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末阅读宝典(七上期末)2022 花都区:汉服之美,点燃文化自信中国汉服有许多别称,如华服、汉衣冠、华夏衣裳,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汉服早已成为东方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发展,汉服很难成为大众的日常服装,但因其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材料一:从总体上看,汉服形式主要遵循两大形制,一种为上下分体制:上身为衣,下身为裳, 如冕服、襦裙等;另一种为衣裳连制: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如深衣、袍等。汉服除了形式特点鲜明外,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如“上衣下裳”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交领右衽”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右为尊的思想观念;“中缝垂带”“
2、宽袍大袖” 等体现出中国人正直和谐的思想观念。因此,汉服不仅仅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的体现。(整理自赵文静“汉服热”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交领右衽(rn):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指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材料二:材料三:汉服形制 1汉服形制 2(图片来自网络)朝代思想文化汉服变化特点汉朝时期儒家思想为正统,兼收西域民族文化以深衣为服饰主流,服饰质料乃至图文融入多民族的文化服饰 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魏晋时期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发展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 衣式为大袖翩翩,饰带层叠,表现出飘然若仙的风格。唐朝时
3、期多元文化共存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出现了大袖衫、圆领澜衫、翻领对 襟等多种装款。服饰图案也趋于丰满、华美。宋朝时期推行“程朱理学”禁锢人性延续唐朝的款式特点,但变得简洁质朴。女装更是拘谨、 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明朝时期重塑汉族礼仪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去除元朝服制,全面恢复汉族服饰特点是 宽大简洁,后期出现使用钮扣代替带结等新款式。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一部汉服史等于半部中华文化史。汉服诸多特点,都可以在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说明其是根据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创新变化的。(整理自曹革蕾的各朝代文化特点与汉服形制的关系)材料四: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汉服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
4、蹈、品茗茶道等方面, 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近年来,随着“汉服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关注汉服,喜欢汉服。汉服文化能逐渐突破圈层,部分得益于汉服爱好者的不懈推广。他们会参与一些汉服讲座、汉服游园等活动,向公众介绍推广汉服文化。此外,大众媒体和互联网蓬勃发展,也成为汉服推广的有利工具。贴吧、论坛发展到抖音等视频软件,让汉服进一步走进大众的视野。汉服甚至火到海外,成为西方年轻人追捧的新时尚。据观察,TikTok(抖音国际版)上仅标注为“汉服”话题的短视频观看总量就已经突破了 3 亿次。汉服何以愈受欢迎?“汉服最吸引我的地方肯定就是其中包含的中国文化。”汉服爱好者王一帆说,接触
5、汉服后,她对戏曲、古画等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兴趣,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穿上汉服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穿越之感,仿佛在心中对话古今。”同是汉服爱好者的关嘉美说。汉服在面料、剪裁、色彩等方面都表达着传统文化的形意之美,而汉服对身材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质,对当代服装设计也有借鉴意义。“服饰是生活美学的展示载体,也是流行文化的承载主体。汉服再次受到热捧,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宁夏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冯蛟分析称。(整理自中国新闻网汉服“出圈”:于传统文化中发现美)1. 以下关于汉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A从总体看,汉服的形式主要遵循两大形制:上下分体制
