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素材: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式浪漫天高地迥,万物欣然,节气踏着华夏五千年的足迹而来。它载着我们趟过惊蛰的虫鸣,浴过小满的麦香,触摸寒露的微凉,然后在冬至的夜里,点燃一盏岁月的灯,畅享一场来日的梦。岁月短暂,经历二十四节气,就已看过浮生万物,阅过山河无数,感受过春风的暖,冬雪的凉,还有秋日圆月下的相思与夏夜清澈的梦想。让我们一同感受穿越千载的人类智慧吧!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东方人智慧的结晶,但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不是十二节气?一 节气的由来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它是根据太阳运行位置来划定的。古人将太阳运行的轨道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
2、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萌发期正是周朝,人们在划分时序时自然会用上十二这个数。在古人眼里,二十四个节气是有严格区别的,性质不同。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二十四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十二个节气、十二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最早出现的节气。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冬至”概念,不过那时人们叫冬至为“至日”“日南”“南日”等,这些词语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均已发现。“冬至”出现最早可能因为古人对这个日子太敏感,太在意冬至以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再过一
3、段时间的严寒,天气就渐渐转暖。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科学文献之一的夏小正称:“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大概意思是,冬至这天是太阳最短的一天,阳气开始增长,生物萌动。二十四个节气在农事和生活中的地位并不一样,其可分为五类:这些节气中,古人最看重的是俗话说的“四时八节”。“四时”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八节”就是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8个节气,8节之间大概相隔46天 。古人最看重的8个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示意图二、二十四节气的浪漫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的口诀总会在我们口中蹦出。节气的内涵丰富得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从古老的节
4、气中,我们会发现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日月盈亏,有风花雪月,有山河岁月,有宗族风俗,亦有人生智慧!二十四节气立春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为岁首,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也。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一过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由此开始。中国古代一些著作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立春时的节令活动有迎春、糊春牛、打春牛、咬春、踏春、立春祭等。立春到了,人的心思也活了。李清照有“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的词句,春意如此撩人,难免撩拨情思。而元末学者陶宗仪笔下的立春,不仅有柳眼梅腮的诗意,里面还蕴藏着诸
5、多的风俗,就是一幅江南人家迎春的市井图!雨水东风解冻散而为雨雨水,是春的开始,春雨至,万物生。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润泽万物。此时大地回暖,天地间一派开春气象。如果说立春是春天的“序曲”,那么雨水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人们会明显感到春回大地,田野一片生机,农民们快要闹春耕了。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从此,大地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红楼梦中,也记录了关于雨水节气的细节。一是雪水烹茶,妙玉拿出珍藏了五年的玄墓蟠香寺中梅花上的雪水,招待黛玉吃“体己茶”,还有一个就是宝钗服用的冷香丸。这冷香丸,是采摘白牡丹花、白荷
6、花、白芙蓉花、白梅花的花蕊,研磨;用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加蜂蜜、白糖等,调和成龙眼大的丸子,放在旧瓷坛内,埋在梨花树根底下炮制成的,用来治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雨露霜雪节气的水,水质清纯,易于药效发挥。冷香丸从采集、制作、保藏到服用方法,就像宝钗说的那样,“真真把人琐碎死”。天一生水,水润万物,春天里,万物萌生,种子破土,树木长叶,都需要雨水节气的滋润。惊蛰春雷乍动,万物惊喜惊蛰作为仲春时节的开始,最早为“启蛰”。汉朝时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为惊蛰。“蛰”意为蛰伏,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的虫蛇,惊醒了沉睡的大地。万物从迷蒙混沌中醒来,一切
