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宁夏长庆中学高二上生物期末复习检测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果酒和果醋制作全过程中,都需要严格灭菌B.果酒发酵、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分别控制在30、20C.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D.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密封时间越长,产生
2、的酒精量就越多2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血红蛋白葡萄糖血浆蛋白Na+K+载体蛋白胃蛋白酶尿素A.B.C.D.3菌落的特征包括菌落的形态 菌落的结构 菌落的大小 菌落的颜色 菌落的隆起程度 菌落的数量A.B.C.D.4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 )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C.雌激素和孕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5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D.细菌的DNA及其噬菌体的氨基酸6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实验中,破坏反射弧在左后肢
3、的部分结构,观察蛙的双侧后肢对刺激的反应,结果如表:刺激位反应破坏前破坏后左后肢左后肢收缩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不收缩右后肢左后肢收缩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有几种组合 ( )A.4B.6C.8D.972020年春,一场历史罕见的蝗灾席卷东非和欧亚大陆,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曲线ab段,飞蝗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其原因可能是气候干旱造成的B.曲线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有效防治蝗灾,应在b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D.蝗虫等动物种群在春夏时节数量增加,受生物
4、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重要影响8(10分)健康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有关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B.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冷觉、热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人从适宜温度环境进入寒冷环境,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D.炎热环境中,人体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等方式加快散热二、非选择题9(10分)吸食毒品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使此处的神经元兴奋,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下图1是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MDNA为细胞
5、膜上的结构,图2为吗啡作用原理。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膨大形成的杯状或球状结构叫作_,由于_,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2)据图1分析,可卡因可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幻觉”。毒品使人产生“幻觉”的过程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理由是_。(3)据图1分析,吸毒成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吸食可卡因,使突触后膜上的MDNA减少,一旦停止吸食,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作用效应会减弱,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剂量的毒品,从而造成对毒品的依赖,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毒瘾才能从生
6、理上戒除。(4)据图2分析,吗啡止痛的原理是_。10(14分)独脚金内酯是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在根部合成向上运输,影响侧枝生长。为了研究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1)科研人员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结果如图1。据实验结果推测,GR24的作用是_侧枝产生,不同浓度GR24处理突变体植株后侧枝数目变化不大,可能的原因是_。(2)为了进一步研究GR24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野生型植株进行了图2所示实验,结果如图3。据图3分析,GR24对侧枝生长_,推测GR24的作用机理是_。(3)据图3的结果,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
7、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为验证该假设,采用与图2相同的切段进行实验。实验组:用NAA处理主茎,在侧枝处施加_,在固体培养基_中施加适量的_,一段时间后,检测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对照组:用NAA处理主茎,在侧枝处施加与实验组等量的相同物质,相应的固定培养基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若该假设正确,则预期结果为_。11(14分)回答有关微生物培养的问题:(1)厨房中的厨余垃圾多为湿垃圾,湿垃圾处理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用微生物对其进行降解。如图表示筛选高效降解淀粉菌种的过程。配制培养基后需进行灭菌处理,常用的灭菌方法是_。培养基中加入的碳源是_。据图,所用接种
8、工具是_;菌落与菌落周围产生了透明圈,产生透明圈的原因是_。(2)某公司研发的一种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10克、葡萄糖5克、蔗糖5克、KH2PO42克、显色剂(伊红美蓝)0.2g、琼脂12克,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根据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培养基,若要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需对培养基作出的两项调整是_。(3)对同一浓度的脲酶生产菌稀释液,分别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若不存在实验误操作,则前者的数量_(填“多于”“等于”或“小于”)后者,其原因是_。(4)为保持纯化后的微生物菌种的纯净,需要对菌种进行保藏。临时保藏的方法具有_等缺点,它比较适
9、合那些使用频率高的菌种的保藏。12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030oC之间,能在pH为3.0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多套相同的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装置编号ABCD装置容器内的溶液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101055无菌水/mL55活化酵母菌液/mL0.10.10.10.1温度/oC525525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
10、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在同一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因变量是_,无关变量有_(至少写两个)。(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取1mL培养液进行稀释,原因是_;若该同学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则实验结果会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3)预测实验结果:B组和D组中环境容纳量较大的是_,A组和B组相比,先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是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
