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28 页 2022 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陈公弼与苏东坡陈公弼与苏东坡申平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 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 。 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 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苏贤良,你早! ” 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 “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
2、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 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 别看个子小, 眼睛却不小, 目光凶狠, 令人望而生畏。 他 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他们已经见过面了。东坡不由得停下脚步说道: “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 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 从这开始, 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 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 皆非,而且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陈黑子压起来 不做回复。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 据说陈黑子暴
3、跳如雷,当众宣布,苏轼无故不来开会,罚黄铜八斤,以儆效尤。 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 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 整天受这样的窝 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到凤翔任职之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 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 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儿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 第 2 页 共 28 页 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 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
4、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两种想法在心中纠结,东 坡感觉更加痛苦。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就这么累哟! 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让他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 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马上要竣工了,要苏轼写一篇凌虚台记 。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 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物之废并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 忽来者欤! ”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 忽 往忽来的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
5、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 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之时,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这斯看懂了,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暗做好了 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 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 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 “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东坡慌乱点头称是。 陈公弼又道: “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 苏 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
6、立即说道: “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看着他说: “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东坡急忙争辩道: “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 一 直压着,不理不睬? 陈公弼说: “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我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等于没送吗?” 东坡一时语塞, 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 年少名高, 恃才傲物。 我来凤翔上任 时, 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 第 3 页 共 28 页 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东坡听了, 又羞又愧, 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 低声说: “对不 起
7、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 (选自草原2021 年第 2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 已而悔之。 (节选自苏轼陈公弼传 )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东坡和陈公弼争辩“苏贤良”不是妄称,并且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说明他 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 B.苏东坡写凌虚台记陈公弼不改一字,还称赞苏东坡为民请命难得,在对比中突显 了陈公弼谦逊大度的特点。 C.虽然韩琦在文中没有出场, 苏东坡回忆他和陈公弼提到他的内容却推动了情节发展, 侧 面表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爱惜。
8、D.小说前面写陈公弼处处为难苏东坡, 到后面才揭开真相, 交代他这样做是为了磨炼苏东坡, 情节的突转使小说跌宕起伏。 8.在和陈公弼的交往过程中,苏东坡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 (6 分) 9.小说取材于 陈公弼传 中的相关文字, 请从真实性、 虚构性、 现实性的角度本文处 理 材料的特点。 (6 分) 第 4 页 共 28 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7.A(苏东坡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是他注重调查研究、体察百姓的体现,不能说明他 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 8.先是怀恨在心:陈不让别人称他“苏贤良”,他感觉受到打压,颜面受损;他写的差役 法没有回复,又气又恨,故意缺席陈召
9、集的会议。 接着是内心矛盾:他为向宰相告陈的黑状而不安,又对朝廷处置陈怀有期盼。 继而想讥讽陈公弼:陈请他写凌虚台记,他借机讽刺陈恃权炫耀,不体恤百姓。 然后还愤愤不平:记恨陈说他“娃娃还嫩”,不满陈为什么压下他的调查报告。 最后真诚羞愧:得知陈奉宰相之意对自己严格要求,为自己的莽撞和小心眼羞愧,向陈鞠 躬认错。 (答出各给 2 分,答出任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9.小说取材于古代人物传记中的一段材料, 以真实的历史人物陈公弼、 苏东坡和他们之间 的真实事件为原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 作者通过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 叙写了陈公弼和苏东坡之间事件的细节, 具体描写了 他们的外貌、心理、
10、语言、神态等,符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需要,体现了小说 艺术合理的虚构性。 小说通过陈公弼、苏东坡以及韩琦之间发生的故事,阐述了人才培养和成长之道,启发读 者思考,使故事具有现实性。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寡人寡人 夏阳父亲娶母亲时,母亲不大乐意。媒婆在一旁劝导: “他就孤家寡人一个,一人吃饱 全家不饿,负担轻呢。 ”父亲也在一旁接话道: “你嫁给寡人,就不是一般人了。 ”这事在全 第 5 页 共 28 页 村传为笑谈, “寡人”一词从
11、此落地生根,成了父亲的绰号。父亲似乎毫不在乎,张口闭口 也是“寡人”如何如何,以此取代“我” 。 父亲没有撒谎,他确实不是一般人,偌大的夏阳村,很长时间里只有他这个孤儿勉强念 过初中,算是半个文化人,有好事者曾经找父亲理论,一副“文革”时的口吻: “你自称寡 人,什么意思?想做皇帝?” 父亲大度地笑道: “全村人叫寡人都叫了三十多年,你以为寡人愿意啊!打小爹死娘亡, 全家光光,你喜欢,拿去用好了! ”对方立马避瘟神一样逃之夭夭。一边逃,一边说: “还是 你用好,还是你用好。 ” 父亲常年奔波在外, 照顾他的生意, 不愿待在家里老老实实耕田种地。 父亲所谓的生意, 无非是鸡毛换糖,走村串户,和收
