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8217199 上传时间:2025-01-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7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题一、修辞手法【一般答题形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情节概括/性格特点/事物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1.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表达了的感情。2.拟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或:使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3.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4.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

2、,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营造的气氛)。5.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6.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加深对的理解。7.对偶: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常用于古诗词中)8.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抒发了的强烈情感。9.引用:引用了,增添了文学性/趣味性(使文章富有文学意蕴),丰富文章内容,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写作意图),引出下文。10.双关: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一语

3、双关,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生动活泼,幽默风趣。11.借代: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引人联想,突出的形象,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特点鲜明,且文笔精炼,具体生动,更好地表达了(情感)。12*.反语: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更鲜明地表达主题。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二、表达方式1.记叙:文章(这句话/这段话)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介绍了(描写了/叙述了)(或物)的故事(身世/地位/背景/线索/事件/事迹/经过),展示了(或物)特点(性格/社会风貌),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人物/背景),体验到更加丰富的阅读乐趣(或增强读者阅读兴趣

4、)。2.说明:文章(这句话/这段话)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说明了(被解说的对象)的(形状/状态/性质/功能),使读者对(被解说的对象)的认识更加清晰、准确、完整,便于读者理解,为下文做铺垫。3.议论:文章(这句话/这段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用在文章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用在文章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用在文章的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加深了所叙事物的意义,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4.描写:(内容为尽可能全面进行整理,题目作答时需结合具体文章内容)【人物描写】这句话/这段话运用了(肖像/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描写了(人物容貌、衣着、神

5、情、姿态、动作、语言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环境描写】这句话/这段话运用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写出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景物、场景、社会状况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空间、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背景),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渲染了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揭示人物性格/命运产生的原因,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为下文(描写/叙述)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使文脉更清晰

6、或有起伏波折,与(标题/开头/结尾等)相互照应,使文脉更加紧凑完整等。5.抒情:文章(这句话/这段话)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渲染了的气氛,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主旨;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三、表现手法【注】(仅个人意见)如简答题问写作手法(好处/妙处/赏析),若单题分值3,则一般仅回答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相关内容即可;若单题分值3,则需全面回答,即内容作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作用(开头/结尾/中间段落)+词语意思等。(以上仅限一般命题形式,综合命题形式不在其内。)1.照应:文中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7、,中心突出。(1)首尾照应。文章首尾形成照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同时能够起到再次点题、深化中心的作用。(2)前后照应。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3)文题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对文章主题起到强调、渲染、升华等作用。2.衬托:用从正面(或反面)衬托,突出/渲染特征或形象,使的形象更加鲜明,表现(反映、揭示)出主题/思想感情,给人以深刻的感受。3.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动作/事件),放在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主题/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4.对比:通过与对比,突出了特征(变化)或人物形象,表现(

8、反映、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5.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表现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印象更深刻。6.象征:章用象征,通过(描写)(文章相关内容实际)来赞颂 ,使文章(象征作用),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象征作用: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7.联想:文章通过联想到,写出人物/事物,使人物/事物(联想作用),抒发了作者/表现对象感情。联想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

9、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8.想象:文章由想象到,写出人物/事物,使人物/事物(想象作用),抒发了作者/表现对象感情。想象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9.借景抒情(表达方式中间接抒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的情感,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10.伏笔:一句(或一段、一物、一情),表明(或表现、暗示),为下文(或一段、一物、一情)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11.铺垫: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或暗示了,渲染了),突出了,为下文(或情节的发展、人物出场、性格的塑造)等

10、作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完整性,更具艺术性,更吸引读者。12.悬念:文章叙述了,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小说)的主题/主旨。13.白描:使用了白描的表达方式,通过,简笔勾勒,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表达了(感情)。14.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15.以小见大: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这一件小事中,表现了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16.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用简洁、精辟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四、

11、说明文阅读(一)说明方法【常见答题格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下面各说明方法,明确各自作用)1.举例子:文章(这段话/这句话)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2.打比方:文章(这段话/这句话)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3.列数字:文章(这段话/这句话)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具体的(内容),科学、具体、准确地说

