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学 Laboratory diagnosis 第一章 血液检验 (2)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24) 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验 (33)内容:内容: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b)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 红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成年男性成年男性(4.05.5)1012/L(400550万/mm3) 120160g / L(1216g / dl)成年女性成年女性(3.55.0)1012/L(350500万/mm3) 110150g / L(1115g /dl)新生儿新生儿(6.07.0)10
2、12/L(600700万/mm3) 170200g / L(1720g /dl)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呕吐、 腹泻、烧伤、 大量出汗(2)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非造血系统疾病) 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心肺疾病 某些肿瘤或肾疾患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生理性减少 婴儿、10109/L(10000/mm3) 白细胞减少 WBC4109/L(4000/mm3)(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在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
3、中起重要作用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正常波动;暂时性升高;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期病理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 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增多: 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2.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 WBC4109/L 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1.5 109/L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6%、见于感染、类白反应、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五叶3%,见于巨幼贫、抗代谢药物,感染恢复期)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
4、不均 中毒性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 中性粒细胞出现上述中毒性改变者称为中毒性粒细胞(见彩图)。5.棒状小体(Auer 小体)诊断白血病(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0.5%5%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病 皮肤病 血液病 某些恶性肿瘤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某些急性传染病(伤寒)(三)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四)淋巴细胞(lymphocyte,L) 20%40% , 外周血 T细胞占50%70%, B细胞 占15%30% 1.淋巴
5、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麻疹、传单、肝炎、 百日咳、结核) 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2.淋巴细胞减少 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ALG、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3.异形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 形态变异,可见于: 病毒感染、药物过敏、输血透折、 免疫疾病、放射治疗。(五)单核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见于儿童及两周内婴儿 2.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血液病、急性传染 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三、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
6、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射等。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一、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参考值】 百分数百分数 成人0.0050.015(0.5%1.5%,平均1%) 绝对值绝对值 (2484)109/L(2.4万8.4万/mm3)【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二、红细胞比积测定(hematocrit,Hct)【参考值】男性:男性:0.400.50L/L(40
7、50容积%),平均0.45L/L女性: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临床意义】红细胞比积增高: 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性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三、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MCV= = fl参考值 8095fl(8095m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MCH= = pg参考值 2731pg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PCV(L/L)1015RBC(/L)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
8、数Hb(g/L)1012RBC(/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MCHC= = g/L【参考值】:320360g/L(32%36%)【临床意义】:根据上述三项红细胞平均值可进行贫 血的形态学分类,见表。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PCV(L/L)1015RBC(/L)四、红细胞沉降率(ESR)【原理】 红细胞下沉力与血浆的阻遏力,影响因素有:红细胞聚集、大分子蛋白质 、白蛋白、脂类物质【参考值】 男 015mm/ln 女 020mm/ln【临床意义】 1.生理性:12岁儿童、月经期、妊娠、 老年
9、人、高原地区 2.病理性: 炎症性:急性细菌炎症、风湿热、慢性感染 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肺梗塞 恶性肿瘤 高球蛋白血症 贫血 高胆固醇血症【参考价值】:1.动态观察病情 2.良、恶性肿瘤鉴别 3.高球蛋白血症疾病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助诊某些感染性疾病 助诊某些代谢性疾病 助诊转移癌二、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形态特点 1、血细胞的生成(见彩图) 2、血细胞发育形态变化规律: (1)细胞大小及外形 大小: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外形: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红细胞始终呈圆形) (2)细胞核 大小: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形:由圆变为分叶
10、状或不规则形 (成熟红细胞无核) 核位置:居中或偏位 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变粗糙密集, 着色由浅变深 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核仁:从有到无 (3)细胞浆 量:由少到多 颜色:由深蓝变浅、变为红色 (成熟红细胞) 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到特异性 (4)胞核与胞浆之比 一般由大变小三、血细胞形态学特点(见图)四、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一)骨髓涂片检查 1.低倍镜检查(1)观察骨髓涂片及染色(2)确定骨髓增生程度骨髓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常见原因增生极度活跃 1 : 150%以上各类型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 10 : 110%以上各类型白血症、增生性贫血、ITP增生活跃 20