7、豁然开朗。古人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桃花感受到春的气息,开始开放;二候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发出愉快的鸣叫声;三候鹰化为鸠斑鸠、燕子等鸟类现身林间。宋代词人范成大的词中,时届惊蛰,雷声隐隐,绿杨随风,浓杏拂墙,燕支重色,处处呈现出春日景色。春分日夜平分春意正浓古时春分又称为“日中”“仲春之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到了这一天,春天被分为两半,几乎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故而被称为“春分”。此时,辽阔大地,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春分中的三候:一到春分,花事就繁盛起来,是踏春的好时候。春分时的花是那
8、么多,仿佛一夜之间,天地就浪漫一片。你简直分不清哪一种先开,哪一种后开。一千多年前,济公的祖上左龙武将军李遵勖就在词中写道:“如春梦、觉时节。大家同约探春行,问甚花先发。”是呀,探春就探春好了,干嘛问哪些花先开,哪些花后放呢?春分一到,连武夫的心也变得温柔浪漫。五代十国时的乱世枭雄吴越王钱镠,为回家省亲的王妃写下千古最美的情书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清明仲暮之交,踏青而至“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它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二十四节气的旅途中,有一场又一场的雨,唯有清明的细雨,最是令人
9、断魂。南宋吴文英怀念离去姬人的风入松,有“听风听雨过清明”句。一到细雨纷飞的清明,难免生出“生死两茫茫”的伤感。那些故去的亲人,总是出现在清明的思念中,于是花团锦簇的春日,不免染上悲伤的调子。清明时节是应该落些雨的,淅淅沥沥,断断续续,它提醒健在的人,记住离去的人。如果说春色还会让人忧伤,大约也只有清明时节了。“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些最深切的怀念,说出口的只有一二,而十之八九,是深藏于心的。一些至亲至爱的人,与我们隔着天上人间的距离,隔着今世与来生。谷雨雨生百谷万物逢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谷雨故此得名。谷雨最
10、主要的特点是春雨绵绵,有利于谷物生长。谷雨,是雨生百谷的幸福,也是春天的一场落幕。在一片清淡朦胧的春雨中,我们走向暮春,走向新的开始。鸟儿一到谷雨,就活泼多了,一天到晚唱个不停,一派花繁鸟喧的景致。张潮幽梦影中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谷雨的鸟鸣,最是动人,鸟在树间,在花下,在林中,你也许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但耳边都是它们婉转悠长的清啼。“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谷雨时节,江南正是这般好光景。立夏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立夏,四月节。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春天播
11、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迎来夏天的枝繁叶茂。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立夏时节,古代帝王要举行迎夏仪式。参加该仪式的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连马匹、车旗都是朱红色,表达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民间有立夏称体重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这天,人们在村口竖起一杆大秤,秤钩上挂一筐。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中男女老少都要轮流过秤。负责称重的人一边称重,一边讲一些吉利话,以示祝福。小满万物充盈麦穗渐满小满,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大忙的序幕由此拉开,农民进入异常
12、繁忙的季节。在诗人笔下,小满这个节气,总是跟麦子、稻秧连在一起的。一边是麦子金黄一片,一边是稻秧碧绿一片,成熟与成长,都在一个节气里。南宋戴复古在诗中道:“一声催得大麦黄,一声唤得新秧绿。”南宋的另一家乡诗人葛绍体则道:“麦浪涨新绿,花风吹旧香。”麦浪翻滚、稻秧新绿的季节,是美好的。都说以梦为马的诗人海子喜欢麦子,他在五月的麦地,梦想众兄弟背诵各自的诗歌,“在麦地里拥抱”。其实,从古到今,有哪一位诗人不爱麦子呢?小满节气,杏黄麦熟。乡村的烈日下,农夫锋利的镰刀,在大地上嚓嚓作响。割下的麦子一字儿铺开,留下一地金灿灿的麦茬。孩子们在田野里捡着麦穗,嘴里念着绕口令拔麦歌“穿双白袜,走到田垟拔麦,拔
13、了麦,湿了袜,晒了麦,洗白袜,是袜白还是拔麦”。芒种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芒种的到来,也标志盛夏将至。“芒种”的意思是麦粒上长出了尖尖的芒刺,表示麦粒接近饱满,有待成熟,预示丰收。芒种是一曲质朴的民谣。芒种中的“芒”,总让我想到田野里那些金黄的、带芒的农作物。芒种指的是有芒之谷可稼种在黄河流域,进入芒种节气,是农夫们收割的时节,所以芒种便成了忙种。北方有谚语:“芒种芒种,忙收忙种。”节气的起名,蕴含着农耕时代的文化密码。时至芒种,南方地区麦收季节已经过去,是稍稍可以歇一口气了。在文人眼里,芒种是个意味深长的节气,难怪诗人喜欢用芒种为诗名,有一本文学刊物就叫芒种。芒种是一阕诗意的小令。五月芒种日,亦
