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物理(批注版矫正版).doc

上传人(卖家):小猫不在家 文档编号:8200656 上传时间:2024-12-31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物理(批注版矫正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物理(批注版矫正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物理(批注版矫正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物理(批注版矫正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物理(批注版矫正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物 理批注版矫正版 原“I.考试性质”删除。I原“I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序号变为“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原“一、答卷方式;二、考试时间;三、科目分值”合并为“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10分, 化学100分, 生物90分。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 题原“四、题型”修改为“二、题型”。型试卷包括选择、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三、 试卷结构原“五、试卷结构”修改为“三、试卷结构”。1试卷分为两部分原“第I卷和第II卷”修改为“为两部分

2、”。第一部分“第I卷”修改为“第一部分”为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 题型为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计126分。其中生物6道题(单项选择题),化学7道题(单项选择题),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第二部分由生物、化学、物理三科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生物、化学、物理各科选考内容的分值均添加“均”控制在15分左右。理科综合试卷结构表结构组成试卷类型题量赋分第一部分选择题(一)13题78分选择题(二)8题48分第二部分必考题11题129分选考题 6选345分注: 选择题(一)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选择题(二)共8小题

3、,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在指导语中明确给出单选和多选的题号。 选考题要求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原“3道物理题、3道化学题”修改为“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删除“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

4、顺序排列。II.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原“.各学科考核目标、内容及题型示例”修改为“II.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物 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2017将原“2016”变为“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

5、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一、考核目标与要求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高考物理要求考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原“(1)(2)(3)(4)”合并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理解能力”是这样叙述的:新加的表述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

6、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1)新加的表述要弄清楚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准确意义,而不是只限于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符号。对于各物理量的定义,应准确理解其内涵、外延以及相关的实际背景。要在理解题意和相关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准确应用所学物理公式。只写出诸如F=ma,F=qvB等普遍公式,却没有与试题所给的具体情况相联系,既说明考新增生对试题尚未分析清楚,又说明考生对公式中物理量的准确含义没有清楚的理解。 例1新增例题,此题为2009年考纲说明例题。旨在阐述“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 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映射高考题中有关于公式理解推理的辨析。 式和式分别为电场强

7、度的定义式和点电荷场强的公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式中的E是式中q所产生的电场的场强, 式中的E是式中q产生的电场的场强 B. 式中F是放入某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产生这电场的电荷 C. 式中的E是某电场的场强,q是放入此电场中的电荷 D.式、都只对点电荷产生的场才成立【说明】在式中,E表示任意分布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在某点的场强,不限于点电荷产生的电场,所以选项D是错误的;q表示放入此电场中该处的点电荷,它不是式中产生场强E的点电荷,所以选项A、B都是错误的;F是放在电场中场强为E处的点电荷q所受的电场力。在式中,E是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在距点电荷q距离为r处的场强,k是由式中各量所选

8、单位决定的比例系数,此式对点电荷产生的电场才成立,因此选项C也是错误的。(2)新增表述为了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必须弄清楚其适用的条件,也就是说要区分哪些规律或公式具有普遍意义,哪些只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才成立,而不是死记一个公式或硬背一段叙述;同时,对于相关的概念、规律的联系和区别必须有清楚的认识,以具有鉴别似是而非的说法和错误观点的能力。BA例2新增例题,此题为1992年全国卷试题。旨在强调定律、定理的适用范围,映射3-5变为必考后,高考题中可以出现动量及动量守恒的选择题(定性理解的题目);可以参考2006年全国1卷20题(定性与定量的动量定理)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

9、是光滑的,子弹A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整个过程中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说明】所考察的系统确定后,这个系统经过某一过程其他动量和机械能是否守恒,要看是否满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果在某过程中,系统不受外力作用,则其动量必然守恒(不管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力如何),否则就不守恒,这可由牛顿定律予以证明。如果在某过程中,没有外力做功,系统内部也没有摩擦力做功,则其机械能守恒,否则就不守恒,否则

10、就不守恒,这也可由牛顿定律结合功、能等概念得到证明。在学习时,如果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的道理真正理解清楚了,那么立刻就可看出,本题中系统在弹簧压缩的过程中弹簧的左端受到来自墙 对它的外力作用(不管弹簧左端动与不动),因此动量不守恒;在子弹穿过木块的过程中,有摩擦力做功,或者说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不为零,因此机械能也不守恒。t/si/A00.01340.020.030.040.05此题得分率很低,原因之一就是有些考生并没有把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为什么有这些条件的道理搞明白,只是记了一些结论,导致看问题不敏感,明明有外力作用,却视为不见。还有些考生不从物理上弄明白定律成立的条件,遇到问题也不作具体分析,