12、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4.作比较:文章(这段话/这句话)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5.引资料:文章(这段话/这句话)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_【具体有多种形式,下方单列】,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有趣味性/充实、具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甲)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或直接按照“举例子”答题,具体看情节内容。)(乙)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13、或直接按照“列数字”答题,具体看情节内容。)(丙)引用名言、格言、古诗文、谚语等;【引用了(出处:一般文中会提及引用资料出处,或作者,或书籍等)的名言,更具体、充实、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补于上方答题格式横线处)(丁)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引用了(内容简要概括)的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更具体、充实、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补于上方答题格式横线处)6.画(列)图表:文章(这段话/这句话)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通过表格(条形图/柱状图/饼图/环形图/面积图/线形图/散点图等),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

14、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7.摹状貌:文章(这段话/这句话)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对(事物)加以形象化的描摹,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8.分类别:文章(这段话/这句话)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分门别类、条理清楚(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或: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分门别类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出现重复交叉的情况,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9.下定义:文章(这段话/这句话)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简明扼

15、要、科学准确地概括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或: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揭示,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认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10.作诠释:文章(这段话/这句话)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对(事物)进行诠释,具体通俗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或: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通俗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二)说明思路答题思路:首先,需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有时文章开头会引用资料,这时

16、需标明说明方法,并概括引用内容);其次,需结合文章中关于说明对象的具体内容,明确说明顺序,并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然后,需明确说明过程中,文章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最后,需考虑作者的说明意图,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适当总结。答题格式:首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最后。(说明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衔接词运用得越多。)(三)说明文语言1.语言风格: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加点字词)是的意思(加点字词的意思或内容),用在这里,具体准确(生动形象)地说

17、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3.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不可以。(必答)“”(加点字词)是的意思(加点字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替换字词)是的意思(所替换字词的意思或内容)。替换后意思有改变,与(原文某句或某段)不符,不符合客观事实(,太绝对了)。“”(原文中加点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科学性。4.加点词语/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不可以。(必答)“”(加点字词)是的意思(加点字词的意思或内容),表示(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18、);若/如果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的意思了,(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加点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科学性。5.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其妙处/作用/好处。文中如“”一句,(找带有限制性词语,如“比较”“几乎”“主要”“绝大多数”“相当”“大约”“可能”“左右”等的句子),“”(限制性词语)是的意思(限制性字词的意思或内容),用在这里,具体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周密性/严谨性。(四)说明顺序本文按照顺序对(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19、。【第一空应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要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实在不知如何概括,可用“说明对象”)等模糊性语言表述。】说明顺序常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五、议论文阅读(一)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文章列举了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此处指分论点),进而证明了的中心论点(注意:如果证明的是分论点的话,此处可以省略),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2.比喻论证:作者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便于理解。3.对比论证:作者把与对比,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

20、强调了的论点(此处指分论点),进而证明了的中心论点(注意:如果证明的是分论点的话,此处可以省略),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4.道理论证:作者使用了(或引用了),证明了的论点(此处指分论点),进而证明了的中心论点(注意:如果证明的是分论点的话,此处可以省略),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加了权威性。5.引用论证(即道理论证)(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则这样回答:)作者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如果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则应这样回答: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兴趣。(二)论证思路【答题思路】首先,要明确

21、问题中所提及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是什么;其次,是结合文章针对论点论证的具体内容,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然后,明确论证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最后,要考虑论证的角度,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答题基本格式: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号召等)。(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衔接词运用得越多。)(三)论据作用: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六、其他(一)标题标题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交代了本文(说明对象/说明的主要内容),照应开头(结尾)。【线索作用;突出叙述

22、的对象(人、物);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象征意味、寓意深刻;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及效果);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二)段落结构、内容作用:(甲)开头: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乙)中间:承上启下(过渡);(丙)结尾:总结上(全)文。【开头语段】开头通过写事例【或:运用说明方法/开门见山/引用名言/引用名人的趣事(或:的奇闻趣事)】,引出说明对象(或引出事理/中心论点/分论点/写作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文学性);照应标题,总领全(下)文。【中间语段】文段通过写事例,承接上文(对的说明),引出下文(对的说明),过渡自然,使说明更加充实具体/生动具体,更有说服力。

23、【结尾语段】结尾通过写事例,总结上(全)文(对的说明),点明/深化文章中心/主旨,照应标题/前文/开头,使说明更有条理,头绪清晰,有始有终,使说明更加充实具体/生动具体,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议论文: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再次突出或强化/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三)线索文章以“”为线索,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主旨鲜明。明线是,写了内容;暗线是,写了内容。双线并行,相辅相成,深化文章主题。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主题明确,中心突出,使情