14、是祭饯花神的日子。芒种一过,便是夏至,众花皆谢,花神便要退位,人世间便要为她饯行。南朝梁代崔灵思三礼义宗就提到芒种节举行祭钱花神之会。夏至星繁昼热夏意浓情夏至,它代表了一种极致,标志着盛夏季节的开始。谚语云: “夏至不热,五谷不结。”炎热虽似煎熬,实则为馈赠。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过夏至节了,而彼时,中秋节、重阳节还没有出现。五代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把夏至日称为“朝节”。是日,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到了宋代,一到夏至,官员放假三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民间也要歇夏,不得曝晒布匹、染布、烧炭。有宋一代,真是极富风雅情趣的年代。立春时,皇帝向百官赐春幡,夏至节,百官放假三日。我们的古人,比我
15、们活得更诗意,比我们更贴近大地,更接近星空。所谓诗意的生活,并非遥不可及,无非多一点闲情,少一点功利。小暑炽热骄阳 盛夏炎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小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节气气温较高、雨水丰富、日照充足,水稻、棉花等作物处于旺盛的生长阶段。因此有谚语说“小暑连大暑,除草防涝莫踌躇”。小暑有三候: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来到,大地被骄阳炙烤着,风中带着热气。大自然的景致依然奇妙无穷,绿树浓荫,荷花娉婷,群鱼戏水,时雨如注。小暑的民俗有晒书画、衣服,尝新米等。大暑热浪滚滚夏意最浓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小暑后十五日为大暑,小大者
16、,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比起今人消夏的千篇一律,古人的消夏,不仅花样百出,且很有格调。有讲究心静自然凉的,比如南宋时家乡的浪荡诗人戴复古就道:“面对一池荷,四旁杨柳坡。树阴遮日少,屋敞受风多。疑是清凉国,暂为安乐窝。人人争避暑,老子自婆娑。”荷池四周植满杨柳,门一开,凉爽的穿堂风就进来了,诗人把这里当成安乐窝,颇为自得:你们忙着去避暑,老子逍遥自在得很。而潇洒了一辈子的东坡居士有鹧鸪天一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空山新雨,带来阵阵凉意,
17、此时的林、山、竹、墙、蝉、草、鸟、荷,皆有情趣,杖藜行歌,看斜阳西落,倦乌归飞,心中自有凉意。立秋凉风渐至,一叶知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暑去凉来,立秋三候为:一候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二候白露降清晨时分的植物枝叶上,常常会挂满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立秋的习俗有晒秋、贴秋膘、啃秋等。“秋,今日来了。芙蓉开了,寒蝉叫了,太阳赫然散发着热力,秋思已经弥漫天地了。”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写立秋,是用他惯有的温柔和恍惚的笔调,微微的凉意从文字中沁出,像洇出墨迹的宣纸,时光在笔墨中倏忽飞逝。在江南,立秋日依然燥热,说是秋带来的,只是字面上的
18、凉意。要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天,还得等上月余,一直要到白露节气,才能感受实至名归的凉爽。处暑四时俱喜最好秋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节气的来到,意味着炎热的暑天已经成为过去,凉爽的秋天正向我们招手。处暑有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时分,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把捕获到的猎物摆放在窝前,就像祭祀一样隆重。落叶飘零,满目萧瑟,天地万物渐渐沉寂。黍、稷、稻、果类等多种农作物日趋成熟。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是一个富有诗意而又灵动的节气。此时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水汽遇冷凝成水珠,洒落在花草树木之上,在晨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洁白无瑕,莹润似
19、珍珠,惹人喜爱,故名“白露”。立秋、处暑,都是秋的节气,可只有到了白露,江南的秋,才显露出秋的样子,好像一个女子,非得有了爱情的滋润,才会一点一点地褪去少女的青涩,把女人味显露出来。陆游有两句诗:“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说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但自己最喜欢的还是新秋时节。时令一到白露,一切变得明媚清朗,有时会觉得自己不经意间,跌入了一个明快的境地。一年中,最神清气爽的时候,就是白露节气,在秋风中行走,脚步不再是苦夏时的滞重,而变得轻盈,有时,步伐轻快得像跳踢踏舞。天高。云淡。山远。树静。水瘦。草浅。秋色明净的一面,一点点显露,好似老旧的木门被推开后咿呀的声响,又好似樟木箱子打开时扑面
