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
2、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避免了直接武装冲突C美苏冷战维护了世界的和平D美苏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21759年,一位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这些言辞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清朝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ABCD3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不管你住什么地方,居委会老大妈就会喊你,“没事儿了起来打扫卫生”,大家就纷纷出来,打扫自己门前那一块儿,也包括一些公
3、共的场所这在农村也非常普遍。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A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B表明医疗体系开始建立C弥合了城乡的发展差距D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4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这里的乐包括等级 舞乐 诗经 史诗ABCD5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A基于实际的灵活性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D取得成功的偶然性6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即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
4、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此得出结论(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B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7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B民主共和的实践者C维新图强的呼吁者D实业救国的践行者81948年8月,蒋经国到上海“打虎”,釆取群众运动和铁腕手段,
5、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在一段时期内颇见成效,然而最终却铩羽而归。蒋经国的“打虎”行为A扭转了内战战场失利的局面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消除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D加深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919世纪60年代以后,很多在华外资企业以“附股”的形式大量吸收华商资本。到90年代,“华商附股”累计总数已达4000万两以上,约占这些企业股本的一半。“华商附股”的大量出现A表明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有利于新兴生产方式的引进C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102017年,全国财政支出首次突破20万亿元,其中教育支出30259亿、社保和就业支出24812亿元、医疗
6、卫生支出14600亿元,成为“前三甲”。材料旨在说明A经济发展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B公民的权利得到法律的保障C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D国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11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政策的调整B生产方式的革新C传统文化的成熟D社会经济的转型12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体现了君主制中的三权分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影响深远ABCD13 “文艺复兴”原是一个法文词语,意为“再生”。从其历史内涵看
7、,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获得了再生的是A西欧文学艺术B资产阶级人文主义C古希腊-罗马文明D中世纪基督教文明14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材料立场和视角的变化反映了作者开始摆脱神学束缚 顺应宗教改革潮流具有初步的启蒙思想意识 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思想ABCD15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1980年该集团成员国达119
8、个这主要反映了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B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C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D新兴国家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16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时间结构1954年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这一变化表明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17西周初年,分封的大国多在边远地区,如晋、齐、燕等国,远离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带。这一布局旨在A加强对外开疆拓土B促进边远地区开发C构筑边疆安全屏障D防范异姓诸侯叛乱18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
9、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19公元8世纪下半期,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越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唐朝还设置“市舶司”。用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由此可以推知当时A经济交流主导着中外关系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合时宜C城市发展依赖对外贸易的繁荣D政府的外贸政策较为开明20“第一
10、次柏林危机虽然没有引发新的战争,但致使苏联在东、西柏林之间竖起了柏林墙。”这句话中划线部分应改为A德国的分裂成为定局B苏联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陆交通C东西方冷战成为定局D美国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路交通21如图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整个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据图可知A德国经济跃居欧洲第一B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缓慢C美国的殖民地最为广阔D世界工业格局发生变动22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出处铭文元和四年壶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永和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钟,重斤。直(值)
11、钱七千二百。宜用延熹钟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23孔子编订的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起的近两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个年份以下表示准确的是A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B公元前8世纪上半叶C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D公元前8世纪下半叶24恩格斯在分析某次战争时,指出“它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早已行不通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这
12、一战争A刺激国人“开眼看世界”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C加速资产阶级投身政治D促使中国两大矛盾合流25明代是中国数学史上的特殊时期。民间出现大量数学书籍,各种公式和法则编成歌诀,朗朗上口,珠算逐渐普及。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对科技的影响突出B科学理论研究氛围浓厚C士人价值取向呈现重大变化D工商皆本成为社会共识26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的要旨在“分”,通过分封子弟、功臣,以分治领土,屏卫王室;宗法制的要旨在“合”,通过血缘纽带达到合族的不变。据此可知,通过这一“分”“合”,西周A开始重视宗法血缘关系B专制主义体制初步建立C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D国家疆域得到一定拓展27秦巴地区位于今天川、渝、陕、鄂、