11、而把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的某些局限性很大的经验作为规律,随意套用、乱用,如“子弹打木块,动量必守恒”等,本题虽属于子弹打木块,但在试题要求考察的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却不守恒。例3 新增例题,此题为1995年全国卷11题,旨在强调“物理中一些公式关系式的适用范围”,备考中不要死记硬背一些二级结论,要弄清公式的适用范围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交流电的“四值”高考中也经常和理想变压器联合起来考察。 如图表示一交流电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此交流电的有效值是A. B. C. D. 【说明】学习物理,要区分什么是有普遍意义的,什么是只在某种特殊条件下才有意义的。例如,交流电是指大小与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

12、流,但周期性变化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正弦交流电是按正弦规律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只是交流电中的一种。本题图给出的交流电按另一方式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对于正弦交流电,其中为交流电的最大值。在一个周期内,有两个时刻电流等于最大值,其余时刻电流小于最大值。因此正弦交流电通过电阻R时,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焦耳热必小于电流为的直流电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电阻R时产生的焦耳热,故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I必小于它的最大值。根据计算得到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要注意,关系式给出的仅是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I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不少考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真体会书本中论述的内容,结果只要一提到交

13、流电,就以为一定是正弦交流电,一提到有效值,就以为必是,而早已忘记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3)新增表述实际的物理问题有时比较复杂,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要求考生有灵活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的基础在于把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透彻,对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融汇贯通。例4 新增例题,此题为1984年全国卷四题(4),旨在说明考生要能通过所学知识灵活变通,把复杂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同时映射高考中的估算题,此类题型可以是定性加定量的解决,同时注意一些常见的估算方法。 已知地球半径R=,试估算地球大气层空气的总重量。最后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说明】根据当

14、年试卷分析,很多考生对此题感到无从下手,大部分平时成绩比较好的考生是这样考虑的:大气分布上疏下密,不同高处的气体所受的重力加速度不同,设任一小块的质量为mi,重力加速度为gi,它受的重力的大小应为migi,那么怎样将这些gi不同的重量加在一起呢?因为考生不懂积分,于是感到做不下去,只好半途而废。而那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考生,他们想到可以通过力的平衡,由大气对地面的压强来求整个大气总重量的大小,即大气的总重量的大小G应等于地球表面对整个大气支持力的大小,而此支持力的大小,也就等于大气对地球表面压力大小的总和,即等于地球表面积压力大小的总和,也就是地球表面积与大气压强P的乘积。(4)新增表述物理规

15、律、状态和过程常可用图像来表示,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在高中的物理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如力学的v-t图、振动图线和波形图、 I-U图等,要理解这些图像表示的物理意义,能够通过图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并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lg(T/T0)lg(R/R0)011223636Alg(T/T0)lg(R/R0)011223636Blg(T/T0)lg(R/R0)011223636Clg(T/T0)lg(R/R0)011223636D例5 新增例题,此题为2010年新课标卷20题。旨在物理规律、状态、过程不仅能用文字、公式表述,还可以用简洁直观的图像描述。映射高考中有很多图像问题

16、,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v-t、x-t、I-U、B-t、F-t等图中考察斜率、截距、面积、交点、拐点等物理意义。 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下列4幅图是用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像。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lg(T/T0),纵轴是lg(R/R0);这里T和R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T0和R0分别是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下列4幅图中正确的是【说明】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与成正比。本题通过取对数的方法,与在图像中成直线的规律非常直观地表示出来,考生将物理规律转换成图像的能力。2.推理能力原(1)(2)条合并考试大纲

17、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推理能力”是这样叙述的: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推理能力是学习物理、研究物理过程中不新增表述。可缺少地一种重要能力。在推理思维过程中往往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已有地理论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可以得出尚未被人们发现的重要结论,结论一旦被实验证实,可变成新的发现;若得出的结论被实验否定,则有可能修正原有的理论甚至提出新理论。这类例子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是很多的。物理学中推理的每一步,都要以理论和事实为依据,同时进行逻辑思维,绝对不能凭空臆造或作出不合逻辑的推理。因此,深

