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里有空气教学反思 湘乡市东方红教育集团望春校区 舒 琼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字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哪里有空气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是湘版科学 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第 1 课。 本课是在一年级认识水的基本性 质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感受空气的存在,知道哪里有空气。本课安 排了“袋子里有什么”和“找空气”两个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描 述、 猜想、 实验等活动, 感受或证明空气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培养学生使用实验手段和比较方法认识物体的能力。 通过两个活动,学生良好的建构了“空气”这一科学概念,巧妙 的实现科学前概念(“有风” 、 “凉凉的”等)的转化
2、。这是一个典型的 探究性课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动手合作、观察求证、类推分析、表 达交流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一、激发探究欲望,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必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思维 发展,需要用心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重视做中学和学中思。在教学 导入环节,巧妙设计游戏触觉感知活动:学生带上眼罩,分别摸 三个袋子里的东西,然后说一说袋子里有什么。对石头和水,学生很 快能通过触觉感知出来,但对装有空气的袋子,则产生了冲突:有的 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是空气。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由于石头与水是生活中经常看见的, 所以学生能够较好的描述出物体 的特征,猜测出
3、是石头、水。 在证明袋子里空气的存在环节,先让学生想办法“看”和“捏” ,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什么也没有,那袋子会鼓起来吗?因此有东西存 在,然后抛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塑料袋里有空气呢?从而促进 学生思维的深入。同时及时总结、鼓励优胜小组,激励学生养成良好 的思维习惯和实验习惯。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科学素养。 本节课是在认识水之后再来认识空气, 学生将观察和研究水的方 法迁移运用到认识空气当中去,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观察 袋子里有空气的存在。通过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上的引领,学生用感 官去观察空气, 听声音; 吹脸上有风, 凉凉的?教师进一步的引导, 借助水,通过观察空气在水里形
4、成的气泡来间接看到空气,并强调这 在科学研究中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在“袋子里有什么”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带上眼罩大胆地用手摸 三个袋子里有什么?学生全员参与,大胆猜测。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 验进行了猜测;对有空气的袋子猜测结果不一致,有学生认为什么也 没有,有学生反驳如果袋子里什么也没有,为什么袋子是鼓鼓的?教 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充分体现课堂中学生 的主体地位。 在“找空气”活动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体验了找空气 的方法,并用气泡图整理出来,由于是一年级学生,气泡图中有的画 图、有的写字(或拼音) ,整个活动中学生自主操作,并记录好结果。 总之,让学生经历观察、描
5、述、猜想、实验等活动,感受或证明空气 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培养学生使用实验手段和比较方法认识 物体的能力。 三、紧扣住前概念,科学建构概念。 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学生认为拧紧盖子的空瓶子里没有 空气,关闭的抽屉、柜子里没有空气,必须使用实验手段来更正他们 错误的前概念。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空气”这一科学概念建构,巧 妙的实现科学前概念(“有风” 、 “凉凉的”等)的转化。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 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 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 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 从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
6、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实践活动,了解 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 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本 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描述,初步学会利用简 单的工具获取证据,利用比较、分析、类推等思维方法,层层推进,帮 助学生完成空气概念的建构。 在小组合作,寻找空气活动中,首先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利 用简单的工具或各种感官找到了空气。学生通过动手探究,知道空气 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纠正错误的前概念闭合的柜子里没有空气。 然后设计实验找指定物体里是否有空气。发现泡沫塑料块,粉笔、小 卵石、 碎砖块等物体里有空气。 引导学生
7、经历一次 “问题猜想 (假 设)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在猜想环节让学生明确“依据什么 做出这种猜想的” ,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活跃,在自身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 的基础上进行猜测,有理有据,实验时,把被测物体一个一个缓慢放 入水中观察,发现有气泡,记录员用“”表示,但要提醒观察时保 持安静,别摇动实验桌,才能看到明显的现象。有几个组发现石头里 没有空气。因为质地紧密的石头裂缝小,挤出的空气也少,短时间内 看不到气泡。教师预先准备了提前浸入水中的几块石头,通过演示, 学生基本都认识到石头里也有空气,在教师的引导下,准备在课外进 行实验。 四、遵循认知规律,开发课程资源。
8、一年级学生一般年龄在 6-7 岁,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 阶段, 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 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 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 20 分钟左右。针对这样的学情,课堂 设计必须倾注智慧和精力,考虑学生学习状况的因素, 在上课 20 分钟 后,我组织了课间休息音乐律动空气在哪里。音乐是儿童歌 曲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将歌词改动为: 空气在哪里空气在哪里 空气在哪里呀空气在哪里 空气在我们的周围哩 这里有空气呀那里有空气 还会钻入那小孔里 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哩 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哩 空气在青翠的山林里 还会钻入那小孔里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放松自己,缓解疲劳,还巩固了空气在 我们周围这一知识点。 同时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与音乐学科的有机整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