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电磁兼容绪论u1.1 电磁干扰与电磁污染电磁干扰与电磁污染u1.2 电磁兼容电磁兼容u1.3 电磁兼容学科的发展电磁兼容学科的发展u1.4 电磁兼容的研究内容电磁兼容的研究内容u1.5 电磁兼容学科的特点电磁兼容学科的特点1.土星土星V-阿波罗阿波罗12事件事件 1969年11月14日上午11时22分,由美国土星火箭运载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竖立在肯尼迪试验场的第39号发射架上准备发射,如图1-1所示。这是阿波罗计划的第五次飞行,也是第二次载人登月飞行。当时发射场的天气情况是:在距地面240250 m及65033 000 m之间有两层云,发射场周围细雨绵绵,在发射前后6小时内,周围
2、无雷电,地面风速为7 m/s。这些条件基本符合允许发射的气象条件。火箭发射时,一切正常,飞行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百多米长的火箭和飞船逐渐变远、变小,火箭尾部喷出的火焰似乎在告诉人们它正按预定程序飞向太空。1.1 电磁干扰与电磁污染电磁干扰与电磁污染成功的喜悦愈来愈多地占据着人们的心田。可是,天公发怒了,当计时秒针走到第36.5s、火箭飞行高度达到1920m时,从云层到火箭直到地面之间发生雷电现象,只听到一声霹雳,就见两道平行的闪电从云中直劈下来。发射场上的4台摄像机都拍下了瞬间出现的雷电现象。火箭遭到了雷击。起飞52s、飞船高度达到4300m时,闪电又一次击中飞船,这便是轰动一时的大型运载
3、火箭和载人飞船在飞行中诱发雷击的事件。图1-1土星火箭 2.民兵民兵导弹飞行故障导弹飞行故障 民兵导弹的遥测试验弹多次发射成功后,1962年开始进行战斗弹状态的飞行试验。前两发导弹均遭到失败。这两发导弹的故障现象相似,都是在级发动机关机前炸毁。炸毁时的高度一个为7.6 km,另一个为21.8 km。在炸毁前,两发导弹的制导计算机均受到脉冲干扰而失灵。经过分析,故障是由于导弹飞行到一定高度时,在相互绝缘的弹头结构与弹体结构之间出现了静电放电,它产生的骚扰脉冲破坏了计算机的正常工作而造成了此次故障。3.英国英国“谢菲尔德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惨剧号导弹驱逐舰惨剧1982年4月初,阿根廷和英国因地处
4、大西洋南部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问题发生战争。1982年5月4日在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以南海域,阿根廷空军侦察情报系统收到英军“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的目标指示数据后,派出了3架“超级军旗”攻击机接近目标。进入英军远程雷达警戒区后,其中2架“超级军旗”攻击机关闭机载雷达,飞行高度降至4050m,以900km/h的速度向目标接近。剩下的1架采取佯攻动作,迅速爬高,精确定位“谢菲尔德”号的航向、距离、航速等参数,并将数据及时发送给下面的2架超低空飞行的攻击机组。目标越来越近,在46km处,攻击机组突然跃升至150m,并同时启动机载雷达。雷达锁定目标后,2枚“飞鱼”式反舰导弹直扑目标。此时,“超级军
5、旗”的机载告警系统“嘟嘟”作响,表明战机已被雷达锁定。随后,这3架“超级军旗”迅速转弯并急剧下降高度,高速退出战场返航。但战斗仍在继续。“飞鱼”式导弹发射数秒钟后,很快降至15m高度转入巡航飞行段。在距“谢菲尔德”号1215km处,导弹进入搜索时刻,导弹上的主动雷达开始搜索并迅速捕捉到目标。这时,导弹迅速降到23m浪尖高度实施掠海机动飞行。“谢菲尔德”号的舰载雷达警戒系统与舰载卫星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差,不能同时工作。当它与英国本土通信时,恰遇阿根廷的“飞鱼”式导弹来袭。直到“飞鱼”式导弹近至“谢菲尔德”号5km的目视距离时才被舰员发现。舰长急呼“注意规避”,并迅速启动密集阵防御系统向来袭导弹
6、射击,但不幸的是,该系统因计算机故障竟然无法启动。这种情况下,一切都为时已晚。导弹击穿舰舷,经过数秒的沉寂后,弹头在舰体内轰然炸响,并引发大火。顿时,“谢菲尔德”号上烟雾弥漫,火光冲天。这艘造价高达1.5亿美元,首次参加实战的现代化军舰,很快沉没于南大西洋海底。图1-2为马岛冲突中,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阿方发射的“飞鱼”式导弹击中起火的情形。1982年6月14日,阿根廷与英国进行的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的战争结束,英军重新占领该岛。图1-2英国“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被阿方发射的“飞鱼”式导弹击中起火的情形 4.大力神大力神C运载火箭故障运载火箭故障 1967年,大力神C运载火箭的C-1
7、0火箭在起飞95 s后,飞行高度为26 km时,制导计算机发生故障。C-14火箭起飞76 s后,飞行高度为17 km时,制导计算机也发生了故障。经过分析,故障原因是制导计算机中采用了液体循环冷却方案,冷却液体在外部带有钢丝编织网套的聚四氟乙稀软管内流动。此钢丝套软管是用经阳极化处理的铝支架分段固定的,由于金属网套的不少处因支架阳极化氧化层破裂而接地,但有几段未接地,当冷却液体流动时,金属网套没有接地的部分与火箭地之间产生电压。当火箭飞行高度增加,气压下降到一定值时,此电压产生的火花放电使计算机发生了故障。5.宇宙神导弹爆炸事件宇宙神导弹爆炸事件 一发宇宙神导弹在起飞后数秒即发生爆炸,并造成发射
