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科 第八章 感染性疾病 蒋敏 第一节第一节 发疹性疾病发疹性疾病 ?由病毒所致儿科常见的呼吸道发疹性传染病有以下几种:麻疹、风疹、幼儿急疹和水痘。而猩红热是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发疹性传染病。这些疾病的传染原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有一定的潜伏期,开始发病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 ?出疹与发热的关系:“水仙花,莫悲伤”。 一.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结合膜炎、流泪羞明、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为其特征。 病因及流行病学:病因及流行病学: ? 现代医学认为,麻疹是
2、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春冬季节多见,易感儿为 68个月以后的婴幼儿。 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在潜伏期末 23天至出疹后5天(如并发肺炎,则延至出疹后 10天)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衣物等间接传播。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普遍应用,其发病率已大为降低,但少数地区由于预防工作不够健全,仍有局部流行。 病理病理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含核糖核酸 (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当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后,约第2日进入附近淋巴结,同时少量病毒入血,通过第一次病毒血症到达肝、脾及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中,大量增殖后,再入血循环,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同时破坏受侵袭的细胞,出现临
3、床表现。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1.前驱期:出疹前24小时可有轻微发热、不适、食欲差。有时发热与皮疹同时出现,也可不伴发热。 ?2前驱期: 一般为34 日。特点: ?低-中度发热,体温无一定热型; ?上呼吸道及眼部炎症引起眼睑水肿、眼泪增多及畏光等; ?麻疹粘膜斑(又称Koplik斑),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位于颊内侧粘膜,白色斑点直径 0.51mm,有时有红晕环绕,可累及整个粘膜及唇部粘膜,在皮疹出现后逐渐消失; ?偶见皮疹、红斑。 ?3出疹期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出疹顺序: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颈部-额面-躯干-四肢(包括手足心)。为充血性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病情严重者皮疹常
4、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皮疹发作时发热、全身不适及各种炎性症状也达极点。 ?4恢复期 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顺序相同。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 5重症麻疹 发热高达40,皮疹不易出透或突然隐疹,中毒症状重,易发生并发症,可出现循环衰竭、心功能不全及休克。 并发症并发症 ?1肺炎 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麻疹的主要死因(90%)。 ?2. 喉炎 ? 3心肌炎 ? 4神经系统 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 4应警惕潜伏的肺结核病。 ? 5其他 格林-巴利综合征、偏瘫、血栓静脉炎、急性肾炎、营养不良与维生素 A缺乏症。 实验室检查:
5、实验室检查: ? 1.鼻咽分泌物涂片 早期(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涂片镜检找多核巨细胞有诊断价值。 2.病毒分离:发热期取病人血、尿或鼻咽分泌物,可检出麻疹病毒。 3.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4.病毒抗原检查:免疫荧光法检查患儿鼻咽分泌物中脱落细胞,可以发现麻疹病毒抗原。 5.抗体检测: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试验,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治疗治疗 一、对症处理 1.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也可服用小量退热剂,切忌退热过猛引起虚脱,加重病情。 2.咳嗽剧烈时给镇咳祛痰剂。 3.烦躁不安时可用苯巴比妥类药物。 4.经口入量不足时应
6、静脉输液,但应注意输入量及速度,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二、并发症治疗 1.肺炎:如为继发细菌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 2.喉炎:除选用合理抗生素外,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声门下水肿,常用泼尼松每日1mg/kg口服,重者用地塞米松每日0.2mg/kg静点。个别严重呼吸道梗阻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疗效及预后:疗效及预后: ? 治愈:症状消失,皮疹消退,体温正常3天以上,血象恢复正常。有并发症者应待并发症基本治愈,方可出院,出院后须随访复查。 麻疹属自限性疾病,治疗重点为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 预防:预防: ?预防的关键措施是对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提高免疫力。 ? 1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早期隔
