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三 板 块 现 代 文 阅 读 专题二 记叙文阅读 语语 文文 2021 内 容 索 引 知识梳理整合 考题初做诊断 考法必研突破 知识梳理整合知识梳理整合 一、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 概括故事情节、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 如背影内容概括:那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 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上学(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 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 相见!”的感慨(结果)。 二、小说三要素 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人物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
2、来表现主题的,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占主要地位。 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故乡中善良麻木 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等。 情节 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四个过程,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动的情节构 成的。 环境 社会 环境 定义:对特定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描写范围大至整个 社会、一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内容可以是室内陈 设、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等。 作用: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 环
3、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举例:如孔乙己中“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 计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第二段对咸亨酒店里长 衫主顾和短衣主顾的描述,渲染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自然 环境 定义: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 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 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 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环境 自然 环境 举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一处是去哲尔 赛岛游玩时,“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
4、理石 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此处环境描写,好似一幅水墨山水画,描绘了 水的碧绿与平静,极其真切地暗示了他们当时渴盼与兴奋的心情,与明 快的景物相映衬,相得益彰。既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活动的舞台,又预 示了在这穷人们理想的游览“圣地”将要发生的不平凡的故事。还有 一段极其精彩的环境描写:“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 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一段给人物的心境笼罩 上一层阴冷而离奇的面纱,“天边远处”“紫色的阴影”“钻出来”,这里边 隐藏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气氛,隐藏着金钱酿造的罪恶。 三、散文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 由,不受时
5、间和空间的限制,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 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聚”,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散 文 分 类 叙事 散文 定义 以记事为主。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 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背影,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 举例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通过对自己在百草园的有趣 生活和三味书屋启蒙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知识 的追求,以及对私塾教育的批判。 抒情 散文 定义 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 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等
6、来传达作 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借景 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其常用手法。 举例 朱自清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 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散 文 分 类 哲理 散文 定义 以发表议论为主,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作者通过阐述两句描述人 心灵的名言,从而得出“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的感 悟,继而以三间小屋作比,对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又 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表达了独到的见解,表现了关 注个性,关注
7、自我,关注人精神生活的思想。 四、记叙顺序 顺 叙 特征: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而引发感 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插 叙 特征: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事情的 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插叙与全文叙事不在一条线上,全文至少有两个故事。 作用: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解释了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 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突出人物性格(
8、形象); 突出文章主旨;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 平铺直叙。 举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我”与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儿时的闰土形象,与后 面中年闰土的形象进行对比,既交代了写作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了铺垫。 倒 叙 特征: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 的片段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 叙述;倒叙的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 叙是一条线索,全文只有一个故事。 作用:开篇点题;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 印象;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先
9、写“我”的母亲去世了,再接着 回忆母亲一生勤劳的往事,最后写母亲对“我”一生的影响和教导。 五、文章线索 定义 指在串起事件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 抓住文章线索,对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旨有 极大的作用。 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一文,以时间的推 移(1912年1月16日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 中午3月21日3月29日10月29日11月12日)为线索,记叙了斯 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及覆灭过程。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 线索来安排情节,围绕东京、仙台、国内层层展开。 人物线
10、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以“我”作为人物 线索,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 事件发展变 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如鲁迅的社戏一文,始终围绕“社戏”这 件事展开: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 情感发展变 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鲁迅的阿长与一文,以“ 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憎恶、讨厌敬重、爱戴)为线索。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台阶一文以 “台阶”为线索,突出了父亲为追求生活目标而坚韧不拔、自强自立 的精神。 涉及题型 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以标题为线索) 链接式或表格式填空,填写人物心理、故事情节、情感变化类题。
11、 注记叙文可能会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的文字表 面中能明显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 络;暗线也是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但需从文章中分析得来。 六、记叙文人称 第一 人称 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 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 举例:如孔乙己一文中以酒店伙计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事,通 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地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不幸遭遇,大大 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第二 人称 定义:用“你”“你们
12、”的口吻展开叙述。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 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人称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 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举例:如一棵小桃树中对小桃树的描述全篇采用第三人称“它”,但在“我该 怎么感激你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 动到了极点,赞颂了小桃树坚强不屈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第三 人称 定义: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他(她)们”的口吻将人物的经历、事 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 自由;用于物时
