:角度1,AB,角度2,AB分类对比:A有、特点,B有、特点典例 (2023福建卷,19,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时,官府采用方田法进行较大规模的土地清查,以厘定田税,并写入户帖。南宋时,两浙地区开始推行经界法,规定由农
10、户自行丈量土地,依照固定格式绘出“田之形状及其亩步四至”的田形图,并载明土地来源情况,呈报官府检核。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砧基簿,构成了私有土地产权登记册。明清的鱼鳞图册,即源于此。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11世纪中期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后,派专员对各级封臣和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核查和登记。在教士、郡长、佃户等作证下,专员向当事人询问土地的归属、大小和庄园各类财产数额,并将调查结果登记造册。该登记册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12世纪起,英格兰封建庄园效仿威廉时期的做法,定期清查庄园土地和财产,并登记造册。这一做法为中世纪英格兰封建庄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据郭守田主
11、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等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清查的不同之处。答案:清查目的;清查的主导机构;参与清查的人员构成;清查对象;清查方式;清查内容。训练1.(2024湖南长沙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因而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纽卡斯尔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5 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座增至265座。城镇人口比例由26%增至45%,到1900年上升至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摘编自萧国
12、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主要在沿海沿江部分地区进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明显增加,全国城市(城镇)人口从1843年的2 070 万人,增至1893年的2 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缓慢上升至6.6%。进入20世纪初后,随着近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进入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初步发展阶段,城市人口(主要是通商口岸城市)以3.5%到9.8%的年增长率增长,大大超过之前的0.4%至0.5%的人口年增长率。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新的城市也不断涌现,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到1915年,人口在10万以上的大中城市达到43个,其中开
13、埠城市22个,占总数的51.1%。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不同特点的原因。答案:(1)英国是最先开始和完成城市化的国家,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中国近代城市化最先在通商口岸起步,带有很深的半殖民地化烙印;城市化进程总体发展缓慢,城市化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极不平衡性。(2)英国城市化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使工业和人口分布集中化;工业化的发展扩大了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大
14、批新的工矿业城市。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源于外力推动,是殖民扩张的产物;工业化不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而是靠商业化的力量;中国近代社会动荡和长期战乱的影响。2.(2024湖南长沙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上半叶,英国妇女运动主要围绕三个关键问题:(一)妇女应享有公民权,争取选举权成为妇女一种关键的诉求,被认为是改善妇女地位最重要的权利。(二)女性就业问题,男女两性机会应该均等。(三)女性应不应该以抚育子女为主要事业仅以家庭为一生的舞台。摘编自裔昭印等西方妇女史材料二19011911年涌现出的女子结社与团体多达四十余个,多数团体既热衷于妇女解放也热衷于政治斗争。1924年
15、国民党一大后,国共两党分别确立了妇女运动方针,妇女运动被纳入了国民革命的轨道。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妇女联合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等妇女团体,这些团体担当了在广大农村组织妇女参加抗战的重任,也是推动妇女运动发展的巨大动力。摘编自杜芳琴、王政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上半叶中英两国妇女运动诉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答案:不同之处:中国始终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紧密相连;英国强调争取妇女自身的权益。原因: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反帝反封建是社会的主要任务;各种政治文化运动促进了妇女思想解放和救国意识高涨。英国民主政治制度不断
16、完善,有利于妇女争取自身权益;经济发展,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社会教育的发展,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自我意识觉醒。类型3变化趋势类内涵阐释是指在特定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新特性、新内容等。主要是针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其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变化类历史试题的三种形式:前后变化型、阶段变化型、内容变化型设问特点(1)前后变化型: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阐述、概述、说明)变化(趋势、发展)(2)阶段变化型:概括从到的变化(发展)或根据每个阶段的特征,分阶段归纳的变化(3)内容变化型:指出与相比有哪些变化(发展)思路分析(1)关注“拐点”:题干中出现明显“拐点”(如数据明显变
17、化、出现重大历史现象等),需要划分时段进行概括总结,即把拥有共性的若干个时间段所呈现的特征、趋势概括出来(2)辨析具体类型前后变化型:一定要把前后各自的变化阐述出来,即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阶段变化型:即多个阶段出现明显不同,需要分阶段概括内容变化型:直接列出新出现的情况参考模板(1)前后变化型前后有变化但内容不一:由到;从变为前后有变化但内容程度不同:日益;逐渐;不断;越来越;增强(加);减少(弱),扩大;缩小;更加(2)阶段变化型:按所提供材料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期式的分析、归纳、总结,该类型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内容变化型:“出现的新现象、新因素”(即之前不曾有过的表现),该类型需具体问题