7、离 ,一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 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 l0天。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检疫观察接触麻疹的易感者检疫观察 3周周。 ? 2切断传播途径。 ?3. 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注射,预防效果90。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46岁再次接种。 ?4. 被动免疫 接触麻疹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球蛋白,可预防麻疹;剂量不足或接触麻疹5-9日使用,仅可减轻症状。 二、风疹二、风疹 ?风疹是儿童常见的较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低热、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合并症少见。孕妇在孕早期感染风疹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致各种先天缺陷,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
8、 (一)病因 风疹病毒属披盖病毒科。病原体通过飞沫传播。 ?(二)临床表现 ? 1潜伏期 l421天不等。 ? 2前驱期 低热、呼吸道卡他症状,腹泻、呕吐较少见。约半天至两天。 ? 3出疹期 发热后半天至1天出疹。出疹顺序:面部-躯干-四肢,为多形性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出现,一般历时 3天,出疹后脱皮极少。典型临床表现还有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 1月左右。 ?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指母亲感染风疹后病毒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溶解、胎盘绒毛炎等引起胎儿损伤,造成永久性器官畸形和组织损伤,如各种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视觉及听觉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亦可是
9、完全正常新生儿。迟发症状可在生后2月至20年内发生。 (三)治疗 无特殊治疗,仅给对症及支持治疗。 (四)预防 隔离期:出疹后5天。易感者应进行被动或主动免疫。 三、幼儿急疹三、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疹性疾病,特征是发热35天,热退后全身出疹,并一天内出齐,很快消退。 ? (一)病因 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多见于618个月小儿,春秋两季多见。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大致814日,平均l0日。起病急,体温突然升高达3941,持续约35天,一般情况良好。热退912小时出现皮疹,皮疹呈红色斑疹或斑丘疹,散布在躯干、颈部及上肢,皮疹间有正常皮肤,一天内出齐,一般在23天内消失,
10、无色素沉着及脱屑。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亦可肿大。 ? (三)治疗 无特殊治疗。对症处理。 ? (四)预防 预后良好,注意隔离患儿。 四、 水痘 ?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是由水痘-带状疮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原发感染为水痘,潜伏再发则表现为带状庖疹。水痘的临床特征是全身症状轻微和分批出现的皮肤粘膜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并存。 【病因】【病因】 ? 水痘滞状疮疹病毒属。疤疹病毒亚科,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在外界抵抗力弱,不耐热、不耐酸、对乙醚敏感,在痂皮中不能存活。 ? 水痘病毒经上呼吸道侵入机体,在呼吸道粘膜细胞中复制,而后进入血流,到达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
11、内再次增殖后释放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而发病。水痘的皮疹分批出现与病毒间歇性播散有关。水痘的皮损为表皮棘细胞气球样变性、肿胀,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形成,临近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继而有组织液渗出形成单房性水泡。泡液内含大量病毒。由于病变浅表,愈后不留疤痕。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 水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及疱疹液中,经飞沫 和直接接触传播。出疹前l日至疮疹全部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且传染性很强。易感儿(一般为16岁)接触后90发病。感染水痘后多可获得持久免疫,一但可以发生带状病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高。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潜伏期141
12、6日,有时达3周。 ? 1前驱期 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年长儿可有低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本期持续l2天。(发热1天后出现皮疹) ? 2出疹期 皮疹以红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痂顺序演变。疮疹椭圆形,35mm大小,周围有红晕,无脐眼,经24小时,水疱内容物变混浊,壁薄易破,常伴痛痒,愈后多不留疤痕。皮疹连续分批出现,每批历时l6日,同一时间可见不同性状的皮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首发于躯干,后至脸、肩、四肢。部分患儿疱疹亦可发生于口腔、咽喉、结膜和阴道粘膜,破溃后形成溃疡。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一般 10日左右自愈。少数不典型病例表现为播散型水痘,新生儿水痘,病