8、台严重损坏。这是因为接地汇流条与连接面之间的连接件不够紧固而产生锈蚀,此锈蚀表面形成了非线性整流结(锈螺栓效应),从而使指令接收机收到虚假指令信号而引起爆炸。6.可变速感应电动泵抽油站的电磁干扰可变速感应电动泵抽油站的电磁干扰 为了处理不断增长的北海石油矿藏,苏格兰建立了两个6MW可变速感应电动泵抽油站,其中一个在Negherly,一个在Balbeggie。2001年10月16日这两台设备一投入运行,本地电站和电话局收到的控诉便如洪水般涌来。从区域看,投诉集中在距离这两台设备的高空供电线(33 kV)12英里(1英里1.6093公里)以内的范围。距离供电线4英里的付费电话非常嘈杂,几乎不能使用
9、。然而仅隔一条街道,一住户的电话却不受影响。其它征兆还有:电视帧同步丢失(屏幕滚动),辉光放电电路振铃。尽管这两台装置的设计符合电力工业的G5/3谐波标准,但上述现象证实这两台装置包含的更高次谐波,事实上可达100次(即5 kHz)。这个问题成为有些行业工作人员的一个共同头痛的问题。最终,该问题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并决定做些EMC补救工作。尽管这样做极度困难,且石油泵站停机的代价非常高,但最终还是完成了。7.医疗设备的失灵医疗设备的失灵 1992年,医务工作者在将一心脏病人送往医院的途中,救护车上的监视器/电震发生器始终对病人进行观察。不幸的是,当医务人员一打开无线通话机请求帮助时,心机就会关
10、闭。结果这位病人死了。分析表明:因为救护车顶已由金属材料改为玻璃钢,使得监视器单元暴露在特别高的电磁场内,受到了极强的干扰。这证明,汽车屏蔽效能的降低与强辐射信号的结合对此设备干扰极大。8.电吹风机引起的民事罚款电吹风机引起的民事罚款 美国洛杉矶Hartman公司已同意支付60000美元的民事罚款,以补偿其1992年生产的型号为HartmanPro1600的吹风机由于本身的缺点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认为,这些吹风机在开/关旋钮处于“断开”位置时能自动接通电源,当加热器工作时,其风扇不转,可能引起内部器件过热而发生火灾。9.飞机导航系统的故障飞机导航系统的故障 美国
11、航空无线电委员会(RTCA)曾在一份文件中提到,由于没有采取对电磁骚扰的防护措施,一位旅客在飞机上使用调频收音机,使导航系统的指示偏离10以上。因此,1993年美国西北航空公司曾发表公告,限制乘客在飞机上使用移动电话、便携电脑、调频收音机等,以免骚扰导航系统。10.雷击引起的浪涌电压雷击引起的浪涌电压 雷击引起的浪涌电压,属于高能电磁能量,具有很大的破坏力。1976年至1989年,我国南京、茂名、秦皇岛等地的油库以及武汉石化厂,均因遭受雷击引爆原油罐,造成惨剧。1992年6月22日傍晚,雷电击中北京国家气象局,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损失。雷击有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两种,避雷针只能局部地防护直接雷击,对
12、感应雷击则无能为力。对感应雷击,需要采用电磁兼容防护措施。11.强电磁辐射对电引爆军械的危害强电磁辐射对电引爆军械的危害 关于射频辐射能量对军械系统危害的问题,最早由英国人在1932年提出。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也已发现电磁辐射对军械的危害问题(Hazards of ElectromagneticRadiation to Ordnance,简称HERO问题)。美国海军特别重视HERO问题,这并非偶然。为了提高舰船的战斗力,舰船上无线电电子设备成倍增加,但甲板的空间、面积有限,不可能像在陆地上那样用拉开距离的方法来隔离。此外,海军使用的无线电、雷达等的频带很宽,功率很大,加上舰船上层建筑及金属
13、构件的不规则反射,使通信和雷达天线的近场分布复杂,电磁环境恶劣。于是,舰船上的武器就可能在强电磁场环境中贮备、运输、安装和使用,也就是说,在舰船特殊的条件下,海军必须重视强电磁场中武器的电磁易损性问题。12.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科学家致力于电磁辐射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迄今为止已有30多年了。他们将辐射电磁能量在生物体中的吸收以及随之而来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的直接相互作用定义为原始作用,将由原始作用所引起的生物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定义为生物效应。在原始作用的部位产生的瞬间生物效应可以引起进一步的急性和慢性的间接变化。经过大量科学实验发现,高功率密度一般大于1
14、0mW/cm2,此时以明显的热效应为主。长时间接触高功率密度的辐射,可以造成机体损伤甚至死亡;短时间接受高功率密度的辐射,可以引起眼睛的损伤,易发生白内障。在低于1 mW/cm2的低功率密度下,热效应不起主要作用。长时间接触低功率密度的辐射,动物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细胞免疫功能都会受到损害。另外,电磁辐射对遗传、生育等也会产生影响。13.手机辐射手机辐射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 手机是现代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新型通信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普及程度也越来越广泛。然而,手机在为人们通信带来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尤其是给人