11、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详解】A、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时不需要严格灭菌处理,A错误;B、果酒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
12、在20,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B错误;C、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从而有利于醋酸菌的代谢,C正确;D、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在一定范围内,发酵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越多,但时间过长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等原因,酒精产量减少,D错误。故选C。2、C【解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
13、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详解】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错误;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是内环境的成分,正确;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是内环境的成分,正确;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是内环境的成分,正确;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细胞外液也有,是内环境的成分,正确;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错误;胃蛋白酶
14、产生后分泌到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错误;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物,是内环境的成分,正确。故选C。3、A【解析】当单个或少数细菌或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菌落的特征包括:菌落的形态、菌落的大小、表面的干湿、菌落的颜色以及质地疏松或紧密、菌落的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菌落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等。菌落的结构、菌落的数量均不属于菌落的特征,A符合题意。故选 A。4、A【解析】1、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在激素调节中,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的作用起增强效应
15、的结果。在激素调节中,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的作用起抑制效应的结果。2、激素小结:【详解】A、在血糖调节中,胰高血糖素能够使血糖浓度升高,而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二者表现为拮抗作用,故A项正确。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表现协同作用,故B项错误。C、雌激素是能够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发育的性激素,而孕激素能够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因此二者不表现为拮抗作用,故C项错误。D、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同时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因此二者不表现为拮抗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A。5、C【
16、解析】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合成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需原料和酶来自细菌,模板来自噬菌体,A错误;B、模板来自噬菌体,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B错误;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所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核糖体、氨基酸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C正确;D、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D错误。故选C。6、D【解析】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详解】在反射弧分析实验中,分别刺激左、右后肢,都会出现收缩反应;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刺激左后肢,两侧后肢都不收缩,说明感受器和传
17、入神经其中至少有一个部分破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说明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至少有其中之一被破坏,因此反射弧中被破坏部分的组合有:、,共9种组合,因此D正确。故选D。7、B【解析】1.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2、J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题图分析,a点到c点所
18、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b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点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曲线ab段,类似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曲线,此时飞蝗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其原因可能是气候干旱造成的,A正确;B、曲线bc段,种群数量超过K/2,此后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但出生率依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还在增长,B错误;C、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b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因为b点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且越早防治越好,C正确;D、蝗虫等动物种群在春夏时节数量增加,是与蝗虫相关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B。8、C【解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
19、(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A正确;B、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冷觉、热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正确;C、人是恒温动物,从适宜温度环境进入寒冷环境,体温维持不变,产热量=散热量,但都增加,C错误;D、炎热环境中,人体为了加快散热,可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等方式进行散热,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9、(1) .突触小体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 .不属于 .反射活动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来
20、完成(3)MDNA(神经递质受体)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4)吗啡与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大脑,从而阻碍疼痛的产生【解析】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一个结构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分析图1可知:人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分析图2可知:吗啡与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大脑,从而阻碍疼痛的产生。【小问1详解】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膨大形成的杯状或球状结构叫作突触小体,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小问2详解】反射要通过反射弧实现,
