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6 2017 学年度 下 学期期 末 教学质量检测 试题 七年级历史 本试卷分第 卷( 单项 选择题)和第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请考生们掌握好时间,答题时要做到自信、沉着、认真思考。 答案涂、写于答题卡上。 第 卷 ( 单项 选择题,共 40 分) 1.蒙曼副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大隋风云中说:“美国学者写过书,影响世界的百人名单中,中国两位皇帝榜上有名,秦始皇与隋文帝。”对隋文帝建立的丰功伟绩,蒙曼认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隋文帝的丰功伟绩是 A开通大运河 B统一全国 C科举考试采用殿试 D合并州县 2 史学家吕思勉说: “
2、 进士科是始于隋的,其初尚系试策,不知什么时候改试了诗赋,唐时,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 。 ” 这一变化导致了 A隋朝短命而亡 B唐诗繁盛辉煌 C市民文化兴起 D科学技术发展 3光明网 2016 年 8 月 26 日文章:天宝十四载 ,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 ,组成一个以少数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七国之乱 D.八国之乱 4.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3、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上表可知 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5有英国学者指出,在当今亚洲的男人中,有 8 亿多名男人其实只是 11 个父亲的血裔,在这 11 名“国父”中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所属民族为 A.鲜卑族、女真族 B.蒙古族、满族 C.契丹族、党项族 D.匈奴族、藏族 6“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设立的地方行政制度
4、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7右 图为我国古代的 “ 瓦 子 ” ,取 “ 来时瓦舍,去时瓦解 ” 之意 。它的出现反映 了 2 A隋唐科举制 度 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 8 元朝戏 剧 空前繁荣, 出现了元曲。 下列 关于 元 曲的 表述错误的是 A.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 B.依据乐谱要求有词牌格式 C.关汉卿是 元代最优秀的戏剧 家 D.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9 宋史记载: “? 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 ” 它描绘的是我国 “ 四大发明 ” 中哪一项的应用? A火
5、药 B印刷术 C造纸术 D指南针 10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 该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11.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 “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 ” 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改制前) (改制后) 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取消行中书省 ,设三司 设 立“ 厂卫 ”机构 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设 立 三省六部制 A B C D 12右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铃关的一张照片。铁铃关建于明嘉靖三十 六年( 1557 年),关上楼阁的题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岳飞抗金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威继光抗倭 D郑和七下
6、西洋 13.这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全书 60 卷,约 70 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该科技巨著是 A.红楼梦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14.一位外国人曾经这样评价: “ 一个能够修筑长城的民 族是没有任何困难克服不了的 ” 。 在长城修筑史上,哪个朝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 A.秦朝 B. 隋朝 C.元朝 D. 明朝 15.明朝是继汉唐之后 的 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而 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3 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7、 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清 朝统治者迁都北京 16 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 “ 因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 。能够印证该特点的是 A.册封达赖、班禅 B.郑和下西洋 C.澶渊之盟 D.迁都洛阳 17.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 “ 晋商精神 ” 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18.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到哪位皇帝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
8、3 亿亩? A.皇太极 B.顺治帝 C.康熙帝 D.乾隆帝 19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同皇帝控制。该机构是 A锦衣卫 B军机处 C中书省 D六部 20.右图是我国某一剧种的脸谱。该剧种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三大 “ 国粹 ” 。与此脸谱相符的剧种是 A越剧 B 昆剧 C京剧 D黄梅戏 第 卷 (非选择题, 第 21 题 22 分,第 22 题 18 分,第 23 题 20 分, 共 60 分) 21.识读历史纪年表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观察下列“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回答问题。 ( 1)回忆 a、 d 两
9、朝的史事,比较二者有何明显的异同之处?( 6 分) ( 2) b 朝曾出现了哪些盛世局面?( 2 分)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 分) ( 3) c 朝的建立者是谁?( 1 分)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3 分)该朝政治制度 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2 分) 4 ( 4) e、 f 两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 分)这些措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 分) 22.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联系和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右图 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
10、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中国 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材料四 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 ,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 中国 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 一 反映 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位皇帝时期? (1 分 )这一历史事件对西藏的社会发展和汉藏关系产生 了 哪些影响? (3 分 ) (2)材料二中西藏 由哪一 中央行政机构 直接统辖 ? (2 分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 分 ) (3)材料三的内容出自我国
11、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 ( 1 分) 台湾归顺清朝后,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台 湾的管理?( 2 分) (4)材料四描述了哪些历史事件? ( 2 分) 后来,清朝设置了哪一官职来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 分) (5)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2 分 )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5 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 李 勉 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 80 万以上。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 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商船远达阿拉伯半岛
12、和非洲东海岸。在航海 中广泛使用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某一项成就。 材料三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1405 1433 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远航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货物销往各国,载回东南亚地区的香料、染料、药物及大量供皇室贵族享有的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四 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 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 “ 十三行 ” 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 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3、?( 2 分)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2 分 ) (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府的态度和航海科技两个方面,总结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2 分)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来管理海外贸易事宜? ( 2 分) ( 3)依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 2 分)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在哪些方面与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 2 分)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 极影响?( 2 分) ( 4)材料四反映出清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 2 分) 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2 分) (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 分) 6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7 第 卷 (选择题, 每小题 2 分, 共 4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B B D C B A D D C B D B A C D B C 第 卷 (非选择题,共 60 分) 21.( 1)同:都从分裂走向统一;都创立了影响后世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