12、破烂没什么区别,但他不这样认为,他每次出去,衣着体 面整洁,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常年别着一支钢笔。 有一年除夕,父亲照例是踩着团圆的爆竹声走进家门,照例带回了一家人过年的年货。 父亲特别高兴,喝了几杯谷烧酒,满脸红光,从包里掏出一个小匣子,匣子是木头做的,上 面雕龙画凤, 极为精致。 他打开匣子, 从里面捧出一枚鸡蛋大小通身碧绿的印章, 诡秘地说: “这个啊,古董,是武则天赐给太平公主订婚用的。 ”我们那时年龄尚小,不知道谁是武则 天,也不知道订婚是怎么回事,但隐隐约约感觉这次家里发大财了。 父亲招了招手,让我们俯首过去,咬着我们的耳朵说: “其实呀,这个是赝品,假的。 ” 母亲紧张地问: “
13、你怎么知道是假的?” “嗤,就这货色也骗得了寡人?寡人是干什么的?你们看看这上面的字生日快乐 , 洋人流行的玩意儿,怎么可能出现在唐朝的印章上?” 接着,父亲讲述了他收购这枚印章的过程。他说是在湖南的一个古镇上,一户人家经济 拮据,刚好遇到他去鸡毛换糖,就把他拉到里屋,问他要不要,说这个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 的御用之物,和玉玺差不多,开价一百块钱。父亲接过来看了看,瞅见“生日快乐”四个字, 心里便有底了,父亲不好点破对方,委婉地说: “寡人一个鸡毛换糖的,哪有这么多钱?” 对方认真看了看父亲,说: “我看你非平庸之辈,眉宇间隐隐有天子之气,拿去吧,这叫弃 暗投明,物归原主。 ”对方接着泪水在眼眶
14、里打转,哽咽着说: “要不是阶级成分不好,要不 第 6 页 共 28 页 是等钱过年等米下锅,打死也不可能出卖这祖传几十代的宝贝。 ”父亲皱了皱眉,说: “寡人 身上只有五十块钱。 ” 对方说: “那我就半卖半送, 谁叫我三生有幸, 遇到您这样的贵人呢?” 我们听了沉默不语,要知道,那时的五十块钱,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算是一笔巨 款。镇长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八块钱呢。许久,母亲坐在墙角垂首啜泣道: “人家夸赞你一 句有天子之气,你就鬼迷心窍了?” 父亲赔着小心说: “我们不是还应付得过来吗?寡人主要是看不得人家为难,再说了, 那户人家也是良善之辈,说不定也不知道是赝品呢。能够让人家好好过个年
15、。我们不也开心 吗?”继而,父亲一脸正色地说道, “寡人顶着一个寡人的名号,虽不能兼济天下,但 面对路有冻死骨,施以援手也是天道。 ” 那晚过后,很少有人再提起这件事,我们都以为再也不会有下文了,二十年后,我刚刚 结婚, 妻子第一次加入这个大家庭过除夕之夜, 她偶尔听母亲当笑话一样数落起印章的故事, 便提出想看看。父亲翻箱倒柜寻了半天,把一个蒙满灰尘的木匣子递给她,妻子对那枚印章 反反复复端详了许久,又掏出手机打电话问了好几个人,然后郑重地对父亲说: “这个不是 赝品,是真的,确实出自唐朝,价值不菲。 ” 妻子是历史考古专业的硕士,她的话毋庸置疑,父亲愣了一下,嘀咕道: “都生日快 乐”了,还
16、真什么真? 妻子轻轻地笑了,纠正道: “什么生日快乐?这是吉日良辰 ,小篆,所以说,那 家湖南人没有撒谎。 ” 妻子的话立即引起了一片沸腾, 大家脸上洋溢着欢笑, 彼此小心翼翼地争相传看这唐朝 的宝物,叽叽喳喳,像一群欢闹的喜鹊。 父亲杵立在客厅中央,面红耳赤。好一会儿后,他陡然一拍脑袋,喝道: “你们不要再 看了,寡人明天送还给人家,就明天,完璧归赵。 ” 母亲急了,壮着胆儿辩白道: “我们是花钱买的,又不是偷的,凭什么送回去?” 父亲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吼道: “当初买,以为是假的,如果知道是真的,那不是趁火 打劫?这样伤天害理的事儿,平民百姓都不屑去做,更何况寡人乎?” 第二天一大早,也就
17、是大年初一,双眼布满血丝的父亲执意登上了去湖南的火车。我们 第 7 页 共 28 页 都劝阻说过完年去也不迟。父亲摇摇头,道: “这东西在身边多一天,寡人心里就多遭一天 罪,再说了,现在大多数人出去打工,过年人在家,好找。 ” (有删改) 7.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事者和父亲“理论”的情节,点出了父亲的身世背景,也隐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态度。 B.“常年别着一支钢笔”这一细节,让“和收破烂没什么区别”的父亲有了别样的弧光。 C.妻子最终确定印章是真品的事实,是父亲执意要在春节出门“完璧归赵”的重要原因。 D.母亲“不乐意”“垂首啜泣”“急了”等神态描写,表现
18、出父母间感情疏远、缺乏理解。 8.“寡人”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9.小说中父亲讲述其收购印章过程的情节, 着笔较多。 作者的这种设计有无必要?请结合文 本给出理由。 7.D 8.“寡人”即“孤家寡人” ,指的是父亲结婚前的无父无母的单身状态;“寡人”是父 亲的绰号,也是父亲的自称,是父亲幽默率真、大度豪迈性格的体现;“寡人”更是父亲 对人格的自我期许,是一种真诚坦率、担当负责的高贵品质。 (文章标题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情感、创作意图等有关,这就需要考生仔细剖析标题本身的 特点、内涵及其与正文、作品主题等的联系。 ) 9.很有必要,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通过父亲“鸡毛换糖”的行
