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精选19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1 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3、德育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知道叙述有详有略能够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教学难点了解五壮士完成掩护
2、任务后为什么往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体会这一行动的动机的深刻内涵。教材分析首先我说说教材.本组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中华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百年沧桑,字里行间都包含了强烈的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现有学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
3、,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教法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在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综合语文素养。在这堂课中,我还充分利用了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
4、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主动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课文,激发兴趣谁听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听“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老师范读,学生听、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三、学生自学生字、词1.按生字表记准字音,记清字形。2.通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新词词义。不理解的查字典解决。3.按下面的提纲给课文分段。(投
5、影打出)(1)接受任务。(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3)把敌人引上绝路。(4)顶峰歼敌。(5)英勇跳崖。四、检查掌握情况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如“悬”(xun)、晋(jn)。2.字形:说说哪个易错。如:“悬”上半部是“县”,里面两横。注意区分:“寇”与“冠”、“晋”与“普”、“尸”与“户”。3.词义:提出不理解的,大家讨论,查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斩钉截铁:斩,砍;截,割断;形容说话做事果断不犹豫。晋察冀:晋,山西简称。察,察哈尔地区。冀,河北简称。4.指名读课文,按提纲说分段。五、读熟课文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
6、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本课时五壮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却再次诱敌上了顶峰,其实就是绝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继271续学习。二、朗读课文,辨析文段按分好的段指名朗读全文,读后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教师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入绝峰、攀上顶峰,英勇跳崖。)(一)读讲第一段1.自己读第一段,思考: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他们是怎样完成这个任务的?(板书:拖住敌人、痛歼敌人。)2.读后讨论。讨论后再问:课文是怎么描写战斗场面的?(先概括地写五壮士有计划地利用险要的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是对整体的描写。然后对每个个体进行具体描写。)问:课文是通过什么对人物
7、进行描写的?(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声音,抓特点进行描写)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二)五位壮士到此就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要再入绝峰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思考,并划出来。1.读后回答,然后指名朗读。2.再问:再入绝峰意味着什么?班长马宝玉是怎样做这个决定的?其他四位战士是怎样做的?划出重点词语:(斩钉截铁,热血沸腾。)这两个短语你是怎么理解的?说明什么?(说明为了人利益,为了消灭敌人,毅然作出了英勇献身的决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三、朗读课文第一、二、三段,体会五壮士的英雄壮举四、布置作业1.造句:斩钉截铁,坚强不屈。(注意引导)
8、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课时一、回忆上节内容,引入本课任务指名朗读课文前三段,复习,引入本课时。教师说:五壮士接受任务后,引敌进入狼牙山,他们英勇杀敌,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了人的利益,为了消灭敌人,为了战斗胜利,他们毅然作出了诱敌上绝峰,英勇献身的决定。那么后来情况怎样了呢?接着看第四段。二、学习第四、五段,自己朗读1.思考: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2.划出他们跳崖时的动作。从他们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毫不犹豫,个人生死完全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叹服。)3.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的深刻含义。(五壮士是中国人的代表,歌颂了五壮士在保卫祖国
9、的伟大斗争中,英勇战斗,坚强不屈的崇高品质和英雄主义精神。)三、总结全文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课文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同敌人血战到底、英勇跳崖的故事。歌颂了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祖国解放,族解放壮烈献身的崇高精神。)四、课题引申1.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体会中心。2.进一步理解课题,问:课文所表现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行为之“壮”,从课文中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五段中哪段是详哪段是略,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我们要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0、以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课堂的着眼点。运用工具书辨字正音,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理解文本注重个性化感知,做到说话有理有据,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课内阅读向习作拓展,将阅读学习恰当迁移,培养学生合理表达。2、过程与方法: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时课文的理解,品位语言魅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教学方法:放收帮牵学法指
11、导:质疑互助式学习,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聂将军与孤女)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5、介绍故事背景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本课中的
12、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习生词(1)出示攻克 谴责 仇怨 正义词严 感慨 无辜 寸草不恭 泣不成声干戈化玉帛 兵戎相见(2)指名读齐读(3)理解词义:(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攻克:攻下。谴责:斥责;责备。仇怨:仇恨;怨忿。正义词严:道理正当 措辞严肃。感慨:心灵因某种感触而感慨。无辜:清白无罪寸草不恭:书写潦草 有失恭敬。泣不成声:哭得发不出声。形容十分悲伤。干戈化玉帛:变战争为和平。兵戎相见:指战争。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4、生交流板
13、书: 战士照料将军照料送别孤女孤女感恩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生交流分段及段义)三、齐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四、作业读熟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五遍。(家作)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难点感受石猴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读懂课文作为学习本文的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14、(出示猴王图片)他是谁呀?(孙悟空)他还叫什么名字?(美猴王等)2、同学们,知道孙悟空的小名叫什么吗?(石猴)他为什么叫石猴呢?他是从哪儿来的?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看大屏幕,(出示问题)谁能读一下?(指名读)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2、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处画上标记。(生读课文)3、都读完了吗?(读完了)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生回答,读第一自然段)4、是的,简单地说,这个石猴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
