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届山东泰安知行学校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部位神经纤维膜内的阳离子比膜外的阳离子多B.b部位兴奋时大量Na+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C.c部位兴奋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
2、导方向相同D.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部位是b、c、d、e2研究人员对突触a、b的突触前神经元给予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两个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70 mV的电位差是Na内流所致B.电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小的动作电位,但该动作电位不能传导C.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可产生动作电位却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D.突触a、b的传递过程出现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转运出突触前膜、扩散到后膜有关3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3、.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4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02和吸入O2C.肾脏不断把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5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
4、合作用的结果D.群落中只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6一般情况下,病毒侵染机体后,机体吞噬细胞会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致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调节过程部分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体温上升期,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使体温升高B.高温持续期,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体温下降期,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促使汗腺分泌增加D.患者还伴有肌肉酸痛和头疼,产生这两种感觉的部位分别是四肢肌肉和大脑皮层7某植物花粉粒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为24条。图中过程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的单倍体幼苗不
5、含同源染色体B.图中个体与个体属于同一物种C.过程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可达96条D.过程发生基因重组,过程发生染色体变异8(10分)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二、非选择题9(10分)如图为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表示过程,字母ad表示激素,甲丙表示器官、结构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人大量失水后,调节过程为_(填数字),d表示_,乙表示_。(2)过程体现的激素调节方式属于_调节。
6、(3)当血糖浓度高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通过使甲所分泌的_增多,它与_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4)连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枢纽是_,c作用的靶细胞是_。10(14分)为探究不同浓度的沙棘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浓度的影响,某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第一步:取40只大小相似的刚刚处理得到的人工糖尿病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并编号为甲、乙、丙、丁,并测定每组小鼠空腹血糖浓度。第二步:给甲、乙、丙组小鼠分别用灌胃器灌胃3mol/L、10mol/L、30mol/L的沙棘黄酮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而成)2mL,给丁组_。第三步: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分别在2周末、4周末、6周末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
7、组空腹血糖浓度。实验结果:实验分组给药前空腹血糖/(mmolL-1)给药后空腹血糖/(mmolL-1)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4周末(与2周末比较)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甲组17.5明显升高明显升高无显著差异乙组17.4明显升高无显著差异明显降低(明显高于正常数值)丙组17.3无显著差异无显著差异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数值)丁组17.7明显升高明显升高明显升高(接近2周末数值)(1)上述实验步骤中是指_。(2)该实验每组用10只小鼠,而不用1只小鼠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给小鼠不断地饲喂含糖量高的食物,可使其分泌较多的胰岛素,使组织细胞膜上的_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降低,从而构建人工糖尿病小鼠。(3)糖尿病
8、小鼠体内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是_,该激素通过_途径来调节血糖的去向。(4)由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11(14分)为研究生长素在水稻根负向光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有关实验,其中丙、丁、戊三组用含有IAA的琼脂块贴附在竖直向下生长的根尖表面的一侧,得到了部分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组别处理方式弯曲角度/备注甲黑暗0竖直向下生长乙单侧光照396负向光性生长丙对贴有琼脂块的一侧光照437负向光性加剧丁黑暗(贴有1mg/LIAA的琼脂块)375向含有IAA的琼脂块方向生长戊黑暗(贴有5mg/LIAA的琼脂块)413向含有IAA的琼脂块方向生长回答问题:(1)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具有_和诱导细胞分化的作
9、用;少量的生长素即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但是植物体还要源源不断合成生长素的原因是_。果实中的生长素主要来源于_。(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水稻根的生长方向受_调控。(3)植物根的生长与IAA、光照等多种因素有关,某小组做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将45Ca2+均匀外施于水平放置的根上,发现45Ca2+向根的下侧移动。实验二:如图,将豌豆幼根分为A、B、C三组,其中A、C组根冠完整,B组切除一半根冠,C组将根一侧运输阻断。箭头所示为IAA的运输方向。回答下列问题:实验一中使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表明_。实验二通过_(填“A、B”“A、C”或“B、C”)的对照表明,根的弯曲生长与根冠有关。此实验必
10、须在_(填“单侧光照”或“黑暗”)的环境下进行。请解释C组根向左侧弯曲生长的原因:_。12科研人员发现菌根植物能够合成一种叫独脚金内酯的化合物,促进根部真菌的生长。菌根植物依靠围绕在根部的丛枝真菌从土壤中吸收氮等营养物质,丛枝真菌也从植物根部得到所需的糖类后来,科学家发现独脚金内酯还是一种植物激素,能够影响侧芽的生长。下图为研究人员用拟南芥做实验得到的结果。据此回答问题:(1)菌根植物和丛枝真菌的种间关系为_。(2)分析上述实验组的结果可知:植株正常生长过程中出现“顶端优势”,是因为_,使侧芽的生长受到_(填“促进”或“抑制”)。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独脚金内酯单独处理侧芽,对侧芽生长几乎无
11、影响,但独脚金内酯与外源生长素一起作用于去顶芽植株时作用显著,由此推测独脚金内酯是如何影响侧芽生长的?_。(3)根据以上结果及推测,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独脚金内酯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为验证该假设,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完善方案并预测结果。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拟南芥切段,在侧芽施加含放射性标记的生长素,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在甲组切段的上端涂抹一定量的独脚金内酯,在乙组切段的上端_。在切段下端放一块琼脂块,一定时间后,检测琼脂块中放射性的强弱。预测结果:如果_,说明假设成立。(4)如果上述假设不成立,请你再提出一个新的假设: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