19、为及对方“阶级成分” 的措辞,描述了特定的时代环境,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小说文本的真实性;父亲收购 的过程,体现了父亲稍显虚荣、与人为善、豪迈洒脱的性格特点;推动了后文情节,二十 年后,印章最终被确定是真品,父亲执意要去送还(或表述为:后文父亲千里出行“完璧归 第 8 页 共 28 页 赵”埋下伏笔) ;这一情节是父亲“寡人”意识的体现,暗示小说的主旨,鼓励人们要替 人着想、与人为善、解危济困。 (解答此题,首先要回答“作者的这种设计有无必要” ,结合小说内容可知,这不是一道开 放性试题,因为去掉父亲讲述其收购印章过程的情节,该篇文章就少了重要情节,因此很有 必要;其次我们再根据情节的作用要
20、从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这些方面进行考虑,逐 一梳理即可。 )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 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分点分条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一 9 题。 命 若 琴 弦 史铁生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撂,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他说最多十天就回来。准也没想到他竟去了那么久。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漫天大雪, 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
21、山。 没有声息, 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躜动得显著。他蹒蹒跚 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衰草瑟瑟,蹿出一只狐狸,仓皇逃远。 村里人告诉他,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我告诉他等我回来。不知道他干嘛就走了。他没说去哪儿?留下什么话没?” 第 9 页 共 28 页 “他说让您甭找他。 ” “什么时候走的?” 人们想了好久,都说是在兰秀儿(小痞子的心上人)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 一切全明白。 众人劝老瞎子留下来, 这么冰天雪地的上哪几去?不如在野羊坳说一冬天书。 老瞎子指 指他的琴,人们见琴柄上空荡荡已经没了琴弦。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 哑了,
22、完全变了个人。他说得去找他的徒弟。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 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 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 白纸。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 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 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 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 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
23、体里的一 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 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茫茫雪野, 皑皑群山, 天地之间躜动着一个黑点。 走近时, 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 他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 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 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已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 “您别死,再 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 ”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 “
24、记 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不错,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 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老瞎 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第 10 页 共 28 页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小 瞎子哭了几天几夜, 老瞎子就那么一声不吭地守着。 火光和哭声惊动了野兔子、 山鸡、 野羊、 狐狸和鹞鹰 终于小瞎子说话了: “干嘛咱们是瞎子! ” “就因为咱们是瞎子。 ”老瞎子回答。 终于小瞎子又说: “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