15、们的健康带来了一些影响。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都在积极探索手机对人类健康所产生的危害,并正在采取相应措施,消除这种影响。1)电磁辐射形成污染 众所周知,手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辐射是以光速传播的,又可以通过传输通道间的交互作用形成污染,干扰人类的正常活动。因而,世界各国对日益严重的手机电磁污染格外重视,纷纷制定相关法规治理手机的电磁辐射。早在1993年1月,美国各大报纸就曾在头版报道了佛罗里达州的凯瑞京状告NEC公司,诉其夫人因长期使用该公司的移动电话而致癌,要求该公司巨额赔偿。随后,世界上一些相关的公司开始制定了研究手机的生物效应计划,并着手降低移动电话对人体的电
16、磁辐射强度。尽管学术界对手机电磁生物效应的某些机理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其在一定条件下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瑞典的一家科研机构对一万多个使用手机的瑞典人做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使用手机越频繁的人,其身体不舒服的感觉越明显。科技工作者已研究证明:人体持续受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会产生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可能会引起皮肤发热、眼球白内障、睾丸退化、身体疲倦、头痛、免疫功能下降等症状。2)手机微波易入人脑 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还发现,手机发出的微波有可能为毒素进入人脑打开方便之门。隆德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是在对老鼠进行试验后得出这一结论的。他们把接受试验的老鼠置于一个相当于手机发出的微波量的环境中生活了
17、一段时间,结果发现,老鼠血液中的白蛋白可以突破鼠脑中的防护层进入鼠脑。白蛋白是血液中的正常组成部分,但对大脑却有害。隆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专家说,我们在鼠脑中发现了极微量的白蛋白,目前还不清楚,这将对鼠脑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但其它的试验已经显示,即使向鼠脑注射非常少量的白蛋白,鼠脑细胞也能受到伤害,白蛋白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脑神经细胞将被杀死,其后果是可能引发自体免疫性疾病,还可能引发早老性痴呆和帕金森氏病等病症。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手机的微波是否对人脑也造成这样的后果,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人脑对血液中有害成分的防护功能与鼠脑是一样的,而且既然白蛋白能突破防护层而进入大脑,那么比白蛋白更小或
18、同样大小的分子也可能进入大脑。3)英国科学家弃用手机 国际医疗界对移动电话危害健康的副作用早已有所怀疑,最近牛津大学对此又提供了新的论证。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科林不久前指出,经他们广泛调查和实验取证,发现移动电话确实对人类健康有潜在危险。因为它会危害人脑的认知能力、记忆力与注意力,驾驶汽车时使用影响更大。科林是英国无线电保护委员会的辐射顾问,已接受政府委托负责监督全国移动电话的安全使用标准。科研人员在英国皇家医院也进行了移动电话志愿者实验。他们头部被连接一发射器,然后在一小时内,一半人接受915 MHz移动电话发出的微波,一半人不接受。紧接着接受有关心理检测,以判断大脑受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没有
19、接受微波辐射的一组人记忆力、注意力都优于或同于以前,而接受的一组人则普遍不如以前。科学家指出,移动电话发出的低强度辐射影响大脑或神经细胞中传送信息的化学物质,由于这些物质带有电荷,因此射线会影响它们的功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已有大量英国一流科学家开始少用或不用移动电话。4)多用手机容易衰老 英国科学家还警告说,多用手机容易使人衰老,就好像常吸烟的人衰老得快一样。最新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手机的低度辐射会加速细胞的活动。而医学界相信,肿瘤、心脏病及老年痴呆症是由辐射引起的。据英国生物科学院一项研究显示,当细胞受到影响时,生物的防御系统就会启动,产生白蛋白“黏附”在细胞上,用以保护和修补细胞。而对