12、分。)1、D【解析】由图示兴奋传递方向从轴突到树突或胞体,所以可确定兴奋传递方向应该由左向右。又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到突触后膜,所以神经元间兴奋是单向传递。【详解】A、a部位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钾离子大量外流,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B、神经细胞细胞外Na+高于细胞内,所以b部位兴奋时大量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细胞内,B错误;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的流动方向相反,与膜内电流的流动方向相同,C错误;D、根据题图,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刺激点与b、c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b、c可以测到电位变化,c、d形成一个突触,兴奋可
13、以从c传向d、e,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所以不能传向a,所以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部位是b、c、d、e,D正确。故选D。2、C【解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传递存在延搁现象。
14、【详解】A、神经纤维静息状态下膜两侧70 mV的电位差,主要是膜两侧钠、钾离子分布不平衡以及静息状态下K+通道开放,K+离子外流所致,A错误;B、由图可以看出,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局部电位,而非动作电位,且不能传播,B错误;C、由图分析可以得出,突触b为抑制性突触,即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可产生动作电位,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后,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受到抑制,C正确;D、突触传递兴奋时有延搁现象,但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而不是通过主动运输转运出突触前膜,D错误。故选C。3、B【解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
15、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详解】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和群落种间关系进行解答,结合图形分析出甲藻和乙藻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D【解析】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是维持内环境血糖的平衡,A
16、不符合题意;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02和吸入O2,是维持内环境O2与CO2的相对稳定,B不符合题意;C、肾脏不断把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不符合题意;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是补充人体内血细胞,与内环境稳态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5、C【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
17、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详解】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错误;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属于群落的演替,B错误;C、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群落也不例外,C正确;D、在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
18、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故选C。6、D【解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人体感染病毒后的体温调节的过程,其中激素甲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是促甲状腺激素,体温调节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详解】A、据图分析,病毒侵染机体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调,说明该过程机体的产热量高于散热量,即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使体温升高,A正确;B、高温持续期,体温保持在较高水平,所以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C、体温下降期,机体要通过调节增加散热量,主要的途径是通过神经调节促使汗腺分泌汗液量增加,C正确;D、感觉中枢都是在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D。7、A
19、【解析】题图分析: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表示用秋水仙素进行人工诱导,表示受精作用,表示细胞增殖和分化。【详解】A、花粉粒中有2个染色体组,所以单倍体植株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B、个体与个体是经不同育种方式得到的不同品种个体,仍属同一物种,B正确;C、过程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染色体数目加倍,达到48条,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可达到96条,C正确;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过程,过程实现了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了染色体变异,D正确。故选A。8、C【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
20、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B、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B错误;C、年龄组成是种群数量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正确;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9、 (1). (2).抗利尿激素 (3).肾小管和集合管 (4).反馈(或负反馈) (5).胰岛素 (6).胰高血糖素
21、(或肾上腺素) (7).下丘脑 (8).组织细胞、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解析】图示过程为:当身体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c)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详解】(1)当人大量失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故调节过程为。d表示抗利尿激素,
22、乙表示肾小管、集合管。(2)过程为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体现的激素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3)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作用,当血糖浓度高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通过使甲所分泌的胰岛素增多,它与胰高血糖素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4)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因此下丘脑是连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枢纽。图中c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故c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的组织细胞。10、(1)用灌胃器灌胃等量(或2mL)的生理盐水(2) .避免因个体差异而造成的偶然性误差 .胰岛素受体(3)