11、 : 15%左右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增生减低 50 : 11%以下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型),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增生极度减低 300 : 10.5%以下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型) (3)计数巨核细胞: 正常巨核细胞735个/1.5cm3cm (4)注意有无特殊细胞: 转移癌细胞、尼曼-匹克细胞等 2.油浸镜检查 (1)有核细胞分类 (2)计算粒、红比值(myeloid:erythroid,M:E=24:1) 粒、红比值正常: 正常骨髓象 粒、红以外的造血系统疾病(ITP、MM) 粒、红两系平行增多或减少(红白血病、再障) 粒、红比值增高: 粒系明显增多时(粒细胞白血病、 化脓性 感染) 红系
12、严重减少时(纯红再障) 粒、红比值减低: 红系增多时(各种增生性贫血) 粒系减少时(粒细胞缺乏症) (3)观察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4)观察有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3.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红比值正常(24:1)。 (3)粒系占有核细胞的40%60%,原粒2%,早幼粒5%,中、晚幼粒各15%,杆状核多于分叶核,嗜酸粒5%,嗜碱粒1%,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4)红系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原红2%,早幼红5%,以中、晚幼红为主,各为10%,幼稚及成熟红细胞形态无异常。 (5)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单核细胞4%及浆细胞3%,以成熟细胞为主,形态无异常
13、。 (6)巨核细胞735个/全片,以产血小板型 为主。 (7)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 (8)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二)血涂片检查 低倍、高倍镜下分类计数和观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形态。综合临床资料及血、骨髓涂片的见,提出形态学诊断意见: (1)确定性诊断: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符合性诊断: 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描述性诊断: 增生性贫血、感染性骨髓象、大致正常骨髓象。 机体的止血功能是由功能是由血小板、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系统这四大功能共同作用而完成的。一、止血机制 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 凝血和血块退缩二、凝血及抗凝机制
14、 凝血因子(见表) 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三、纤维蛋白溶解及其抑制因子四、血管内皮系统 止血功能 抗血栓作用五、止血学的分子标志物 第二节 检验项目一、毛细血管壁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检验(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参考值】正常人10个出血点(阳性)【临床意义】1.血小板减少;2.血小板功能异常;3.血管病变;4.其他:如VWD、抗血小板药物等。(二)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time,BT)【参考值】 Duke法:13min,4min为异常。【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1.血小板明显减少(如ITP); 2.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
15、无力症); 3.VWD、DIC时; 4.血管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 扩张症); 5.药物影响。二、血小板的有关检验(一)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参考值】(100300)109/L【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血小板的破坏和消耗亢进 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400109/L):原发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 (二)血块退缩试验( clot retraction test,CRT)【参考值】血块退缩时间:于凝固后1/21h开 始退缩,于24h内退缩完全。【临床意义】 血块退缩不良见于: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功能异常 凝血因子异常(三)血小板抗体的检查【参考值】
16、PAIgG 0178ng/107血小板三、凝血功能 检验(一)凝血时间(coagulation time, CT)【参 考 值】 412min(试管法)【临床意义】C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一期有无异常。凝血时间延长见于: 1.甲、乙、丙型血友病。 2.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3.应用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三)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KPTT)【参考值】3045s。与正常对照组相关在5s以内为正常,延长10
17、s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 APTT延长见于: (1)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2)多种凝血子缺乏(后天性)。 (3)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四)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 PPT)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参考值】 正常人为1618s,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 有诊断意义。【临床意义】PT是外源性凝血活性的综合性检查。 PT延长见于: (1)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2)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肝病、VitK缺乏、 DIC等)四、抗凝血功能检查(一)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参考值】正常人为1618s,较正常
18、对照 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临床意义】TT延长见于: 1.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增加(AT-、 肝素样物质、FDP)。 2.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或有结构异常。(二)抗凝血酶测定【参考值】AT- 活性:70%130% AT- 的抗凝血酶活性(酶学法): 80%120%【临床意义】 1.AT- 活性减低可导致血栓形成(生理性减低、 先天性缺乏、后天性减低)。 2.AT- 活性增高可导致出血(先天性缺乏、后 天性原因)五、纤溶功能检查 (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PPPT)【参考值】 正常为阴性反应【临床意义】 如阳性
19、为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的标志(二)FDP(fibrinogen and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 测定(三)D二聚体(D dimer)测定。 D二聚体增高是诊断DIC的辅助条件之一。【参考值】总FDP:(1)血清 08mg/L (2)尿液 00.1mg/L【临床意义】 总FDP增高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但不能 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 FDP增高主要见于容易引起DIC的基础疾患。 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D二聚体增高是 诊断DIC的辅助条件之一。六、出血性疾病的检查要点 1.出血性疾病的原因: 血管异常; 血小板异常; 凝血或纤溶异常; 抗凝因子增多。 2.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要点 过筛检查 特殊检查 3.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检查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