13、死率高。先天性水痘能引起胎儿畸形。水痘患儿可继发皮肤细菌感染、继发性肺炎、水痘脑炎一般于出疹后1周左右发生。水痘应注意与天花、丘疹样荨麻疹鉴别。 ? 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正常或偶有轻度增高,疱疹刮片可发现多核巨细胞及核内包涵体,或做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检查。也可使用PCR技术检测病毒抗原。 ?并发症 : 皮肤感染最常见,其次为血小板减少,水痘肺炎,心肌炎及脑炎等。 【治疗】【治疗】 ? 主要是对症治疗,对免疫功能受损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应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以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预防】【预防】 ? 对使用大剂量激素、免疫功能受损和恶性病患者,在接触水症72小时内可给予水
14、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ZIG)125625U/kg肌注,可以起到预防作用。易感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水痘者亦应给予VZIG被动免疫;如患水痘。则终止妊娠是最佳选择,母亲在分娩前5天或后2天内患本病的新生儿,亦推荐使用 VZIG。 ? 水痘减毒活疫苗已在国外开始使用,副作用少,接融水痘后立即给予即可预防发病,即使患病亦极轻微,故凡使用激素或恶性病患儿在接触水痘后均应予以注射。 ?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托幼机构中已经接触的易患者应检疫3周。 五、猩红热五、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族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有发热、咽炎
15、、草莓舌、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 ? (一)病因 A族乙型链球菌是对人类的主要致病菌株,有较强的侵袭力,能产生致热性外毒素(pyrogenic exotoxm ;又称红疹毒素,erythrogenic toxin),是本病的致病菌。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传染原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引起“外科型”猩红热。 ?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外科型12天。 ? 1普通型 典型病例可分以下3期: ? (1)前驱期:起病急,发热,体温3840之间,中毒症状重。咽炎、扁桃体炎。软腭处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或红疹。病初舌被白苔,以后白苔脱落,舌面
16、光滑鲜红,舌乳头红肿突起,称为草莓舌草莓舌。颈及颌下淋巴结常肿大并有压痛。 ?(2)出疹期:起病l248小时内出疹小时内出疹,皮疹最先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通常24小时内布满全身。其特点为全身皮肤在弥漫性充血发红的基础上,广泛存在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压之暂呈苍白,触之似砂纸感。面部潮红,不见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口周苍白圈。皮疹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易受摩擦部位更密集,可有皮下出血点形成紫红色线条,称帕氏(Pastia) 线。 ?(3)恢复期:一般情况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疹退l周后开始脱皮,先从面颈部糠屑样脱皮糠屑样脱皮,渐及躯干、四肢,手足可呈大片状脱皮
17、。脱皮程度与时间、随皮疹轻重而异,脱皮期长达26周,偶可8周,无色素沉着遗留。少数患儿病后l5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三)治疗 ? 1一般疗法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供给充分水分和营养,防止继发感染。 ? 2抗菌疗法 首选青霉素,每日3万5万Ukg,分2次肌注,共7l0天。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红霉素或第1代头孢菌素治疗。 ?(四)预防 隔离患者至痊愈及咽拭子培养阴性。对曾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口服复方新诺明(SMZ+TMP)35天,也可肌注l次长效青霉素60120万U。 六、百日咳六、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咳及阵咳终末出现的
18、鸡鸣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幼婴易发生窒息、死亡。从广泛施行百日咳疫苗接种以来,其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病因】【病因】 ? 百日咳搏代杆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需氧,无鞭毛及芽胞;该菌须在含有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故又称之为百日咳嗜血杆菌,简称百日咳杆菌。百日咳杆菌在外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弱,在干燥尘埃中仅生存3日,日光照射下1小时;经加热56、10分钟即可杀灭。本菌易变异,初次分离为相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毒力强;经多次传代后可逐渐变为、相变异菌,毒力逐渐减弱至丧失。副百日咳杆菌形态与百日咳杆菌极为相似,亦可引起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类似轻型百日咳病,与百日咳杆菌无交叉免疫。 【流行病学】【流行
19、病学】 本病传染性很强,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可为散发,或在托幼机构中暴发流行。密切接触的易感者90以上发病。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发病前l2天至病程3周内传染性最强;带菌者及不典型病人均有传染性。本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传播范围一般在患者周围 25米之内。很少通过其他媒体传播。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以婴幼儿最易感染,因本病抗体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亦可发病。预防接种和自然感染后均不能建立终身免疫;6岁前接受过被动免疫的成人,由于体内抗体逐渐消失,可成为带菌者或轻症病人。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 潜伏期平均 312天。典型患儿的病程为68周,可以分为3期,每期历时约3周左右。 ? (一)