13、豫五省市交界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逐渐成为两个诸侯国激烈角逐的战场。结合所学知识,这两个诸侯国应是A秦国和楚国B秦国和赵国C齐国和楚国D齐国和魏国28法国总理达拉第在签订慕尼黑协定后,心中已经准备好回国时面对国人的嘘声,没想到迎接他的巴黎民众不但没有嘘声,反而一片兴奋,欢迎“伟大”的总理归来。材料主要说明了A法国民众存在背离现实的和平主义情绪B国际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软弱无力C法国与德国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D法国统治者竭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29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间,担任丞相的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汉武帝时,他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
14、后来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还任命平民出身的儒生担任丞相。这一措施A改变了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的局面B削弱了诸侯的势力C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D加强了君主的权力30民歌骂蒋匪“一骂蒋中正,全国下通令,进攻鄂豫皖,围剿我红军。二骂蒋匪军,勾结土豪和乡绅,血腥残杀我红军,手段真残忍”该民歌反映了A国民大革命面临失败危机B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冲击C红军主力转战于江南各省D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背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而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
15、外的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材料一 (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摘编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材料三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
16、解它“似乎没什么新意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自实现独立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创新的?并综合分析制度创新对美国的积极影响。(3)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借鉴美国联邦宪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三的观点,说明这一借鉴为什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32 材料 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是东京审判的焦点之一。1945年8月9日,日本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同时照会美国等主要盟国,确认无条件投降,并不包含改变天皇统治国家大权的要求。美国政府内的部分高官希望通过不废除天皇制,以促使日本早日投降.1945年9月22日,美国政府宣布的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决定:“美国
17、希望使用最低限度的军队和资源达到占领目的,在能够达到满足美国目的的限度内,最高统帅将通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政府机关团体行使权力”。英国也希望利用日本现存天皇制体制进行民主改革即实行间接统治的对日方针。国民政府特别是蒋介石对这一问题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早在1943年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总统在开罗会议期间谈到天皇制问题时,表示:此次日本战争祸首,实只几个军阀,应先将军阀打倒。至于国体问题,宜由日本人民自己解决,以免构成民族间永久之错误。在东京审判过程中日本内阁和军部为了保护天皇,承担了侵略战争的全部责任,这使得昭和天皇的责任更加难以追究。1946年4月3日远东委员会通过了远东委员会关于远东战犯
18、的逮捕、审判及处罚政策的决定,规定“如果没有特别的授权,对日本国天皇免于战犯起诉”.摘编自宋志勇论东京审判的几个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东京审判中日本天皇能够逃避审判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皇逃避审判带来的影响。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3年6月的“农业信贷法令”把信贷业务合并为土地银行、生产信贷、中级信贷和合作信贷等四类,并且大大地扩大了当时的信贷范围。农业调整局把注意力集中于棉花、小麦、玉米的减产。联邦剩余产品公司收买剩余产品,把他们分配给各州救济机关;通过防洪程划拨大批款项修建各州之间的公路,以及划拨大量资金使农村电气化以大力支持农业的办法。美国经济史
19、材料二 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注:据李明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及评价整理 注: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编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新政中的农业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1958年中苏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美苏冷战开始后,双方对峙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使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稳定时期,故D项正确;题干立足于世界看待美苏冷战,并非仅仅欧洲重建,排除A项
20、;冷战时期美苏霸权主义下世界局势局部紧张,爆发了局部战争,并未避免直接武装冲突,排除BC。故选D。2、C【解析】依据材料“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可以得出;依据材料“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可以得出;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后,与题干中时间不符,因此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了普通民众。这说明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故
21、A正确;医疗体系早已建立,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弥合城乡的发展差距,故C错误;材料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直接影响,故D错误。4、D【解析】礼乐制度下的“乐”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主要包括舞乐和史诗,正确,D符合题意;等级说法与材料无关,AB排除;诗经是最早的作品成书于西周初期,最晚成书于春秋中期,错误,C排除。故选D。5、A【解析】根据“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可知罗斯福的行政是基于实际的政策,具有灵活性,故选A项;根据“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可知系统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
22、项;罗斯福新政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不代表其具有脱离理论的盲目性,故排除C项;偶然性的说法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说明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亚洲经济将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将增加亚洲各国的经济实力,从而推动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所以D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 C两项目前已经实现与将来时间特征不符。故选D项。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7、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