24、感表达(或:使作者的情感表现得)更加深刻。(四)赏析加点字词【答题思路】词语释义+相关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情节概括+情感表达、作用分析等1.从修辞角度:“”词是意思,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特点(状态),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情感)。2.从词性角度:句中“”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等),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对象)的特点(状态),突出主题(情感)。3.从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角度:“”词是意思,运用(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反衬/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等),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对象)的特点(状态),突出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4.从词义的角度赏析:“”词本是意思(本

25、义),在文中是意思(即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等),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对象)的特点(状态),突出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第 27 页 共 27 页【习题练习】一、古诗词鉴赏1.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A.标题中的“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这首诗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答谢诗。B.颔联用典,“闻笛赋”的典故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怀念。C.首联中的“二十三年”写出了诗人被贬时间之长。D.颈联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2.下列对过零丁洋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着深挚沉痛的感情,富有艺术感染力。B.

26、颔联使用比喻,形象地说南宋国势衰微如风中柳絮,个人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凉。C.尾联慷慨陈词,通过间接抒情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艺术效果。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3.下列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咏雪”为主线,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既点明环境,又渲染送别氛围。C.“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奇丽形象,体现戍边将士不畏艰苦、昂扬勇毅的精神风貌。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冬景写春景,设喻新颖,写出边塞风光。

27、4.下面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境界。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英雄气概。5.阅读

28、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乙】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注】闲敞:幽静宽敞的地方。中宵:整夜。劳:苦于。关于以上两首作品,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是一首词,它的作者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苏轼。夏日南亭怀辛大是五言律诗,作者孟浩然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D

29、.“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从嗅觉、听觉两方面描写夏日傍晚景象,营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写出一种闲情、适意。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乙】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下列对甲、乙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诗的颔联中,诗人感叹自此一别,友人即将万里游荡,无所归依。B.“青山”“白水”“落日”“红叶”色彩明艳,洋溢着轻松惬意的气息。C.乙诗中的“水急流”“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了无限的别意。D.

30、甲、乙两诗都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将自然美与人情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题岳阳楼(唐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注释】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在被贬江州四年后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作此诗。图障:指绘有图画的屏风。A.首联写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不禁忧心忡忡。B.颔联“连梦泽”“近长安”极写洞庭湖的辽阔与壮美,可见诗人心中烦闷全消。C.颈联“雁点湖飞渡亦难”一句既点出了雁渡湖之难,也侧面烘托出了洞庭湖的浩瀚无际。D.尾联写诗人认为洞

31、庭湖的壮美景色不宜画成图画,供华堂里的贵人品赏。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小季之庐山(李贺)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注释】诗歌作于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官,家境窘迫,遂于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久,他的弟弟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石镜,即庐山山南石镜峰。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了写作缘由,即诗人为将前往庐山谋生的小弟送行。小季,指排行最末的弟弟。B.首句交代送别地点和场景,“俎豆”指饯行的菜肴。此句写出诗人的贫困潦倒狼狈不堪。C.颈联寓情于景,选取长船、云、石镜峰、秋夜等清冷的意

32、象,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D.尾联写诗人四顾凄迷倍感寂寞,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情。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夜行(吴兆骞)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注释】吴兆骞:清初诗人。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19年,获释归国后曾任典属国。吴趋:古代吴地歌曲的名称。玉骢骄:指骑马奔驰于春郊。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围绕“夜行”展开,以大胆的笔触和浓烈的色彩描绘了北国夜景的壮阔。B.颔联写三更尚狩猎

33、、四月冰初融,展现了北地人民的勇敢和生活的富足。C.颈联用典,诗人以苏武自比,表达了虽身处异乡但盼望能够归乡的愿望。D.整首诗情景交融,将个人情感与北国风光融为一体,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阳气初生。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由周

34、到秦,都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也就是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逸周书时训解第五十二:“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这些说得都是冬至时节的物候现象。【材料二】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古时候,人们为了取暖,将面粉做成耳朵似的“娇耳”,吃过之后浑身暖和,耳朵发热,冻伤的耳朵就慢慢治好了。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

35、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圆”。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日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中国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消寒图)(右图)【材料三】冬至天气寒冷,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生病。适当减少外出,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1824摄氏度,外出时,记得佩戴围巾、帽子,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侵袭。冬至以后,气温下降,天气寒冷,尤其是早晚,温度常常在零度以下,对呼吸道及心血管的刺激很大,容

