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doc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850422 上传时间:2020-1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1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1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1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 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01(南京专用)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F-19 Na-23 P-31 Ca-40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30 分)分) 1发表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 A门捷列夫 B居里夫人 C拉瓦锡 D卢瑟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居里夫人开创了放 射性理论,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2、2. 如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织布 B耕田 C生火 D灌溉 【答案】C 【解析】A、织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耕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生火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灌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 ) A金刚石 B铜 C食盐 D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金刚石、石墨由原子直接构成;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 分子构成。 4 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是我们江苏人, 他精确测定了铟 (In) 元素

3、的相对原子质量。 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49, 相对原子质量为 115。铟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 A66 B49 C115 D164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原子中各微粒个数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5.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称量固体 C. 加热液体 D. 读取液体体积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图中操作错误,故 A 错误;B、称量固 体时,物质与砝码的位置错误,故 B 错误;C、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

4、其体积的三分之一,防 止沸腾溅出;图中操作错误,故 C 错误;D、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 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故 D 正确。故选 D。 6. 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0,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B、质子数= 11,核外电子数= 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正确。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6,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D、质子数= 17,核外电子数= 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7. 我们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其反应原理之一是

5、4Ag+2H2S+O2=2X+2H2O。 则 X 的化学式为 ( ) AAgS BSO2 CAg2S DSO3 【答案】C 【解析】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反应前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 4、 4、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 0、4、0、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 变,则 2X 分子中含有 4 个银原子和 2 个硫原子,则每个 X 分子由 2 个银原子和 1 个硫原子构成,则物质 X 的化 学式为Ag2S。 故选:C。 8. 最近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铕原子合成 117 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的相对原子

6、质量为 294g B该元素的中子数为 117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177 D钙和铕都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某方格中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A、相对原子 质量是一个比值, 单位不是 g, 错误, B、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而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故中子数=294-117=177,错误,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117,错误, D、钙和铕都属于金属元素, 正确,故选 D 9. 维生素 C(C6H8O6)是重要的营养物质,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预防坏血病。它主要存在于新鲜的水 果、蔬菜中。下列说法中正

7、确的是( ) A维生素 C 由 6 个碳原子、8 个氢原子和 6 个氧原子构成 B维生素 C 中 C、H、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9:1:12 C维生素 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74 D维生素 C 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 【答案】B 【解析】 A、分子由原子构成,故应说一个维生素 C 分子由 6 个碳原子、8 个氢原子和 6 个氧原子构成,错误, B、维生素 C 中 C、H、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 6:1 8:16 6=9:1:12,正确, C、维生素 C 的相对分子质量=12 6+1 8+16 6=176,错误, D、维生素 C 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8/176 100%=4.5%,

8、错误。 故选 B 10.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描述,正确 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一定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故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 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错误,C、铁丝在氧气中燃 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正确,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错误,故选 C 考点: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 11.

9、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主要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设计 实验 目的 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探究分子间有间隔 区分硬水和软水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应控制变量,选项中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同,不能探究二氧化 锰的催化作用,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溶于水其溶液为碱性,实验现 象为 A 烧杯中的无色酞酚溶液变红,但氨水与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说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 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

10、水来区分硬水 和软水,取等量的水,加入等量的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故 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 合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 目的。故选 C。 12.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微粒观: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B. 能量观: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C. 转化观:汞和氧化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一

1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错误; B、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故选项正确;C、氧化汞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汞和氧气,汞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汞,在一定条件 下可相互转化,故选项正确;D、电解水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故选项正确。故选 A。 13下列与水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B活性炭在净水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D明矾可促进浑浊水中悬浮物的沉降 【答案】B 【解析】 A、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主要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故 A 正确; 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

12、构,主要作用是吸附杂质,活性炭在净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 化,故 B 错误; C、通过加热煮沸可以使硬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发生反应以水垢的形式析出,形成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 合物的软水,故 C 正确; D、明矾在水中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故 D 正确。 14.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 将水通电分解一段时间D.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 氧气 【答案】B 【解析】 A、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试验中,占空气体积的1 5的氧气被消耗,因此最终装置内剩余的

13、气体应为原体积 的4 5,故 A 错误; B、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开始加热时由于未达到反应的温度,高锰酸钾未分解,质量不变,反应开始时后,由于 生成了氧气,质量开始减少,反应停止后,质量不再变化,故 B 正确; C、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2:1,非质量比,故 C 错误; D、 用等质量、 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加与不加催化剂,完全分解生成的氧气的质量相等,故 D 错误。 故选:B。 15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某化学反应,测量反应前(t0)反应中(t1)应后(t2)三个时刻 甲、乙、丙、丁 4 种 物质的质量分数,得到质量分数分布图分别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