18、刻理解和熟悉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事实,是进行推理的前提和基础。重视推理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对物理内容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以及把逻辑推理的论证过程简明正确的表达出来,都是推理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例6新增例题,此题为1999年全国卷20题,旨在说明“对于重要的公式、定律、定理,不仅要知道表达式还要明确定律定理的建立过程”。映射高考中会考察动量守恒定律,和前面一样可以考察定性的判断,也可以考察与其它知识联合的定量的计算,目前的考试来看,不会考察证明题了。 试在下述简化情况下由牛顿定律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系统是两个质点,相互

19、作用力是恒力,不受其他力,沿直线运动。要求说明推导过程中每步的根据,以及式中各符号和最后结果中各项的意义。【说明】推导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一般的教材上都有,在平时学习时,自己应独立进行推导,因为通过自己推导得到的感受与看书本上的推导得到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从推导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只有当所考察的物体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时,系统的动量才守恒。通常称所考察的系统中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通过推导,可以看到内力的作用能改变系统内每个物体的动量,但不会改变系统的总动量。即在两质点相互作用过程中,一个质点增加的动量等于另一个质点减少的动量,这是在推导过程中用了牛顿第三定律得到的结果。通过推导,知道了动量守

20、恒定律的来龙去脉,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就更加清楚、更加透彻了。例7 新增例题,此题为2013年新课标卷14题,旨在考查物理学中公式、定律、定理的建立过程所涉及的物理学史,虽然表面上考查物理学史,但实际上是考查对定律建立过程中的数据分析,需要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物理学史的考察不单单是考查某个物理学家某年某月发现、发明某个规律、定理、定律,而是升级为该发现或发明背后涉及的物理原理、过程、数据处理,甚至对物理学深远影响内涵。右图是伽利略1604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下表,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根据表中的数据

21、,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1324213093298164526255824366119249716006482104A物体具有惯性B斜面倾角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无关C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说明】本题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试题以物理学史实为载体,要求考生利用表中已知的数据,通过归纳推理,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不仅要关注物理规律本身,而且应关注这些规律是如何得到的。3分析综合能力原(1)(2)(3)条合并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分析综合能力”是这样叙述的: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

22、,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ABa(1)新增表述在处理物理问题时,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过程和情境,找出对问题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区别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例8新增例题,此题为2004年全国2卷25题,旨在说明对于复杂的物理过程要进行推理,赠别每个过程和状态的条件和作用。本题是后来几年高考题“滑块-滑板”模型题的母题,考生不仅要有运动学的处理思维,还要有多过程下运动和力的思维,并且能区分在不同情境中摩擦力是滑动还是静摩擦力,以及它们的方向;

23、另外还要有受力分析的基础,通过复杂过程,理清位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关联。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说明】本题涉及的现象,不少考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在桌面上放一纸片,纸片上叠放一堆硬币,若较慢地抽动纸片,则发现硬币跟随纸片一起移动;若很快地抽出纸片,则发现硬币仍停留在桌面上,而纸片却从硬币下抽出,所谓较快或较慢抽纸片,用科学的语言表示,就是抽

24、动纸片的加速度的大小,而如何定量地处理问题是很有趣的。初始时,圆盘位于桌面中央,离桌的AB边的距离为,为桌长,而桌布的一条边与AB重合,抽动桌布时,桌布向右移动,当桌布与AB重合的那条边移动到圆盘正下方时,圆盘离开桌布,即桌布从圆盘下抽出。从桌布开始移动到圆盘刚离开桌布这一过程中,桌布以加速度a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盘因受布的摩擦力作用而具有加速度,故盘以加速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若盘向右移动的距离时,桌布向右移动的距离恰为,则桌布与AB边重合的那条边正好移到盘的正下方,盘和布分离。显然,必须小于,因为盘离开布时盘具有速度,这个速度是在运动这段路程中获得的。盘离开布后便在桌面

25、上滑行,由于桌面有摩擦,盘做减速运动。当它的速度减小到零时,它还停在桌面上,盘便不会从桌面掉下。这就要求盘在桌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当它的速度减小到零的时刻,盘在桌面上移动的距离应小于或等于。通过以上分析,找出盘运动经历的主要过程和过程的特点,就能应用物理定律或规律,写出过程遵循的数学方程式,余下的工作便是数学运算了。(2)新增表述。对于复杂的问题,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 。 例9 新增例题,此题为2003年全国卷25题,旨在实际问题中的复杂过程如何通过推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映射高考对于“力电综合”试题如何设置,如何采用“剥离分层”解决(此

