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专题训练:实验题(含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卖家):qxx12356 文档编号:8186548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专题训练:实验题(含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4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专题训练:实验题(含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4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专题训练:实验题(含答案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4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专题训练:实验题(含答案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4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专题训练:实验题(含答案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专题训练:实验题1在物理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测量小车下半段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同组的小涛和小洁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对于斜面的坡度大小进行了讨论,最终他们认为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些(选填“大”或“小”),这样更方便计时;(2)他们将实验器材组装调试好之后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将秒表归零。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 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仿照上述步骤,分别测量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及所用时间,将

2、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根据平均速度的导出式 (请用测量量的字母表示),计算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将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方格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显示的时间(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1)该实验的器材有木板、木块、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和 测量平均速度。(2)实验中为了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 。(3)据图可知,小车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实验中,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3、的方法 。(4)下列坐标图象中能大致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填字母)。ABCD3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1)小乐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12.4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平均速度为 m/s;(2)在图2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3)在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同学们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纸锥的质量。为了验证猜想,简要的做法是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

4、纸锥从 (选填“相同”或“不同”)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4小敏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松紧有关。于是她想: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松紧程度相同。(1)若她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2)若她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3)小敏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4)本实验主要用到的物理方法是 。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

5、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做此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乒乓球弹起;(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选填“减弱”或“增强”),由此可推理得 。6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丽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1:琴弦发出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3:琴弦发出音调的高

6、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下表列出的几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钢200.3B钢200.7C尼龙丝300.5D铜400.5E尼龙丝400.5(1)为了验证猜想1,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 不变,只改变琴弦的 。可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探究。下列知识的探究方法与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的有 个(选填“0”“1”“2”“3”)。为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引入光线探究平面镜成像时我们选择两支一模一样的蜡烛根据乒乓球的弹开我们判断音叉在振动(2)选用编号为D、E的琴弦进行探究,是为了验证猜想 。(3)选用编号为C、D的琴弦 (选填“能”

7、或“不能”)探究发出声音的音调与长度的关系,理由是 。7结合以下声现象,回答相关问题。(1)如图甲所示,正在发声的音叉缓慢靠近竖直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 ,这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法;(2)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振动发声的图像如图(a)所示。若不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声音的图像可能为图 (选填“b”或“c”);(3)小超在进行该实验时,观察到钢尺在振动,却听不到声音,原因可能是钢尺振动得太 (选填“快”或“慢”),产生的是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8在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的活动中。同学们

8、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在图(1)中已标出(其中琴弦a、c、d的粗细相同,琴弦b最粗;琴弦a、b、c的长度相同,琴弦d最短),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择琴弦编号);(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此选择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3)如图(2、3、4、5)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响度相同的图是 。9小明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9、1)当小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3)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回答下列问题:听到和看到的现象分别是 ;A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B不能听到声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C既不能听到声音,也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10小育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探究冰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1)加热到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其温度为 ;(2)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

10、可知在第10min末时,试管内的冰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3)待试管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小育同学想继续用该装置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却发现试管内的水无法加热至沸腾,其原因是:_(选填字母符号);A试管内的水不能达到沸点B试管内的水达到沸点后无法继续吸热C烧杯内的水太多了,再等待更长时间试管内的水即可沸腾D水同时在向空气散热,试管内的水散热多过吸热(4)弄清楚原因后,小育同学更换成图丁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成功将水从85加热至沸腾了一段时间,并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随后他熄灭了酒精灯让水自然冷却至85。这时同班的小才同学又用该装置的器材直接点燃酒精灯对刚才

11、自然冷却至85的水再进行了一次沸腾实验,并将自己的数据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了图像,两次图像如图戊所示。根据图像请你判断:实验室的环境气压 (选填“低于”、“高于”、“等于”)标准大气压。11科学小组在“比较水和盐水沸腾特点”的实验中,分别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盐水。(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图甲中的高度 (填“A”或“B”);(2)图乙中温度计示数为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水和盐水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从图像中可知:水和盐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都 。(4)煮鸡蛋时在水中加点盐更容易熟,原因是 ;(5)如图丁所示,待水停止沸腾后,用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烧瓶再次加热,发现水重新沸腾时

12、,温度计的示数高于图丙的示数,说明 。12如图甲所示,大雪过后路面结冰,环卫工人会在公路上撒盐,使路面的冰及时融化,确保了行人和车辆的出行安全。为了弄清其中缘由,小张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做了一组研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1)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示数是 。(2)加热一段时间后,小张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图丁中绘制了A图像,由此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 (选填“吸热”或“放热”)。(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张又取了适量淡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的热源再次加热,得到丁图中B图像。(4)再次取适量浓度更大一些的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的热源加热,得到丁图