23、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从这句话中可看出,有识之士的主张是要推翻帝制,应该为革命派的主张,即实行民主共和。故选B。A项维护的是封建制度;C项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保留清政府;D项主张通过兴办实业挽救国家。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考点:辛亥革命点评:辛亥革命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一场革命运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同盟会作为领导力量进行的。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8、D【解析】根据材料“蒋经国到上海打虎,采取群众运动和铁腕手段,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
24、、囤积居奇的奸商”,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加深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1948年8月”,可知,解放战争处于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内战战场连连失利,故A项错误;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本质是巩固国民党的统治,主观上是维护官僚资产阶级利益,故B项错误;国民党后期滥发纸币,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故C项错误。9、B【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华商附股”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外资企业借助华商资本扩大对华经济侵略,另一方面是华商借助人股外资企业投资新式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引进,故B项正确;列强短暂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
25、”,排除A项;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排除C项;“华商附股”的形式,加剧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半殖民地化特征,不利于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排除D项。故选B。10、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医疗教育和就业在财政支出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反映了政府服务型职能的特点,即经济发展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法律保障,故B错误;材料看不出市场的作用,故C错误;社保就业和医疗体现不出科教兴国,故D错误。11、A【解析】由于重农抑商政策和抑制土地兼并政策的松动,商人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工商业者也可购买土地,从而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故答案为A项;当时的生产方式没有出现革
26、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关系,排除;社会经济没有转型,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排除D项。12、B【解析】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同时这一制度也对隋唐以后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三权分立是民主原则之一,不符合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排除;三省六部并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因此可排除ACD项。13、C【解析】试题分析: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即文艺复兴。故C正确。考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意大利文艺复兴【详解】14、C【解
27、析】“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说明作者开始摆脱神学束缚,符合题意; “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体现出作者更多关注现实的人文主义思想,符合题意;宗教改革是16世纪,时间不符合,不符合题意;启蒙思想注重的是理性思维,不符合题意。排除A、B和D。故选C。15、D【解析】根据材料所述,从1963年开始联合国大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有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宣言,组建七十五国集团,后来扩展到77个国家和地区,到1980年成员国达到了119个,这种联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共同愿望,故D项正确;材料
28、未体现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联合国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的七十五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C项错误。故选D。16、C【解析】从材料1954年宪法到1982年宪法,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发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到了国家机构前面,体现了民主法制完善,答案为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应该是在90年代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結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我国民主法治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学生
29、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17、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的大国多在远离周王室统治的边远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构筑边疆安全屏障,故C正确;对外开疆拓土、防范异姓诸侯叛乱不是主要目的,故AD错误;促进边远地区开发是客观影响,故B错误。18、B【解析】通过材料信息“李沆将皇帝的手诏烧掉”“韩琦对宋神宗的谈话”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官员对政治行为的态度,说明士大夫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B正确;宋代加强了皇权,皇权并未受到威胁,排除A;题干主旨是对官僚对皇权的限制,而非士大夫参与决策,排除C;重文轻武与题无关,排除D。19、D【解析】唐代交州、广州、泉州、明州、扬州等城市,因
30、与蕃舶互动频繁而兴盛越来,唐朝还设置“市舶司”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由此可知,唐代的对外政策较为开明和开放,故D正确;A项错在“主导着”,叙述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依然是国策,故B错误;对外贸易对沿海城市发展有较大影响,但不能说依赖,故C错误。20、A【解析】柏林墙的修建说明德国分裂已经成为定局,A正确;苏联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陆交通以及美国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路交通均不是柏林墙危机表现,B和D项错误。C是两极格局形成标志。21、D【解析】由图表信息可知,在1913年,美国、德国工业生产的比重超过了英法这两个传统工业大国,即工业格局发生了变动。D正确;材料仅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比重,并非整个国民经
31、济,A排除;比重不能看出增长速度,B排除;此时,英法等老牌国家所占殖民地最多,C排除。故选D。22、C【解析】表格“宜子孙及酒食”“(值)钱七千二百”说明古代手工冶金的技术和工艺成就较深,故C正确;材料没有直接说明手工业的来源,故A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冶金,不是盐铁官营,故B错误;国家征税不符合表格主旨,排除D。【详解】23、D【解析】公元前1年为公元前1世纪末,公元前99年为公元前1世纪初,据此推断公元前722年属于公元前8世纪下半叶,故选D;ABC表示方法错误,排除。故选D。24、C【解析】据“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可知,本次战争时间应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