6、、衣裳连制。 B汉服蕴含着天人合一、以右为尊、正直和谐等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C魏晋时期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汉服样式简洁质朴,拘谨保守。D明朝吸收了周汉和唐宋的汉服特点,恢复汉族服饰,重塑汉族礼仪。2. 下面关于“汉服热”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A. 汉服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B汉服文化能够突破圈层,皆因为汉服爱好者不懈地向公众介绍推广汉服文化。C大众媒体和互联网蓬勃发展,贴吧、论坛、抖音等让汉服开始走进大众视野。DTikTok 上标注为“汉服”话题的短视频观看总量大,说明汉服已火到了海外。3. 下列以“汉服之美,点燃文化自信”为主
7、题设计的活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举办各朝代汉服展览活动,介绍汉服蕴含的各朝代思想文化。B. 举办汉服缝制活动,在设计师与缝纫师指导下学习缝制汉服C举办汉服体验活动,穿上汉服画画、吟诗诵词,弹奏古琴等。D举办汉服“日常化”活动,让人们日常都穿上汉服,推广汉服。4. 汉服受到欢迎的原因有哪些呢?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归纳。(4 分)豆腐腥,羊肉膻王付鹏差点儿被豆浆淹死的那年,我才发现母亲不吃豆腐。那年跟往年一样,腊月二十五天麻麻亮,母亲就洗净石磨吆喝父亲磨豆腐,母亲说:“这样才有过年的样子。”豆子是头天泡好的,父亲双手握着磨拐一推一拉,小石磨“格愣格愣”从左向右转起来,两圈或三圈后,母亲
8、就拿小勺给磨眼里喂四五颗泡得圆鼓鼓的豆子和半勺水,白花花的豆浆豆沫从磨口流出来,顿时满屋生豆浆的香味。磨豆子是个出力不赶劲的慢活儿,从早到晚除了吃饭一家人都围着磨子转。午饭过后, 我们兄妹三个也忙乎起来,一会儿围着父母看他们磨豆子,一会儿去门口等外爷。外爷要来送花馍,算算应该快到了,每年年关外婆都蒸花馍让外爷来送年,一是图个喜庆,二是想看看我们。往年午饭前外爷就来了,吃完饭帮忙磨豆腐,今天快黄昏了,外爷还没来。大雪已经铺平了路面和沟渠。母亲按捺不住,时不时到门口张望。父亲担忧地说:“不会在路上摔着了吧?这大雪天的!”“呸呸呸,臭嘴不灵,臭嘴不灵。”母亲急忙向地上唾唾沫阻止父亲。天擦黑豆子已经磨
9、好,放在大木盆里等吃过饭上锅,我们才看见一个黑点踏着厚厚的积雪,“咯吱咯吱”慢慢变大,变成外爷。母亲像小孩一样扑进外爷怀里:“大呀,你咋才来?路上没摔跤吧!我都急死了。”外爷乐呵呵地说:“老了,腿脚不灵了,便走得慢。还好,没摔跤。”父亲帮忙接下背篓让外爷去喝茶,外爷抱起我说:“不急,先给我孙儿们取花馍。”母亲把一个点着红色、绿色的莲花型花馍切开,我们高兴地拿着馍你追我、我追你, 比谁的馍上红的多、谁的馍上绿的多追着跑着,一个不留神,我仰面八叉跌进大木盆里, 豆浆豆沫雪花一般四下飞溅,盆中的豆浆先是让出一个人形通道,然后迅速合拢把我包围起来, 像活捉一个入侵者。后来听母亲说跌进豆浆里的我又光又滑
10、,他们三个人手忙脚乱四次拽出来又滑溜下去, 第五次才把我捞出来。我只记得睁开眼睛时我在父亲的怀里,喉咙腥腥的发呛,喘不过气来。母亲拍着我的脸哭着喊我的小名:“牛娃子,牛娃子”外爷急得大叫:“赶紧掐鼻沿子, 赶紧掐鼻沿子。”母亲长长的指甲狠狠地摁在我的人中穴上,我“噗”地喷出一口豆浆开始不住地咳嗽,一家人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豆腐,哎哟,我是不吃了。”母亲刮着我的鼻子说。外爷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一家人都笑了。豆腐做好,母亲切下一小块做成白菜豆腐汤。她先盛了一碗给外爷,又盛一碗给父亲, 说:“你陪阿大吃。”母亲只舀了一碗白菜汤,其余的全进了我们兄妹碗里。妹妹好奇地问: “妈,你咋不吃豆腐
11、?”母亲说:“你哥弄瞎的豆腐,你们自己吃,我不吃。”听到这话, 我心里惭愧,觉得是我跌进豆浆盆里造成的视觉冲击,破坏了母亲敏感的味觉。但看看又白又香的豆腐,哪有什么“瞎”?那年过年,母亲有时尝一点儿豆腐,有时只拿起筷子往我们碗里夹,就连二娘送的豆腐也是这样。我疑惑地问母亲:“二娘送的豆腐我没弄瞎,你咋也不吃?”母亲说:“豆腐有一股豆腥味,我不喜欢吃。”我松了一口气,原来母亲不爱吃豆腐,不是因为我把豆腐弄“瞎”了。母亲又从一盘萝卜炖肉里,把少得可怜的肉丁挑进我们兄妹碗里。我奇怪了,问:“肉没豆腥味你咋也不吃?”母亲说:“羊肉太膻了,不想吃。”我又知道了母亲还不喜欢吃肉,不过我们兄妹喜欢后来,我们