20、而来的味儿。秋的色彩是那么的分明,白是白,蓝是蓝,红是红,黄是黄,像浆洗得干干净净的棉布,让人舒爽而放松。秋分昼夜等长秋意渐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是继昼夜在春分之后又一次平分的节气。“秋分”过后,昼短夜长、凉意日浓。秋分是个美好的节气。秋分时节,可以泡桂花茶、做桂花糕、酿桂花酒,可以采菊东篱、遍插茱萸。秋分是丰沛的,处处呈现金子般的光泽,让人的内心有果实般的充盈与饱满。“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宋人谢逸写秋分的这首词,干净通透得很。金气秋分,江南之地,月正圆,蟹正肥,桂正香,菊正黄,是“开坛桂花酒,尝一口蟹香”的时候。一座座江南小城,从早到晚都被桂
21、花的香气包围着,让呼吸都带着甜香的味道。寒露天气渐寒,袅袅凉风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时,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二候雀入水为蛤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三候菊有黄华:“寒露百花凋”,但菊花偏偏在寒露时盛开。“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便是寒露时节的菊花之盛。寒露习俗有秋钓边、登高赏红叶、喝秋茶。霜降恍然暮秋静候冬日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千树扫作一番黄”的晚秋已隐隐可闻,万物开始从
22、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种田人是不希望这时候降霜的,“霜降不降,日日好望;霜降见霜,百姓吃糠”,农谚说得再清楚不过。“霜降”两字,好像有隐隐的兵气,还有点暮秋的肃杀之意,用深沉、凌厉、幽远、凝重形容都可以,或许还要加上忧郁、萧索等词语。唐代诗人刘长卿说:“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武元衡说:“上苑繁霜降,骚人起恨初”。那个放浪江淮,归隐结庐于西湖孤山,以梅为妻鹤为子的林和靖,与天台山高僧梵才(长吉)常有书信往来,他在给梵才的信中说:“风霜播落,园卉加芜,独坐虚斋,颇觉岑寂”。霜降一到,诗人心情也会跟着季节一同转换。立冬冬之伊始,一路向寒“立”为始,“冬”为终,立冬是属于冬季的第一个
23、节气。朔风起,万物藏,大自然将迎来新一轮枯荣。立冬,通常是一年之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时节。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入冬日补冬”,在南方,人们常吃鸡鸭鱼等滋补食物,以充盈的热量,抵御冬天的严寒;而对北方人来说,秋冬之交,交子之时吃饺子,热气腾腾,家人团坐,温馨热闹。诗意的生活,离不开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立冬时的水冷冽清澈,足以与雪水媲美,用来酿酒,是极好的。从立冬到来年开春之间所酿的酒,色如琥珀,酒味醇厚,别有风味,绍兴人把这种酒,称为冬酿。小雪天地初寒冬韵未满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立冬后“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小雪是寒冷天气的开始,降水在空中凝结成雪花。“小雪”有
24、三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小雪的习俗有腌菜、腌腊肉、打糍粑、酿米酒。大雪乃入仲冬,至此雪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一场雪,给江南带来的是梦一般的静谧世界。下雪时,又清寂,又凉薄,仿佛繁华落尽后的一片虚空,世界回归于清寂。落雪时,可以围炉夜话,可以拥被夜读,可以踏雪寻梅,可以采雪烹茶,想想都是美的。江南的冬天,雨常有,雪却少见。明知大雪节气很少落雪,但只要一到这个节气,就有关于雪的念想。好像惊蛰时就想听雷,清明就会怀人,已成自然。等待一场雪,跟等待一朵花开,等
25、待一个人来,心情是一样的不管雪来不来,有念想就有盼头。冬至黑夜最长阳春又来冬至,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冰益壮,地始坼,自此进入隆冬时节。冬至又叫“冬节”,人们在这一天祭祖,彼此贺冬。冬至时节,已是隆冬,满地衰微,树木已是骨瘦形销,“冬至不到勿讲寒”,数九寒天,始于冬至。“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古人为破解冬日孤闷,作了九九消寒图,“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画梅花一枝,共八十一瓣。自冬至日起,每天染红一瓣,染完后,春就来了。有此雅兴者,必是雅人闲人,定然也是个福人。在家过冬至,节的
26、味道浓得化不开。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着冬至夜饭,聊的是旧年的人事、物事。暖黄的灯光下,有笑声和细语,一家人平平安安地相守在一起,吃着滑软香糯的冬至圆,喝着香甜可口的甜酒酿,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尘世的幸福,不过是现时的安稳。绿野仙踪里的桃乐丝历经重重冒险,最后回到家时,她感叹道:世界上再没有地方像家一样。冬至夜,酒酿甜,擂圆香,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岁月静好,人间有味一切都恰到好处。冬至,是冬天里最温暖的个节气。小寒天气万物,一片寂寥小寒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冷气积久而寒。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寒下两点为冰,到了小寒,在江南,雪不常见,而冰常见。清晨起来,常能见到薄冰
