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三 部 分 见 微 知 著 微专题3 中国古代的货币和赋税制度 2021 历历 史史 专题阐释专题阐释 一、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 1.原始社会 (1)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2)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2.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 铜铸币。 4.秦朝: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 用。 5.北宋后期 (1)背景:铜钱流通量仍然不足,无法满足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出现“钱荒”。 (2)出现纸币: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3)结果:交
2、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6.元朝 (1)措施: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2)结果: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7.明朝 (1)措施: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2)发展: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 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7.明朝 (1)措施: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2)发展: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 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8.清朝 (1)措施: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2)作用: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
3、进一步发 展。 (3)发展: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朝 (1)田赋:“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 (2)人头税: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3)徭役:秦朝男子17岁起役。 2.汉朝 (1)田赋: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 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2)人头税(口赋、算赋) 口赋 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 算赋 1556岁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3)财产税: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
4、税 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4)徭役 更卒 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 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 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 戍卒 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3.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4.唐朝 时间 制度 内容 唐朝 前期 租庸调制 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 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租庸调制的基础是 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唐朝 中期 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 征收地税,按人丁、
5、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5.宋朝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3)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6.元朝 (1)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 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 (2)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7.明朝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3)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6、。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 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 部分统一雇人。 意义: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8.清朝 (1)过程 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 赋”。 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2)结果: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 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1.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 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
7、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 A.打击贵族势力 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仁政思想 D.扩展秦国疆域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 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是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实现富国强兵, 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打击贵族势力的措施,排除A项;商鞅是法家学派,反对 儒家仁政思想,排除C项;材料提及的是招揽三晋农民来耕地,非侵占三晋领 土,排除D项。 2.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币制改革:一方面集中货币的发行权,禁止 各地方政府铸钱;另一方面统一法币,由中央另铸新钱,把以前各地方所造 质量参差的旧钱收回熔销。这在当时( )
8、 A.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有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C.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D.不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故选B项;汉武帝改 革币制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改革币制不利于诸侯国势力的扩 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统一铸造五铢钱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排 除D项。 3.唐朝两税法规定:“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 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这一规定( ) A.减少了政府收入 B.体现了公平原则 C.简化了收税名目 D.扩大了收税对象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
9、侥利”“俗有不便者正之”可以看出,两 税法对商人与农户公平对待,且照顾各地的具体情况,体现了公平原则,故 选B项。 4.北宋时期,白银跻身于流通领域,从而形成了铜钱、铁钱、楮币和银两并 行的过渡性货币体系。汴京、临安城内出现了“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即不 同货币的兑换处。这反映了( ) A.商业规模的扩大,交易频繁 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 C.白银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 D.城市发展打破了空间限制 答案 A 解析 北宋时期,白银跻身于流通领域,还出现了不同货币兑换处,表明北宋 商业经济繁荣,商品种类较多,商品交易频繁,货币需求量较大,故选A项;“盐 钞引”就是政府发给商人运销盐茶之类管制商品的证券
10、,盐茶之类依然是 政府管制商品,因此“抑商”政策没有松动,排除B项;仅仅根据材料信息无法 说明白银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只是阐述了货币的发展情况, 没有涉及城市发展,排除D项。 5.明嘉靖年间开始,各地试行“一条鞭法”,财政收支、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 徭役均以银计算,计亩征银,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加大 了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此举在客观上(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租佃制度的发展 C.将加快土地兼并的进程 D.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 答案 A 解析 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徭役均以银计算,促进了农产品的买卖,客观上 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计亩征银的出
11、现,使农民对国家和地主 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租佃制度的发 展,排除B项;此政策对土地兼并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排除C项;此政策在 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但不是必然结果,排除D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 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但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诸侯国各自 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 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由于币制的极 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赋税征收、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 的发展和统一
12、政权的巩固。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 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秦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 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尽管秦朝 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原因:战国时期货币混乱;秦统一全国;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 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特点:统一币制;严禁私人铸钱;通行金属货币;统一形状和质量。 (2)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有利于赋税征收、经济发展和
13、经济 管理;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从“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 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得出战国时期货币混 乱;从“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 且严禁私人铸钱”得出秦统一全国;从“由于币制的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赋 税征收、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 巩固”得出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第二小问特点, 结合材料“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进行 概括。第(2)问,结合材料“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可知币 制改革不仅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也有利于赋税征收、经济发展和 经济管理,对各地区的交流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