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大题(非选择题)答题规范及答题模板总结汇编一、 答题基本要求1、分值:每点2分/3分,分点作答,序号化,学会凑“点”。2、问题数量:多少小问,写多少(问题)关键词3、问法: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学知识) 根据材料(材料)4、时间:“设问”、“出处”、“材料”5、题目类型:“概括类和特点类”、“原因类”、“影响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开放性题目”、“史学入门和史料研究”二、非选择题“概括类”方法解析1、一句话至少一个要点2、注意多个句子间的联系,比如:“与相分离/相结合”、“逐渐/不断”3、把一个人、物、事概括为一类人、物、事,不要出现具体的人
2、名、物名、地名。例如:具有群众基础、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民主革命运动高涨、受列强入侵的影响、高产作物引进、先进技术运用于航海 、水陆与陆路相结合 4、不能使用大白话,要有历史学科的语言素养。三、非选择题“特点类”常见术语1、时间性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具有阶段性 持续时间长;起步晚;发展曲折2、背景性特点:受影响 ;顺应/符合趋势/要求;服务于;与.相适应3、目的性特点: 以主要目的; 为服务具有双(多)重目的4、主体性特点:(缺乏)政府主导/支持;(缺乏)具有群众基础 自上而下;政府(救济)和民间(救助)相结合5、内容性特点: 以为主/核心; 强调/重视/注重;种类多、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
3、、形式多样(灵活)、规模大、经验总结、继承发展与相分离/相结合6、 变化性特点:逐渐/不断; 由到;总体上。加快; 。加强7、性质性特点:具有性;具有色彩;多元化8、地位性特点:最早、首创、领先9、影响性特点:影响深远;影响范围广;具有双重影响10、特殊表达:设置专门机构;立法保障;政府重视和支持;逐渐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扼要内容即特点11、程度:彻底/不彻底;局限于;完善/尚未完善12、空间:偏远、边疆、邻近、区域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13、结果:以失败告终;具有重大意义四、非选择题“原因、背景类”方法解析(一)要求:1、时空2、对象 3、态度立场(进步OR落后)4、先材料,后阶段特征。按
4、分值答题5、表述成句,不要只写一个概念,不如“一五计划”。(二)解题方法1、一个主语类型:比如“英国近代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解:材料+阶段特征(政(内部、外部)、经、文(内部、外部)、科技教育、政策、阶级、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影响、个人、事物本身存在的问题)2、两个主语类型:比如“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 解:中+美+国际环境3、改革成功or失败的原因(商鞅变法) 解:主体力量是否强大(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获得#支持(获得人民/统治者支持) 是否符合#趋势/需要 改革方法/措施是否合理 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比如:资政新篇) 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五、非选择题“影响类
5、”方法解析(一)设问包括“评价”、“简评”、“影响”、“作用”、“意义”要求:1、多角度:(政、经、文、消极、对世界、对后世、社会生活、环境保护、人口流动、城市化)2、意义(不用答消极);评价、简评、影响(怎么也得憋出个消极) 3、按分值答题解题方法:1、概括材料直接给出的影响2、从背景、内容、措施中概括影响 3、阶段特征(二)设问“评析” 答题规范:原因+影响,原因答一点即可。(开放性题目除外)(三) 设问“评述” (开放性题目除外) 答题规范:1.内容1+影响12.内容2+影响23.内容3+影响3(四)设问有限定范围的,比如“概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说明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限定“经
6、济方面作用”1、经济: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状况、经济繁荣(或萧条)状况、交通设施、城乡发展情况、人民生活水平等角度分析2、 政治:内部可以从政治制度、政策、政权更迭、君臣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外部可以从对外政策、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3、 可以从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风气等角度分析。六、非选择题“原因类”、“影响类”常见答题术语(阶段特征)(一)夏商周时期(前2070C前8C)经济上:1.井田制盛行,实行集体劳作;2.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即“工商食官”;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政治上:1.实
7、行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2.实行宗法制,族权与政权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3.推行礼乐制,维护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4.地方独立性强,中央尚未实现权利高度集中;5.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6.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文化上:1.“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文化;2.人文意识增强;3.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4.敬天保民思想,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5.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二)春秋战国(前8C前221年秦统一):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上:1.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2.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3.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4.推
8、行重农抑商政策;5.商业有所发展,私商成为商人主体;6.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上: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2.列国纷争,传统的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3.各国通过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国君权威(但尚未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4.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思想上:1.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局面。阶级上:1.“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2.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民族关系:1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2.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3.民族交流与融合(三)秦朝(前221前207)经济上:1.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2.推行重农抑商政策;3.统一货
9、币度量衡,加强经济管理;4.修筑驰道,交通便利;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思想上:1.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专制;3.国家认同感的增强,“大一统”意识逐渐形成;4.统一文字民族关系:1.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2.民族交流与融合(四)汉初(西汉建立汉景帝时期)经济上:1.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社会经济恢复发展;2.土地兼并严重。政治上:1.汉承秦制,逐渐稳定;2.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边境问题严重;思想上:推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五)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经济上:1.小农经济发展并长期占主导;2.推行重农抑商政策;3.手工业和
10、商业逐渐发展;4.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5.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政治上: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局面形成; 2.实行察举制,注重官员品行考核; 思想上: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兴办太学,立五经博士;建立郡国学,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民族关系:1.民族交流与融合;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六)东汉(公元25年220年)经济上:1.土地兼并严重;2.田庄经济大量涌现政治上:1.外戚、宦官专政,政治黑暗;2.豪强地主涌现,地方分裂割据文化上:1.佛教、道教传播,冲击儒学;(七)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经济上:1.人口南迁,