14、中,乙是反应物,丁是生成物 Bt1 时刻,乙和丙的质量比为 7:16 C该反应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 D若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 100g,如果再增加 20g 甲,则甲和乙可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B 【解析】解:假设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 100g,将题目中的各数据转化为表格,并通过质量比可以计算得到未 知数据,如下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 40 21 22 17 反应中 1 20 14 38 28 反应后 2 0 7 54 39 A.由此可知,甲乙为反应物,丙、丁这生成物,故 A 正确; B. 1时刻,乙、丙质量比为:14:38 = 7:19,故 B 错误; C.反应有两种,生成物

15、也是两种,该反应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故 C 正确; D. 2时乙剩下 7g,甲、乙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 20:7,再增加 20g 甲,则甲和乙恰好可以完全反应,故 D 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2 小题,共小题,共 20 分)分) 16.(9 分)核电荷数为 118 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序数为 13 的元素属于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位于第 2 周期第A 族的元素名 称是_。 (2)氧元素和硫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氧原子和硫原子的_相同。 (3)一般地说,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稀有气体除外

16、) ,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减小;最外 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原子半径随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增大。请比较:氧原子、钠原子和硫原子的半径由大 到小的顺序为_。 (4)原子序数为 15 的元素组成的单质常用来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中该单质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 A该实验可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B燃烧匙中的固体可以换成木炭 C燃烧匙中的固体量不足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D实验过程中弹簧夹未夹紧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5)A 物质为奥运火炬常用燃料,纯净物 A 在 B 物质中充分燃烧,发生反应:A+5B 点燃 =3C+4D(部分 微观示意图

17、如下所示) 。 在上述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为_(填化学式) ; A 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 【答案】 (1). 金属; 碳 (2). 最外层电子数 (3). 钠原子硫原子氧原子 (4). 4P+5O2 点燃 = 2P2O5; AC (5). O2; m(C): m(H) 9:2 【解析】 【详解】 (1)原子序数为 13 的元素是铝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填金属;位于第 2 周期第A 族的元素 名称是氮,故填碳。 (2)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填最外层电子数。 (3)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稀有气体除外) ,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减小,则处于

18、同一周期 的钠元素的钠原子半径大于同一周期的硫元素的硫原子的半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原子半径随电 子层数的增加而增大,则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硫原子的半径大于氧原子的半径,所以三种原子的半径大小 依次是钠原子硫原子氧原子,故填钠原子硫原子氧原子。 (4)原子序数为 15 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是磷单质。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化学 方程式写为:4P+5O2 点燃 = 2P2O5; A该实验结束后,进入瓶内的水只占瓶容积的 1/5,可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选项正确; B燃烧匙中的固体不可以换成木炭,因为木碳与氧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选 项错误;C燃烧匙中的固

19、体量不足会导致试验后瓶内氧气剩余,使测定结果偏小,选项正确;D实验过 程中弹簧夹未夹紧会导致瓶中膨胀的气体排出瓶外,使测定结果偏大,选项错误,故选 AC。 (5)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上述反应中 A 为丙烷,B 为氧气,C 为二氧化碳,D 为水,其中具有氧化性的 物质是氧气,化学式为 O2,故填 O2; A 的化学式为 C3H8,其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 3):(1 8)= 9:2,故填 m(C): m(H) 9:2。 17. (11 分)2020 年 3 月 22 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1)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下列有关叙述不

20、正确的是_。 A为了节约用水,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B水的天然循环能实现水的重新分配,不需兴建水利工程 C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分类处理,可减少污染,保护水资源 D淡化海水是人类解决淡水紧缺的重要途径 (2) 硬水是指_, 生活中常用_的方法除去硬水中过多的_ (填离子符号) 和 Mg2+ 以得到软水。 (3)图甲是水电解实验示意图。 实验中,试管 a 中产生的气体为_(填名称) 。 当水分子分解时, 生成氢原子和_, 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_, 每_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在通电条件下,每九份质量的水完全分解,生成_份质量的氢气。 (4) 图乙是氢气的验纯实验, 若氢气不纯, 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

21、氧气, 点燃气体时, 会发出_声。 (5)有的同学利用所学的知识将浑浊的水用简易净水器(如图丙所示)进行净化,其中小卵石、石英砂的 作用是_。 【答案】 (1). AB (2).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煮沸 Ca2+ (3). 氢气 . 氧原子 氢分子 两个氧原子 1 (4). 尖锐的爆鸣 (5). 过滤不溶性的杂质 【解析】 【详解】 (1)A工业废水含有较多具污染性的物质,会污染土壤,所以不能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选 项错误;B水的天然循环虽然能实现水的重新分配,但是分配得不均衡,仍需兴建水利工程,选项错误; C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分类处理,可减少污染,保护水资源,选项正确;D

