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3 讲讲 隋唐宋元时期隋唐宋元时期从统一多民族封建从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发展到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统一国家的发展到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统一 一、选择题 1.汉、魏时期的州、郡、县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多归吏部选授;至隋 朝时,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材料中地方官选用的变化( ) A.保证了政权的稳定性 B.完善了中央集权政体 C.提高了地方官员素质 D.消除了地方割据根基 2.(2020 广东佛山二模)据隋书 食货志记载:朝廷在京师及卫州、洛州、陕州、华州等地建仓置 粮,广招运丁,并在各县建义仓,文帝又令各州寻便利之地,凿水通渠,官民船舶可
2、快速通达。由此可见 ( ) A.隋朝粮食储运体系较完善 B.隋文帝有重节俭的传统 C.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D.江南地区产粮超过北方 3.(2020 山东烟台一模)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敕、行文书 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 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 4.(2020 广东惠州三模)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 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
3、 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5.(2020 福建漳州三模)唐玄宗时,敕令男满 15岁、女满 13 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 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敕令( ) A.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 B.延续唐初休养生息政策 C.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 6.(2020 海南一模)唐代政府对重要管控的刀枪等的制造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也默许民间合法制造允 许私人拥有的武器。不过民间武器制造必须“仍题工人姓名,然后听鬻之”。唐代政府这些做
4、法( ) A.方便查询工人信息 B.放松了对地方控制 C.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D.加强管控特殊地区 7.(2020 安徽安庆二模)吴宓先生在空轩诗话中写道:“寅恪尝谓唐代以异族入主中原,以新兴之精 神,强健活泼之血脉,注入于久远而陈腐之文化,故其结果灿烂辉煌”材料体现唐代文化具有( ) A.批野质朴的黄土气息与美感 B.兼容并蓄和浑融整合的特点 C.经世致用的观念和进取意识 D.英武豪迈与温婉细腻的特色 8.(2020 山东潍坊一模)宋太宗说:“前代帝王昏弱,天下十分财赋,未有一分入于王室。朕今收拾天 下遗利,以赡军国,以济穷困,若豪户猾民,望吾毫发之惠,不可得也。”宋太宗意在( ) A.反思唐
5、藩镇割据的教训 B.消除“不抑兼并”的危害 C.强调经济上集权的重要 D.关心国家安定与百姓疾苦 9.(2020 山东泰安一模)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 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 ) A.崇文抑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10.(2020 山东枣庄二模)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衢巷狭隘”为由对坊墙整修,并设置了咚咚鼓 以警昏晓。到仁宗景佑年间,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 了。这说
6、明了在宋代 ( ) A.政府态度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 B.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 C.政府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D.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 11.(2020 四川乐山三模)陆游渭南文集记载:“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 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苏州、常州)熟,天下足。”上述现象 ( ) A.引发经济与政治中心分离 B.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反映区域间贩运业的繁荣 D.解释了宋朝迁都的原因 12.(2020 山东潍坊期末)程颢提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只心便是天,尽之便 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
7、。从中可以看出程颢 ( ) A.倡导格物致知 B.提出知行合一 C.奠定心学基础 D.主张经世致用 13.(2020 安徽“皖南八校”三模)元世祖末期,行省官在一地任职五年以上的时有发生。久任官员迁 转颁布后,“行省官久任”的现象虽然迟迟未能绝迹,但行省官迁调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变化 ( ) 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 B.迎合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C.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 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14.(2020 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元朝政府起初在南方先后设七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广州、泉 州、庆元三处,还制定了市舶法则,规定由市舶司审批货物等,发给公验、公凭。元朝政府设立市舶司 主要