20、于频繁使用手机的人来说,过多的白蛋白反而会“黏结”细胞,阻碍自然的修补程序。领导这项研究的波梅拉博士表示:“细胞会慢慢地不能如常运作,新陈代谢作用变得呆滞。”他说:“如果细胞修补活动过剧,就会出现过早衰老的现象。”波梅拉表示,他们曾利用昆虫进行相关实验,发现昆虫寿命缩短,并相信这种现象也会在人体发生。不过他们还需要进行更大型的研究去确定人体的反应。5)“微波老鼠”丧失记忆 据英国一项人体测试结果显示,手机发出的电磁波有可能伤害肝脏和肾脏。手机长期挂在腰部且免持听筒接听更是危险。同时,电磁波在腰间持续地接收和发射,会影响肾脏和女性的卵巢,患慢性肾衰的几率会增加。此外,男性应避免把手机放在前裤袋内
21、,因为那里离睾丸和输精管太近。美国华盛顿大学专门研究手提电话的专家曾用老鼠作实验,将100只老鼠放进一个盛满水的大水桶中,水中则放置一个救生浮台,然后训练这些老鼠爬上救生浮台。为了让爬浮台的知识留在老鼠的长期记忆中,他重复训练这批老鼠六次。这位专家把其中50只老鼠暴露于与手提电话类似的微波辐射中。结果发现,另外50只不曾暴露在微波辐射中的老鼠,仍能驾轻就熟地由水中爬上浮台,但受微波影响的老鼠,则差不多全部丧失记忆,不知如何爬上浮台。6)患脑癌机会增加过去的实验曾认为,使用手机会令人丧失短期记忆,忘记一些刚做过或看过的事,但这次实验却显示手机对长期记忆亦有显著影响。对老鼠的实验研究显示,手机发出
22、的微波辐射除可能影响使用者的短期记忆外,也可能祸及长期记忆,把早已存储在脑中的记忆除掉。英国每日快报透露,华盛顿的卡洛博士花了六年时间,研究使用手机对健康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手机使用者死于脑癌的机会较高,患脑外肿瘤的机会也较高。7)建议用免提式手机 卡洛博士曾于1999年2月将研究报告提交给资助研究计划的26家美国移动电话公司,但这些公司一直没有就报告结果采取适当措施,保护消费者,英美两国的移动电话使用量也不减反增。卡洛博士接受采访时表示:“移动电话公司现正花费数以百万计的钱来抹黑我,因为他们不喜欢我告诉他们的事实。”卡洛博士对此感到愤怒及失望,他一再表示,任何人包括小孩子使用手机是安全的说法
23、是不正确的。卡洛博士的研究显示,脑部右边生肿瘤,可能跟人们把手机贴在右耳来接听有关。研究也发现,手机的天线所释放的辐射会迫害遗传基因。卡洛博士建议消费者减少使用手机,或使用免提式手机,避免手机接触耳部。1999年初,英国的研究员发现,手机会产生辐射热点,损害小孩子正在发育的脑部。另外,英国电讯一名前雇员1999年上诉法院,控告公司提供给他的手机导致他脑部受损。40岁的科尼曾任职英国电讯,过去科尼每天都会使用手机几小时,他称手机的辐射令他短暂失去记忆。另一名受害人是27岁的多米尼西斯,过去两年他每天也使用手机几小时,他称使用手机致他患上罕有的“何杰金氏病”。估计日后有关手机的诉讼会增多,情形就如
24、烟民控告烟草商一样。8)各国研制防范措施 到目前为止,有关手机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大小问题,在科学界和学术界依然争论不休。但经过科学实验可以肯定的是:长期使用手机的人的健康会因为手机的电磁辐射而受到危害,其程度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也不容忽视。目前,日本、以色列等国的科研机构都在积极探索降低手机辐射的新举措。以色列的科技人员前不久研制出了能够在一些重要的公共场所禁止使用手机的新装置,以避免在医院、飞机等场所由于手机的使用而造成公共危害。日本科学家也利用海洋中贝类的壳体经过加工,研制出了能够涂抹在手机外罩上的涂层,以减少或降低手机的电磁辐射。一些国家的管理部门还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手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
25、度,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一定会找到既安全又方便的降低手机电磁辐射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而使手机能够更好地为现代人类的生活和通信服务。凡此等等,不胜枚举。由于电磁骚扰的频谱很宽,可以覆盖040 GHz频率范围,所以“电磁污染”已和水与空气受到的污染一样,正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电磁骚扰有可能使电气、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工作性能偏离预期的指标或使工作性能出现不希望的偏差,即工作性能发生了“降级”,甚至还可能使电气、电子设备和系统失灵,或导致寿命缩短,或使电气、电子设备和系统的性能发生不允许的永久性下降,严重时还可能催毁电气、电子设备和系统,而且还将影响人
26、体健康。因此,人们面临着一个新问题,这就是如何提高现代电气、电子设备和系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以确保电气、电子设备和系统达到初始的设计目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电磁兼容的概念,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1.2 电磁兼容电磁兼容现代电子信息系统通常处于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既发射有用电磁能量,也发射无用电磁能量;同时接收同一环境中其他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能量。如图1-3所示的机载、弹载、舰载、车载电子信息系统是典型的电磁能量发射、接收系统;处于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卫星通信系统也不例外,如图1-4所示。图1-3机载、弹载、
