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杭 州 师 范 大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入 学 考 试 命题 纸杭 州 师 范 大 学 2012 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考试科目代码: 836 考试科目名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说明:1、命题时请按有关说明填写清楚、完整; 2、命题时试题不得超过周围边框; 3、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一、概念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语文课程2语文教材3三维目标4学习方式5语文素养二、简要回答(每题10分,共30分)1你对语文课程性质有怎样的认识?2语文教学设计有什么要求?3朗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三、问题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为什么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
2、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2为什么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四、案例评析(共60分)运用你掌握的语文教学理论,对初中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进行全面评析。字数不少于1200字。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含义,理解课文大意。2.能有感情的诵读课文。3.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教学法。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优美画面、音乐促进重难点的突破。(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逆境中旷达的心态和淡泊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赏析文中写月佳句,学习其写法。难点:体会作者
3、“闲人”之意,进而体会作者逆境中旷达的心态和淡泊的人生态度。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手段 朗读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板块式教学法。五、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伴着幽幽古筝音乐平湖秋月,教师深情叙述: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月”主题诗句背诵比赛,教师顺势导入新课。(二)吟读 1.学生齐读,正音;2.教师教吟读方法并示范;3.全班学生吟读;4.教师点评;5.一生再读。(三)译读 1.同桌合作解决预习中的疑难,译读文章;2.查重点字词掌握的同时与朗读指导相结合,实
4、现以读促思;3.学生展示译读成果,教师在点评纠错中适时教译读方法;4.板书梳理文意。(四)赏读1.教赏读方法。2.师生赏析写景句。自主思考、同桌探究、交流发言;教师总结:巧用比喻、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相生。3.读出轻重。请学生朗读此句,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对文句朗读做出不同的轻重处理。(五)悟读1. 紧扣文本,寻闲情(1)清闲之人。因被贬入夜无公文可阅,于是早早“解衣欲睡”。(2)失意之人。因被贬门可罗雀,繁华不在,无有人共乐,“念无与乐者”。只有寻同是被贬之人,“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雅趣之人。深秋寒冷的夜晚“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看见美丽的月色,马上就“
5、欣然起行”,与怀明“相与步于中庭”。(4)旷达之人。虽被贬,遭坎坷,他看到的月却是那么美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以读促思,诵闲情把对自己对“闲人”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例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清闲之人如吾两者耳。(把失意、雅趣、旷达套进去。)(六)结语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在“一文五读”中,我们和作者相遇、与作者同行、赏作者笔法、悟作者情思、对作者说话,和作者一起领会、体味他的内心及生活。我们认识到一个不为宦海沉浮而自暴自弃,不为人生境遇而怨天尤人的苏轼。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仰之情,用上这节课掌握的朗读方法,读出节奏、轻重、缓急、高低、情感,齐声诵读他的千古名篇记承天寺夜游,结束此课。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2.与小石潭记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找两篇文章相似点和不同点。3.课后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苏轼同时代作品:前赤壁赋、记游定慧院、月夜与游客饮杏花下。 2012 年 考试科目代码 836 考试科目名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本考试科目共 3页,第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