8、目的是( ) A.加强商业直接监管 B.政府垄断对外贸易 C.加强对外贸易管理 D.为了增加商业税收 15.(2020 河北保定期末)隋朝的丹元子按照晋人陈卓所定的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 歌步天歌,文句非常浅显。元代王祯的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 分组成。其中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工具等均有详细的图解。上述举措 ( ) A.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理论水平 B.利于相关科学技术在民间的传播 C.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二、非选择题 16.(2020 山东淄博二模)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有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9、。 材料一 (唐高祖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等于 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运 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材料二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 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效法)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昫与司马光对“玄武门之变”的不同态度,并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 评析。 (2)研究“玄武门之变”时,你如何看待旧唐书与资治通鉴的史
10、料价值。 17.图 1、图 2、图 3 分别是依现代行政区绘制的唐代、宋代及清代各地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注:图 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 1 图 2 图 3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1)比较图 1和图 2,指出宋代书院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图 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书院发展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第 3 讲 隋唐宋元时期从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发展到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统一 1.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地方官选用权由地方到中央的变化,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 B项; 地方官选用权由地方到中央的变化,不一定能保证政权的稳定,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
11、料 反映地方官选用权由地方到中央的变化,未涉及地方官员素质,排除 C 项;地方官选用权 收归中央不一定消除了地方割据根基,排除 D项。 2.A 解析 据材料可知隋朝时朝廷在各地建粮仓和运粮通道,故选 A项;隋文帝建粮仓的 目的是解决民生问题,并不是因为其节俭,排除 B项;材料只提到建粮仓、通粮道,并没有 提到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排除 C 项;材料说的是建粮仓,并未提及江南产粮超过北方,排除 D项。 3.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由于三省六部制的设立,皇帝可以将自己不确定的 事情通过召集百官商量作出正确的决定,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故选 C 项;A、B两项材料信 息无法体现,排除;三省六部制
12、加强了君主专制,而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排除 D项。 4.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中后期制举科目更加关注时事,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政 治形势对科举考试的影响,故选 B项;经世致用思潮的形成是在清朝,排除 A项;门阀士族 势力的衰落反映的是科举制选拔对象的变化,而非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 C 项;材料描述 的是科举中制举科目考试内容的变化,与考试程序的改革无关,排除 D项。 5.C 解析 这一敕令有利于保障唐朝人口和户数的增加,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发 展,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故选 C 项;社会繁荣与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一敕 令并不可能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排除
13、A项;该敕令明确规定男女婚嫁的年龄,并以户 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员“以进考第”的标准,不属于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 B项;藩镇割据 是藩镇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的,与这一敕令无关,排除 D项。 6.C 解析 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刀枪等制造的严格管控,旨在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社会秩序,故选 C 项;A项只是表面现象,其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排除;唐代政 府的做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B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唐代政府管控的地区范围,无 法得出其对特殊地区的管控,排除 D项。 7.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唐代将异族文化融入中原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唐代文化具有兼 容并蓄和整合的特点,故选 B项;“黄
14、土气息”“经世致用”“温婉细腻”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 排除 A、C、D三项。 8.C 解析 宋太宗认为前代帝王时期天下的财赋中央只占十分之一,其余都集中在地方, 所以他要把地方的财赋集中到中央,以此来保障战争和维护社会稳定,这表明宋太宗强调 经济上集权的重要性,从而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C 项;反思唐藩镇割据的目的是加 强经济上的集权,排除 A 项;材料未提及土地问题,排除 B项;关心国家安定与百姓疾苦与 材料无关,排除 D项。 9.A 解析 材料中将军带兵光复幽蓟驱逐敌寇所获得的荣耀,都比不上科举高中状元所 获得的荣誉,反映了宋代文人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导致的结果,故选 A