18、具体分析典例 (2023广东卷,18,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墨西哥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1990年国际元)1820年1930年墨西哥7591 618美国1 2576 213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材料二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与殖民地时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适应了这种发展方式。所有这些都与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墨西哥外汇收入骤减,无法进口工业品,只能在本土生产。为发展工业,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大规模
19、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指出材料一中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美国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解释变化的原因。答案:变化:墨西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但与美国的差距加大。原因: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依然依赖进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展开。训练1.(2024江西南昌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追逐商业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因此,为了自身利益,美国拒绝采取援华制日政策,在“中立”旗号下仍然与日本大做生意。1938年10月,日本占领了中国广州和武汉后,公开抛弃了以前所承诺
20、的“门户开放”原则,美国如继续对日采取绥靖政策,不设法遏制日本,会使西方在亚洲的权益丧失殆尽。权衡利弊,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遏制日本。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远东战略的基点是“不遗余力地防止同日本的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战胜日本法西斯成为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的目标,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不仅需要中国成为它的军事盟友,而且需要中国成为它的一个战时和战后的“忠实的政治盟友”。摘编自张瑞静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就把中国看作是巨大的威胁,1950年2月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
21、和公开敌对。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美国离间中苏关系的希望破灭。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中国采取了更加敌视的立场。在外交上,美国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动员西方盟国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在经济上,1950年6月8日,美国决定在贸易限制方面把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等同起来。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孤立政策形成。1969年入主白宫以后,尼克松一再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的努力。对此,中国方面也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双方同意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高级会谈。这样便有了1971年7月911日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2月2128日的尼克松访华。经过反复磋商,两国最终于1972年2月28日在
22、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答案:(1)19311938年,中立观望(或奉行绥靖政策);19381941年,援华制日(或支持中国遏制日本);1941年后,联华抗日(或联合作战)。(2)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台湾问题;经济因素;国际格局变化。2.(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高考招生信息汇总表(部分)信息出处招生由各大行政区定
23、期实行全部或局部的联合或统一招生,并允许各校自行招生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0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那时(1950年)尚无全国统考,而是分大区招生,一些私立大学则各自单独招生。这样,我报考了华北区的未想到我竟然被四所大学全部录取胡壮麟回首往事,倏忽七十载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的追忆除个别学校外,全国高等学校参加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标题:全国高等学校1953年暑期招考新生录取名单说明: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将考生试卷评阅后,根据国家的需要,并参考考生志愿进行录取分配。现全部录取分配工作已告完成,除已将录取、备取和不录取通
24、知书分别寄给各考生外,并在各大区公布该区新生录取名单1953年光明日报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高考招生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变化:由大学自行招生、区域联合招生并行到全国统一招生。原因: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人民政权的巩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类型4原因背景类内涵阐释背景是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它包括原因和条件。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设问特点(1)限定性设问,如这一现象(或事件)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
25、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2)宽泛性设问,比如此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原因等。“背景”所包含的内容比“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须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客观性相对较强思路分析(1)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审题目的时候,把“背景”“原因”前的限定词圈起来,弄明白题目问的是什么的“背景”“原因”(2)联系所学知识构思答案方向:在读材料前,先从限定词出发,充分运用常识、所学知识,甚至其他科目学过的知识来回答,很多时候,在没有读材料前我们就写出答案的大概,理出答题思路(3)读材料获取更周全的信息:回答“背景”“原因”,最关键的找出时空,因为所有历