15、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生说)5、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那么,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6、师小结、过渡: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请大家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你认为这段话中哪一句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谁能给大家读读?(指名读)3、和他一样有同感的,请举手。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来,看屏幕读吧。(
16、大屏幕出示句子)(生齐读)大屏幕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4、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干什么?(生说)5、师小结: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家)快乐老家,自由天堂啊!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快乐、自由来。(指名读)6、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这段话的语言文字上,从写法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1)生说排比句,并且读出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师:你太了不起了,你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来,同学们,往前看,再读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说:动词+名词)屏幕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
17、树果。了不起的发现!同学们,关注这四个动词,再出声读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用词恰当)体会得真好。吴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常的讲究,里面有很多的秘密。同学们,这几个词都是写石猴动作的,如果把它读出来,你想怎么读?谁来试试?(指名读)师评价:他读的很慢,很抒情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悠闲自在的小石猴。还可以怎么读?(指名读)师指导:看,这三个字三个字的短句,很有跳跃感,谁能让这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来,试试。(指名读)【或者:从他的声音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顽皮可爱)你能像他这样读读吗?(生读)】师评价、过渡:真是一个顽皮可爱、动作敏捷的小石猴啊!好,我们接着往下读,你还发现了什
18、么?(2)生说:“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从中能看出石猴的朋友很多。 屏幕出示: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 。同学们,都谁是石猴的朋友啊?(猿鹤麋鹿)再想想,山中还有哪些动物是石猴的朋友?(生说)这句话在编入课文时,有所改动,你们想不想看看原著中是怎么写的?(想)(出示句子)都出声读读。(齐读、指名读) 屏幕出示: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同学们,这里的狼虫的“虫”,可不是咱们玩的毛毛虫。是什么?猜猜。(蛇) 对了,老虎那叫大虫,而这里的“虫”是“长虫”,蛇呀狼虫虎豹,那可是猴子的天敌,可是这石猴却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真是非同凡响啊!(3)同学们
19、,接着读,你还有什么发现?生说:“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是对偶句。师:他说后两句对仗工整,我们一起来对一下。夜对朝,宿对游,石崖之下对峰洞之中。谁能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一个长句子,你们还能读好它吗?谁来?(指名读) 屏幕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师评:最后一句读得。还要读得跳跃一点。我建议你们读完三个字的短句以后,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更好一点。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好)我起头,你们来接。(生齐读)同学们,这石猴在这山中,真是快乐四神仙,好不逍遥自在。他已经记不清年月日,寒冷的
20、日子到头了,他也不知道又过去了一年。这真是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同学们,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师板书:顽皮可爱、神异出众)师小结,过渡:同学们,文章起笔就显得石猴神异出众。作者用一句话,三个分句,就从三方面写出了石猴的日常生活,而且作者的语言精炼传神,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顽皮可爱的小石猴的形象。那么,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可以把文中相关的句子勾一勾,画一画,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四、学习三、四自然段1、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2、谁能把他怎样成为猴王的语句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生读)还有吗?(生再读) 众猴拍手称扬道
21、:“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从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围住问道:“里面怎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石猴却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也随后都进去了。好,同学们,我建议大家再读读这三段话中石猴的语言,你还能发现什么?来,看着大屏幕,出声读读。屏幕出示: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
22、造化!” 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石猴却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也随后都进去了。 师:石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都很短,重复,末尾是叹号。同学们,挺有意思的。来,再读读石猴的语言,现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说说吧。(生说,师板书:勇敢无畏)生读体会再读同学们,我们来看最后一句,这里有石猴的语言吗?(没有)其实原著中是有的,想看吗?想不想知道石猴此时说的是什么?(想)谁能读一下?(大屏幕出示,指名读)屏幕出示: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
23、,也都进去了。同学们,从这句石猴的语言,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 生:他有领导风范,有献身精神。当他第一个往里跳的时候,他知道那里边是一个洞吗?(不知道)如果水后面就是石壁,他跳进去会怎样?(有危险)所以当他第一次进去的时候,他说的是什么?(我进去!我进去!)我想用一个词来说,这是“有难独当”。而后面他知道里边是个安身的好去处的时候,他又说什么了?(都随我进来!进来!)你读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来说,有福同享。好一个有难独当,有福共享的石猴,大家再也不用受老天之气了。同学们,能读出这样的石猴吗?谁来试试?你能带着动作读读吗?(指名读、齐读)师:我们来看看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石猴是怎么说的?(放视频)
24、谁能扮演猴王,读读石猴的语言,能加上动作和表情。(生读)师:我们都来当猴王,一起读读他说的话,好吗?(好)我来引读,你们只读石猴的语言。(师生共读)在这短促、重复的语言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无畏、自信豪爽、心想他人的石猴。这样的石猴你们喜欢吗?(喜欢)老师刚才把原著中石猴的语言补充进来了,包括前面的与狼虫为伴,虎豹为亲,那你们对比一下说说,原著与课文写的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更细化哪一版本?(生说:喜欢原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了,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语言的魅力。好,同学们,我们继续看课文,接着往下读。我找一名同学和我一起读,你读石猴的语言。(师生合作读)3、吴承恩先生为什么要称他为
25、美猴王呢?(生回答)4、好,同学们,这美猴王他真是当之无愧。读了课文,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勇敢无畏;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他的神异出众。(板书:猴、人、神)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神通广大。那同学们,课后想不想找来西游记读一读?(想)老师建议同学们,要读,我们就读那原汁原味的原著,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读出滋味,读出精彩,读出魅力,读出你心目中的那个石猴。好吗?(好)这篇课文,语言的珍珠是四处可见,可下可以找出来,继续读一读,背一背,好不好?(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板书设计猴王出世猴 顽皮可爱人 勇敢无畏 神 神异