27、舰载、车载电子信息系统 图1-4卫星通信系统工作示意图1.2.1 电磁干扰与电磁骚扰电磁干扰与电磁骚扰 电磁干扰是指电磁骚扰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这里,电磁骚扰是指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者对有生命物质或无生命物质产生损害作用的电磁现象,而电磁干扰是指由电磁骚扰引起的后果。电磁骚扰可能是电磁噪声(Electromagnetic Noise)、无用信号(Unwanted Signal,Undesired Signal)或传播媒介自身的变化。人们在生产及生活中使用的电气、电子设备在工作的同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有用或无用的电磁能量,这些电磁能量影响处于同一电磁环境中的其
28、它设备或系统的工作,这就是电磁骚扰。可见,电磁骚扰强调任何可能的电磁危害现象,而电磁干扰强调这种电磁危害现象产生的结果。我国国家军用标准GJB72-85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名词术语中指出,电磁干扰(EMI)是指任何能中断、阻碍、降低或限制通信电子设备有效性能的电磁能量。一些国家、国际组织也制定了各自的电磁兼容性标准,阐明了相关的名词术语。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对电磁骚扰和电磁干扰给出了如下定义: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is any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on that may degrade
29、the performance of adevice,equipment or system,oradversely affect inert or living matter.An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may be electromagnetic noise,an unwanted signal or a change in the propagation medium itself.The abbreviation EMI stand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d it is defined as the d
30、egrad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device,equipment or system by an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RFI stands for Radio-Frequency Interference and this is defined as the degradation of the reception of a wanted signal caused by a radio-frequency disturbance.1.2.2 电磁兼容的含义电磁兼容的含义 什么是兼容呢?一般来说,“兼容”描述一种和谐的共存
31、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它广泛用于各种自然的和人造的系统中。例如,某一近海中鱼类的生态问题,如果近海水域被生活污水和工厂排放的工业污水所污染,导致鱼类品种减少或死亡,那么人类及工厂与鱼类就“不兼容”。然而,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使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得到净化处理,达到鱼类在其中生存的标准,鱼类在含有经过净化处理的污水的近海水域的生存就不会受到污水的威胁,人类及工厂与鱼类就均“兼容”。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对于设备或系统的性能指标来说,直译为“电磁兼容性”,但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应译为“电磁兼容”。电磁兼容是研究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频谱资源等条件下,
32、各种用电设备(广义的还包括生物体)可以共存,并不致引起降级的一门科学。电磁兼容性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下能正常工作,并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中,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使用“电磁兼容”和“电磁兼容性”,且采用同一英文缩写EMC。为了使系统达到电磁兼容性,必须以系统整体电磁环境为依据,要求每个用电设备不产生超过规定限度的电磁发射,同时又要求它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只有对每个设备作这两方面的约束,才能保证系统达到完全兼容。我国国家军用标准GJB72-85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名词术语中给出电磁兼容性的定义为:“设备(分系统、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