23、.胰岛素 .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或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4)沙棘黄酮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浓度,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浓度升高作用效果增强【解析】分析实验,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沙棘黄酮溶液,因变量为血糖浓度。【小问1详解】根据实验的对照原则,丁组小鼠是对照组,应该用灌胃器灌胃等量(或2mL)的生理盐水。【小问2详解】该实验每组用10只小鼠,而不用1只小鼠进行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因个体差异而造成的偶然性误差,这遵循了实验的平行重复原则。胰岛素要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起降血糖的作用,给小鼠不断地饲喂含糖量
24、高的食物,可使其分泌较多的胰岛素,使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降低,从而构建人工糖尿病小鼠。【小问3详解】动物体内降血糖的唯一激素是胰岛素,该激素通过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或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来调节血糖的去向。【小问4详解】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甲组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明显升高,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乙组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降低;丙组小鼠给药
25、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4周末(与2周末比较) 血糖无显著差异,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数值) 6.0mmol/L,而对照组丁组一直是明显升高,由此推测沙棘黄酮能够降低小鼠的血糖含量,且在一定范围内, 随浓度升高作用效果增强。【点睛】本题通过探究不同浓度的沙棘黄酮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考查学生实验的原则、步骤等,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11、(1) .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生长素是信息分子,作用后即被灭活 .发育中的种子(2)单侧光和生长素浓度(3) .Ca2+可能与根的向重力性反应有关 .A、B .黑暗 .幼根一侧生长素运输被阻断,导致
26、根尖伸长区部位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左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右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根向左侧弯曲生长【解析】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为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根横放后出现向地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受重力作用会横向运输到向地侧 ,导致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背地侧,由于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背地侧生长浓度低,促进根向地生长,向地侧生长素高,抑制生长;故植物根向地生长。【小问1详解】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在细胞水平
27、上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和诱导细胞分化的作用:少量的生长素即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但是生长素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所以植物体需要源源不断合成生长素满足调节生命活动的需求。果实中的生长素主要来源于发育中的种子。【小问2详解】分析实验结果,水稻根的生长方向受单侧光和外源生长素共同调控。比较乙组与丁组,可此推测单侧光照条件下,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故根负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由于根部细胞对生长素比较敏感,生长素浓度较高的背光侧生长受到抑制,于是出现负向光性。【小问3详解】根据实验一中的描述可知,该实验中使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将45C
28、a2+均匀外施于水平放置的根上,发现45Ca2+向根的下侧移动,表明Ca2+可能与根的向重力性反应有关。实验二中A组没有做任何处理,为空白对照,B组的实验变量为有无根冠,C组的实验变量为根尖伸长区部位两侧生长素的含量不同。因此通过A组与B组的对照表明,根的弯曲生长与根冠有关。由于植物根部IAA的运输受单侧光照的影响,所以此实验必须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以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组与A组进行对照分析,C组幼根一侧的生长素运输被阻断,导致根尖伸长区部位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左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右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根向左侧弯曲生长。【点睛】本题综
29、合考查生长素产生分布运输和生理作用的实例分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12、 .互利共生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转运到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生长素含量过高,进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 .抑制 .独脚金内酯是通过进一步提高生长素的浓度来增强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 .等量的独脚金内酯溶剂 .甲组琼脂块中生长素的放射性低于乙组 .独脚金内酯促进了生长素向侧芽部位的转运过程,进而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更高【解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
30、,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解除方法:摘除顶芽题意分析:独脚金内酯(SL)是一种新型植物激素,能促进共生真菌菌丝分枝和养分吸收,抑制植物自身侧芽萌发等多种生理功能。【详解】(1)题中显示菌根植物依靠围绕在根部的丛枝真菌从
31、土壤中吸收氮等营养物质,丛枝真菌也从植物根部得到所需的糖类,显然菌根植物和丛枝真菌表现为为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2)分析实验组的结果可知,顶端优势的产生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转运到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进而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独脚金内酯单独处理侧芽,对侧芽生长几乎无影响,但独脚金内酯与外源生长素一起作用于去顶芽植株时作用显著,据此可推测独脚金内酯是通过增强生长素的抑制作用来实现其对侧芽的影响的。(3)根据以上结果及推测,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独脚金内酯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根据该实验目的确定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是否使用独脚金内酯,放射性标记的生长
32、素的运输情况,据此实验步骤为: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拟南芥切段,在侧芽施加含放射性标记的生长素,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在甲组切段的上端涂抹一定量的独脚金内酯,在乙组切段的上端涂抹等量的独脚金内酯溶剂。在切段下端放一块琼脂块,一定时间后,检测琼脂块中放射性的强弱。预测结果:如果甲组琼脂块中放射性比乙组中的放射性低,说明假设成立。(4)如果上述假设不成立,则可能是独脚金内酯促进了生长素向侧芽部位的转运过程,进而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更高。因此假设为:独脚金内酯会促进了生长素向侧芽部位的转运过程。【点睛】熟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顶端优势的成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假说设计合理的实验验证假说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能根据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假说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