13、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举例:如皇帝的新装采用第三人称,对皇帝的穷奢极欲进行大力渲染与讽 刺。 七、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1.常见的修辞方法 修辞 方法 辨析、作用及答题规范 举例分析 比喻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如同、 好像、仿佛)乙(喻体)。 作用: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 受。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比 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 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 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如2013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雪 一化就有路了第21题“雪片像 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 围绕着我扑腾旋转”,运用比喻 的修辞
14、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大雪纷飞的情景,烘托了“我”内 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同时也为 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修辞 方法 辨析、作用及答题规范 举例分析 拟人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 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将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 了的情感。 如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 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鸟儿将窠巢安在 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 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 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 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和赞美
15、之情。 反复 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 现。 作用: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 强调了的心情。 如安塞腰鼓中“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 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 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运用反复的 修辞方法,强调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赞美 之情。 修辞 方法 辨析、作用及答题规范 举例分析 反问 辨析: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 要回答。 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语气,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如带上她的眼睛中“
16、在这样 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 脆弱来描述它吗?”运用反问的 修辞方法,表现了“这样的世界” 的奇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夸张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 意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作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引起联想效 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事物的特 征。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强调了 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如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 喜欢新衣时写道“他每一天每一 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运用夸张 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皇帝的 穷奢极欲。 修辞 方法 辨析、作用及答题规范 举例分析 排比 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 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
17、用:句式整齐,增强气势;便于抒 情,更有气魄。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句式整 齐,节奏感强,有力地表现了的特点。 如安塞腰鼓中“容不得 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 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 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运用排 比的修辞方法,气势恢宏,语 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 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修辞 方法 辨析、作用及答题规范 举例分析 对偶 辨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 意思相近或相反。 作用: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 和谐;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文章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 了的特点,强调了的感情。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 为
18、孺子牛”。 设问 辨析: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 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引 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如最后一次讲演中“特 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 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运用 设问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作 者的慷慨激昂、正义凛然和 强烈的爱憎之情。 2.常见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是“画龙”,议论、抒情是“点睛”) 叙述 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 和交代。 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 者对描写的对象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19、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 说明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作用: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抒情 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两种。 作用: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议论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或者 借以直抒胸臆。 作用: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 3.常见的描写手法 内 容 角 度 人物 描写 分类 及特点 动作描写 对人物的个性化行为、动作的描写。 神态描写 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肖像(外貌)描写 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以及仪 态
20、等的描写。 心理描写 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 体描写。 作用 反映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 答题 规范 运用(动作、神态、外貌、心理、语言)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 性格或形象。 内容 角度 环境 描写 自然环 境描写 特点 作用 见“小说三要素” 见“小说三要素” 社会环 境描写 见“小说三要素” 见“小说三要素” 手法 角度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描写 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表现)人物特点(如性 格、心理、情感等)。
21、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通过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 绘和渲染来烘托所要描写的 对象。 使人物或事件更加鲜明 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 含蓄。 4.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定义、作用及举例 对比 定义: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将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 盾的双方放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 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 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 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举例:如故乡中将家乡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以突出其变化之大。 表现手法 定
22、义、作用及举例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定义:作者想要褒扬(贬抑)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贬抑)处落笔,而 是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扬”指褒扬、抬高。“抑”指向 下压、贬低。 作用: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 达更加充沛;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卒 章显志的作用。 举例:如阿长与中,作者开始写自己对阿长“喜欢切 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她买 来山海经,自己又心生敬意。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 给人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表现手法 定义、作用及举例 铺
