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7 7 课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了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 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分裂到统一,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 江堰工程。 (二二)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春秋战国时期的疆域图,培养学生历史地图获取信 息的能力,形象生动地了解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分裂到统一;通过创设 历史情境与角色
2、扮演,学生了解对商鞅变法各项措施对战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具 有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 (三(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学习,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 的精神,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与社会进步;通过了解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 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三、三、重难点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商鞅变法的作用与历史影响 四、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展示立木取信的图片, 教师讲述立木取信的故事, 提出: 商鞅为什么要变法, 为什么就旧贵族反对变法,变法取得什么成果,商鞅人生最终的结局有事如何? 通过立木取信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3、,同时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二)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1.战国七雄战国七雄 对比春秋初期疆域与战国初期疆域图, 问两幅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通过对 比地图不同,引导学生读图总结出其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从历史地图获取信息 的能力。 展示战国七雄图,请学生找出战国七雄的具体位置,并提出口诀帮助学生记 忆。 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问:同学们,你知道下列战国成语、典故? 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进一步引出战国时期比较著名的战役 教师点出这只是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缩影,进而提问:频繁的战争对战国社 会产生什么影响?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这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灾难,同时,通过战 争,统一趋势不
4、断加强,各民族交流不断增多。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 渐趋向统一。 政治格局从春秋的“诸侯并立”到战国后期的“七雄” ,再到“一雄” 2.商鞅变法商鞅变法 教师问:最后统一天下的诸侯国是哪个国家?为什么? 学生答:秦国,商鞅变法。 学生快速在课本 P33 页寻找出基本知识点:背景、目的、时间、支持者。 图示商鞅与守旧大臣的辩论,创设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历史情境。 结合历史背景,通过对辩论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治理国家不应因循 守旧,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革。 学生自主阅读商鞅变法的内容,并思考变法内容中有哪些措施不理解的? 学生向老师提出不理解部分,注重生成性问题,老师及时进行解答。 创设
5、历史情境,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变法前农民、地主、国君的烦 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的哪几条措施可以解决农民、地主、国君的烦恼?学生进 行自主思考,并展示成果。 邀请学生再次表演,展示商鞅变法后农民、地主、国君的状态,展示变法的 作用。 通过在形象生动的历史情境解决问题,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影响有更深 层次的思考。 教师展示商鞅变法措施的具体内容,对商鞅变法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从 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把握。学生理解: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最强盛 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叙述变法后的结局,问: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 止,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并
6、回答,使学生理解:变法改革必然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要 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 肯定。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秦国强大不仅是因为商鞅变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注重修建水利工程, 其中比较重要的便是都江堰。 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本,找出都江堰修建的修建时间、主持者、功能。 播放视频,学生通过视频了解都江堰发挥相关功能的科学原理。 图示都江堰工程结构图,通过对都江堰修建前后成都平原的变化,学生了解 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作用。 4.课堂小结课堂小结(略) 5.课堂练习课堂练习(略) 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之中语言还不够精炼,上课节奏应该更紧凑,并注意把握好上课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