15、 项;题干通过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胜仗凯旋的对比,表现出的是崇文抑武,而不是文武 并重,也不能体现科举制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的繁荣,排除 B、C 两项;材料中未体现武将专 权,排除 D项。 10.C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宋代商业发展的状况来看,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政府也在改变对商业的严格管理的态度,故选 C 项;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的是商品 经济的发展水平,“政府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大了政府的作用,排除 A项;“不再受到政府的 任何监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材料未体现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 中心,排除 D项。 11.B 解析 根据题干中陆游的记载内容可知,南宋时期国
16、家的财税中心在江南地区,这 符合史实,故选 B项;由于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分离,才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东南 地区,排除 A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贩运,排除 C 项;宋朝迁都的主要因素是政治方面,而 不是经济方面,排除 D项。 12.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程颢主张求道不必外求,回顾本心即可,因为心中包含天、道,结 合所学可知这为后来的心学奠定了基础,故选 C 项;格物致知强调接触世间万物才能明 理,而材料“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强调求道不可外求,排除 A项;王阳明提出知行合 一的主张,排除 B项;材料未体现他主张经世致用,排除 D项。 13.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元代行省官员由在一地长期担任
17、职务,逐渐走向定期迁调,这一 变化有利于抑制行省长官势力的膨胀,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故选 B项;材料只反映 出对行省长官的牵制与制约,并未说明行省地位下降,排除 A项;材料中仅反映了对行省 官员的管理,不能说明行省体制的固定,排除 C 项;材料中的变化不是针对边疆地区的管 理,排除 D项。 14.C 解析 元朝设立市舶司,并制定了货物审批的相关规范,且市舶司是专门管理对外 贸易的机构,这样做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外贸易管理,故选 C 项;材料中元朝政府设立市舶 司主要目的不是监管市场,而是通过市舶司对市场的监管来加强对外贸易管理,排除 A 项;材料只是元朝政府加强对外贸易管理的具体做法,政府没有
18、垄断对外贸易,排除 B项; 设立市舶司的目的是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材料不能反映设立市舶司的目的是增加商业 税收,排除 D项。 15.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天文、农书的通俗易懂有利于其在民间的传播,故选 B项;材 料中的长歌、农书是为了农民的实践服务的,方便其生产,和科学理论无关,排除 A项;材 料仅反映了传播农业技术,并未改变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排除 C 项;材料中的长歌 和农书是为农业服务的,主要内容是生产技术,没有体现创新能力,排除 D 项。 16.参考答案 (1)态度:刘昫持赞赏(理解、同情、肯定、赞同、支持等也可)态度。司马 光持否定(批评、反对)态度。 评析: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换
19、频繁,统治者大都通过政变上台,旧唐书迎合了时 局的需要(为政权更替做辩护或寻求合理性依据也可)。北宋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 的局面;受儒家伦理道德和忠孝观念的影响;便于统治者寻找借鉴、吸取教训(巩固统治 的需要)。 (2)皆属官修史书,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权威性的文献类史料;官修史书受时代的 影响,政治性强,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观史实,须与其他史料印证。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建成、元吉,实为二 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可知,刘昫持赞赏 (理解、同情、肯定、赞同、支持等也可)态度;据材料二“立嫡以长,礼之正也。既
20、 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得出司马光持否定(批评、反对) 态度。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五代十 国时期政权更换频繁,统治者大都通过政变上台,旧唐书迎合了时局的需要(为政权 更替做辩护或寻求合理性依据也可)。据材料二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并结 合时代背景可知,北宋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据材料二“立嫡以长,礼之正 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可知,受儒家伦理道 德和忠孝观念的影响;据材料二“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效法)也,彼中、明、肃、 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21、得出便于统治者寻找借鉴、吸取教训(巩固统治的 需要)。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后晋刘昫等的旧唐书、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都是官修史书,官修史书的史料价值可辩证回答,一方面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权威性的 文献类史料,但另一方面受时代的影响,政治性强,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观史实,因此要与其 他史料相互印证。 17.参考答案 (1)变化:数量明显增加;范围有所扩大;分布不平衡性加剧。原因:崇文抑武 政策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理学的推动;科举制的盛行。 (2)影响: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禁 锢了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由图 1和图 2的数据可知,宋代书院的数量明显增加、范围 有所扩大、分布不平衡性加剧(南多北少)。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崇文 抑武政策的影响、理学的推动、科举制的盛行等使宋代书院的数量明显增加、范围有 所扩大;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宋代书院分布不平衡性加剧(南多北少)。第(2)问,从积极、消 极两个方面回答。积极方面,据图 3可知,清代书院数量剧增,绝大多数省份都有分布,这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消极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在 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