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妻书与妻书 林觉民林觉民 导语设计导语设计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 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 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苏轼的苏轼的与妻书与妻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 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虚拟的在场与缺席虚拟的在场与缺席 在梦境中
2、, 苏轼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自己思念的家。 家,是苏轼和妻子共同在场的空间,家的空间虚拟是苏轼情感积淀 的外化,在梦里,苏轼又找回了自己,他的角色身份使他很快进入了二 人的生活世界。 他又看见那动人的画面:小轩窗,正梳妆。实际上,除了对镜梳妆 的场景,可提起的生活往事还有很多,但它们却处于缺席状态,惟 独留下了这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画面。 小轩窗,正梳妆的再现成了苏轼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潜藏着他对 人生的理解:平凡的生活中品出幸福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境界。 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黄花岗七十二 烈士之一。 1902年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文科; 1907年毕业,考入日本
3、庆应义塾大学文科攻读 哲学;后参加同盟会; 1911年,参加同盟会广州起义,受伤被捕,从 容就义。遗体后被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为黄花 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在参加起义之前,给新 婚妻子留下一封著名的与妻诀别书,被选入中 国高中语文课本及台湾国中中文课本。 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林长民是林觉民堂兄,林 觉民也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的堂叔。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 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 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 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起义震动全国,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 题
4、目解说题目解说 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 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 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 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给他 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自主预学自主预学 1注音释义。 卿(qn) 晤(w) 彀(u) 恸(tn) 语(y) 婉(wn) 嗟(ji) 虐(n) 眷(jun) 旁(bn)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实在、的确) 自主预学自主预学 2通假字:
5、 (1)几家能彀(彀通够。) (2)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自主预学自主预学 3古今异义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是介词以和动词及的连用, 其意为:把推及到。今常用作表示并列的以及不同。) (2)吾充吾爱汝之心(充:扩充,扩大。今常用义为:满足,装满。) (3)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第:只,但。今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边,表示 次序。) (4)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 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原因。不是今 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是吾不是处(是:这,此。今常用做判断词。) 自主预学,整体感知自主预学,整体感知 4词类活用: (1)
6、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 乐。) (2)瓜分之日可以死(名词用作状语,像切瓜一样。)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一个老与幼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敬爱和爱护;后一个老与 幼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解释为老人和小孩。) (4)汝幸而偶我(词活用为动词,嫁给。) (5)当尽吾意为幸(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1、理清结构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 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 己至爱汝又忍舍汝
7、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三部分(57):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 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2、品味语言: (1)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篇点明这是一 封绝笔信。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但义无反顾。 (2)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 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引经据典。用孟子的话再次说明对妻子的爱已 普及天下苍生。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2、品味语言: (3)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 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回忆新婚 的日子,两情相
8、悦,共赏美景,无话不谈。现在这样的情形,让人多么悲伤。 (4)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 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我知道即将与你生离死别 了,想要告诉你实情,却不忍心让我挚爱的你承受这痛苦,只能日日借酒消愁。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2、品味语言: (5)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我对你的爱至死不渝,即 便死去,我的灵魂与你也永远不会分开。 (6)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汝不必以无侣悲。我死之后,若有心电感应,灵魂会永远陪伴你,不让你 孤单难过。我死得其所,但始终不能放
9、下对你的依恋。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3 3作者的衷情是什么?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 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 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4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 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 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5白居易说:感人
10、心者莫先乎情。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 明确: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做 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 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 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也道出了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 文章第三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 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至诚美好令人感到;但更令人感 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 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
11、的道理。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 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做出决断,自愿牺牲 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6课文是1911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 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 明确:作者在第四段写出了不能与妻子相守以死的原因。作者从内心发出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2、但 分析当时中国的现实:天灾,盗贼,瓜分,奸官污吏,使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 时不可以死,即使不死,也要经受较死为苦的离散。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 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这就是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自己并非心愿先于爱 妻而死,是清朝的血腥统治,迫使有志之士走上起义的道路。至此,明知妻子不欲吾死,而竟然就死 的心志已表达得十分清楚了。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死无余憾,相信会有后来同志继承革命事 业。又叮嘱妻子善抚后代,使之继承父志。这一段于说理中抒情,说情中喻理,情、理交织,人感至深。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7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
13、更是一首正气歌?(讨论此题旨在了解本文将 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明确: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 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 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 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 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 交融地结合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
14、感情,而 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 也。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6第四段,李斯是如何得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结论的?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 国无危,不可得也。国无危,不可得也。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 正面:士愿忠秦国正面:士愿忠秦国 反面:逐客秦危反面:逐客秦危 合作共学合作共学 1、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 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 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
15、之所钟,正在我辈。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 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 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合作共学合作共学 2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语出孟子 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 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 可牺牲自己的一切。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
16、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 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 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 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了解本文 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 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 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
17、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 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 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 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 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艺术特色艺术特色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 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 的态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如忆双栖 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 ,使情具象化。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谋永福, 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的妇女;或结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 使说理充满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 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