26、类为题也可以称为模型组合式)。 曾经流行过一种向自行车车头灯供电的小型交流发电机,图(a)为其结构示意图。图中N、S是一对固定的磁极,abcd为固定在转轴上的矩形线框,转轴过bc边中点、与ab边平行,它的一端有一半径r01.0cm的摩擦小轮,小轮与自行车车轮的边缘相接触,如图(b)所示。当车轮转动时,因摩擦而带动小轮转动,从而使线框在磁极间转动。设线框由N800匝导线圈组成,每匝线圈的面积S20cm2,磁极间的磁场可视作匀强磁场,磁感强度B0.010T,自行车车轮的半径R135cm,小齿轮的半径R24.0cm,大齿轮的半径R310.0cm(见图(b)。现从静止开始使大齿轮加速转动,问大齿轮的角

27、速度为多大才能使发电机输出电压的有效值U3.2V?(假定摩擦小轮与自行车轮之间无相对滑动)图(a) 图(b)【说明】本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叙述实际问题的文字难免会长一点,考生应通过审题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可分成两部分:一是关于小型交流发电机的工作情况;二是传动装置的作用;自行车车轮带动发电机转动,小齿轮与自行车车轮一起转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把要解决的问题找出后,就可一个一个解决。题中小型交流电发电机的结构与教材中讨论过的交流发电机完全相同,矩形线框的两条边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因而线框中有感应电动势,切割速度与线框的转动角速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线框中的感应电动势随时间按正弦规律

28、变化,电动势的最大值由线框的面积、线圈匝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和线框转动的角速度共同决定,正弦交流电的最大值与有效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各个大、小轮间的传动问题,纯属运动学问题,能否找到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在于画图,因为几何是处理运动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几何必须画图,图是分析几何问题的主要手段,不少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没有学会利用画图来分析问题,没有养成画图的习惯,一旦遇到未见过的问题便素手无策了。一个学习物理的人,应更加关心身边常遇到的与物理有关的事件,并试着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它们,了解它们,即使不一定都能完全解释清楚,也不要紧,把未解释清楚的问题留下,待学了更多的物理

29、知识后再去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既可培养自己分析、综合的能力,又能提高学习的兴趣。ABC37例10新增例题,由2016年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样题移至过来,此题为2015年新课标2卷25题。旨在说明如何以实际背景立意考察物理学主干知识,此种题常常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考查,表面看叙述很新颖,其实考查的都是一些常见模型,本题模型还是“滑块-滑板”模型,与平时不相同的就是斜面上的滑块滑板。映射高考题中注意常见模型与新情景结合,比如:传送带与实际问题结合或加入电磁场的情景。 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某地有一倾角为=37(sin37=0.6)的山坡C,上面有一质量为m的石板B,其上

30、下表面与斜坡平行;B上有一碎石堆A(含有大量泥土),A和B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A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m(可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B间的动摩擦因数1减小为0.375,B、C间的动摩擦因数2减小为0.5,A、B开始运动,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第2s末,B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2保持不变。已知A开始运动时,A离B下边缘的距离l=27m,C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求:(1)在02s时间内A和B加速度的大小;(2)A在B上总的运动时间。【说明】本题以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出现的实际情景为背景抽象出物理模型,对斜面

31、上的物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进行了全面考查,试题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出不同情况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并计算每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利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关系进行求解。本题计算并不复杂,但要求对涉及的物理情景有清晰的理解,对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将原来的(1)(2)条合并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叙述的: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科学,与新增表述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物理学的发展史看,物理学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的,有了一种适合

32、表述物理的数学工具,不仅能有力地促进物理学的发展,还能使物理规律以更加清晰、简洁的方式表示出来。不论是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还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总要进行数学推导和数学运算。处理的问题越高深,应用的数学一般也会越多。凡是中学阶段学到的数学,如几何、三角、代数、解析几何,都可能成为解高考物理试题中的数学工具。(1)新增表述能根据具体的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把有关的物理条件用数学方程表示出来。例11 新增例题,由2016年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样题移至过来,此题为2010年新课标卷20题。旨在说明实际问题中模型如何转化为物理过程并能用数学表达表述出来。映射高考中运动学一样

