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五 部 分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 2021 内 容 索 引 考点必备梳理 核心素养提升 考点必备梳理考点必备梳理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守望精神家园 一、延续文化血脉 1.中华文化的由来。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 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 华文化。 2.中华文化的组成和特点。 (1)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第五课
2、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3.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价值。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 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具 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 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3、6.文化自信及其来源。 (1)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 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来源: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 创新、发展,更来自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 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 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知识拓展 文化自信 十九大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文化 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4、。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 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7.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做法。 (1)必要性: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2)做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知识拓展 树立文化自信之经典咏流传 经典咏流传响应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精神
5、,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在 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 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课标链接 个人情感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了伟大的 中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已经深深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2)我们应该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强国。 (3)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8.我们为什么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6、 (1)可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有利于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 (3)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4)有利于实施文化强国。 (5)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6)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7)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为世界文明作出 突出贡献。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9.如何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1)我们要全面认识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我们要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5)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同不同文明进行交流,学
7、习外来文化中优秀的文明成果。 10.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 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 (2)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11.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与内涵有哪些?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 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 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 第五
8、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知识拓展 中华传统美德及表现 奉献精神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 爱国情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崇高志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昂扬锐气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为政风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英雄气概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12.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13.青少年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我们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
9、国、忠于人民,我们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3)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让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 加美好、更加幸福。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二、凝聚价值追求 1.民族精神有何重要性?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2)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3)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 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 民族精神。 3.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有哪些?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
10、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知识拓展 中国精神的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以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4.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哪些特点? (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 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
11、断丰富和发展。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5.为什么要高扬民族精神? (1)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灾难,但从 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总是百折不挠、知难而 进。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 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 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作用) (2)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每一个中华儿 女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和 弘扬民族精神。(必要性)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6.传承和弘扬民
12、族精神有哪些表现? (1)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 继。 (2)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 私奉献。 (3)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7.弘扬民族精神做法。(2020年第14题涉及) (1)国家角度: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优秀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积极与不同文明交流,学习优秀的文明成果;我们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 精神结合起来;我们更要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 行动。 (2)青少年
13、角度: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继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 重要的是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青 少年要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 的新篇章。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8.什么是价值观? (1)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 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 (2)许多价值具有人类的基本共性,如善良、正直、诚信,但不同领域、不 同的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显著差异。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9.为什么要弘扬社会
14、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 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 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15、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1.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 细、落小、落实。 (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 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知识拓展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谈谈你如何成为 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 (1)学习宣
16、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维护 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敬业:认真学习,做好本职工作。 (3)诚信:言而有信,不说假话,对事负责。 (4)友善:关心尊重他人,理解宽容他人同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作斗争。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六课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 一、正视发展挑战 1.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危害。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 大挑战之一。 (2)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2.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其影响。 (1)现状:我国
17、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 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 口状况还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如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 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2)影响: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 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3.认识我国应对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 (1)目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
18、适应,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1978年,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 高人口素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累计少生四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 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计划生育基 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3)生育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016年,我国开 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 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重点释疑 计划生育国策的调整与完善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全面二孩政策的实