25、 “你真那么想吗?” “真想,真想” 老瞎子把篝火拨得更旺些。 雪停了。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鹞鹰在平稳地滑翔。 “那就弹你的琴弦, ”老瞎子说, “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 ”老瞎子现在才懂了师父当年对他说的 话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 ”老瞎子想:
26、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 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 者其他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 一老一少, 一前一后, 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 第 11 页 共 28 页 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 谁(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中老瞎子和他的师父都是智者勇者,都历经了世事沧桑和梦想幻灭,都通过追 加两百根琴弦来给徒弟留下
27、活着的目标和希望。 B小说结构严谨,详略得当又前后照应。老瞎子离开那么久的原因篇首并未详细展开, 先设疑;文中再通过回忆叙写原因进行照应。 C小说中“雪停了。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从侧面预示着小瞎 子在万念俱灰后又重新获得活着的支撑。 D小说语言优美,有一种诗意苍凉的韵味。文中反复对群山和雪野加以渲染描写,既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使小说具有诗化特点。 8、小说的题目“命若琴弦”意蕴深远,请结合对此题目的理解分析小说的主题。 (6 分) 9、本文最后两段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赏析。 (6 分) 7、D(3 分) 【解析】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文中的环境描写起到
28、渲染烘托悲剧命运的作 用,有这些描写文章更生动更具文学性。没有的话也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及故事的发展,因 此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8、 (6 分)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 l,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要给自已一个活下去 的理由、一个美好的目标;即使希望落空,也要好好活下去。人生有很多痛苦和磨难,要 永怀美好的希望,并把希望一代一代向下传递。(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第 12 页 共 28 页 9、 (6 分)情节前后照应,有助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并使结构更加严密。“无 所谓从哪几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强调了生命追求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升华了小说 主题。 把一老一小置身于广阔苍茫的山
29、水天地之间, 自然的浩瀚伟力与人的渺小脆弱形成 鲜明对比,引发读者深远的思考。(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幽会 【俄】屠格涅夫 秋天,九月中光景,我在一个小白桦林里歇息。从一早便下起濛濛细雨,不时地交替出 现暖烘烘的阳光;这是一种变幻莫测的天气。有时天空布满一层散淡的白云,有时几处豁然 清朗,从散开的云层后面呈现出一片蓝空,明亮而亲切,宛如一只迷人的眼睛。我坐着,观 赏着周围, 倾听着。 树叶在我头上低声喧闹; 从它们的喧闹声里便可知道眼前属于什么季节。 这不是春天欢快、战颤的笑语,不是夏天轻柔的
30、沙沙声和绵绵絮语声,也不是深秋羞涩而冷 峻的嘟哝声,这是一种难得听清的、催人欲睡的闲聊声我在欣赏一番周围的景色之后, 便安稳地、舒坦地睡了一觉,这样的觉只有猎人才会领略得到。 我说不清自己睡了多大一会儿,当我睁开眼睛时,树林里到处洒满阳光,透过那欢腾喧 闹的树叶,看得见浅蓝色的天空,它仿佛在闪闪发亮;云被风儿驱散了,消失了;天气格外 清朗,你可感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干爽的新鲜气息,令你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它在 向人们预告,在这整天的阴雨之后,将是一个平静清明的夜晚。我已准备起身,想再去碰碰 运气,忽然我的眼睛看到一个呆然不动的人体。我细细一瞧,那是一个年轻轻的农家少女。 她坐在离我二十步远