11、江南经济得到开发;2.均田制推行,缓和土地兼并,促进农业生产;3.土地兼并严重,田庄经济大量涌现政治上:1.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2.门阀士族势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3.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创新;4.专制主义不断强化;5.社会矛盾尖锐文化上:1.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2.三教在相互借鉴中并行发展;3.玄学产生;4.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2.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八)隋唐(581年-907年)经济上:1.农耕经济繁荣;2.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3.商品经济发展;4.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5.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政
12、治上: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政策开明;3.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文化上:1.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逐渐本土化;2.三教并立、三教合一;3.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民族关系:1.开明的民族政策;2.民族交流与融合;3.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军事上:1.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九)宋元(960-1368年):(进步现象)政治上:1.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2.科举制完善与发展;3.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经济上:1.农耕经济繁荣;2.不抑兼并,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商品经济发展;4.抑商政策有所松动;5.对外贸易繁荣;6.经济重心南移;文化上:1.宋明理
13、学的影响;2.印刷术,推动文化世俗化、平民化;3.指南针的运用;6.重文轻武民族关系:1.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2.民族交流与融合社会生活:1.市民阶层壮大;2.社会等级、门第观念弱化;3.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十)宋元(960-1368年):(落后现象)政治上:1.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宦官专政,社会动荡;2.多民族政权纷争并立,战乱频繁;3.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1.小农经济占主导,阻碍商品经济发展;2.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文化上:1.宋明理学束缚人们思想;2.功利思想盛行;3.推行重文轻武,导致积贫积弱;4.门阀观念仍存在影响(十一)明清(15C中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
14、前):进步现象政治上: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上:1.农耕经济发达;2.高产作物的引进;3.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4长途贩运贸易发展;5.赋税制度改革;6.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外交上:1.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文化上:1.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一定程度上解放人们思想;2.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3.西学东渐;4.重商思潮出现阶级上:1.市民阶级壮大;民族关系:1.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2.民族交流与融合(十二)明清(15C中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落后现象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封建制度
15、衰落。经济上:1.小农经济仍占主导,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2.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外交上:1.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文化上:1.宋明理学僵化,束缚人们思想;2.文化专制,阻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1.人地矛盾突出;2.人们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十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进步现象政治上:1.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2.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3.阶级矛盾激化阶级上:1.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经济上: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思想上:1.民族意识觉醒;2.#,冲击了封建思想,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3.西方#传
16、入中国;4.实业救国思潮推动外交上:1.华夷观念逐渐被打破,外交逐渐近代化社会生活:1.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习俗、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国内重大事件的影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推动)国外重大事件的影响:“一战”影响个人:1.先进人士的推动;2.政府重视和支持(十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落后现象政治上:1.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2.社会矛盾尖锐;阶级上:1.封建势力强大。经济上:1.小农经济仍占主导;2.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逐渐加深,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思想上:1.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外交上:1.华夷观念的束缚
17、,固守传统宗藩体制。(十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进步现象政治上:1.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上:1.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人们的思想;2.各种救亡思潮涌现,民族民主意识高涨;3.马克思主义传播,给中国革命指明新的方向;4.新三民主义,指导国民革命取得胜利。外交上:1.巴黎和会外交失败;3.华盛顿会议上,收回山东主权国际上:1.共产国际的推动(十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落后现象政治上:1.北洋军
18、阀专制独裁,政治黑暗;2.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经济上: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思想上:1.袁世凯尊孔复古;2.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外交上:1.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十七)土地革命时期(192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37年七七事变)政治上:1.日本侵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2.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国内环境相对稳定;3.“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4.国民党推行一党专政。经济上:1.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2.币制改革的推动;3.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3.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压榨;文化上:1.马克思