33、功能的共存状态。即:该设备不会由于受到处于同一电磁环境中其它设备的电磁发射而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它也不会使同一电磁环境中其它设备(分系统、系统)因受其电磁发射而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可见,从电磁兼容性的观点出发,除了要求设备(分系统、系统)能按设计要求完成其功能外,还要求设备(分系统、系统)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不产生超过规定限度的电磁干扰。世界各个国家、国际组织为了保证用电设备或系统可以相互兼容,制定了各自的电磁兼容性标准,阐明了电磁兼容的名词术语。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给电磁兼容性下的定义是:“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is t
34、he ability of adevice,equipment or system to function satisfactorily in its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without introducing intolerable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s to anything in that environment.”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认为,电磁兼容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它给出的电磁兼容性定义为:“电磁兼容性是设备的一种能力,它在其电磁环境中能完成它的功能,而不致于在其环境中产生不允许的干扰”。目前,电磁兼容学科
35、的科技工作者又进一步探讨电磁环境对人类及生物的危害,学科范围已不仅限定于设备与设备间的问题,而进一步涉及到人类自身,因此,一些国内外学者也把电磁兼容学科称为“环境电磁学”。1.2.3 系统电磁兼容性系统电磁兼容性 1.系统与分系统系统与分系统 我国军用标准GJB72-85对电磁兼容领域中的常用术语“系统”给出了明确定义,即系统(System)指若干设备、分系统、专职人员及可以执行或保障工作任务的技术组合。一个完整的系统除包括有关的设施、设备、分系统、器材和辅助设备外,还包括在工作和保障环境中能胜任工作的操作人员。从电磁兼容性的角度考虑,下列任何一种状态都可以认为是分系统(Subsystem):
36、作为单独整体起作用的许多装置或设备的组合,但并不要求其中的装置或设备独立起作用;作为在一个系统内起主要作用并完成单项或多项功能的许多设备或分系统的组合。以上两类分系统内的装置或设备,在实际工作时可以分开安装在几个固定或移动的台站、运载工具及系统中。需要注意的是,“系统”与“分系统”的概念是相对的。因为在“系统”的定义中若排除操作人员,那么同一物理系统在某一环境中可能被认为是“分系统”,而在另一环境中也可能被认为是“系统”。例如,车载通信系统可以被认为是电子战系统的分系统,然而当其单独执行通信任务时又可以被认为是相对独立的系统。2.系统内与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系统内与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 系统电磁兼
37、容性(Systems EMC)也称为系统级电磁兼容性(System Level EMC)。美国军用标准MIL-E-6051D包含有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这一标准以系统电磁干扰裕度作为衡量系统电磁兼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军事系统,电磁干扰裕度为20 dB。系统电磁兼容性分为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和系统内部的电磁兼容性。某系统与它运行所处的电磁环境或其它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称为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IEEE的定义为:“intersystem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s the condition that enables a system to function