31、的地方,正在埋头沉思,两只手搁在膝上;在一只半伸开的手掌上放着 一束密匝匝的野花,随着她的一呼一吸,这束野花轻轻地滑落在方格裙上,那扣着领口和袖 口的洁白衬衫,形成短短的柔和的皱褶,围在她的身躯上;大粒的黄色珠串盘成两行,从脖 第 13 页 共 28 页 上挂到胸前。 她颇有姿色。 带点漂亮浅灰色的浓密金发在鲜红的发带下精心地梳成两个半圆 形,那发带几乎移到白如象牙的脑门上;她的脸庞的其他部分几乎被晒成古铜色,只有细嫩 的肌肤才会有这样的颜色。我看不清她的眼睛,因为她没有抬起眼睛来;可是我清楚地看见 她那副高高细细的眉毛和长长的睫毛, 那睫毛是湿润的; 在她的一边脸颊上还有干了的泪痕, 它落在
32、略微苍白的嘴唇上,在阳光下闪着亮。 她的整个头部都显得挺可爱;虽然鼻子稍稍胖圆了一点,也无伤大雅。我特别喜欢她的 脸部表情: 它是那样的单纯而温柔, 那样的忧伤, 对于自己的忧伤又是那样充满稚气的疑惑。 她显然是在等候一个人;林子里出现某种轻微的响动,她立即四下张望;在明净的阴影里, 她那双像扁角鹿一样畏怯的明亮的大眼睛在我面前迅速地一闪。 她倾听了片刻, 睁大眼睛盯 着发出轻微声响的地方,叹了口气,轻轻地扭过头,她的身子弯得更低了,开始慢慢地采摘 花朵。 她的眼睑红红的, 嘴唇痛苦地颤动着, 从那浓密的睫毛里又滚出了泪珠, 沾在脸颊上, 一闪一闪。就这样过了好一阵子;这可怜的姑娘木然不动,只
33、是偶尔愁闷地动一动手,她在 倾听,直在倾听林子里又有什么响了,她战颤了一下。响声没有停息下来,反而变得更清 晰了,越来越近了,终于变成了坚定而急促的脚步声。她挺直了身子,似乎胆怯起来。她那 凝视的目光颤抖起来,由于期待而闪亮。透过密密的树木,迅速地闪现出一个男子的身影。 她细细一瞧,顿时满脸绯红,欢喜而幸福地微笑了,她本想站起身来,又立刻埋下头去,脸 色泛白,有些腼腆,直到那个前来的人在她身旁停下步来,她才抬起颤抖的、几近祈求的目 光望着他。 我从自己的隐蔽处好奇地观望他。说实话,他没有带给我愉快的印象。从他的种种神情 举止来看,他是一个富有的年轻地主所惯坏了的侍仆。从他那身打扮可看出他很讲时
34、尚,炫 示漂亮洒脱:他穿着一件古铜色短大衣,可能是主人穿旧了给他的,扣子直扣到领口,系着 一条两端雪青色的粉红领带,头戴镶金边的黑丝绒便帽,直压到眉毛。他那白衬衫的圆领过 分地撑着他的耳朵,硬顶着他的脸颊,浆硬的袖口遮住了他的整只手,直遮到红润而弯曲的 手指,手指上戴着金银戒指,戒指上镶有毋忘我花形的绿宝石。他脸色红润、鲜嫩,又有点 无赖相,据我所知,这类脸孔几乎总是让男人们气恼,遗憾的是,女人们见了往往挺喜欢。 他时而用手整一整鬈曲得挺帅气的棕黄色鬓发, 时而揪一揪竖起在肥厚上唇上的黄色小胡子 第 14 页 共 28 页 总之,他装腔作势得令人受不了。他一看见那位正在等候他的年轻的农家姑娘后
35、,就开 始装腔作势;他慢悠悠地、大摇大摆地走到她的跟前,站了一会,耸耸肩膀,把两手插在大 衣口袋里,稍稍向这位可怜的姑娘投去匆匆而淡然的一瞥,便坐下来了。 突如其来的撕心裂肺的号哭没有让她把话说完她扑倒在草地上, 悲悲切切地大哭起 来她全身抽搐地起伏着, 后脑勺忽高忽低长期压抑着的悲伤终于像洪流似地奔涌出 来。他在她旁边站了一会儿,耸耸肩膀,转过身,大步地扬长而去 她平静下来,抬起头,跳起身来,向四周瞧了瞧,惊异地拍了拍手;她本想前去追他, 可是她两腿发软,跪倒在地上 我站了一会儿,捡起那一小束矢车菊,走出林子,来到田野。太阳低悬在亮白的天空, 它的光线似乎也变淡了,变冷了:它们没有辉耀,只是
36、洒下平静的、几近无色的光。 (摘编自猎人笔记 )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少女等待情郎的情景,她精心准备,采摘各种鲜花,准备献给恋人, 表现了她的单纯和痴情。 B. 文章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了两人见面后的情形,细致生动地写出了他们“幽会”的过程, 展现了灵魂的美与丑。 C. 选段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塑造出了呼之欲 出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D. 这篇小说读来缠绵悱恻、余音袅袅,得益于作家把这个具有悲情色彩的爱情故事置于充 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之中。 8.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最大的特点就是环境描写细腻、生动
37、,请结合本文的环境描写语 句,分析这样着力描摹的作用是什么。 9. 这篇文章在叙述视角上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内视角,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第 15 页 共 28 页 【答案】7. C8.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了扑朔迷离、令人遐想的爱情 氛围。 首尾环境描写的对比变化,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 诗意盎然的环境,描绘的是一场分道扬镳的爱情故事,这样写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又 渲染了文章主题的悲剧意蕴。 9. 我”作为猎人,是少女爱情的见证者。 “我”来到树林中,因为下着毛毛细雨,因而躲 到白桦林中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后亲眼看见了这林中“幽会”的一幕。 这种第一人称的