12、挑起生活的重担,品出了过日子的苦辣酸甜,我才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为什么总嫌豆腐腥、羊肉膻。每每想起来,我就会去母亲的坟上哭一场。(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 年 06 期)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第段概述了文章的主要事件,下文详细记叙与“豆浆、豆腐”有关的事件。B第段记叙一家人过年前磨豆浆的情景,表现了一家人生活的和谐幸福。C第段写母亲嫌腥不吃二娘送的豆腐,减轻了我弄“瞎”家里豆腐的内疚感。D文中的母亲不爱吃豆腐和羊肉,是因为她不喜欢豆腐的豆腥味和羊肉的膻味。2. 选择一句,结合上下文,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句子表达效果。(4 分)(1) 母亲像小孩一
13、样扑进外爷怀里:“大呀,你咋才来?路上没摔跤吧!我都急死了。”(2) 母亲拍着我的脸哭着喊我的小名:“牛娃子,牛娃子”3. 文中“母亲”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归纳分析。(4 分)4. 比较本文最后一段与下面文段内容,回答问题。(6 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1) 本文作者和史铁生在这些内容中透露出哪些共同的思想情感呢?请结合两文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 分)(2)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忽略“爱”的情景,请举一例分析其中蕴藏的爱。(2 分)202
14、2 番禺区:2022 年 5 月 5 日,立夏。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朱定真说是“立夏”,但或许一些人体感上并不会觉得炎热,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即平均气温连续 5 天大于或等于 22 摄氏度通常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距该标准还有少许差距。明明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天,为何这一天在二十四节气里会被称为“立夏”?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说起。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古人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践。虽然古人对世界的经验认知和现代的科学标准
15、之间有一些差距,但最终它们在时令变化方面却精妙贴合,且与农时、物候紧密联系,显示出现代统计学的意义。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 江南正式进入雨季。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季节、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的节气,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至今,二十四节气仍对现代气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夏季 6 个节气跨越
16、3 个月,人们由此认识了全年最热的季节,并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进行作息,加固堤坝防范洪涝灾害,安排农事活动。比如,小满节气时,北方的大麦和冬小麦灌浆饱满,南方江河水满;芒种节气时,我国南方主汛期已经开始,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这段时间天气最是变化莫测,高温天气、对流性天气频发。小暑节气的标志就是“出梅”和“入伏”,即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终结,伏旱天气开始;大暑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华北一带已经进入俗称“七下八上”(即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的主汛期,是华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再加上气温高,“桑拿天”成为这个时段的“标配”
17、。针对夏季的气候, 各地需适时开展防汛备汛等相关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温。“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四季之夏,是大自然最热情洋溢的季节。让我们走近它、读懂它,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选自人民日报2022 年 5 月 5 日)1. 下列对本文说明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立夏”的由来。B. 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C. 影响立夏的因素。D. 主要介绍“立夏”的形成及夏季 6 个节气的气候规律。2.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A. “立夏”其实还没有进入夏天,因为各地气温不一样。B. 立夏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