13、中C图像;分析A、B、C的图像,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13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小明所在小组突发奇想在烧杯和试管中都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1)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A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2)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通过分析图象可知 (选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3)从冰熔化图像可以看出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7min时烧杯内的碎冰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4)分析图象可知试管内的

14、碎冰的熔化过程共经历了 min。14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器材有:激光笔、平面镜、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可沿中缝折叠)、白板:(1)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它的反射光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光屏上的光斑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2)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水平放置,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当纸板B和纸板A在 时,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由此可知: ;实验序号入

15、射角反射角303045456060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观察到反射后的光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表明: ;(3)利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让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在入射点O放置白板并调整位置,发现白板只在某一位置能同时呈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测得此时白板与镜面成角90,实验表明: ;(4)自行车尾灯是由许多角反射器组成的反光装置,角反射器是由互相垂直的反光面组成的,当汽车的灯光照在尾灯上时,司机看到尾灯特别亮,以下光路图正确的是()ABCD15小丽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用了一块5mm厚的镀膜玻璃板和两支相同的中性笔等器材。(1)如图甲,在玻璃板后移动中性笔B,直至B

16、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既可以 又可以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将光屏放在中性笔B的位置,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中性笔A的像;(2)如图甲,当中性笔A远离玻璃板时,中性笔B应 (选填“远离”或“靠近”)玻璃板,才能与中性笔A的像完全重合;(3)如图甲,实验过程中,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时,中性笔A的像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4)如图乙,当玻璃板的镀膜面向前,中性笔A的笔尖紧贴在玻璃板前,在玻璃板后面无论怎么移动中性笔B,都不能让B与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是 ;(5)如图丙,小丽在检查视力时,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小丽的距离为 m。16为完成“探究平

17、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小芳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实验室提供四块玻璃板供选择,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_玻璃板;A较薄茶色B较厚茶色C较薄无色D较厚无色(2)如图甲,小芳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小芳应在 (选择“A”或“B”)蜡烛一侧观察像的位置。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乙中的 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选填“”、“”、“”或“”),从现象可知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实验中,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过了一段时回,蜡烛A变短,则A的像和原来比将 (选填“变长”、“变短”或“不变”

18、);(4)小芳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5)本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17如图甲所示,将一块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在其上方竖直放置一块可绕旋转的白纸板,让一束光紧贴着白纸板,沿某个角度射到O点,观察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并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复以上步骤,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15752306034545(1)正确的实验步骤是_(填序号):A使一束光贴着白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点OB用铅笔在白纸板上描出

19、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C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多做几次D取下白纸板,用量角器分别测量入射角和对应反射角的大小,记录在表格中(2)白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白纸板ENF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白纸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3)实验时,为了从可折转的白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白纸板应选择较为粗糙的,这是因为光在白纸板上发生了 (填“镜面”或“漫”)反射。(4)若另一同学用激光笔沿着方向射向O点,则将看到的反射光线沿方向射出。此现象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18五代时期名士谭峭所著化书中,记载了照镜子时“影与形无异”的现象

20、。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王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 ;(2)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另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用蜡烛B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填“A”或“B”)这一侧观察;(3)当把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蜡烛通过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直线将物和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用刻度尺测得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5)如图丙,将玻璃板倾斜,蜡烛的像将 (选填“仍然”或“不再”)与

21、蜡烛关于镜面对称。19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如图所示,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放在玻璃板前后的刻度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并如图那样观察,当蜡烛B移到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时,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 。选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2)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的过程中,则蜡烛A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直接对光屏观察,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

22、,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虚”“实”)(4)由刻度尺分别读出物(蜡烛A)到玻璃板、像(即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分别是u和v,得到的结果是v u(选填“”“=”或“”);(5)有时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无论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都无法使蜡烛B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是因为 。20如图所示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起来的,可以绕ON转动,ON垂直于镜面,让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1)先使E、F两块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这时 (选填“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2)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 (选填“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3)由(1)(2)可得出结论: ;(4)若

23、光线延沿FO入射,那反射光线将沿 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21小红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时将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固定在图光具座上40厘米刻度线处,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1)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恰能成一个最清晰的像,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光屏上所成的像应是图中的图 (选填图序号)(2)小红尝试着保持第一次实验成像时的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向光屏方向移动凸透镜,再次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一定是 (选填“放大”或 “缩小”)的。(3)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若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应将蜡烛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4)将蜡烛远离透镜至光具座1