23、垫 定义: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铺 垫是“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作用: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举例:如皇帝的新装中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 为后文写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 大典做铺垫。 伏笔 定义: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内容所作的提示或暗 示,是“隐性”的,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举例:如猫中,作者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 为其后面被冤枉埋下伏笔。 表现手法 定义、作用及举例 烘托 定义: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
24、明,即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 作用:将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 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 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用“暮色”“模糊”烘托了“我”的孤独与恐 惧。 衬托(侧 面烘托) 定义: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 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 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 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
25、先生 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表现手法 定义、作用及举例 象征 定义: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 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将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 定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使之形象化)。 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如海燕中用“海燕”象征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 级革命先驱者。 表现手法 定义、作用及举例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 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用:有极强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 章充满诗情画
26、意。 举例:如春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和赞美之情。 悬念 定义:先将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以达到更好地表 达主题的目的。 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举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为下文故事 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表现手法 定义、作用及举例 卒章显志 定义: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揭示主题。 作用: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 举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最后揭晓卖牡蛎的人的真实身份, 揭示主题。 前后照应 / 首尾呼应 定义:指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27、,是对同一情况做 出的解释、说明和交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举例:如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首尾呼 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 考题初做诊断考题初做诊断 一、(2020 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22分) 十八岁的时候,祥子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 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可是,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 的事。做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 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自然,他也
28、晓得这样的机遇不完全出于 ( ),而必须人与车都得漂亮精神,有货可卖才能遇到识货的人。想了一 想,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不敢一上 手就拉漂亮的车。但这不是不能胜过的困难,有他的身体与力气做基础,他只要试 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就能拉上 包车,然后省吃俭用个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上一辆车,顶漂亮的 车!看着自己年轻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 的,绝不是梦想! 再来看看祥子的身材,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 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
29、格局,可是已经像个 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 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 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 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 )可以成为 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按照常规的审美标准,祥子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 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 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 注意他的模样,
30、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 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 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 挺脱的。 这么说来,祥子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 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 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 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祥 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 )。设若口齿伶俐是出于 天才,他天生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他的事他知 道,
31、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 老看着自己的心。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的那条路儿走。 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祥子决定去拉车,于是就拉车去了。先赁了辆破车,他要先练练腿。 第一天没拉着什么钱。第二天的生意不错,可是躺了两天,因为他的脚脖子 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他知 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这是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关。过不了这一关,他就不能 放胆地去跑。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注打:买。杀进腰:把腰部勒得细一些。一边儿:同样的。挺脱:北 方方言,强劲结实,挺括舒展。 1.在文中
32、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偶然 毕竟 灵敏 B.忽然 无疑 灵敏 C.偶然 无疑 灵便 D.忽然 毕竟 灵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选择填空。此类题目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 合语境即上下文意思解答。第一个空前后的意思是说拉车和其他行业比 较会多些报酬,但有偶然性,一定得遇着识货的人。所以应选“偶然”。第二 个空前面说祥子健壮的体格和车夫装扮,后面说祥子的自信,填“无疑”比较 恰当。人们一般说头脑反应灵敏,口齿后一般搭配“伶俐”或“灵便”,所以第 三个空选“灵便”比较恰当。综合以上分析,应选C项。 2.从选文看,祥子为什么决定要做车夫?(4分) 一是他觉得
33、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二是他相信自己有拉车的资格:有力 气,年纪正轻。 3.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6分) (1)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 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从描写方法的 角度) (2)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从语 言运用的角度) (1)在心理描写中融入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祥子身体健壮、 充满自信的形象。 (2)运用比喻手法,使用表现力很强的方言词汇“挺脱”以及双重否定句式,将 祥子的特征充分凸显了出来,同时形象地表现了祥子的自信心理。 4.从整本书看,祥子的形象发生
34、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请用两三句话加以概括。(6分) 形象:从一个老实、健壮、坚忍、自尊要强的“骆驼”,变成了一个麻木、潦 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原因:祥子的悲剧,是他个性弱点造成的,更是他所处社会压迫的结果。 5.骆驼祥子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刻画了其他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中有泼辣而有心计的 ,有残忍霸道的车厂老板 , 还有被祥子看作“孔圣人”的 。(3分) 虎妞 刘四爷(刘四) 曹先生 二、(2019 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22分) 访 梅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 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
35、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 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 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 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 得和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 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花白, 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 ),更有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了他去。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 什么可