36、易诱发气管和血管的痉挛,导致原有哮喘的加重、血压的升高和心绞痛的发生。而且人体的整体活动能力下降,对运动的强度及总量的承受能力都会下降。建议有锻炼习惯的人群,太阳出来以后再出门进行户外运动,运动时间一般选择上午9点至11点,下午2点到3点,户外运动时间不要太长,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不可出大汗,使阳气随之外泄。遇到天气不好、雾霾、大风大雪的时候尽量别出去,在家里做做瑜伽、八段锦、太极拳等也可以起到锻炼的目的。10.选出对以上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白天一天比一天长,阳气生。B.水饺和汤圆都是冬至那天人们必须吃的食物,食物意味着圆

37、圆满满。C.如果将九九消寒图中的圆圈都点了墨,那就标志着进入了春暖之时。D.在汉武帝采用夏历之前,冬至包含在正月中,是二十四节气之一。11.【材料一】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冬至?12.小明的爷爷70多岁了,老人家有高血压,但是爱锻炼,每天早上7点到公园打太极拳,风雨不误。但是现在已经是12月份了,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如何劝说爷爷,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写一段话。(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

38、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然而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或者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

39、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这相片和图画可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文学作品也是同样。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

40、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雕刻塑像本来是无言,也可以拿来说明无言之美。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以上几个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

41、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材料二】(节选自张楑ku辅无言之美)一次在朋友家做客,快10点了,忽然朋友拨了一串号码,等了一会儿,传来电话接通的声音。只是接通之后却不见她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朋友的眼睛微微闭着,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过了五六分钟,她把电话放下了,回头对我一笑,说:“很奇怪吧?”我点头。她说:“我母亲是个聋哑人。”我奇怪地问:“那她怎么能听见电话铃响呢?”她说:“我母亲的电话

42、就放在床头柜上,她每晚都侧着睡,就是为了能看见来电话时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其实那个电话就是我和弟弟打,因为母亲什么也听不见,看见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就会知道是我或者弟弟。母亲接起电话的时候,虽然不说什么,可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和母亲的心离得很近!有时深夜我会打电话回家,就是想知道母亲有没有睡,她睡着了就不会接电话了。”朋友那一刻的无言,实在胜过千言万语。13.细读材料一,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_的论题;接着作者从言与意的关系出发论证_;然后以美术、文学、雕刻等艺术作品为例论述_;最后归纳观点:_。14.下列诗句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

43、酒)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C.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D.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15.材料一第段写道:“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刘”,有同学认为孔乙己和孤独之旅的结尾均有这种表达效果,请你任选一个,分析你的看法和理由。“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曹文轩孤独之旅)16.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则材料关于“无言之美”的内涵。17.生活中你一定感受过材料二中这样的“无言之美”,请你写

44、出当时“无言”的瞬间情景和“美感”。(不超过60字)(三)班级开展“我看短视频”研讨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材料来自“浙传金天学长”微信公众号,有删改)【基本定义】短视频,又称微视频。短视频的兴起,主要是为了适应手机等移动终端以及社交平台的传播需要。优酷网首席执行官古永锵认为:“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可通过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存在问题】短视频门槛多维度降低。技术上的进步给予了网民越来越大的创作自由,但是随着自由程度的放大,低门槛和强随意性的移动短视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低俗、暴力、虚假视频内容滋长的温床。(1

45、)_。一方面,短视频的传播速度极快,即使现有网络监管技术能以较快的速度删除视频链接,但是网民仍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社交媒体继续传播;另一方面,庞大数量的网络短视频给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网络监管目前很难做到全面覆盖。(2)_。这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多为事后治理,缺乏规则规范:多为政府治理,缺乏平台管理;多为内容治理,缺乏全面管理。【材料二】(材料来自2023年5月30日法治日报,有删改)来自河南新乡的刘云(化名)深有体会。“我弟弟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机刷短视频,连吃饭时也舍不得放下手机,作业也不着急写。放假的时候,几乎一整天都在看,我们都拿他没办法了。”据刘云介绍,他弟弟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家里长辈比较宠着他,所以他要玩手机就会给。弟弟经常看一些搞笑视频,并且学视频里的博主说话。“现在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写作业总是走神,动不动就蹦出几句短视频里的热词,或者边写作业边哼网络神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题(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