33、的可以考大题,但是运动学考大题一般都是匀变速运动的规律题型,常见的运动学规律的题型有:多过程的运动(注意运动的衔接点)、追击相遇问题。 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奧运会上创造了100m和200m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是9.69s和19.30s。假定他在100m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0.15s,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200m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100m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100 m时最大速率的96%。求:(1)加速所用的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结果保留

34、2位小数)【说明】本题以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短跑项目的运动设置情境,通过合理简化建立理想化的模型,要求考生根据每个阶段运动满足的物理规律列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2)新增表述。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往往需要经过数学推导和求解,或进行数值计算;求得结果后,有时还要用图象或函数关系把它表示出来;必要时还应对数学运算的结果作出物理上的结论或进行解释。ABCv0左右例12新增例题,此题为2009年考纲说明例题。旨在说明物理问题的结果常常会涉及到是否符合实际,要对结果进行讨论和验证。这类为题在高考试题中常常涉及到分类讨论,应用临界极值作为障碍,并结合较强的数学方法(函数单调性、最值、极限、数学归纳法等),必要

35、时解二次或高次方程,并对所得的解进行讨论,看是否符合情景。另外在动量守恒定律里面满足动量守恒、动能不增加的同时,还要满足速度合理等。 两块长木板A和B,质量相等,长度都是l=1.0m,紧贴在一起,静置于光滑水平的地面上。另一小物块C,质量与长木板相等,可视为质点,位于木板的A的左端。如图所示,现给物块C一向右的初速度,速度的大小为,已知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问木板A最终运动的速度为多少?【说明】本题中木板A最终速度与物块C是停在A上还是滑离A有关,这需要经过计算后才能作出判断,另外通过求解联立方程,可求得木板A的最终速度v有两个可能值,因与v=1.0m/s对应的物块速度为0,这在物理上是

36、不可能的,故可判定木板A的最终速度为V=1/3m/s。经过数学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在物理上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实际以及所得结果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都需要进行讨论和判断,这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3)能新增叙述。够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解决物理问题,要能够对物理规律、状态和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合适的图像表示出来,会用图像来处理物理问题。 yxyAH2llK(l,l)OlFIGxBE例13 新增例题,此题为2013年新课标卷24题。旨在说明常规的规律定理也可以通过图像来表述,物理解决问题的时候同样需要重视数学原理。如此题的比例、相似等规律。 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

37、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 、(0,-l,)和(0,0)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l,l)。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说明】试题以置于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最简单的运动学模型作为问题情境,两物体A、B的运动互相独立又用轻质细橡皮筋牵连,考生须从橡皮筋的均匀伸长,分析出以后任一时刻B到A的距离之比都为2:1,继而根据几何关系和运动学的规律求解作答,该题考查考生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并应用数学

38、工具求解的能力。5实验能力将原来的(1)(2)(3)条合并,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实验能力”是这样叙述的:能够独立地完成“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实验能新增表述。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所列的实验,必须独立地、认真地、带有研究性的做过。通过亲手做实验,能培养动脑和动手能力,从对我国中学生的现状来

39、看,培养动手能力显得更加重要。但实验的目的决不是仅仅为了培养动手能力,实验的思想、方法是实验的灵魂,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理解实验的原理、思想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了解某些实验中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和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要知道某些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会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会记录实验数据和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特别强调学生应独立、认真地完成“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所列出的各个实验,这是因为自己认真做实验与看别人做实验和听别人讲实验所得到的感受和经验是不同的。尽管全国统一的高考只能以笔试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但物理高考中的实验题还是非常注意尽可能区

40、分哪些考生是认真做过实验,哪些考生是没有认真做过这些实验。二是能灵活地运用学过地理论、实验方法、仪器去处理、分析、研究某些未做过的实验,包括设计某些比较简单的实验。这不仅要求考生认真地,独立地完成“考试内容与要求”中列出的实验,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有所体会,能从具体的、个别的实验中悟出某些共性的东西,可以把它们迁移到别处,用它们来解决没有做过的实验中的某些问题。0 5 15 10另外,已经学过的演示实验,也属于实验考查的一部分要求,要通过演示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和产生该现象的条件、环境,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14 新增例题。此题为2004年全国2卷22题。旨在考查大纲中规定的实