38、内视角叙述方式, 既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另一方面也通过叙述 者倾向分明地表达了对可怜又可爱的姑娘的同情,以及对自私、冷漠、做作的男子的愤怒。 在结构和主题方面,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述方式,使文章结构丰富而完整,也升 华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春蚕 茅盾 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十多天前驻扎过军 队,现在那边田里留着几条短短的战壕。那时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镇上有钱人都逃光了; 现在兵队又开走了,那座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老通宝也听说,今年上海不太
39、平,丝厂都关 门,恐怕这里的茧厂也不能开;但老通宝不肯相信。 呜!呜,呜,呜, 汽笛叫声突然传了来。就在那边,蹲着又一个茧厂。一条柴油引擎的小轮船很威严地从 那茧厂后驶出来,迎面向老通宝来了。老通宝满脸恨意。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这一类洋 第 16 页 共 28 页 货,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他父亲 留下来的家产就这么变小,变做没有,而且现在负了债。 然而更使老通宝去年几乎气成病的,是茧子也是洋种的卖得好价钱;洋种的茧子,一担 要贵上十多块钱。素来和儿媳还和睦的老通宝,在这件事上可就吵了架。儿媳四大娘去年就 要养洋种的蚕。阿四嘴里不多说,心里也是
40、要洋种的。老通宝拗不过他们,只好让步。现在 他家里五张蚕种,就是土种四张,洋种一张。 “谷雨”节一天近一天了。村里二三十人家的“布子”都隐隐现出绿来。 四大娘看自家的五张“布子” 。不对!那黑芝麻似的一片细点子还是黑沉沉,不见绿影。 她的丈夫阿四拿到亮处去细看,也找不出几点“绿”来。四大娘很着急。 老通宝哭丧着干皱的老脸,没说什么,心里却觉得不妙。 幸而再过了一天,再细心看那“布子”时,哈,有几处转成绿色了!而且绿得很有光彩。 全家惴惴不安又很兴奋地等候“收蚕” 。 蚕房早已收拾好了。老通宝拿一个大蒜头涂上一些泥,放在蚕房墙脚边;也是年年的惯 例,但今番老通宝更虔诚,手也抖了。去年他们“卜”的
41、非常灵验。可是去年那“灵验” , 现在老通宝想也不敢想。 老通宝家的五张布子,上也有些“乌娘”蠕蠕地动了。老通宝偷眼看一下那个躺在墙脚 边的大蒜头,心里就一跳。那大蒜头上还只有一两茎绿芽!老通宝不敢再看。 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 “乌娘”蠕动着,样子非常强健。全家都放心地松了一口气。但当老通宝悄悄地把那个 “命运”的大蒜头拿起来看时,他的脸色立刻变了!大蒜头上还只得三四茎嫩芽! 然而那“命运”的大蒜头这次竟不灵验。老通宝家的蚕非常好!虽然连天阴雨,气候比 “清明”似乎还要冷一点,可是那些“宝宝”都很强健。 村里别人家的“宝宝”也都不差。紧张的快乐弥漫了全村庄。 新发的五担叶押来了。那时星光满
42、天,微微有点风,村前村后都断断续续传来了吆喝和 欢笑,中间有一个粗暴的声音嚷道: “叶行情飞涨了!今天下午镇上开到四洋一担! ” 第 17 页 共 28 页 老通宝偏偏听得了心里急得什么似的。四块钱一担,三十担可要一百二十块呢,他哪来 这许多钱!但是想到茧子总可以采五百多斤,就算五十块钱一百斤,也有这么二百五,他又 心一宽。 第二天早上,老通宝就到镇里去想法借钱来买叶。临走前,他和四大娘商量好,决定把 他家那块出产十五担叶的桑地去抵押。这是他家最后的产业。 叶又买来了三十担。第一批的十担发来时,那些壮健的“宝宝”已经饿了半点钟了。 “宝 宝”们尖出了小嘴巴,向左向右乱晃。四大娘看得心酸。叶铺了
43、上去,立刻蚕房里充满着萨 萨萨的响声,人们说话也不大听得清。 不久、传来消息,说今年茧厂不开秤。老通宝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 门紧闭, 不见半个人。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 但是回去看了那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 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 可是各处茧厂都没开门的消息陆续传来,还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日子却比往年更加 困难。并且愈是像老通宝他们家似的,蚕愈养得多,愈好,就愈加困难,“真正世界变 了! ”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有几家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 媳妇商量。 “我们有四
44、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说。 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 同村的黄道士说,无锡脚下的茧厂照常收茧。老通宝问过详细以后,便和儿子阿四商量 把茧子弄到无锡脚下去卖。 阿四也同意了。五天以后,他们回来了,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厂挑剔得非常 苛刻:洋种茧一担只值三十五元,土种茧一担二十元,薄茧不要。老通宝他们的茧子虽然是 上好的货色,却也被茧厂里挑剩了那么一筐。除去路上盘川,老通宝他们就剩了一百元,不 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 打回来的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过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 上镇里去卖,没