18、,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C.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D. 夏季有 6 个节气,人们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进行作息,固堤防洪,安排农事。3. 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A.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B. “即平均气温连续 5 天大于或等于 22 摄氏度”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C. 第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D. 第段中加点的词“少许”不能删去,因为“少许”一词表明了“差距”的程度不大,如果删去“少许”一词,“差距”的大小就不清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草
19、木智慧顾晓蕊下了大巴车,沿着一条清幽的小路向前走,两边芳草萋萋,我在一片白桦林处停下, 几乎是奔跑着冲进树林中。林中的白桦树有几十或上百年树龄,却依然身形如少女,有着不老的容颜。它们之所以被时光遗忘,相传与爱情有关。成吉思汗西征路上,大军休整时,一位士兵在白桦林中遇到了美丽的牧羊姑娘,两人一见倾情。誓言还没来得及说出口,战士就战死沙场。姑娘把思念刻在白桦树上,一双双眼睛是她永远的守望。在我看来,刻在白桦树上的思念,已超越爱情,是比爱情更宽广的爱。桦树皮晒干后是中药材,祛除百病,连它忧伤的眼泪,也被称为“森林饮料”。如果说白桦树无私的爱,濯洗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凄美中那充满希望的等待,那么见到
20、豪迈粗犷的“大漠硬汉”胡杨树的刹那,带给我的是另一种震撼和惊叹。在克拉玛依的乌尔禾区,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上,我第一次见到胡杨林。远看一棵棵胡杨树,虬结盘曲,苍劲古朴,伫立于天地间。我轻轻地走近,用目光摩挲着刻满岁月沧桑的树干,细细地,一寸寸地看着,越看越心惊。你看,这一株胡杨原已干枯,树皮干瘪、粗糙,树的一侧却长出新枝,挂满鲜绿的叶子。那株雕像般的胡杨,拦腰而断,树枝被剥离一光,露出白骨般的树干。它却死而不倒, 挺起一身硬骨,留住最后的尊严。再往里走,有几株枝叶青郁的胡杨。细看一棵树上竟有三种叶子,有的狭长如柳,有的圆润如杨,有的清逸如枫,分别意味着少年、中年和老年。胡杨树耐旱、耐寒、耐盐碱、耐
21、风沙,是悲壮大漠中的英雄树。我一次次地抚摸着它们,仿佛有一种力量蔓延而来,传遍我的全身,不由感叹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坚韧以及永不放弃的爱。在戈壁与沙漠中行走,我的目光还不时被一些低矮的植物牵动。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 一蓬蓬的骆驼草,根连着根,叶牵着叶,形成散落或密集的草团。那点点苍绿,在空茫的戈壁中,显得格外醒目和壮观。骆驼草又名希望草,钢的茎,剑的叶,倔强地向空中舒展着。外表看起来如此纤弱的植株,却根系发达,在黑暗中逶迤着,水有多深,根就扎多深。它们既生于斯,长于斯,便从不气馁,亦无怨怼,智慧而从容地活着。在戈壁荒原上,如果你看到一团团燃烧的“焰火”,那便是妩媚的红柳了。一簇簇红褐色或粉红色
22、的花,米粒般大小,开得细碎而稠密。它们在青碧的枝头上摇曳着,跳跃着, 似红雾涌动,又绚如落霞。风吹来,花如潮水般起伏起来,这才知什么叫“花潮”。若在公园或河边见到这般景致,倒也寻常,可这是极度干旱的荒漠之地,怎不叫人钦佩称奇呢?红柳的根须蜿蜒于地下,最深可达二三十米,能防风固沙,是沙地中的“铁娘子”, 它的枝叶还可入药。红柳的坚毅与淡然,让我想起那么一群人。在寂寥的旷野中,总会遇见许多白色的“大风车”,不知倦怠地旋转着,它的背后是无私坚守的电力人,他们也是扮靓戈壁的“红柳”。我发现与这里的草木对视,需要一些勇气,每次遥望凝思,都是一次对心灵的叩问。草木是有思想、有大智慧的,它们懂得顺应自然,随
23、遇而安,并竭力将根扎深扎牢,尽现生命极致之美。由此而想,在草木面前,人显得那么庸常渺小,理应谦卑些,再谦卑些。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第段中关于白桦树的爱情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B. “刻在白桦树上思念,已超越爱情,是比爱情更宽广的爱”,意思是说桦树皮有药用价值和桦树汁是一种天然的功能性饮料。C. 文章充满深情写了自己与白桦、胡杨、骆驼草、红柳等四种草木的对视,其中对胡杨的感受是“无私的爱,濯洗着我的心灵“。D. 文章最后一段升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草木顽强、坚韧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精神的赞颂, 以及对人生的思考。2. 品味