38、 without perceptible degradation caused by electromagnetic sources in another system.”影响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的主要因素有天线与天线的耦合、天线与电缆的耦合等。在给定系统内部的分系统、设备及部件相互之间的电磁兼容性称为系统内部的电磁兼容性,IEEE的定义为:“intra-system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s the condition that enables the various portion of a system to function without pe
39、rceptible degradation caused by electromagnetic sources in other portions of the same system.”系统内公共阻抗的耦合、设备机壳间的耦合、机壳与电缆的耦合、天线间的耦合等是影响系统内电磁兼容性的主要因素。电磁兼容是研究电磁干扰这一传统问题的扩展与延伸,其发展历史可上溯至19世纪。下面我们以时间顺序透视其发展历史的概况。1.3 电磁兼容学科的发展电磁兼容学科的发展1.3.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电磁干扰的重要性,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人们认识。随着无线电广播传输的开始,无线电噪声(也称为电磁
40、噪声)干扰受到美国电力设备制造商和电力事业公司的关注。这一电磁噪声严重到足以导致由美国国家电光协会(TheNational Electric Light Association)和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The 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设立技术委员会以检验无线电噪声。当时的目的是发展适合的测量技术和执行标准。为此目的,在20世纪30年代,这些努力的结果是产生了几份技术报告,一份测量方法文件的出版和测试设备的发展。具体的进展包括建立测量架空电力输电线附近电场强度的步骤、测量无线电广播电台产生的场强、开发测量无线电噪声和场强的设备
41、以及确定无线电噪声容限的信息库。1881年英国科学家希维赛德发表了论干扰的文章,标志着研究干扰问题的开端。在跨越大西洋的几个欧州国家,涉及无线电干扰各个方面的技术论文陆续开始出现,这些论文不仅研究无线电传输的电磁干扰,而且研究无线电接收的干扰。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首创了天线,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从此开始了对电磁干扰问题的实验研究。在英国,人们于1934年详细分析了1000多个与无线电干扰相关的案例所产生的故障。人们发现这些无线电干扰来自电动机、开关和汽车点火装置的运行,并观察了来自电力牵引和电力输电线的干扰。在欧洲有这样的认识:无线电干扰领域有国际级的共同技术研究价值,无线电干扰问
42、题的国际合作是必要的,因为无线电传输不认识地理和国家边界。此外,各种离开制造国,使用电动机、开关等的仪器和设备很可能在许多国家销售和使用,因此,这些设备必须符合所有相关国家的执行标准。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 mmission,IEC)和国际广播联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of Broadcasting)携手联合,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相关的技术问题。在1933年,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Special Co mmitteeon RadioInterferenc
43、e,CISPRComite International Specialdes Perturbations Radioelectrique)成立。CISPR的第一次会议于1934年6月28日至30日在法国巴黎召开。CISPR起初提出的两个重要问题是可以接受的无线电干扰限制和测量无线电干扰的方法。从此开始了对电磁干扰及其控制技术的世界性的有组织的研究。在后来的两三年内,发展了测量无线电干扰的基本方法和频率从160 kHz到1605 kHz的测试设备。在这一时期重要的里程碑包括:1940年,在美国公布了一个关于测量无线电噪声方法的报告;1934年到1939年,CISPR会议录和报告RI1-8的发表提
44、供了关于测量接收机的设计、场测量等的资料;规定了频段0.1518 MHz的无线电噪声和场强仪;对架空电力传输线附近的无线电广播场强和无线电噪声场强进行了实际测量;在1601605 kHz的频率范围内,发展了测量来自电气设备的传导无线电噪声的步骤;设计并受到限制的制造用于上述测量的测量接收机、无线电噪声场强仪和其它测试设备。1.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的25年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提供了认识和控制无线电噪声的新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CISPR支持下的技术工作完全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方对使用电信和雷达设备有广泛兴趣,并对无线电干扰以及比正常无线电广播频