26、史事件是在特定时空下发生的,然后根据材料中的时空,联想相应的历史阶段特征或当时的重大事件(4)组答案逻辑条理重规范:从远到近;问什么答什么;由此及彼确定该事件发生的时间,联系时代大背景,如世界市场的形成联系距离该事件最近的重大史实,主要考虑是否可以进行问题的迁移,如两次工业革命联系该事件发生之前的史实,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考虑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善典例 (2023全国甲卷,41,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
27、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卡利卡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年)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
28、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摘编自加卜正民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答案: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对东方航路与资源的争夺;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东西方贸易的需求;英国海上力量增强,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与扩张;塞尔登对海洋重要性的认知。训练1.(2024山东济南联考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的一份文件里说:“(法令)禁止我们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用我们自己的劳动制造供我们自己使用的商品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专制的时代都无法与之相匹敌的暴政的例子。”并据此宣布:“这些法令无效时所依靠的真实根据是,英国议会没有对我们行使权力的权力。”1749年,英国经济学家乔赛亚塔克预言,如果英属美洲殖民地在经济上感到自给自足时,它们将会起而反抗。到了18世纪70年代时,英国政府不仅对殖民地维护自身利益的呼吁置若罔闻,而且变本加厉地推行损害殖民地利益的政策,这一下子“激活”了早就存在于殖民地许多居民脑海中的独立意识,一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和改变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运
30、动就这样轰轰烈烈地爆发了。摘编自王晓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重商主义政策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运动”爆发的背景。答案: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北美殖民地经济发展;英国殖民剥削政策变本加厉;北美民族意识的崛起。2.(2023全国新课标卷,4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
31、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答案: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美国影响力相对下降;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降低;拉美国家实力提升,团结、独立自主意识不断提高,反抗斗争不断加强;美国的干涉不得人心,试图改变在拉美的不利形象。类型5影响、作用、意义类内涵阐释(
32、1)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2)从词义上来看,影响和作用基本相同,一般来说,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意义的范围就要大得多设问特点(1)宽泛性设问:概括(简析、概述、谈谈)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有何历史意义,等等(2)限定性设问:概括(简析、概述、谈谈)产生了哪些积极或消极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关于历史人物:什么贡献?什么功绩?思路分析(1)明确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基本概况(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优先挖掘材料,再联系所学知识展开分析(先直接后间接;先当下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2)
33、针对宽泛性设问。通常要一分为二、客观理性地展开分析若分析的“对象”本身就是消极的,如人口膨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般从消极方面分析即可若分析的“对象”本身就是正面的,如成功的改革、对国家有贡献的历史人物等,通常从积极方面分析(3)针对限定性设问:一般从题目限定的角度展开多角度分析。对某国带来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国际/世界带来的影响:政治/经济格局、趋势;思想文化交流;对当时的影响:事件本身的目的/动机是否实现;对后世的影响:历史趋势,如为方面奠定了基础典例 (2023海南卷,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
34、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35、。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根据材料,概括劳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答案:为中国抗日战争和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改善了我国生态环境,形成著名的塞罕坝等精神体系;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推动中
36、国经济高速发展,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善了人们生活,促进小康社会建设。训练1.(2024河南洛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在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
37、答案:原因:欧洲社会转型的思想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的传播;儒学本身蕴含的民本观念为西方进步人士所接受;等等。影响: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思想武器,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2.(2024湖北武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英美等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往往伴随着殖民扩张、奴隶贸易以及不平等交换,在完成工业化起步的同时,往往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无业工人,引发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生产不足20世纪30年代的一半,贸易发展停滞不前,通货膨胀盛行,经济秩序混乱1948年,美国国会成立了1.5 亿美元的“自然纤维周转资金”,资助日本发