24、第段划线语句,说说其表达效果。(3 分)骆驼草又名希望草,钢的茎,剑的叶,倔强地向空中舒展着。3. 分析段中的划线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4 分) 红柳的坚毅与淡然,让我想起那么一群人。4. 文章题为“草木智慧”,作者认为草木有哪些智慧?你感受过草木的智慧吗?说说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5 分)2022 华附:材料一: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和律诗、京剧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可分成若干种类。按所用之处分,有门联、楹联、厅堂联、胜迹联等。按内容分, 有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按技巧分,有迷联、隐联、巧趣联等。按字数分,有短联、中联、
25、长联、特长联。按句数分,有单句联、多分句联。区分上下联的方法,是看句末字的平仄,即“仄起平收”。最早的对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的应时之作,被称之为春联。史料记载, 早在秦汉以前,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在桃树做的木板上画符以辟邪、祈福,每年总把“旧桃换新待”。随着吉祥话越写越多,桃木板不够写了,就把桃木板上的句子改写到红纸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春联。据说最古老的春联是孟昶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到朱元璋时,正式有了“春联”的命名,他命令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且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自此,对联正式成为民间过年的一项重
26、要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材料二:“脱单脱贫不脱发,高个高颜求高分”春节将至,年轻人把不加班、不脱发、不出BUG 这些接地气的愿望写进春联,还融入了音符、代码、英文甚至化学元素,写成了别有一番风味的“现代春联”,让年味有了浓浓新意。提起春联,不少人都会联想到那一副副对仗工整、结构精巧的传统对联。如“人勤三春早,地肥五谷丰”“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文字的搭配组合不仅表达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对辞旧迎新的欢喜心境,更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而且平仄相调,让春联的音韵动听悦耳,或错落起伏,或铿锦有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这项传统习俗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内容。不少年轻
27、人将互联网中的流行文化套用到春联中,产生许多忍俊不禁的“现代春联”,从学生的“不挂科”, 到白领的“不加班”,以及养宠人士的“喵言妙语”,各种“脑洞大开”的春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还形成一门特色的定制春联生意。有人担心这种“万物皆可写春联”的做法,会拉低春联的门槛,消费春联的传统蕴意。其实,春联无论是高雅还是通俗,其本质还是反映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简单地说,就是图个吉利。而这种对生活乐观的态度,才是春联得以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再说,春联不只是人们撰写新年愿望的工具,其实还可以是一个展现个性的平台。与其千篇一律地挂着那几句重复多年的“生意兴隆”,不妨给这些“返璞归真”的现代春联一些包容和
28、空间。(选自广州日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中“对联”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对联和京剧、律诗同属中国文化的国粹,是一种独特的中文语言艺术形式。B. 对联按用途、内容、技巧、字数、句数、平仄,可分成不同的种类。C. 最早的对联是为了庆春节,添气氛而作,因而被称为“春联”,也称“桃符”。D. 新时代的春联有了新的形式与内容,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没有改变。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秦汉以后,人们觉得桃木板不好写,就把吉祥话改写到红纸上,就出现了春联。B. 朱元璋下令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对联,并命名为“春联”,贴对联成为过年的一种习俗。C. 春联中不同的文字的搭配组合,音韵