45、率更高的频段产生了兴趣。20世纪40年代,军方的这些兴趣导致了军标的研究及对直到20 MHz的电磁干扰进行可靠测量的测试设备的开发。20世纪50年代,频率提高到30 MHz。20世纪60年代,频率提高到1000 MHz。一开始,军方执行的标准就非常严格。在航空和航天系统、卫星技术中,电磁干扰的概念和消除这样的干扰之有效步骤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并由此导致了许多实际面向技术的工作,然而,技术工作的成果长期处于保密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ISPR会议恢复。当时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参加了CISPR的审议。CISPR论坛成为达成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之协议及为此目的所使用的测量设备的技术集会。随着更高频率
46、的使用,越来越多的来自亚洲和世界上其它洲的国家以及几个国际组织也开始参加CISPR会议。由于日益增加的国际参与和技术领域的扩展,CISPR会议成为发展电磁干扰国际协议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论坛,更高频率使用的测量技术和详细的实验方案在这一论坛上得到了发展。涉及高达1000 MHz频率的精确测量步骤细节在这些会议上得到了讨论和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无线电通信非军事应用的日益增加,在制造各种电信产品的过程中,电磁干扰问题和执行一些设计原理的需求变得更明显。涉及干扰机理及其效应的几种主要技术研究、测量技术、使电磁干扰最小化的设计步骤,在包括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一时期,为了估
47、计几种电气和电子设备及系统发射的无线电噪声,人们做了许多实际测量。在CISPR会议上,作为CISPR审议的部分技术背景、无线电和电视、电力输电线、家用仪器、汽车和工业科学医疗(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设备发射的电磁噪声获得详细的测量、报道和广泛讨论。起初,着重达成了测量步骤和测量方法的协议,但留下了更困难的问题。诸如美国的FCC(The Federal Co mmunications Co mmission)和英国的BSI(The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这样的国家制定规章的机构,开始颁布适用他们各自国家的干扰控制极限。为
48、了解决电磁干扰问题,保证设备和系统的可靠性,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了电磁兼容性的概念。1944年,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制订了世界上第一个电磁兼容性规范VDE-0878,1945年,美国颁布了美国最早的军用规范JAN-I-225。1.3.3 20世纪世纪60年代后年代后 20世纪60年代后,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迅速发展,其中包括数字计算机、信息技术、测试设备、电信、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在所有这些技术领域内,电磁噪声和克服电磁干扰引起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导致了电磁噪声领域的世界范围的许多技术研究。虽然电磁干扰问题由来已久,但电磁兼容这个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却是近代形成的。美国IEEE学报Tran
49、sactions RFI分册于1964年改名为IEEE Transactions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分册)。若以此作为电磁兼容学科形成的标志,距今已40多年了。从20世纪40年代提出电磁兼容性概念,使电磁干扰问题由单纯的排除干扰逐步发展成为从理论、技术上全面控制用电设备在其电磁环境中发挥正常工作性能的系统工程,电磁兼容的理论、技术基础不断深化,研究内容不断发展,涉及范围不断扩大。CISPR审议产生了CISPR第16号出版物。这是一本把该领域的各种测量程序和电磁干扰推荐极限合并在一起的独立的出版物。CISPR的审议还产生了包括无线电及电视接收机
50、、工业科学医疗设备、汽车、荧光灯的电磁噪声及其测量的出版物。在20世纪80年代,CISPR出版了包括信息技术设备的第22号出版物。军方对电磁噪声的兴趣在电磁干扰和测量及控制电磁干扰技术等领域也产生了许多成果。在认识电磁干扰、实现电磁兼容技术的过程中,几种重要进展是在该领域美国军方所做工作的直接结果。由于军事和商业的原因,个别产品的许多技术活动仍然处于保密状态。已经发布的重要军事文件包括涉及EMI技术的定义和测量单位的MIL-STD-463以及最新版本的MIL-STD-461、MIL-STD-462。虽然有几个国家的军方利用大量的资料形成并发布了他们自己的标准以限制电磁干扰,然而美国军方所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