38、展纺织业生产;通过“美元对等资金”向日本贷款8.6亿美元;19541955年提供了2.16亿美元的贷款;1958年通过世界银行向日本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此外,美国私人资本也大量涌入日本,成为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的完成,保证了农村经济剩余不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占有,保证了农村剩余最大限度留在国内,为国家将农村经济剩余集中起来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做了准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摘编自何二龙、孙蚌珠土地、城乡关系及中国式工业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资本积累的英美模式、日本模式和中国模式的特点,并分析中国模式的意义。答案:特点:英美模式以暴力掠夺为主
39、要手段;日本模式比较依赖西方特别是美国投资;中国模式则建立在主权完整独立的基础之上,通过土地改革而实现资本积累。意义:突破西方资本积累的模式;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完整的前提下,实现对内快速、高效、稳定的原始积累;为新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亚非拉新兴国家工业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类型6评价评析评述类内涵阐释评价(析、述)类试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述”“评析”“认识”“看法”等引导词来提问,是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材料解析题(1)评价:围绕历史因素(事件、人物等)进行评定性质、地位、作用、意义和影响。评价=怎么样(得出结论)。侧重于史实结论评
40、结果:评定从结果出发(2)评述:在史实的基础上,评价历史因素,述评结合。评述=为什么(分析原因)+怎么样(得出结论)。侧重于历史叙述叙过程:边叙边评、先叙后评(3)评析:对历史因素(事件、人物、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或者评价。评析=是什么(叙述史实)+为什么(分析原因)+怎么样(得出结论)。侧重于历史史观重升华:上升辩证唯物史观高度设问特点(1)类型一:问题中列出观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论(析、述)(2)类型二: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作出判断并加以论证(3)类型三:提供一段或一组材料,要求学生从中提炼观点并加以评论(析、述)或探讨论证(4)类型四:将史学
41、界对某一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观点罗列出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种(或两种),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加以评论(析、述)或论证(阐述)思路分析(1)明确评价对象(设问中一般明确给出评价对象)(2)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材料进行主观臆断(3)要一分为二、辩证客观地进行评价(如果出示的是正反两面的材料,就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概括材料回答,让材料成为结论的依据;若是单面材料,则一般以该层面为答题重点,捎带另一面的评价)参考模板(1)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人物观点类:是什么(总结概括其中一点或整体)+为什么(析原因、看背景)+怎么样(评价影响)(2)历史观点类:是什么(总结概括观点内容)+表态度(
42、我认为该观点正确、错误/合理、不合理/片面、较全面/客观、有失偏颇,或者我赞同/反对该观点)+为什么(叙述原因:分析背景、内容)+怎么样(评价影响)典例 (2023江苏卷,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
43、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答案:(1)严复认为近代前的欧洲与中国传统王朝没什么区别;中世纪欧洲列国相争,弱肉强食,发展到近代,欧洲列国富强起来,远远超出其他地区。 严复认为近代欧洲竞争不仅表现在战场上,还体现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2)严复认为近代欧洲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严复这种观点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家急需变革的
44、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宣传变法思想,推进变法运动有积极意义。训练1.(2024江苏宿迁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皇家园林的典范。选址由康熙皇帝亲自踏勘,向北紧邻蒙古,向南“去京师至近”。建筑布局由平原区、湖区、宫殿区以及山区四个部分组成,集北国山岳、江南烟雨与蒙古草原于一园。平原区东有万树园,西有试马埭,当年多架蒙古包散置其间;宫殿建筑布局端正严谨,是皇帝处理朝政、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外八庙围绕在避暑山庄外,呈放射状布局,如众星捧月,由木兰围场、藏式庙宇、热河文庙等十二座皇家寺庙组成。避暑山庄建筑及景点的命名、牌匾题字、碑刻文字等多引用、化用古代诗句或儒、道、佛家典籍。19
45、31年日军占据山庄,文物和建筑遭到掠夺、烧毁等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避暑山庄的保护,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避暑山庄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被动修缮逐步进入到主动预防性保护的新阶段。避暑山庄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起着维系当地居民情感、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摘编自张清源承德避暑山庄的保护利用研究(1)根据材料,分析避暑山庄园林建筑所体现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的保护”为题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
46、:(1)政治价值:山庄选址体现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政治价值;建筑布局四部分结合体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价值;山庄遭遇劫难具有见证民族危亡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区域和民族文化交融;传承儒释道三教文化;体现皇家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2)承德避暑山庄是承德地区历史文化凝聚力的承载体,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承德避暑山庄保护应注重整体完整性、真实性,体现历史感;坚持以主动预防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针对古迹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承德避暑山庄的科学保护,有利于提升避暑山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品质与影响力;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2.(2024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历史的镜像:新小说梁启超于1902年创立中国最早的专载小说期刊新小说,提出“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倡导“小说界革命”。新小说于1906年停刊,共发行2卷24号。下表为新小说的部分作品。项目作品内容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新中国苏汉民:为让国人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