32、战争,且在此次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放寬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可知本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资产阶级投身政治,主张变法维新,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刺激国人“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使中国两大矛盾合流,排除ABD三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联系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25、A【解析】根据材料,数学书籍、公式、法则和珠算等,在明代的民间传用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使得传统实用科技的广泛应用,A选项符合题意。民间使用公式、珠算不能体现科学“理论”研究氛围浓厚,B选项错误。民间普遍使用珠算不能说明“士
33、大夫”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C选项不符合题意。“工商皆本”只是黄宗羲等少数进步人士的观点,D选项错误。26、D【解析】西周依据宗法制实行分封,一定程度上拓展国家疆域和巩固了统治,故选D项;宗法血缘关系在西周前就得到了重视,排除A项;西周时期并未建立专制主义体制,排除B项;分封制下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管理,排除C项。故选D。27、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的秦国主要位于今陕西大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等一带, 楚国主要是位于现在的湖南和湖北等地,故位于今天川、渝、陕、鄂、豫五省市交界处的秦巴地区,交战国应该是秦国和楚国,A项符合题意;赵国主要是在河北,B项排除;齐国主要是在山东,C
34、、D两项排除。故选A。28、A【解析】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法国人民一片兴奋,这实质上反映出法国民众对以牺牲弱小国家换取和平的这种和平主义思想的错误认识,这是背离现实的和平主义,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说国际联盟的作用,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法国与德国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国人民态度,不是强调统治者,故D错误。29、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且组成了中朝分割丞相的决策权,进而加强了专制君主的权利。D正确;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改变了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的局面,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削弱丞相的势力,而不是诸侯,B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使儒家成为官方正统思
35、想,材料未反映,C排除。故选D。30、B【解析】根据材料中“红军”的称谓,可知这是1927年到1937年的国共对峙时期,此时国民党正在围剿红军,材料表现的就是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同时国民党勾结土豪和乡绅残害红军,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根据地受到国民党的严重冲击,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是国民大革命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红军主力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解放战争时期,D项错误。故选B。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权利法案传承:重申了英国人“自
36、古就有的权利”,继承和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制。创新:从法律上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或议会主权),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核心要素君主立宪制,解释会在王上,主要侧重于政治制度的创新)(2)政治制度创新:颁布1787年宪法/合众国宪法,确立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或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或者民主共和制)。影响:确立和保障了民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表现: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失败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专制传统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使得这种政体缺乏必要的条件;帝国主义的
37、干涉和破坏。【解析】(1)“法律文件”,由材料一信息“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律文件是权利法案。“理解”,根据材料一信息“(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继承和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制角度理解传承;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角度理解创新。(2)“政治制度创新”,依据所学知识从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或民主共和制的角度概括。“积极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确立和保障了民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
38、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即可。(3)“具体表现”,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角度回答。“失败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的社会性质、专制传统和封建思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以及不符合中国国情等角度分析。32、(1)原因:日本以保留天皇为投降条件;美国为了督促日本投降以及战后占领日本主张保留天皇制;英国等盟国支持美国;中国国民政府态度不明确;日本内阁和军部充当替罪羊。(2)影响:没有追究天皇的战争责
39、任,是东京审判的一大缺陷,使东京审判不彻底,影响其正义性;使-批战犯受到庇护,不利于日本反省自已的战争责任;造成日本政治长期右倾化,政府和一部分国民不承认侵略战争的性质,竭力逃避战争责任;不利于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对日本天皇的处置问题。(1)日本逃脱审判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美国政府内的部分高官希望使用最低限度的军队和资源达到占领目的英国也希望利用日本实行间接统治的对日方针国民政府日本内阁和军部为了保护天皇”等处,从日本、美国、英国、中国南京国民政府等几个角度去分析即可得出。(2)天皇逃脱审判的影响可从东京审判的正义性、日本对二战的历史反思及中日关系等角度分析,例如:东京
40、审判不彻底,影响其正义性;使-批战犯受到庇护,不利于日本反省自已的战争责任;造成日本政治长期右倾化,政府和一部分国民不承认侵略战争的性质,竭力逃避战争责任;不利于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等等。33、(1)措施:增加对农业信贷;调整农业生产;收购剩余产品;加大对农村资金投入。意义:为农业提供了资金保障;扩大了农产品市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促进了交通的改善。(2)共同趋势:中苏两国粮食总产量总体都是呈现增长趋势。原因:苏联:赫鲁晓夫推行以农业为重点的改革;苏联实行开荒运动。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有利于农业机器的推广;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解析】(1)措施:根据“农业信贷法令”“大大地扩大了当时的信贷范国”得出增加对农业信贷;根据“农业调整局把注意力集中于棉花、小麦、玉来的减产”得出调整农业生产;根据“联邦剩余产品公司收买剩余产品”得出收购剩余产品;根据“划拨大量资金使农村电气化以大力支持农业的办法”得出加大对农村资金投入。意义:根据美国新政中的农业措施,分别从资金保障、扩大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交通的改善等方面分析回答。(2)共同趋势:从材料二信息看出,中苏两国粮食总产量总体都是呈现增长趋势。原因:苏联:19531958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可从赫鲁晓夫改革关于农业方面的措施分析。中国:19531956年是三大改造时期,结合三大改造的意义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