45、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 第 18 页 共 28 页 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始以老通宝的视角写茧厂,写田里留着的短短的战壕和兵荒马乱的战争气氛,介绍 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B.小说在描写蚕事活动时,还隐隐透露微妙的人事纠葛,使人物性格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 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C.小说通过对老通宝一家养蚕卖茧等相关情况的叙述,展现了百姓的疾苦和辛酸,揭露了资 本家或外国经济势力等的丑恶嘴脸。 D.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写
46、人叙事,如比喻手法,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对蚕宝宝生长 情况的简笔勾勒等。 8.在卖茧阶段,老通宝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 分) 答: 9.小说为什么几次写老通宝用大蒜头占卜这一细节?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 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
47、态表 第 19 页 共 28 页 情和行为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的基本能力。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都是作者精心安排 的,主要从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和结构手法等方面入手。 【解答】(1)D.没有比喻手法。 故选:D。 (2)依据原文“不久、传来消息,说今年茧厂不开秤。老通宝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 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去看了那雪白发光很厚实 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着急。听说今年茧厂 不开秤,老通宝心里着了慌。充满希望。老通宝看到了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又嘻 开了嘴,说明心里怀有
48、很大的希望。依据原文“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人 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日子却比往年更加困难。 并且愈是像老通宝他们家似的, 蚕愈养得 多,愈好,就愈加困难,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失望和无 奈。各处茧厂都没开门,还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且蚕愈养得多和好,就愈困难,老通宝 不禁捶胸跺脚,没办法。依据原文“阿四也同意了。五天以后,他们回来了,还有一筐茧子 没有卖出。原来那厂挑剔得非常苛刻:洋种茧一担只值三十五元,土种茧一担二十元,薄茧 不要。 老通宝他们的茧子虽然是上好的货色, 却也被茧厂里挑剩了那么一筐。 除去路上盘川, 老通宝他们就剩了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
49、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气愤。无 锡脚下的茧厂虽照常收茧,但挑剔得非常苛刻,最后卖茧的钱不足以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 老通宝气得生了病。 (3)依据原文“老通宝拿一个大蒜头涂上一些泥,放在蚕房墙脚边;也是年年的惯例,但 今番老通宝更虔诚,手也抖了。去年他们卜的非常灵验。可是去年那灵验,现在老 通宝想也不敢想”,这是当地风俗,年年的惯例,文章通过对老通宝手抖的动作描写,虔诚 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对“收蚕”的重视和蚕事对家庭生计的影响。依据原文“但当老通宝悄 悄地把那个 命运 的大蒜头拿起来看时, 他的脸色立刻变了! 大蒜头上还只得三四茎嫩芽! ” “然而那命运的大蒜头这次竟不灵验。老通宝家的蚕
50、非常好!”,以大蒜头发芽来预示 蚕宝宝的生长,应该是毫无科学依据,主要是表现老通宝的迷信,塑造了一个淳朴的人物形 第 20 页 共 28 页 象,同时也表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养蚕对百姓多么重要。依据原文“老通宝偷眼看一下那 个躺在墙脚边的大蒜头, 心里就一跳。 那大蒜头上还只有一两茎绿芽! 老通宝不敢再看” “但 当老通宝悄悄地把那个命运的大蒜头拿起来看时,他的脸色立刻变了!大蒜头上还只得 三四茎嫩芽!”,通过对老通宝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如“偷眼看一下” “心里就一跳” “不 敢再看”“脸色立刻变了”,以大蒜头和蚕的生长变化,展示了老通宝的内心波动,也引起 读者阅读心理的起伏。 答案: (1)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