22、淡化海水是人类解决淡水 紧缺的重要途径,选项正确,故选 AB。 (2)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故填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生活中将水煮沸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可溶性物质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故填煮沸; 除去硬水中过多的 Ca2和 Mg2+ 可以得到软水,故填 Ca2。 (3)电解水时,连接电源负极的玻璃管内生成的气体是氢气,故填氢气; 电解水时,水分子先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故填氧原子; 两个氢原子可以构成一个氢分子,故填氢分子; 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故填氧分子。 电解水时,反应中水、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9:1:8,所以在通电条件下,每九份质量的水完全分解, 生成 1

23、份质量的氢气。 (4)点燃不纯的氢气,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故填尖锐的爆鸣。 (5)用简易净水器进行水的净化,其中小卵石、石英砂的作用是过滤不溶性的杂质,故填过滤不溶性的杂 质。 三、三、实验题实验题(本题包括(本题包括 2 小题,共小题,共 15 分)分) 18 (10 分)根据下列装置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_,A 作为发生装置,需要在试管口_。 (3)实验室用 B 作为氧气的发生装置,化学方程式为_,选用 F 作为发生装置,你认为 C 装置中使 用注射器的优点是_。 (4)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24、如果要制取 4.8g 氧气,理论上需要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_?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写出计算过程 ) 【答案】 (1). 集气瓶 (2). 2KMnO4 = K2MnO4+MnO2+O2 放一团棉花 (3). 2H2O2 MnO2 =2H2O+O2 通过控制液体滴加,从而控制反应速率,获得稳定气流,并且能准确控制加入液 体的体积; (4). 假设需要氯酸钾的质量是 X,则有: 2KClO3 MnO2 2KCl+3O2 2 122.5 3 32 X 4.8g 2122.5 332 X 4.8g 解得 X=12.25g 答:如果要制取 4.8g 氧气,理论上需要氯酸钾的质量是 12.25g。

25、 【解析】 (1)仪器 a 的名称为集气瓶;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水,故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 K2MnO4+MnO2+O2;A 作为发生装置,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固体进入导管引起堵 塞; (3)B 装置为常温固液反应装置,实验室用 B 作为氧气的发生装置的反应为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溶 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MnO2 =2H2O+O2, )B 和 F 相比,其优点是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滴加,从而控 制反应速率,获得稳定气流,并且能准确控制加入液体的体积,故填通过控制液体滴加,从而控制反应速 率,获得稳定气流

26、,并且能准确控制加入液体的体积; (4)假设需要氯酸钾的质量是 X,则有: 2KClO3 MnO2 2KCl+3O2 2 122.5 3 32 X 4.8g 2122.5 332 X 4.8g 解得 X=12.25g 答:如果要制取 4.8g 氧气,理论上需要氯酸钾的质量是 12.25g。 19 (5 分)“微粒运动实验”再探究。 【实验回顾】如图甲所示:老师演示了书本 63 页 “探究微粒运动实验” 。 该实验利用了浓氨水的化学性质是 。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烧杯 B 内溶液表面很快变红,液体内部由上而下缓慢变红 B烧杯 B 内溶液表面和内部几乎同时很快变红 C烧杯 C 内溶液表

27、面很快变红,液体内部由上而下缓慢变红 D烧杯 C 内溶液表面和内部几乎同时很快变红 【问题提出】酚酞微粒是否在运动? 【实验探究】如图乙所示,将一条用水湿透的滤纸条放入图甲实验已变红的溶液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是 。 【交流表达】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只利用图甲中药品,不用滤纸条,改用胶头滴管也能完成实验探究,则 操作步骤和现象是 。 【实验结论】由本实验可以得出有关微粒运动的结论是(不定项选择) : 。 A有的微粒是运动的,有的微粒是静止的 B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但运动速度可能不同 C微粒的运动速度与微粒的种类有关 D微粒的运动速度与所处介质有关 E微粒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答案】 【实验回顾

28、】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C 【实验探究】滤纸条由下往上逐渐变红 【表达交流】用胶头滴管吸取变红的酚酞试液滴入氨水中,整杯溶液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BCD 【解析】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通过运动进入 C 中,通过烧杯 C 内溶液表面很快 变红,液体内部由上而下缓慢变红,可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水湿透的滤纸条放入已变红的溶液中后、 由于分子不断运动,滤纸条由下而上逐渐变色;用胶头滴管吸取变红的酚酞试液滴入氨水中,观察到整杯 溶液逐渐变红,也可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四、推断题(本题包括四、推断题(本题包括 1 小题,共小题,共 6 分)分) 20. (6分)图中 AF 表示初中化

