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单元遗传和变异单元概要分析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 遗传能使生物界的 物种保持相对的 稳定性,变异能使生物的个体产生新的性状,或形成新的物 种。遗传和变异,造就了物种的 稳定性和多样性,使得地球上生物世界生生 不息,气象万千。 遗传规律、DNA 技术正被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在改良动植物品种、生 产疑难病药品、 治疗遗传疾病、治理环境污染、侦破复杂案件等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 “我长得像谁”“我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克隆生物”“转基因食品” 等都是学生十 分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对“遗传”“变异”“基因”等名词也 并
2、不陌生,这些是学生进行本 单元学习的认知基础。但学生的这些经验和认 识是感性的,学生还不能用相对规范的语言表 达和描述。本单元学习中,学 生通过观察、调查、比较、统计、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逐步在形态 结构、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现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普遍存在,归 纳、 概括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共同特点。与此同时,感受现代科技对遗 传规律的利用正在改 变人类的生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 质疑批判精神。 小学阶段关于遗传与变异的学习,主要在现象水平丰富学生的认知和经 验,不断激发学 生对生物体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初中继续从性状和基 因水平认识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 打下
3、基础。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观察、调查、资料分析、科学史学习等活动,落实 课程标准高年 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 样性。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 可 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 式 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 的 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4、在尊 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 行多人合作时, 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 向。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 的高年段要求。 11.3 生物体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描述和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花的颜色,叶的颜色、大小与 形状等。 描述和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 形和外貌等。 三、单元构成与
5、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寻找遗传与变异 的秘密。 前两课与第三课之间是外部现象和内部原因之间的关系。 生物具有 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是 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遗传能使生物界的物种保持相 对的稳定性,变异能使生物的个体产生 新的性状,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和 变异的发生表现在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行为方式 等方面, 这个内 容在前两课进行体现;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基因, 基因指染色体上的 DNA 片段,它决定着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行为方式,这一内容在 第三课有所体现。 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两课之间是并列关系,这两课的编写 思路是一样的,尽 量尊重
6、学生的认知逻辑。 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 他 们对自身的成长和变化充满了兴趣, 这两课以认识自身的外形特征与父母的 异同为起点,启发学生仔细辨识、发现、寻找外形特 征、生理特征等相关信 息。接着,类比推理到其他动植物,研究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 象,建 构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普遍存在的认识。这两课主要在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水平去 丰富学生的认知和经验。第三课在广泛搜集证据的基础上,结合科学 史学习,通过比较与分 类、分析与综合,初步认识遗传和变异的秘密,理解 生命的意义,反思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 影响。 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 观察比较,举例说明人、动植物的子代和亲代间很多特征是相似的 (遗传现象), 也有一些特征有差异(变异现象)。 利用观察、调查、统计的方法,发现并归纳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 现象。 能基于证据,对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阅读科学史,了解科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的秘密的研究。 感受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意义,反思现代基因技术带给人类的影响。 五、单元活动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 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 序号课题课时 5生物的遗传1 6生物的变异1 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1 总课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