27、,故“破冰”二字,并不陌生。小寒时节,正是三九严冬,河水结成冰块,用棒棰敲冰,便有白色炸裂开的纹路。哥窑上有种“开片”,即冰裂纹,釉色莹润,清澈如春溪浅水。名扬天下的端砚,有一种名贵的冰纹石品,砚史记述:“白晕纵横,有痕无迹,罥如蛛网,轻若藕丝,是谓冰纹。”想来侯才子被随园老人称道的书法,有种晶莹如玉的冰裂纹之美,清冷如小寒,却纯净明朗。苏轼有一方端砚,呈瓦形状,色如猪肝,中有冰裂纹,敲击有铿锵之声,苏轼极为喜欢。古人有敲冰煮茗的雅事。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道:“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取溪冰敲其精莹者煮建茗,共宾客饮之。”在寒冷的日子里,这个唐代有名的隐逸之士,敲冰煮茗,
28、以清寒之冰,煮一壶热茶,与僧人谈天说地,是冬日里的清趣。大寒雪花静落梅花绽放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小寒大寒,冻成一团”,这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这时寒潮南下频繁,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大寒时节,是比“薄寒”要寒冷得多的日子,正适合赏梅,每每看到梅花孤寂地立于寒野,总是能使人想到“情到深处人孤独”这样的句子。宋人吕本中有词:“记得旧时,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梅花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一朵梅花,寄托了中国人多少复杂的情感啊!有些人,有些事,只能怀想,不能说破,只是梅花一开,藏于心头的
29、旧人旧事,纷纷涌上心头。三、二十四节气与人文二十四个节气,在古人眼里,似乎是一场又一场天人合一的游戏,来也迎,去也送,有着深厚的情分。它是农耕时代的文化密码,农业社会靠天吃饭,自然关注节气的交替。节气教我们敬天、惜物、爱人,它引发作家对于天道人伦的思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01天道立秋 张承志向上滑动阅览那一年立秋日,是个神秘的日子。年复一年地,北京人渐渐开始从春末就恐怖地等着入伏。一天天地熬,直到今年是一刻刻地熬。长长无 尽的北京苦夏,在这一回简直到了极致。一点一点地挨着时间;无法读书,无法伏案。不仅是在白昼,夜也是潮闷难言,漆黑中的灼烤实在是太可怕了。我有时独自坐在这种黑热里,心尖有一块红
30、红的煤火,永无停止地折磨着自己。似乎又全靠着它,人才能与这巨大的黑热抗衡。久久坐着,像是对峙。天亮以后几个时辰,大地便又堕入凶狠的暴烤。有谁能尽知我们的苦夏呢?街上老外,满脸汗水。度夏的滋味,中国人是说不出的。后来愈热愈烈,我几乎绝望。再这样热下去,连我也怀疑没有天理了。可是,那一天是立秋。上午我麻木地走进太阳的暴烤。我已经不信任节气,不相信北京今年夏天还能立秋,我已经决心和这个毒日头熬到底了。那一天,家家户户的月份牌和挂历上都印着8月8 日,立秋。 可是我没有半点预感。我没有任何对于它的期待,没有想象那种享受。在久久的煎熬中,预感与灵性,以及想象,都真的萎蔫了。火一样的上午,过去了。中午时我
31、还是没有预感。只是拼命做着自己最爱做的事,这是唯一的度命方式。在恐怖的酷热中,一切都呈着残酷感,但又呈着难言的美。走进下午的阳光时,我看见人的影子在蠕动。我觉得胜利的感觉浮在自己颊上。生命又战胜了,我默想,这样活着如同战士。下午的阳光开始显得五彩缤纷,美丽得让人忘却了残酷,异想天开地看见一丝温柔。如同一个在四面戈壁沙漠中的扳道工,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低低的、女性的唤声一样。即使如此在那个瞬间里我也并没 有意识到它。突然觉出“凉爽”的一刹那,我怔了一怔。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一瞬之间,不可思议,永 远汗流浃背的身体干了。我吃惊地回顾,发现行人们都在彼此顾盼。接着,满树叶子在高空抖动了,并
32、没有风,只是树杈间传来一个讯号。我差一点喊出声来,一切是这样猝不及防,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我几乎想落泪。久久的苦熬居然真能结束,立秋是真实的。只这样怔了一刹那,天空中那凉爽开始疾疾 运行。如同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按动了一个无形的天道的开关,把怜悯和公正一同随着凉爽送进了这个苦难世界。蓝天顿失了那种炫目的光亮,此刻蓝色纯正。风升得更高,连梢尖上的叶片也在凝思但是涌涌的 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我感动地站在大街正中。我在沉默着呐喊。我是证人,我作证天理的真实。凉爽溶化着抚摸着我。它是证人,它证明我坚持到了今天。立秋 中国简练的总结呵。那个时刻里
33、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古人的遭遇,古人的忍耐,古人的感受与判断,以及古人的划分与总结。立秋二字,区别凉热,指示规律,它年复一年地告诉我们这些愚钝的后人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从那一刻立秋之后,我和北京人便享受着凉爽的快感。人人都心平气和了,等着下一个更痛快的节气。同南方北方的人们交流,大都感受略同。立秋律,执法全部中国。听说,有个老外在立秋那天激动地说:你们中国人的节气真棒!回想以前许多年都没有留心。年年立秋,我都没有感性。也许是从未经历过这样一个残酷的苦夏吧,也许是因为从小缺少关于天道的教育。沐浴着广袤无际、阴柔轻漫的凉爽,我久久感动着。从那立秋的时刻至今,我每一天每一瞬都意识着
34、 这秋之伟力。我不再迟钝,不错分毫,我用肉躯和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我想证明天道的存 在,但我已经预感到证明的艰难。因为,中国早就证明完毕,而且语言简练至极,仅仅用了两个字。文章中,作者写到在无尽的苦夏中,他与酷热相抗衡,已经不信任节气,但当凉爽到来的一刹那,他瞬间感受到立秋的真实存在。古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来区分大地上的寒热变化、生命流转。立秋让作者顿悟天道有序,万物皆有规律。在生活中,我们也能感悟到“节气”的神奇,惊蛰一到,春雷始鸣;立秋一到,凉风渐至.“节气”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给人以启示,提醒后人心平气和地接纳、遵守天道法则。02冬至筱敏向上滑动阅览日照渐渐地短了
