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合集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北京 2011 课标版 教学内容来源: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单元数学百花园重叠,也就是集合 问题。 教育主题: 集合课时:第一课时 教育对象:四年级 设计者:董倩倩郑州高新区郑州大学实验小学 1、目标确立的依据: (1)课标相关内容: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2、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增设的内容。这节课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 广泛的数学知识。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 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 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还没有抽象成集合的思想。而以后学习的平
2、面图 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这 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所以集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但这些都只 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本节课教材例 1 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 思想, 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 (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 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对于 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3、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逢 3 过游戏和猜拳游戏两个数学游戏站一站、圈一圈、画一
3、画, 让学生知道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结合实例,我能说出集合圈的各部分含义 (3)我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 的思想。 4、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会用集合直观图表示事物并掌握解决 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感悟重叠(第一个环节) 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起出去旅游,他们照了一张全家福,可照片上却只有 三个人?这是为什么呢? 噢, 明白了, 看来问题出在他身上, 妈妈既是小孩的妈妈, 又是姥姥的女儿。 教师板书:既又 这么复杂的情况我们用一个关联词就能表示出来,既又 你们老师解
4、答了困惑,老师要奖励你们,今天我们一起玩猜拳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图片情景引入为后面学生理解重叠打下基础,也能够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图片情景引入为后面学生理解重叠打下基础,也能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 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活动体验,揭示新知(分为三个步骤来进行) 1, “猜拳”游戏 师:人数太多了,但我们只能留 3 个同学玩游戏,怎么办? 那我们两两(三名学生获胜)石头剪刀布玩过吗? 学生猜拳游戏后,淘汰三名学生,剩下三名参与“逢过”游戏。 .“逢 3 过
5、”游戏(速度最快最积极的四名) 师:找四个同学,玩逢 3 过游戏。 3 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对逢过游戏的获胜者采访并提出表扬。 祝贺你在我们的录播教室赢得了 本年度郑州大学实验小学 XX 同学游戏金牌。 教师为说明自己的观点,板书:6+7=13,引发学生争议。此时不提问学生就故 意固执己见。 你确定是 10 吗?你坚信吗?不改啦? 我用这种办法说不赢你,我换一种方法:取出两个呼啦圈,用红圈表示玩猜拳游 戏的同学,用蓝色的圈表示了玩逢 3 过游戏同学的圈,那这一个圈里有 6 个人, 另一个圈里有 7 个人。分别请抢逢过的同学和猜拳的同学去讲台上。 其中 3 个学生在两个圈中不断地跑动。 教师适时
6、强调:一个圈里有 6 个人,另一个圈里有 7 个人才行,那你们自己想办 法吧。 师退生进:教师退出活动现场,要求学生自己解决两个呼啦圈分别圈住玩两个游 戏的学生的问题。 期待生成:由于 10 能满足一个圈里有 6 人,另一个圈里有 7 人的条件,你们想 好啦?我们来数下,这个圈里有 6 个人,这个圈里有 7 个人,一共有 13 个人。 你们真聪明,这回我认输啦。顺势板书:6+7=10,你们真厉害,教会了 那问题出在谁身上啦?为什么呢?期待:他重复了,他即参加了猜拳又参加逢 3 过? 期待生成:6+7-3=10 教师追问:为什么-3?这个 3 是谁?(学生会说是玩了两个游戏的学生) 现场演示:请
7、中间的(玩了两个游戏的学生)走出呼啦圈,教师再次计数,怎么 是 7 个人了? 期待生成:-3 的 3 不是那个同学,而是他两个角色里的一个。 教师追问:如果游戏有两个同学重复了,或三个同学,应怎样? 指导学生将呼啦圈竖起来,画在黑板上,询问每个圈分别是什么圈,板书在黑板 上。 (边说老师边比划)同学们伸出你的小手比划一下,并用双手做出交叉的形 状, 这两个圈里有丰富的数学信息, 回头看黑板, 咦, 我们的数学信息去哪里了? 请玩“逢 3 过”游戏的学生将自己的名字贴到对应圈里。 教师追问:将这个学生的名字放到这里,行吗?(教师整理姓名时故意将名字移 动,引发学生质疑) 教师提问:请玩“猜拳”游
8、戏的学生也将自己的名字贴到数学圈里。 可能的生成:1.两次都玩的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分别贴在两个圈里。2.两次都玩的 学生将自己的两个名字都贴在公共部分。3.两次都玩的学生只将自己的一个名字 贴在公共部分。 因势利导:如果出现第 1、2 种情况,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计数,引发质疑(再 次揭示-1 的含义) 。 思维挑战:如果这两个名字都必须贴到黑板上,怎么办? 期待生成:学生将两个名字重合贴到一起。 课件演示重复现象。 四、问题解决,运用新知四、问题解决,运用新知 1、下面是三(6)班参加合唱,轮滑活动的学生名单。 合唱队籍子修张倩羽王誉霖常纳言张思恬孙辰宇张子琳 轮滑队张思恬张珊宁董润田李博翔王誉霖 (1)既参加合唱队又参加轮滑队有()人。 (2)两项都参加的一共有()人。 (设计意图:改变例题,从学生身边提取数学素材,现场取材,课前调查统计该 班参加轮滑队和合唱队的孩子的名字,统计表课件。鼓励学生寻找表格中的数学 信息, 并提出问题。 练习题各有侧重, 围绕着集合思想的感悟, 理解和运用进行。 ) 2 参加书法比赛的有个同学 参加朗诵比赛的有个同学 参加这两项校本的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可能有几种情况) 四、归纳总结 我提问学生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对 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概括。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