26、出众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4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目标: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教学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
27、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4、学习第一部分。教学准备:1、词语卡片。2、拉曼简介。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
28、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2、简介人物。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4、小
29、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出示生字,检查认读。字音:讳、疚字形:惰、疚理解词语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殊荣:特殊的荣誉。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时间:1921年。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
30、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第二部分(第913自然
31、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四、课堂小结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母子的对
32、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五、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3、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质疑。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对自己向孩了的解释产生了怀疑(第10、11自然段)。理解句子:“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
33、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第12自然段)。这一段是分三层来叙述的。第一层:写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第二层: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第三层: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教师小结: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
34、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第一个”“殊荣”充分表明了拉曼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建的是什么?(品读第三部分)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二、总结全文“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了的故事”实际上是男孩儿的问题唤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从而获得新的“已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科学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三、拓展延伸老师: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科学家拉曼的更多情况吗?(由老
35、师和同学介绍一些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四、作业设计1、采集词语句子。2、完成自测练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5 一、教材解读本单元围绕“体育精神”这一主题,苦练一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中国姑娘发表于1981年,写于中国女排首次夺冠之前。作者沿着中国女排的足迹,记录了她们遭受挫折时的苦闷,夺得胜利后的欢乐和激荡在她们心中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介绍了她们的训练、比赛、国际交往、老运动员的爱情生活以及理想和情操。苦练记叙了排球姑娘陈招娣以惊人的毅力完成训练任务的故事。作品情节生动,文笔朴实,抒情意味浓烈,富有生活气息。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
36、从陈招娣的两次罢练,最终又继续加练的过程中体会永不服输、坚强不屈的精神。3、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4、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三、教学重、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描写的揣摩,体会陈招娣为什么能在两次罢练后重新加练,感受陈招娣永不服输、坚强不屈的体育精神。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五、教学策略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在课堂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平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
37、自我,自由交流合作的舞台。老师是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站在平等的平台上进行对话交流。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铺垫,导入新课播放女排比赛取得胜利的实况(节选)。胜利是喜悦的,然而在这喜悦的背后,又有怎样的艰辛?(板书课题:苦练)怎样的练习,才能称得上苦练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围绕谁来写的?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引出陈招娣及中国女排。师生共同介绍中国女排的事迹:在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 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1985年第四届
38、“世界杯”、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练练夺冠,获得了“五连冠”的殊荣。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识字情况讨论文章围绕“苦练”二字,写了什么事?汇报初读收获,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1、接读课文生生评价,师生共同正音。2、课文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3、课文按“加练”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三部分。(1)、抓住重点语句作批注(2)、陈招娣为什么要加练?(3)、加练过程中,陈招娣为什么会两次罢练?又继续加练,是什么力量支撑她终于完成了训练任务?(4)、如果你和陈招娣的队友一起在旁观看她的训练,你有什么话想说?(5)、细读陈招娣的种种表现,你能感受到她是怎样的一
39、位运动员。 (四)、整体,理解主题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训练苦,还自己找“苦”吃,表现出陈招娣的倔强、好胜、不认输、不屈不挠的性格和为祖国荣誉锐意进取、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五)积累内化,拓展升华:通过我们课前看到的比赛,你觉得陈招娣成功的背后究竟经历了多少次这样的“苦练”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六)教师总结(略)(七)布置作业收集资料,了解袁伟民、陈招娣其人,了解现在的女排,进而了解中国女排的辉煌成绩及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启示。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整体导入交流同学们搜集的材料(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识字写字“猝”不能读成“碎”和“粹”。注意写好“袁、惫、毅”等笔画复杂的字。强调学
40、生书写习惯。(三)自主选择,积累语言自己选择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四)板书设计 :2、苦练袁教练征练 陈招娣请战为祖国荣誉刻苦训练顽强拼搏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四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四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教学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41、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激趣法、启发引导法、学生学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欣赏多媒体课件:浩瀚的大海、蔚蓝的海水2、谈感受。3、启发提问,引起思考。海水是蓝色的,这已是一个常识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自学生字、词语。(1)读准下列字音:惰、忌、讳、液、稚、疚(2)谈识字方法:惰、稚、疚、液(3)根据学生实际理解疑难词语:万顷、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忌讳、饶有兴味、源源不断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4、理清课文思路。第一部分:(18自然段)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他反射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