36、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 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果 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的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 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作着沉思。再 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北边,往日里,那是个大草坝,上面有着青茵茵的草,草 里长着花,黄的,红的,紫的,蓝的。可
37、如今,雪埋得平平的,什么也没有了。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是一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 是,我们细细地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 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 一时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这么跑 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 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汽,蒸汽是什么,蒸汽是水,水 是什么,水是白
38、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 )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 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 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自那以后,愈来 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 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吃惊
39、狐疑 疑惑 B.狐疑 吃惊 疑惑 C.疑惑 狐疑 吃惊 D.疑惑 吃惊 狐疑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选择词语填空。选择词语填空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内涵, 比较它们在词性、感情色彩、词义等方面的区别。其次要瞻前顾后,联系 语境。我们先来比较所给三个词语的含义。“吃惊”是因为外界的刺激而 感到惊讶。“狐疑”是指猜疑,多疑,也用以形容遇事犹豫不决。“疑惑”是指 对人和事物有疑虑和困惑。第一空前有“大雪天里,天地一片花白,有什么 可画的呢”一句,该句强调疑虑和困惑,所以第一空应填“疑惑”;第二空后有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一句,“竟”表示出乎意料,所以第二空应填“吃惊”;第三 空后有“什么东西里,什么
40、时候难道都有美吗”一句,该句强调猜疑,所以第 三空应填“狐疑”。 2.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4分) 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 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 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翻看舅爷的画集,“我们”不佩服 帮舅爷寻作画色彩无果,“我们”后悔 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4分) (1)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和我们的画差不多呢。 (2)我们都哑然笑了。 (1)对舅爷的画不佩服,有些不以为意。(2)为“我们”的无知而不好意思,感 到惭愧。 4.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1)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
41、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3分) (2)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2分) (1)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写出了舅爷作画前的用心、专注和反复斟酌。 (2)“瘫”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却无果的沮丧和失望。 5.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 消磨过去”。(6分) 对生活要充满热情,要有好奇心;要关注表面看来“简单”的事物,体会 其中的内涵;要努力地去发现无处不在的美,把握生命本真的意义。 三、(2018 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21分) 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
42、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 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但需要快速、机敏,还 带着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 粉笔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 分批淘汰,最后剩下的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 罐儿捡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 在他四处去捉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叭”地将罐儿 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 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歪儿
43、! 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 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他妈妈四 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残疾的儿子,取名叫“弯儿”。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她呼 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 “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他太热爱这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 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 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好踢,要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 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 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
44、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 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叭”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 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 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脱了轨的 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 般冲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 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 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 屁股坐在地上,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叫着骂着,扯他胳 膊回家。【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
45、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 家里拿来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 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 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 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 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 他来玩儿。 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 同地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
46、 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作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 槐树后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 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 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互相都能感到对方急促的心跳,这紧张充满异常 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的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像晨 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 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3分) 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A.【甲】 B.【乙】 C.
47、【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的还原。要还原的句子在文中一般都起到承上启下的 作用,解答时一定要联系语境。所给句子“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 了”强调了“我”“内疚”的感受,说明前面歪儿肯定做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歪儿自己不去玩踢罐子游戏,却把他的罐子偷偷地扔下楼,联系前文描写 “我”捉弄歪儿的文字,可知“我”的内疚是有理由的。所以,“我迫不及待地 朝他招手,叫他来玩儿”。鉴于此,所给句子放到【丁】处较为合适。 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4分) (1)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2)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
48、撞 (1)运用夸张(或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想去玩游戏的急切 心情。 (2)运用反复(或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歪儿对游戏的热爱和对友谊的渴望之 情。 3.第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在内容上的 作用是 。(4分) 承上启下 突显了大家对歪儿回来的释然和惊喜之情 4.第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 哪些变化。(6分) 大家对歪儿由捉弄、讥笑到关爱、保护;歪儿由孤独、痛苦到发自内 心地感到快乐、满足。 5.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4分) 示例 歪儿(或“我和歪儿”):“歪儿”和“我”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踢罐 电报:踢罐电报游戏是文章的线索(中心事件)。光亮的眼睛:友谊让歪儿 的眼睛像晨星一样光亮,又美又动人。 四、(2017 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21分) 扁担的一生 范 宇 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 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 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