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学主题班会:孝顺不能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要从孩子们抓起。通过学校教育,夯实孩子们的文化基因,培育他们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诉求。XX市XX中心学校本期的校本课除了为孩子们朗诵经典故事外,还教孩子们吟诵弟子规,让孩子们在受到中华
2、传统文化的熏陶之时,也学会中华文明礼仪。一、领读吟诵弟子规以下几句: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 通过反复吟诵后,让孩子们纷纷说了自己的理解,意思大概如下: 父母去世之后,必定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守孝期间,因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而悲伤哭泣。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二、引入主题释文: 一个孝子,他很难接受父母离去的现实,自然而然就会有这样的情绪:当想到父母一把屎一把尿,用尽心力,
3、累到耳聋眼花,牙也掉了,腿疼腰弯,行动不便,一生辛苦地把我们培育成人;想到父母待我之慈爱真心,而自己尚未报父母之恩于万一;想到以往跟父母在一起的种种情形,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这种感怀之情,是一个孝子发自内心自然做出来的。父母都离去了,他还会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去花天酒地吗?不可能的,自然而然对那些挥霍、酒肉就不想。这都是对父母一种哀悼的表现。 故事引导: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问老师:“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是不是太久了?一年不就可以了吗?”孔子回答说:“一个有德的君子,居丧期间有好吃的东西,不觉得有味道;有好听的音乐,不感到快乐。”接着孔夫子又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
4、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在父母去世后,应当也能在三年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 提出思考题: 中华文化最重视的就是孝道与师道,在古代,父母过世要守丧三年,而老师过世也要心丧三年。我们从丧礼中体会到,古人对于老师的态度非常恭敬,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生育、养育我们,给了我们身命;老师用智慧引导我们,给了我们慧命(智慧的生命)。父母跟老师的恩德是我们一生都应当铭记的,对于父母和老师都应当孝敬奉养。 三、深化教育教室里出奇安静,很多孩子眼圈红了,有泪花在闪动。多么沉重而严肃的话题!小小年纪的他们做梦都不会想到,总有一天父母会离开他们,总有一天他们会成为无父无母
5、的孩子(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可这是自然规律,谁又能抗拒? 平常的悲伤痛苦都能忍受,唯有父母亲去世时,那种痛苦才让人悲不胜悲。在以后相当长的岁月里,逝去亲人的笑脸会常常从脑海中闪过,好像他们仍然活着。回到亲人曾经居住的地方,感觉那熟悉的声音仍在呼唤你,为你把门打开。有一天那熟悉的音容笑貌忽然消失了,内心的空荡荡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孩子们接着又自行阅读丁兰刻木的故事,然后谈各自的感受,似乎触动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某根弦,连平时淘气捣蛋的孩子都特别懂事,一个个饱含深情地回忆着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表达着对父母的爱,最后笔者总结说:所以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孝敬父母,尽心奉养父母,时刻感念父母的恩德。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唯独孝顺父母不能等,我们不能等到长大再孝顺,应当从现在做起,努力将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遗憾,都化作今天力行孝道的无比喜悦。 孩子们,真心希望你们懂得感恩,真心希望你们每天都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