35、,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很深。在楼影里匆匆地走过,倒像是在峡谷里走过,风很凌厉地迎面而来,带着一种怪异的声音。许多人就此伤风了,我当然也是。探一探额上的温度,就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对比起冬季忧郁症,伤风实在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为此我该感到幸运。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都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像是生病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了自己的身体,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所有的楼影都连成一片,很沉的无边无岸的一片。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
36、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于是,我们回家。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蜷缩成蛹,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了多么遥远,去到了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走的那一条河里。如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像一团根须,乱乱地纠合在一起,终究理不出头绪。每一脉都会引你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每一脉都会使你迷失,进入一
37、片混沌。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的难以言表,一样的不容亵渎,一样的足以耗尽一生,一样的为着最终的归宿。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有一句老话叫“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冬的事情,说的也是家的事情。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恒定的是什么呢?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信仰那团纷繁茂密理不明了的根须。远古的时候,
38、我们曾经拥有过多么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敞开的节日!现在我们不再有了。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如同我们一件一件地加衣服。现在,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我们冬的节日。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入冬了。万物都开始休眠。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么?日子很冷。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冬至是回归的节日,预示着万物都将回归出处;它是回家的节日,人们将在这个日子团聚。对这个节日的传承,表达了作者对民族传
39、统的坚守与信仰。冬至过后,就是春天,意味着苏醒和新生,意味着远方和未来,表达了作者美好事物的期盼。03清明 丰子恺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
40、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
41、上坟酒。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因此大家高兴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船里烧出来的饭莱,滋味特别好。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土地爷爷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
42、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吃了早中饭,雇一只客船,慢吞吞地荡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有感丰子恺先生用纯静、优美、灵动的文字讲述清明节日习俗。他回忆了儿时在家乡参加清明祭扫的情景,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了家人扫墓的情景,也描述了家乡当地淳朴的民风,以及孩子们把清明当做一件乐事的童趣心态。文章表达了他怀念儿时欢乐童年和家乡淳朴民俗民风的情感,融汇了节俗之美、童年之乐与人情之淳,令人动容。总结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专属中国人的独特时间美学,更是“温州初语”与你的诗意约定。浪漫不过与你,在十二个月里逐一落座,观二十四节气轮番上演春夏秋冬,体味风之信、花之香、雪之华、月之皎。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