29、学常见的物质,其中 A、B、F 为氧化物,A 和 B 的组成 元素相同; C、D、E 为单质,E 与 C 反应火星四射。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 反应:“”表示物质 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D 的名称为 。 (2)写出 A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E 和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A、B 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其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答案】 (1)氢气 (2)2H2O 通电 =2H2+O2;3Fe+ 2O2 点燃 =Fe3O4 (3)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解析】 (1)E 为单质,E 与 C 反应

30、火星四射,所以 E 是铁单质, C 为氧气;F 是四氧化三铁;A 和 B 的组成元素相 同,B 能生成氧气,所以 A 是水,B 是过氧化氢,D 是氢气,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 D 的名称为氢气;故填:氢 气; 2 B是过氧化氢,C 为氧气, E 是铁单质, A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通电 =2H2+O2;E 和 C 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3Fe+ 2O2 点燃 =Fe3O4; 3 过氧化氢和水的分子结构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同;故填:分子的结构不同 合理即可 。 五、探究题(本题包括五、探究题(本题包括 1 小题,小题,每空每空 1 分,分,共共 9 分)分) 21. (9 分)“空气

31、中氧气含量测定”再研究。 【回顾历史】 (1)1774 年,法国化学家 通过用金属汞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汞等实验, 第一 次明确得 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2)以下微观示意图可表示汞与氧气反应的过程,请在方框内画出正确的图示。 【重温教材】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上图),理论上实 验成功时 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际上用该 方法测得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理论值。 【提出问题】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进行实验】查阅资料后,学习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1)将数显设备(电脑等)、三种传感器(压强、温度、O2 浓度)、

32、测 量装置(反应容器为蒸馏水瓶)按右图所示进行 连接。 (2)测定前,打开导管活塞,向烧杯内加入适量的水,双 手紧贴蒸 馏水瓶外壁,观察到 ,则说明装 置气密性良好。 (3)打开蒸馏水瓶瓶口橡皮塞,加水并调节使蒸馏水瓶和烧杯内液面相平,关闭活塞,打 开并调 试好传感器和数显设备。 用酒精灯将足量红磷点燃, 立即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并塞紧橡 皮塞。燃烧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导管活塞,待瓶内液面不再上升后再向烧杯内加入一定量的水, 使烧杯和瓶内的液面相平。数显设备上得到的曲线图(纵坐标为 O2 浓度, 横坐标为时间,压强和温度曲线 仅表示该段时间内对应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数据分析】 (1

33、)压强曲线 A 点表示红磷在瓶中开始燃烧,判断依据的瓶内温度升高和 。 (2)压强曲线 BC 段、CD 段降低的原因分别是 、 。 (3)压强曲线 EF 段略低于 OA 段的原因是 。 【实验结论】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 。 【答案】 【回顾历史】拉瓦锡 【重温教材】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中,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4P+ 2O2 点燃 =2P2O5 【进行实验】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数据分析】 (1)气压变大 (2)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气压变大,同时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气压变小,BC 段氧气减少造成的气压变小 强于燃烧造成的气压变大

34、 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温度降低 (3)烧杯内液面低于蒸馏水瓶中液面 【实验结论】红磷燃烧不能将装置中空气中的氧气耗尽 【解析】【回顾历史】拉瓦锡通过用金属汞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汞等实验,第一次明确得出空气是由氧气 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故填:拉瓦锡; 【重温教材】足量的红磷燃烧耗尽了装置内的氧气,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实验结束装置冷 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磷与 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填: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中,进入的水的体 积约占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4P+ 2O2 点燃 =2

35、P2O5 【进行实验】 2 测定前,打开导管活塞,向烧杯内加入适量的水,双手紧贴蒸馏水瓶外壁,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 冒出,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填: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数据分析】压强曲线 A 点表示红磷开始在集气瓶中燃烧,主要判断依据是瓶内温度升高和气压变大; 故填:气压变大。 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气压变大,同时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气压变小,BC 段氧气减少造成的气压变小强 于燃烧造成的气压变大,所以压强曲线 BC 段降低;压强曲线 CD 段降低的原因是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温度 降低。故填: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气压变大,同时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气压变小,BC 段氧气减少造成的气 压变小强于燃烧造成的气压变大;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温度降低。 压强曲线 EF 段略低于 OA 段是因为烧杯内液面低于蒸馏水瓶中液面。 故填:烧杯内液面低于蒸馏水瓶中液面。 【实验结论】 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红磷燃烧不能将装置中空气中的氧气耗尽。 故填:红磷燃烧不能将装置中空气中的氧气耗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doc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