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行政区域的变迁上海地区原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春申君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称作“黄歇浦”,也就是今天的“黄浦江”。在今天上海西南地区,形成了上海最早的市镇,又称为“申城”。这是上海地区建城的开始。秦灭楚以后,在申城设立了海盐县海盐县,归会稽郡管辖。后来海盐县治几经变迁,申城也几经兴废。到了三国时期,海盐县北部的华亭镇(今松江区)逐渐开始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海盐县北部重镇。这样,上海地区的发展从原来的申城转移到了华亭镇,并逐渐地稳定了下来。东晋永嘉南渡,晋室南迁,江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到了隋朝的时候,华亭地区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集散中心,初具城市规模。终于在唐天宝十年(751
2、年),吴郡刺史赵居贞上书,奏请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设华亭县(今松江)。秦时期-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西汉时期-元始二年(公元2年)东汉时期-永和五年(140年)三国时期-吴永安五年(262年)西晋时期-太康三年(282年)东晋时期太元七年(382年)南朝梁时期-中大同元年(546年)隋时期-大业八年(612年)唐时期-天宝十载(751年)到唐朝天宝十年(751年)的时候,才从昆山、海盐、嘉兴三县分出部分地区,在现在的松江区所在地成立了华亭县,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上海地区才有个县级的治所。之前这里只是几个县交叉的地方,它本身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县级行政区划,只是处于几个县的边缘地带
3、。天宝十年之后,因为已有一定数量的居民聚居,所以单独设县,这个县的建立是经济开发的标志。五代十国-吴越显德元年(954年)北宋时期-政和元年(1111年)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华亭县北部的青龙镇更见发展。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宋熙宁年间(1068一1077年),贸易中心由青龙镇转移到华亭县东北地区的上海浦,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
4、侧,便称“上海镇”。上海镇逐渐取代了青龙镇,成为华亭县最大的市镇之一南宋时期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格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上海镇为中心,从华亭县分离出来,建“上海县”,上海县县治在今黄浦区,这是上海市区建城的开始。华亭、上海两县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成为元代上海地区的双子城。元时期清时期明时期清上海县学区-光绪末年清苏松道-雍正八年(1730年)清苏松太道-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明宣德五年(1430年)应天巡抚驻苏州,管辖南直隶(江苏和安徽全境),上海县归南直隶松江府管辖。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上海县归江南省松江府。从清朝前期开始,上海属江
5、苏省(巡抚驻苏州)下辖的苏松太道的松江府。雍正八年(1730年)设苏松道(相当于今天副省级),驻松江府上海县,雍正九年建道署于大东门内,乾隆六年(1741年)改道名为苏松太道。1854年上海成立了自治机构工部局,事实上演变成独立于清朝行政与司法管辖权外的租界。上海形成了2个租界与中国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黄浦、静安和虹口、杨浦两区南部沿江地带主要是公共租界(英美租界);黄浦、徐汇两区的核心区域主要是法租界;长宁则是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区;而闸北和南市两片中国管理的区域(华界)则被租界分割互不相连1927年民国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归属中华民国行政院直辖,同时并入江苏省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到1931年,上海县的县城也从老城搬出,上海市和上海县就彻底分开了。当时的上海特别市只是由原上海、宝山两县所属的淞沪地区为范围,周围的县都是属于江苏省。不到百年,上海不仅从一般的县城发展成为特别市,而且成为全国最重要最大的经济中心。到了1958年,把上海市周围江苏的十个县划归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