29、和谐,体现出各行各业对新年的热切期待。D. “脑洞大开”的现代春联,虽受热捧,但拉低了春联的门槛,消费春联的传统蕴意。3. 春节快到了,你家也准备在大门口贴一副对联,你会选择“传统春联”还是“现代春联”?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选择的理由。最后一次拥抱许树建林海在大城市的机关单位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一眨眼的工夫,假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下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就掉头大踏步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当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
30、心,酒不肯喝不说,连饭也不想吃。”林海忙说:“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妈打断林海说:“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了, 没有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喜欢你,你小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不肯给,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不过爸说得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平日里总是本能地打给妈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而一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有时跟爸不像是父子,倒像是陌生人,
31、甭说拥抱了,连拉下手都觉得别扭。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城里日月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欠 爸一个拥抱哩。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这天林海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林海一听,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他的心脏像被一只巨手一下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
32、而生畏呢?当他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正看到爸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妈说:“你爸老早就感觉不舒服了,可不让我跟你说,说你太忙,他还说,海子说要拥抱我呢,我得好好活着”林海好不容易才脱下鞋爬上床,坐在爸的脚底下,然后虔诚地伸出双手托住爸的后背, 轻轻一用力,爸便坐了起来,啊,什么时候爸变得这么轻了?爸身上暖乎乎的,有一种熟悉的味道。那是自个儿小时候爬在爸背上时闻到的味道, 是寒夜里躺在爸怀中闻到的味道。太熟悉了,又太陌生了。然后,林海把爸的头轻轻靠在自个儿的肩膀上,就像他小时候靠在爸的肩膀上一样。林海再用力搂住爸的腰,说:“爸,我拥抱你了”爸没有回答,在几分钟之前,爸已走了。(选自2016 年
33、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1.请从林海的角度,围绕“拥抱”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在横线上补写相关的情节内容(每空 18 个字以内)。(2 分)去年春节回老家,没有给爸拥抱接到母亲电话,决意给爸一个拥抱2. 试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 分)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3. 简要分析本文第自然段的写法之妙。(4 分)4. 有人认为林海因为工作忙,不能与父亲说上最后一句话,情有可原;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 认为林海不能因为工作忙而不及时对父亲尽孝。请谈谈你的看法。(5 分)2022 执信:海岛的狐狸 日本滨田广介在一个小小的海岛上,盛开着火红的山茶花。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下,一朵朵花
34、儿开得很饱满。其中还有含苞欲放的花蕾,而山茶花的叶子呈墨绿色,闪闪发亮。湛蓝色的海面, 银帆点点,仿佛一动也不动。在这小海岛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座寺庙。从寺庙的套廊可以看到很美妙的景色:蔚蓝色的天空,湛蓝色的海,悬崖上的松树,房屋的影子,牛和放牛娃所有的景色都可以画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天,这里突然来了一个白色的东西。当然,这不是人,是一个像狗但又不是狗的动物,它有一条粗粗的尾巴。是一只狐狸。狐狸住在寺庙后草木繁茂的高山里。狐狸见到人,并不惊慌失措,它能悄悄地躲起来。而人也看惯了它,谁也不追赶它。狐狸总是悄悄地溜出来,趁人不在时,用鼻子在地上嗅着, 然后偷偷地把佛坛上的供品吃掉。现在,白狐狸就是这