21、毒品使人产生幻觉”不属于反射,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小问3详解】据图1分析,人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使得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含量增加,使突触后膜上的MDNA减少,若要长期坚持强制戒毒,只有使MDNA(神经递质受体)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从生理上戒除。【小问4详解】据图2分析,吗啡与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大脑,从而阻碍疼痛的产生。【点睛】本题考查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过程,要求学生理解题干相关信息,提取有效信息来作答。10、(1) .抑制 .突变体独脚金内酯受体缺失(2) .无明显抑制作用 .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3
22、) .适量具有放射性的NAA .B .GR24 .实验组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小于对照组【解析】 1、分析图1:GR24浓度越高,野生型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但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2、分析图2:与对照组相比,单独加入GR24对侧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加入NAA和GR24的组和单独加入NAA的组侧枝长度均比对照组小,且同时加入NAA和GR24的组比单独加入NAA的组侧枝长度更小。【小问1详解】据图1显示,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据实验结果可知:浓度越高,野生型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可推知GR24的作用是其抑制侧枝产生。但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原因可能是突变体植株发生了突变
23、,使得突变体独脚金内酯内受体缺失,则GR24在突变体内无法发挥作用。【小问2详解】据图3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侧枝正常生长,GR24对侧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由图3可知,同时加入NAA和GR24的组比单独加入NAA的组侧枝长度更小,而单独加入GR24对侧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说明GR24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小问3详解】本实验是验证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主茎运输的假设,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放射性标记的NAA可以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在固体培养基B中加入GR24;对照组:在主茎上端施加
24、NAA,在侧芽处施加与实验组等量的放射性标记的NAA,相应的固定培养基不作处理。根据实验假设可知: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因此若实验组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小于对照组,则说明生长素沿主茎运输时,独脚金内酯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主茎运输。【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和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11、 (1).高压蒸汽灭菌法 (2).淀粉 (3).涂布器 (4).淀粉遇碘液显蓝色,产淀粉酶的菌落周围淀粉被水解,形成透明圈 (5).鉴别 (6).将蛋白质换为尿素,伊红美蓝换成酚红 (7).多于
25、 (8).前者将产脲酶菌的活菌和死菌一起计数,后者存在多个产脲酶菌形成一个菌落的情况或只计数活菌 (9).保存时间短、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解析】1、微生物培养基的种类: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需要使用酚红指示剂。2、配制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能够生长的细菌就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合成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详解】(1)培养基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本实验目的是筛选高效降解淀粉的菌种,为了抑制不能分解淀粉的菌种的繁殖,培养基中需加入淀粉作为唯一碳源。
26、图中所示为稀释涂布平板法,使用的接种工具为涂布器。淀粉遇碘液显蓝色,产淀粉酶的菌落周围淀粉被水解,因此会形成透明圈,图中菌落与菌落周围产生了透明圈,说明菌落与菌落 能产生淀粉酶。(2)该培养基中含有显色剂(伊红美蓝),可用于鉴别大肠杆菌,应该属于鉴别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应该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因此需要将蛋白胨换成尿素;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需要使用酚红指示剂,所以应该将伊红美蓝换成酚红。(3)对同一浓度的脲酶生产菌稀释液,分别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若不存在实验误操作,则前者的数量多于后者,其原因是前者将产脲酶菌的活菌和死菌一起计数,而后者存在多个产脲酶菌形成一个菌落的情
27、况或只计数活菌。(4)对菌种临时保藏的方法具有保存时间短、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等缺点,它比较适合那些使用频率高的菌种的保藏。【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种类及功能;识记微生物计数的两种方法,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答题。12、(1) .培养液浓度、温度 .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变化 .取样时间、pH、酵母菌的初始数目、活化酵母菌液的初始体积等(2) .第5天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过多,不稀释难以计数 .偏大(3) .B组 .B组【解析】1、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
28、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2、生物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3、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小问1详解】据题表分析可知,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浓度、温度,因变量是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变化,无关变量有取样时间、pH、酵母菌的初始数目、活化酵母菌液的初始体积等,要保持适宜且对实验结果
29、没有影响。【小问2详解】如果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时,应加水进行适当稀释,实验中第5天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过多,不稀释难以计数,故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取1mL培养液进行稀释;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沿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若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则多余培养液没有吸去,实验结果会偏大。【小问3详解】四组中培养液的浓度不同,其中A组和B组培养液浓度相同,且大于C组和D组;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影响酵母菌繁殖,而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030oC之间,故A组和B组相比,先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是B组,B组和D组中环境容纳量较大的是B组。【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