24、0厘米刻度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40厘米处,为了找到像的位置,光屏应在光具座的 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选填“4050”“5060”或“大于60”);(5)如果像成在光屏偏上方,应该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如果一只苍蝇停在凸透镜上,光屏上将成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像。2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2)当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烛焰清晰缩小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生活中利用此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25、。(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变短。要使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4)将一个眼镜片放在上图中蜡烛和凸透镜间的某一位置,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保持不变,向左移动蜡烛,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该镜片是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23小明在学习了凸透镜后,想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于是他让平行光通过如图(a)的四个透镜(其中甲、乙和丙、丁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水晶制成)。(1)当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甲、丙两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如图(b)所示,比较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凸透镜的材料相

26、同时,凸透镜表面越凸,则凸透镜的焦距越 (选填“大”或“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 (选填“强”或“弱”);(2)如果选择凸透镜丙和丁进行实验,他是在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 的关系;(3)图(c)所示为光的色散现象,同一个三棱镜对 (选填“红光”或“紫光”)的偏折程度更大,用红光和紫光测同一个凸透镜的焦距,用 (选填“红光”或“紫光”)测出的凸透镜焦距更大;(4)学了光学后,小蓝将凸透镜、平面镜进行组合,得到如图(d)所示的装置。其中F是凸透镜的焦点,是光源S(图中未画出)在平面镜中的像,像与左侧焦点F重合,a是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其反向延长线过左侧焦点F;反射光线a与平面

27、镜的夹角为25,则入射角的大小为 ;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部分反射光射到凸透镜上,这部分反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 。A均平行于透镜主光轴B均不平行于透镜主光轴C一部分平行于透镜主光轴24小致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如图甲所示,测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2)实验时,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到 ,目的是: 。(3)接着小致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 的实像,这一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接下来他改用焦距为5cm的新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则将光屏适当 (选

28、填:左移或右移)可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此像要比之前 。(选填:变大或变小)25在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小明找来大小不同的塑料块和某种液体做实验。(1)如图甲是小明使用托盘天平的情形,他操作的错误是在测量过程中移动了 ;(2)改正错误后,小明正确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了塑料块和液体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填“相同”或“不同”);塑料的密度为 ,液体的密度为 ;往烧杯内倒入的液体,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烧杯的质量为 g。若烧杯内液体的体积为,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29、应为 g。26在“测量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后,天平如图所示。(1)测量物体质量前,甲同学调节天平平衡的方法是: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停在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然后将游码向左移至“0”刻度线处。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操作有误,则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2)若没发现甲的错误,仍用该天平称小石块的质量,最终所加砝码和游码移动情况如图乙所示,则物体的实际质量应为 g。(3)改正甲的错误后,丙同学想称取5g食盐,在左右两盘各放一张称量纸,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后,右盘放5g砝码,左盘添加一定量食盐后,发现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左侧,则丙同学接下来的操作应是 。27麻油是常见的调

30、味料,小明想知道家里麻油的密度,于是与小华一起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 归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直到天平平衡;(2)调节天平平衡后,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为44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麻油,置于托盘天平左盘,天平横梁平衡后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麻油的总质量 g;将烧杯中的麻油倒入量筒中,麻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算出麻油的密度 ;(3)小华认为:小明操作步骤不合理,测得的麻油密度偏 ,应将上述操作顺序调整为: (用操作步骤中的序号表示)。参考答案:1(1)小(2) 刻度尺 秒表 【详解】(1)本实验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小车下

31、滑慢一些,运动时间长,这样方便测量时间。(2)1路程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因此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2时间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因此用秒表测量小车下滑的时间。3小车下半程通过的路程为小车通过下半程所用时间为小车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为2(1)秒表(2)时间(3) 0.125 减小误差(4)D【详解】(1)根据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可知,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所以实验器材有木板、木块、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和停表。(2)实验中为了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3)1据图可知,小车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是2在物理学中,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

32、法可以减小误差。(4)实验中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后做加速运动,速度变大。A图中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不变,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B图中时间不变,通过的距离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C图中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如图所示: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变大,做的是加速运动,故D符合题意。故选D。3(1)0.155(2)A(3)相同【详解】(1)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时间为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平均速度为(2)据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纸锥运动的距离逐渐变大,说明纸锥在做加速运动,即速度随时间逐渐增加,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探究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纸

33、锥质量之间的关系,改变纸锥的质量,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因此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相同高度竖直下落。4 长度 a、b 控制变量法【详解】(1)1由图示可知,琴弦b、d的材料和粗细相同而长度不同,选择琴弦b、d进行实验可以探 究音调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2)2要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由图示可知,应选择琴弦a、b进行实验。(4)3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小明实验中采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5(1) 被弹开 振动(2) 空气 不能(3) 减弱 真空不能传声【详解】(1)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