41、验仪器的读数并能掌握其读数规则。映射在数字仪器盛行的现在,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仪器的操作能力,一样会考察基本仪器的读数,如: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弹簧测力计、天平、温度计等。近三年很少考仪器读数了,所以今年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图中给出的是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金属板厚度时的示数,此读数应为_mm. 【说明】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准确读取测量仪器的读数是基本的实验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准确读取螺旋测微器示数,在读数的过程中,应注意千分位的估读。长木板 (a) 图1例15 新增例题,此题为2016年全国3卷23题。旨在说明利用课本基本实验如何进行创新改进,契合“能灵活地运用学过

42、地理论、实验方法、仪器去处理、分析、研究某些未做过的实验,包括设计某些比较简单的实验。”高考题中每年都有来源教材于而高于教材的实验题,此类题重在对于课本基本实验理解,并能过手做每一个课本学生实验。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a)中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图中,置于实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轻绳跨过滑轮,一端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另一端可悬挂钩码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N=5个,每个质量均为0.010 kg。实验步骤如下:(1)将5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在长木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块,使小车(和钩码)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2)将n(依次取n=1,2,3,

43、4,5)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其余N-n个钩码仍留在小车内;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释放小车,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t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s,绘制s t图像,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a.(3)对应于不同的n的a值见下表n=2时的s t图像如图(b)所示;由图(b)求出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保留2位有效数字),将结果填入下表。n12345a/(ms-2)0.200.580.781.00(4)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c)中补齐数据点,并作出an图像从图像可以看出: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b) 2.00 t/s1.60 1.20 0.80 0.40 O 0.4

44、0 0.20 0.60 0.80 1.00 s/m(c) 5 n4 3 2 1 O 0.40 0.20 0.60 0.80 1.00 a/ms-2图1(5)利用an图像求得小车(空载)的质量为_ kg(保留2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g= 9.8 m/s2)。(6)若以“保持木板水平”来代替步骤(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标号)。Aan图线不再是直线B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不过原点C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123456【说明】本题在课内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实验中保持钩码与小车的总质量不变,从而小车的加速度大小等于悬挂钩码的重力之和与系统总

45、质量的比值。例16 新增例题,本题是2016年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中的样题,此题为2009年全国1卷22题。旨在说明多电表不仅要能用于读数而且要能够用其解决电路故障问题,更侧重理论结合实际。映射高考中一样可以通过电学基本实验仪器考察除读数意外的其他用途。复习备考中注意欧姆表的结构原理和电表的改装。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1、2、3、4、5、6为连接点的标号。在开关闭合后,发现小灯泡不亮。现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需要检测的有:电源、开关、小灯泡、三根导线以及电路中的各连接点。(1)为了检测小灯泡以及三根导线,在连接点1、2已接好的情况下,应当选用多用电表的挡。在连接点1、2同时断开的情况下,应当选用

46、多用电表的挡。(2)在开关闭合情况下,若测得5、6两点间的电压接近电源的电动势,则表明可能有故障。(3)将小灯泡拆离电路,写出用多用电表检测该小灯泡是否有故障的具体步骤。【说明】本题以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为背景,考査考生使用多用电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3)问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用欧姆挡检查线路或元器件的通断,是多用电表用得最多的一个功能,考生应当掌握此功能的用法。报警器电阻箱开关滑动变阻器热敏电阻cdab例17新增例题,此题为2016年全国1卷23题,为新选入考试说明中的新高考题。旨在说明对于电学设计性实验的考察,明确原理会选择器材并能达到预期结果,同时伴随简单操作等,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覆盖大纲考试内容中规定的各个实验(此实验有传感器实验原理在里包含),备考注意考纲所例举的所有实验都要覆盖到,今年还新增动量的实验,尤其要注意,它可和其他力学实验联合起来考查。 现要组装一个由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当要求热敏电阻的温度达到或超过60C时,系统报警。提供的器材有:热敏电阻,报警器(内阻很小,流过的电流超过IC时就会报警),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直流电源(输出电压为U,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1000),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2000),单刀双掷开关一个,导线若干。在室温下对系统进行调节,已知U约为18V,IC约为10mA;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物理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物理(批注版矫正版).doc)为本站会员(小猫不在家)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