20、卡他期 患儿出现流涕、打喷嚏、咳嗽、眼结膜充血等感冒症状,可伴有低热或中度发热;约34日后热退、卡他症状好转,但咳嗽日渐加重,进人痉咳期。 ? (二)痉咳期 阵发性痉咳为本期特征。在原有单声咳嗽基础上,演变为连续十几声或几十声咳嗽,直到咳出粘稠痰液或将胃内容物吐出为止,在咳嗽末深长吸气,发出高音调的鸡鸣样吼声,如此反复发作。痉咳时患儿两眼圆睁,面红耳赤,舌伸齿外,屈肘握拳,弯腰屈背,缩成一团,痛苦万状。咳嗽久者,因胸腔内压力增高,头、颈静脉回心血流受阻,可出现眼睑和颜面浮肿、球结膜下出血、面部瘀点或眼睑周围皮下出血、也可发生鼻出血或痰中带血,甚至发生颅内出血。由于痉咳时舌向外仲与下切齿反复磨擦
21、可出现舌系带溃疡。患儿在不咳嗽时可嬉戏如常。但奔跑、哭闹、吸人烟尘、强迫进食等因素即可诱发阵咳。痉咳期无并发症时肺部无阳性体征,但病程过久则可造成患儿疲倦,食欲减退,加上经常呕吐,故可导致营养不良。此期约持续2周或更长。 ? ?新生儿与小婴儿此期常无典型痉咳,缺乏鸡鸣样吼声,但由于其声门狭窄极易因粘稠分泌物阻塞而发生窒息、紫绀、屏气,甚至惊厥,且常于夜间发作,如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 (三)恢复期 痉咳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咳嗽减轻,其他症状亦随之好转,疾病逐渐痊愈,但在此时如遇上呼吸道感染或受冷空气、烟尘等刺激可再次出现痉咳期表现,不过强度减弱,持续时间缩短。 【治疗】【治疗】 (一)一般
22、治疗 按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对于小婴儿应加强夜间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一定湿度;少食多餐,频繁呕吐者注意营养的补充。避免诱发痉咳的因素。 ? (二)抗菌治疗 首选红霉素,每日50mgkg,分次口服或静滴,疗程14天,早期应用效果显著。不能耐受红霉素者可用氨苄青霉素每日 100mgkg口服或静注;亦可选用一二代头孢菌素。 ? (三)对症治疗 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服用氯化氨、吐根糖浆或用糜蛋白酶与5碳酸氢钠混合液雾化吸人。适当使用苯巴比妥或安定等镇静药。沙丁胺醇(舒喘灵)每日0.30.5mg/kg ,分34次口服;或维生素K1肌注可减轻痉咳。病情严重的小婴儿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痉咳症状,
23、缩短病程。 ? (四)并发症治疗 针对不同的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治疗。 ? 【预防】【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儿34周。密切接触者观察21天。 ? (二)保护易感人群 自动免疫:按时接种三联疫苗(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为我国计划免疫之一。药物预防:与病人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应给予红霉素,每日50mgkg,分次口服,连续 1014天。 七、流行性腮腺炎七、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有时其他唾液腺亦可累及。脑膜脑炎、睾丸炎为常见合并症,偶也可无腮腺肿大。 【病因】【病因】 ?
24、 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病毒呈球形,直径为loo200nm。包膜上有神经氨酸酶、血凝素及具有细胞融合作用的F蛋白。该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因与副流感病毒有共同抗原,故有轻度交叉反应。从患儿唾液、脑脊液、血、尿、脑和其组织中均可分离出病毒,在猴肾、人羊膜和Hela细胞中均可增殖。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 本病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四季都可流行,以晚冬、早春多见。目前国内尚未开展预防接种,所以每年的发病率很高,以年长儿和青少年发病者为多,两岁以内婴幼儿少见。通常潜伏期为1222天。在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后9天从唾液腺中可分离出病毒,其传染期则约自阻腺肿大前24小
25、时至消肿后3天。约2040腮腺炎患者无腮腺肿大,这种亚临床型的存在,造成诊断、预防和隔离方面的困难。 ? 孕妇的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使婴儿在生后68月不患病;母亲在分娩前1周如患腮腺炎,其婴儿在出生时可有明显腮腺炎症状,或在新生儿期发病。感染本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 本病前驱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痛等。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或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甚或仅有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
26、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红肿。同侧咽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腮腺肿大时体温仍高,多为中度发热,持续57天后消退。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 【治疗】【治疗】 ?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抗病毒药物无效,主要为对症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饮食须根据病人咀嚼能力决定,不给酸性食品。严重头痛和并发睾丸炎者,可给解热止痛药、睾丸局部冰敷并用睾丸托支持。糖皮质激素疗效不肯定。严重呕吐者应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预后与预防】【预后与预防】 ? 一般预后良好,伴有脑炎
27、、肾炎、心肌炎者偶有死亡,大多为成年人。 ? (一)被动免疫 可给予腮腺炎免疫r球蛋白,效果较好。 ? (二)主动免疫 儿童可在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减毒腮腺炎活疫苗或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99可产生抗体,少数在接种后710天发生腮腺炎。除皮下接种外还可采用气雾喷鼻法。有报道在使用三联疫苗后,出现接种后脑膜脑炎,故此疫苗的推广仍需慎重。 ? (三)隔离 患儿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 第二节第二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突发高热、病情严重,迅速恶化并出现惊厥、昏迷和休克。本型多见于27岁儿童,病死率