34、触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在振动,因此会看到乒乓球被弹开。(2)1敲响右边的音叉,右边的音叉振动,声音通过空气传递到左边音叉引起左边音叉振动,把乒乓球弹起。因此该实验说明了空气可以传声。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是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在月球上做实验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起。(3)1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则玻璃罩内可以传声的介质变少,因此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弱,因此可以推理,若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被抽出,将听不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6(1) 长度 横截面积 A、B 0(2)3(3) 不能 没有控制材料相同【详解】(1)123要验证猜想1,琴

35、弦发出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应该保证琴弦的长短和材料不变,改变横截面积。故应该选择编号为A、B的琴弦进行探究。4琴弦发出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所以保证琴弦的长短和材料不变,改变横截面积,这种方法为控制变量法。为了形象直观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引入“光线”物理模型法,故不符合题意;实验选择两支一模一样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等效替代法,故不符合题意;根据乒乓球的弹开我们判断音叉在振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故不符合题意。故选“0”。(2)选用编号为D、E的琴弦进行探究,D、E的琴弦,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所以探究琴弦发出

36、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即为了验证猜想3。(3)12编号为C、D的琴弦,其长短、材料都不相同,没有控制变量,所以不能选用编号为C、D的琴弦探究发出声音的音调跟长度的关系。7(1) 振动 转换(2)c(3) 慢 次声波【详解】(1)12图甲中,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2)若不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幅变大,响度变大,则图像可能为图c。(3)12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约为2020000Hz,超出这个范围的就不为我们人耳所察觉,该同学可以明显看到钢尺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

37、原因可能是钢尺振动的太慢,发出了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次声波。8(1)a、d(2) 不可行 没有控制材料相同(3)3、4【详解】(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保持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由图和题意可知,应选择琴弦a和d。(2)1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粗细的关系,保持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b和c的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粗细不同,没有控制材料相同,不能探究音调高低跟琴弦粗细的关系。(3)对比2、3可知,波峰和波谷的个数都相同,说明振动快慢(频率)相同,故2、3声音的音调相同;对比3、4可知,波振动的幅度相同,即振幅相同,故3、4声音的响度相同。9(1)声

38、音时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放大音叉的振动便于观察 转换法(3)B【详解】(1)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小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时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12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放大音叉的振动便于观察,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3)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但不能听到声音,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故选B。10(1)-3(2)固液共存态

39、(3)B(4)低于【详解】(1)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在0以下,示数为-3。(2)由图像可知在第10min末时,试管内的冰温度不变,正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态。(3)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会沸腾,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试管中的水吸热达到沸点后,与烧杯中的水没有温度差,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4)由图可知,水的沸点为98,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水的沸点随气压降低而降低,所以,实验室的环境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11(1)B(2)96(3)不变(4)盐水的沸点更高(5)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详解】(1)组装甲图中

40、实验器材时,要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同时要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先调整图甲中的高度B。(2)图乙中温度计分度值为1,所以示数为96。(3)由丙图像可知,水和盐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都保持不变。(4)丙图像可知,盐水的沸点比水的沸点更高,所以煮鸡蛋时在水中加点盐更容易熟。(5)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待水停止沸腾后,用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烧瓶后内部气压变大,再次加热,会发现水重新沸腾时的温度高于原来的沸点。12 -3 晶体 吸热 加入盐后冰的熔点将会降低【详解】1由图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0以下,则温度计的示数为-3。2根据图丁A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冰为

41、晶体。3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收热量,内能增大。4分析丙图三条图线可知,加入盐后冰熔化时的温度降低,说明加入盐后冰的熔点将会降低。13(1)-2(2)虚(3) 晶体 固液共存(4)9【详解】(1)由图甲可知,温度在0以下,分度值为1,故示数为-2。(2)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烧杯中的冰先熔化,试管中的冰后熔化,通过分析图象可知,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3)12由图乙可知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实线就是烧杯内的温度计变化图线,第4min烧杯中的碎冰开始熔化,第10min冰完全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因此

42、是晶体,熔化过程中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所以第7min时烧杯内的碎冰处于固液共存态。(4)由图乙可知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第5min试管中的碎冰开始熔化,第14min冰完全熔化,共经历了9min。14(1)下(2) 同一平面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光路是可逆的(3)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4)A【详解】(1)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增大,则光屏上的光斑向下移动。(2)1平面镜水平放置,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看不到反射光线,当纸板B和纸板A在同一平面内,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反射角和入射角的角度相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观察到反射后的光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光线可以原来的路径返回,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3)当白板与镜面成角90,法线在该平面内,能同时呈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其它位置,无法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4)角反射器是由互相垂直的反光面组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物理 > 人教版(2024) > 八年级上册(2024)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专题训练:实验题(含答案详解).docx)为本站会员(qxx12356)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