19、施,并 不是否定计划生育国策,而是针对当下我国人口发展特点作出的调整,是对 基本国策的完善和发展。 4.我国资源环境面临危机的表现。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 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5.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原因、影响。 资源形势 原因 影 响 优势 劣势 我国自然资源 丰富,总量大, 种类多 人均资源 占有量少, 开发难度 大,总体上 资源紧缺 长期开发利用不尽合 理、不够科学,依靠消 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 发展的现象突出,造成 的浪费、损失、污染 和破坏都很严重 导致资源的 枯竭和
20、对生 态环境的破 坏 严重影响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空 间和后劲也会 越来越小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课标链接 就本地区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请你设计活 动方案 (1)调查目的:了解资源形势,倡导节约资源,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2)调查对象:本地区水资源。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等。 (4)调查步骤:制作关于水资源使用情况的问卷。实地走访,填写问卷。 搜集整理问卷。撰写调查报告。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根据调查结果,就节约资源设计几条宣传标语 (1)降低损耗齐关心,开源节流效益增。 (2)节约的就是利润,浪费的就是财富。 (3
21、)你我勤节约,能源才不缺。 (4)废物利用,创新价值等。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6.我国的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 (1)现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由于一 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 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大气污染、水 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2)影响: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 全和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 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
22、灭。 知识拓展 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1)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基本法。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7.如何面对发展中的问题? (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 (3)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 我们的必然选择。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二、共筑生命家园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3)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
23、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 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4)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 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2.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 态衰则文明衰。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生态文明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
24、代的选择。建设生态 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3)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 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课标链接 如何增强环保意识? (1)积极参与社会调查,了解我国环境形势。 (2)认真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3)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4)掌握必要的环保知识与技能。 (5)倡导绿色出行,过低碳生活等。 如何履行环保义务? (1)知道保护环境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 (2)认真学习、积极宣传环保知识。 (3)以实际行动
25、履行环保义务。 (4)敢于同任何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 发展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 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知识拓展 绿色发展的内涵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当 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 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 第五课 第六
26、课 第三课 第四课 4.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2020年第16题涉及)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 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 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 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 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7、让绿色发展理 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知识整合 绿色发展蓝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知识拓展 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 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自觉担当起对自然、社 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2)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人口、环境、资源问题说到底是发展 问题。当前,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 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面对世界人 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
28、识。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三课 第四课 5.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的基本国策。 (2)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 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 可靠保障。 核心
29、素养提升核心素养提升 考法一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例例1(2017 安徽中考)学校开展以“关注老区,建设家乡”为主题的研学旅行 活动。悦悦将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供大家分享。 研学活动的最后,在当地以“弘扬茶文化、创新茶产业”为宗旨的推介活动 中,我了解到中国是茶的故乡,安徽与茶有不解之缘,据茶经记载,安徽 的茶叶生产在唐朝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杯清茶,几片绿叶,幽香缕缕, 现场的茶艺表演更让我如痴如醉互动中,主持人希望大家就本地弘扬 茶文化、创新茶产业出出主意。我当时提的建议获得了好评! 安徽的“茶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什么特点? 答案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30、的特点。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考法二传承民族精神。 例例2(2017 安徽中考)【出彩中国 我与祖国共前行】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的重要指示精神,共青团 中央积极部署开展“青春喜迎十九大 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工作。为 此,某校团委准备制作一期宣传专栏,请你和时政君同学一道完善相关栏目内容。 栏目 中国相册 请你写出这一力量之源的内涵。 答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伟大民族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内涵。通过“中国相册”及文字描述中“洪魔低 头”“女排逆袭”“力量之源”
31、可以看出这一力量之源就是民族精神,其内涵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 民族精神。 考法三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 例例3(2019 安徽中考)2019年4月29日,一座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皖南徽州 古村落浓缩呈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这一富有徽风皖韵、画意诗情的 美丽画卷蕴涵的理念,启示我们打造美丽安徽要( )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树立可持续 发展的意识 坚持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山而建”“傍水而
32、居”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设美丽安徽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观点正确;建设美丽安徽也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正确;观点 与绿色发展的理念相悖,排除。 例例4(2017 安徽中考)【研学旅行 感知家乡新变化】 学校开展以“关注老区,建设家乡”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悦悦将活动中 的所见所闻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供大家分享。 途中,我看见路边的采石场已经停止作业。导游介绍说,原来这里的采石场 滥采乱伐,严重破坏山体。为落实省政府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的要 求,当地政府关停了采石场,并给裸露的岩石做边坡防护绿化,荒凉的山坡 又披上了绿装看来,当地政府还是蛮拼的!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写出当地
33、政府坚持的发展理念和基本国策。 答案 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或科学发展、绿色、协调发展)。基本国策: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发展理念和基本国策。悦悦在研学的路途中看到了 政府关停了采石场,并绿化了裸露的岩石,这是坚持了绿色或可持续发展理 念以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考法四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设计一次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 例例5(2016 安徽中考)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唱响中华大地。 某校“小记者站”准备就本市如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对市政府相关部 门进行系列采访,请你参与并完成下
34、列任务。 首先,小记者们准备围绕“绿色发展理念”话题,对市长进行采访。 请你帮他们拟出采访提纲。 答案 示例:我市目前资源、环境现状如何?我市为什么要贯彻落实绿 色发展理念?针对我市资源、环境现状,市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中的采访提纲。解答本题首先必须弄清“采访提 纲”是围绕采访主题设置的问题,通过被采访人对问题的回答,帮助了解情 况,达到采访目的。根据“绿色发展理念”采访主题,答题可以从资源、环境、 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方面设置采访问题。 方法链接 活动设计类试题 试题特点 活动设计类试题,以活动模拟的情景为载体,考查对活动及所学 知识的理解、运用及创新能力的一种试题
35、形式。 解题方法 此类试题的一般解答要求是:熟悉和掌握各类实践活动的方 法和程序;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审明题意,按要求作答;回归教材,寻找知识的落脚点;设计的活动方案 或步骤要切实可行、讲究实效、鼓励参与、有所创意、力求完美,具有较 强的可操作性;注意答案内容的条理性、开放性和逻辑性。 考法五正确认识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 同感、民族自豪感。 例例6(2018 安徽中考)国学进校园,戏曲进校园。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的 氛围日渐浓厚。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 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内容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会分 散学生精力,影响成绩 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国学、戏曲等属于优秀传统文 化,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内容,能够提高学生们的 文化认同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表述正确。表述错误, 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不会分散学生精力,反而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文化认同 感。此题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