28、高,必须积极抢救。 ?一、病因 ?病原为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简称痢疾杆菌,根据其抗原构造的不同,痢疾杆菌分为四个血清群:A群,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e,12血清型);B群,福氏志贺菌(Sflexneri,6血清型);C群,鲍氏志贺菌(Sboydii,l8血清型);D群,宋内志贺菌(Ssonnei,l血清型)。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多见。 ?二、发病机制 ? (一)个体反应性 本病多见于营养情况较好、体格健壮的27岁小儿,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患儿特异性体质有关。 ?(二)细菌毒素作用 痢疾杆菌进入结肠结肠后,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痢疾杆菌裂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进入血循环,使
29、微血管痉挛,导致缺血、缺氧,甚至 DIC,还可有肾上腺出血或萎缩。全身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休克;脑部微循环障碍而造成临床脑病表现。中毒性痢疾的上述表现在脑组织中最为显著,可发生脑水肿甚至脑疝,是中毒性痢疾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 (一)潜伏期 多数为l2天,短者数小时。 ? (二)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发展快,高热可40,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与腹泻;也有在发热、脓血便23天后始发展为中毒型。 ?(三)类型 临床上按主要表现分为三型: ?休克型: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发绀,四肢发凉,心音低弱,血压下降,心动过速,重者有吐咖啡样物或其他出血现
30、象; ?脑型: 即呼吸衰竭型:表现为血压偏高,反复呕吐,剧烈头痛,病理反射亢进,继之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匀、暂停、双吸气、叹息样呼吸、下颌运动等,瞳孔忽大忽小,两侧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混合型:少数病例可兼有以上两型症状。 ?四、实验室检查 ?1. 大便常规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现脓血粘液便,镜检有成堆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 ?2. 大便培养 可分离出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3. 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可增高至10-20109/l,中性粒细胞为主。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2-7岁健壮儿童,夏秋季节突起高热,伴反复惊厥、脑病和/或休克者,应考虑本病。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夏秋季节
31、,遇到小儿急性高热,而一时找不到原因,就应考虑到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可能; ?家庭中或密切接触者中有菌痢患者,更应警惕; ?发病初期有高热和神经症状,尚未排便,可用普通凉开水或冷盐水灌肠,取其排泄物的沉淀物作显微镜检,若见有大量脓细胞或红细胞可初步确诊,有时需要多次复查大便常规才能确定。 ?鉴别: ?(一)高热惊厥 多见于6个月5岁小儿,常在上感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抽搐时间短,止惊后一般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的其他症状,一次病程中仅发生l2次惊厥,既往多有高热惊厥史,粪便检查正常。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79月份发生),其高热、惊厥、意识障碍与本病相似,脑膜刺激征可阳性,脑
32、脊液检查多有改变。但粪便检查正常,昏迷多在2-3天后发生,多不出现循环衰竭。 ?(三)肠炎、结肠炎 由其他细菌如致病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葡萄球菌、嗜盐菌等感染所致肠炎亦多见于婴、幼儿阶段,夏秋季发病率高,都是以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大便亦可为脓血便,中毒症状严重时亦会发生休克。除依据其临床特征鉴别外,主要依据致病菌培养结果确诊。 ?五、治疗 ?(一)防治循环衰竭 ?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调整血管舒缩功能,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微循环,常用的药物有东茛菪碱、酚妥拉明、多巴胺和阿拉明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应早期、大剂量、短程应用; ?纳洛酮能有效地提高血压和心肌收缩力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 (二)抗菌治疗 为了迅速控制感染,应选用强有力的广谱抗菌药物: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头孢三嗪)等药物。 ? (三)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首选20甘露醇,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严重病例可短期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推注。如有早期呼吸衰竭表现者应及早使用呼吸机。 ?(四)降温止惊 可综合使用物理、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惊厥不止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安定);或水合氯醛溶液灌肠;或肌注苯巴比妥钠。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