35、样地用鼻子嗅着,来到佛坛前的。它见到佛坛上的碗里盛着三个大馒头。狐狸饿极了,馋得厉害,吃了一个,又叼起一个吃进去。当它正要叼起最后的一个时,突然听到脚步声。它回过头,看到大门口进来一个人,狐狸立刻躲到柱子后面。传来一个老人轻轻的说话声。狐狸从柱子后边缩着脖子再向大门那边望去。它看到一位从未见过的老婆婆拄着拐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狐狸再仔细一看,老婆婆的眼睛紧闭着。“怎么,怎么,原来是瞎老太婆呀!”狐狸自言自语地说着,从柱子后面慢腾腾地走到大厅,嘴里叫唤着:“吭,吭。”“是和尚师父吗?”“吭,吭我不是师父呀!”狐狸叫着回答,可是老婆婆的两只耳朵都很聋。老婆婆弯下腰,把拐杖放在第二道门的门框旁。拐
36、杖当的一声,落到地板上。但老婆婆并没有拾起来,她手摸着地板,坐到庙门口,虔诚地行起礼来。她拿出一包东西,原来是布施的钱。“和尚师父,我请您念经,这是一点儿小意思,请收下吧。”“吭,喀吭,和尚今天不在。”狐狸答道。但是老婆婆一点儿也听不出来。“是的,是老头子的忌日。”因为老婆婆答非所问,狐狸感到十分为难。“这样办吧,”白狐狸想道,“我来给她当和尚吧。这位老婆婆好不容易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又瞎又聋,她误以为我是和尚,要我给她念经,要是和尚马上能回来还好,可是看来他晚上之前是不能回来的。他一出去,总是很晚很晚才回来的”狐狸站起来吭吭地叫了几声,咬住老婆婆的衣袖,把她带到佛坛前面。但是当它走到佛坛前面
37、时,却为难了。它没有念珠,没有法衣,什么也没有,怎么像念经的呢?狐狸跑到和尚的卧室。房门开着,进去一看,屏风上挂着和尚平日穿的法衣和袈裟。狐狸从屏风上取下法衣披在身上,又把袈裟拿在手里,但是到底怎样穿袈裟,狐狸不知道, 因此感到为难。不过,它想,怎么穿都可以,于是,它也不知是从左边还是从右边,总之, 把袈裟吊在胸前,走出了和尚的卧室。它的外表多么滑稽,但是没有人笑它。因为那里只有老婆婆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等待着。狐狸觉得让老婆婆无谓地等了一段时间而感到内疚。它赶快坐到佛坛前面,眼睛望着前面,可是,它安不下心来,又站起来,绕着座位转了两三圈儿,随即拘谨地坐到位子上。但是它心情仍平静不下来。它总怕有
38、谁瞧它,又看了看周围。在这微暗的寺庙里,只有它和坐在它后面的老婆婆。狐狸又从走廊望着外面:那里一个人也没有,阳光明媚,只有篱笆旁的山茶花下三只公鸡正在沙地上玩耍。这样,狐狸放心了,它拿起钟槌,敲起钟和木鱼。随着钟声和木鱼声,狐狸哼起来:“吭,吭吭,吭,吭”狐狸念了一会儿,回头看了后边一眼。只见老婆婆不停地捻着串珠,一心地叩拜着,狐狸非常高兴,又吭吭地哼起来,可是它心里却想:“再念一会儿就不念了,把那个馒头吃进去。”碗里还剩下一个馒头,狐狸死死地盯着馒头,敲着木鱼哼着。佛坛正面站着一尊释迦牟尼的佛像,佛像笑眯眯的,好像在望着狐狸表演,但狐狸并不以为然。它放下钟槌,竖起尾巴从座位上站起来,法衣的下
39、摆挂在座位上,像扇子一样张开,但是没有人笑它。老婆婆知道经念完了,用满是白发的头叩着榻榻米,向狐狸说道:“谢谢您,和尚师父。”老婆婆默默地站起来,她的袖子又被狐狸咬住,拉到大门口。老婆婆到大门口要穿高齿木屐时,狐狸又帮她穿上。随即狐狸又将掉在地上的拐杖拾起来交给老婆婆。“谢谢您,和尚师父,实在打搅您了。”“吭吭,吭吭。”狐狸叫着和老婆婆告别。白狐狸离开了大门,把法衣和袈裟挂到和尚卧室的屏风上,把老婆婆布施的钱袋就那样放在榻榻米上,然后回到佛坛前,叼了那个馒头走了。寺院的套廊好像没有发生过什么事。火红的山茶花静静地开放着,墨绿色的叶子像涂上一层油似的闪闪发亮。湛蓝色的海面上,白帆点点,闪着银光。
40、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一只白狐狸住在寺庙后草木繁茂的山里,它总是悄悄溜出来偷吃佛坛上的供品。B. 又瞎又聋的老婆婆错把狐狸当成和尚,为了不辜负和尚的嘱托,狐狸假扮和尚念经。C.老婆婆以为是和尚在念经,不停地捻着念珠叩拜,狐狸很开心,非常有成就感。D.念完经,狐狸送老婆婆到门口,不忘把法衣袈裟挂回原处,把钱袋放在榻榻米上。2. 这篇童话颠覆了以往狐狸狡猾贪婪的形象,讲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开头海岛幽静美丽的风光,渲染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为狐狸的出场设置了特定情境。B. 狐狸一开始出场,完全采用写实手法,直到
41、老婆婆出现才开始显现出童话的色彩。C.故事刻画人物生动细致,对狐狸和老婆婆都进行了详细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D.故事结尾,画面定格在童话开头的镜头,自然美和人性美水乳交融,让人回味无穷。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3 分)4.童话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把人性和某种动物的习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中狐狸的人性和动物性分别体现在哪里?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5 分)2022 白云实验:“福”字早已是人们喜闻乐见、深具节日内涵的象征性符号。春节临近,小福同学对“福” 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了解“福”字的来源与相关文化意蕴,她收集了不少有关“福”字的材料。材料一:在古代春节
