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题(典型例题) 一析(细析详解) 一法(方法归纳) 一得(收获拓展)【学生版】主题 直观表示集合运算的方法一题:紧扣教材与贴近试题的(典型例题);例题:设全集为,集合,则( )A B C D一析:细辩精析与规范解答的(细析详解);【分析】【答案】【解析】一法:通过体验与收获最佳的(方法归纳);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考虑如下三步:第一步:看元素构成,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从研究集合中元素的构成入手是解决集合运算问题的关键,即辨清是数集、点集还是“抽象元素”集等;第二步:对集合化简,有些集合是可以化简的,先化简再研究其关系并进行运算,可使问题简单明了、易于解决;第三步:应用数形结合进行交、并、补等运算
2、,常用的数形结合形式有:(1)若已知的集合是不等式的解集,用数轴求解;(2)若已知的集合是点集,用数形结合法求解;(3)若已知的集合是抽象集合,用Venn图求解;一得:实践练习与得到合理的(收获拓展)1、【2020年高考全国卷理数】已知集合,则中元素的个数为( )A2 B3 C4 D6【分析】【答案】【解析】【说明】2、【2020年高考全国卷理数】设集合,且,则=( )A4 B2 C2 D4【提示】【答案】【解析】【说明】综上,由于集合运算问题重点考查对集合概念的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的掌握,考查集合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集合的基本的运算能力;所以,通过理解与归纳相关的性质与结论,可以帮助拓展思维
3、、快捷解题;1、集合的运算性质及重要结论ABABA,ABAAB;AAA,A;AAA,AA;AUA,AUAU,U(UA)A;2、锦囊妙计,非常有用(1)1个性质要注意应用AB、ABA、ABB、UAU B、A(UB)这五个关系式的等价性;(2)2种方法韦恩图示法和数轴图示法是进行集合交、并、补运算的常用方法,其中运用数轴图示法要特别注意端点是实心还是空心;(3)3个防范空集在解题时有特殊地位,它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时刻关注对空集的讨论,防止漏解;认清集合元素的属性(是点集、数集或其他情形);在解决含参数的集合问题时,要检验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不满足“互异性”而
4、导致结论错误;【教师版】主题 直观表示集合运算的方法一题:紧扣教材与贴近试题的(典型例题);例题:设全集为,集合,则( )A B C D一析:细辩精析与规范解答的(细析详解);【分析】注意:根据已知集合的描述法表示,利用求指数函数值域的方法化简集合,利用求函数定义域的方法化简,再利用数轴求出;【答案】D;【解析】因为,全集为,集合,或,所以,;故选:;一法:通过体验与收获最佳的(方法归纳);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考虑如下三步:第一步:看元素构成,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从研究集合中元素的构成入手是解决集合运算问题的关键,即辨清是数集、点集还是“抽象元素”集等;第二步:对集合化简,有些集合是可以化简的,
5、先化简再研究其关系并进行运算,可使问题简单明了、易于解决;第三步:应用数形结合进行交、并、补等运算,常用的数形结合形式有:(1)若已知的集合是不等式的解集,用数轴求解;(2)若已知的集合是点集,用数形结合法求解;(3)若已知的集合是抽象集合,用Venn图求解;一得:实践练习与得到合理的(收获拓展)1、【2020年高考全国卷理数】已知集合,则中元素的个数为( )A2 B3 C4 D6【分析】采用列举法列举出中元素的即可;【答案】C;【解析】由题意,中的元素满足,且,由,得,所以满足的有,故中元素的个数为4;故选C;【说明】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交集运算,考查学生对交集定义的理解;2、【2020年高考
6、全国卷理数】设集合,且,则=( )A4 B2 C2 D4【提示】由题意首先求得集合,然后结合交集的结果得到关于的方程,求解方程即可确定实数的值;【答案】B【解析】求解二次不等式可得,求解一次不等式可得,由于,结合数轴,得,解得;故选B;【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交集的运算,不等式的解法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计算求解能力;综上,由于集合运算问题重点考查对集合概念的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的掌握,考查集合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集合的基本的运算能力;所以,通过理解与归纳相关的性质与结论,可以帮助拓展思维、快捷解题;1、集合的运算性质及重要结论ABABA,ABAAB;AAA,A;AAA,AA;AUA,AUAU,U(UA)A;2、锦囊妙计,非常有用(1)1个性质要注意应用AB、ABA、ABB、UAU B、A(UB)这五个关系式的等价性;(2)2种方法韦恩图示法和数轴图示法是进行集合交、并、补运算的常用方法,其中运用数轴图示法要特别注意端点是实心还是空心;(3)3个防范空集在解题时有特殊地位,它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时刻关注对空集的讨论,防止漏解;认清集合元素的属性(是点集、数集或其他情形);在解决含参数的集合问题时,要检验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不满足“互异性”而导致结论错误;第7页普通高中教科书 数学 必修 第一册(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