42、,人们习惯将“福”字用仓颉文、垂篆文、鲁篆文、钟鼎文等书于红纸上, 贴在壁、柜、箱、桶上面,俗信能招福运。人们现今习惯于在门上挂春联,中间贴“福”, 还要倒贴,“倒”谐音“到”,表示“福到”。甲骨文里就有“福”字。字的下面是人的两只手,手的上面是个盛着酒的酒樽,酒樽上面是个“示”字,义为祭台。这是表示人们在春节时手捧着酒樽在祭台前祭献祈福。现今写的“福”字,仍是依照甲骨文的形体特征:左偏旁的“礻”即“示”;右边的“”,古写为“”,是个盛着酒的长颈鼓腹的酒瓶。可见,“福”字的本义是在春节(商称“祀”)时以酒祈福。古代,人们以酒祈福,是为求得“五福”。现今过春节,门上贴春联的横批常是“五福临门”,
43、也是传习着“五福”的含义。尚书洪范中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富贵、健康安宁、美好的品德和长寿善终为最难得的五种福气,到了汉代,由于人们择吉避讳,便把最后一种福气改为“多子孙”了。除夕这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团团圆圆就是福。(节选自吴正格“福”字里的春节,有删改)材料二:“福”字的演变材料三:春节临近,又该贴“福”字了,但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对此,中国民协主席冯骐才则表示,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冯骥才介绍说,在我国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
44、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 便巧用“倒”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冯骥才强调说,至于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端庄大方,故应正贴。此外,冯骥才还强调,中国人对生活是敬畏的,对“福”字更是郑重不阿。这是中国人对生活的敬重与虔诚和对文化的虔诚。(节选自新华网,有删改)材料四:从文化的深层意义来看,中国人的“福”崇拜背后有什
45、么样的文化心理呢?其一是“祈福”,代表了一种祛恶扬善的“向善之心”。祈福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是对“善”的皈依,祈福祷告本就是一种“发愿”。“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这个观念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周易坤卦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因而人生在世应该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二是“种福”,代表了一种立人达人的“利人之心”。种福是利人的行为,是祈福之后的主动作为。“种福”也叫“种福田”,将人生幸福像耕田地一样耕作经营,以便获得相应的福报,即所谓“种福得福”。当佛教思想世俗化、进入普通百姓生活后,人们对“福” 的认识更增添了一重因果报应的理论色彩。有其因
46、,必受其果;有其果,必有其因。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个“时候”可以延展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就是“三世因果”。“种福”的内涵中还包括“修福”的内容,即“修己得福”。修己就是修身,修养提升自己的德性。按照儒家的理论就是“修己安人”,即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践行“内圣外王”之道。所以为官者,应当谋福于民、造福一方;经营致富者,应当修桥铺路、扶危济贫、乐善好施;即便是一般平民,也当忠诚厚道、勤奋敬业、孝亲尊老。人行于世,种福越多,造福越大,积福越厚,得到的福报也越大。其三是“知福”,反映了一种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人之最可叹者,莫过于身在福中不知福。这类人只知享福,甚至不知所享是福,更不知福从何来,因而不可能怀感恩之心, 做报恩之举。诚然,人生在世,处境各异,理解不同、境界不同,所谓“幸福指数”,或者说幸福感、满足感也不相同。所以古代智者认为“福由心生,境由心造”,需要作一定的心理调适。(节选自王东林“福”字的文化意蕴,有删改)1. 小福对自己收集材料进行了整理,下列整理记录与材料明显不符一项是()(3 分)A. 在古代春节里,人们将“福”字用仓颉文、垂篆文、鲁篆文、钟鼎文等书于红纸上,贴在壁、柜、箱、桶上面,是希望来年能招福运。B. 现在人们倒贴“福”字,从文化的深层意义来看,其实是在“祈福”和“种福”,做一个“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