19、主义中国化;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外交上:1.改订新约运动,收回部分国家主权,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2.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国内重大事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的推动国际环境:1.经济大危机导致国际银价上涨,白银大量外流;2.出口受阻(十八)抗日战争时期(1931九一八事变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政治上:1.日本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全民族团结抗;3.抗日战争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促进西南部地区发展。5.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6.敌后根据地的发展,共产党力量逐渐增强;7
20、.共产党政策的灵活调整。经济上:1.日本的野蛮掠夺和官僚资本的压榨,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日益萎缩;2.中共实行“双减双交”政策既发展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又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工业內迁促进西南部地区工业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文化上: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外交上:1.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列强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2.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十九)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政治上:1.国内阶级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经济上:1.美国的经济侵略;2.国民
21、党滥发纸币和内战的巨大消耗,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3.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思想上: 1.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二十)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新中国成立1956底三改完成)政治上:1.新中国成立;2.1954年宪法颁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3.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经济上:1.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发展。2.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文化上:1.“双百方针”的提出;2.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外交上: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提出和平
22、共处五项原则;3.参加日内瓦会议及亚非会议军事上:1.抗美援朝战争打出国威和军威,提高国际地位(二十一)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6底三改完成1976“文革”结束)政治上: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发展与完善;2.“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经济上: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2.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3.三线建设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推动西部发展。文化上:1.“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2.“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科技成就突出。外交上:1.中苏关系恶化2.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3.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
23、,打开了外交新局面。时代精神: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二十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上: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推动2.民主法制逐渐完善;3.祖国统一事业有重大进展经济上:1.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5.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文化上:1. “双百方针”的恢复;2. “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3.科技迅速发展。外交上:1.实行对外开放;2.坚持不结盟政策;3.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二十三)古代希腊罗马(公元前5世纪前后)政治上:1.雅典民主政治繁荣;2.罗马法律体
24、系逐渐形成。经济上:1.奴隶制工商业发达。文化上:1.人文精神起源,打破了神学对人类的束缚。(二十四)古代世界的帝国(波斯大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疆土上:建立起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帝国政治上:1.推行君主专制;2.地方实行行省制;经济上:1.奴隶制工商业发达;2.各地区经济联系与贸易发展思想上:1.希腊文明的推广和传播;2.亚欧非各文明交流与融合(二十五)中世纪西欧(始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落后现象政治上:推行封君封臣制度,造成地方割据,分裂混战;经济上:封建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思想上:基督教控制西欧社会精神生活进步现象政治上:1.王权强化;2.议会兴起;3
25、.城市自治运动的推动;4.市民阶级力量壮大;经济上:1.工商业繁荣;2.城市兴起思想上:1.大学建立,促进思想解放2.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形成(二十六)中世纪东欧(拜占庭帝国、俄罗斯)政治上:王权强大,政教合一经济上:1.封建经济制度稳固;2.工商业繁荣思想上:信仰东正教(二十七)前工业文明时期(15C末新航路开辟18C中工业革命开始前)经济上:1.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政治上:1.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2.资产阶级革命推动;3.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与完善。文化上: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2.近代自然科
26、学的兴起与发展。3.重商主义盛行。(二十八)工业革命期间(18C中工业革命开始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经济上: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4.贫富差距扩大;政治上: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完善;2.文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3.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4.工人运动兴起与发展。5.殖民扩张,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加剧;6.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与发展文化上:1.人文精神的传播;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3.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政策上:各国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二十九)资本主义的调整和社会主义的
27、建立时期(1917十月革命1945二战结束)经济上:1.经济大危机爆发;2.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取得了重大成就;4.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政治上: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动荡、国际局势变化;3.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4.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文化上:1.马克思主义传播;2.自由主义思想失灵,凯恩斯主义盛行;(三十)两极格局前期(1945二战结束1970年代初石油危机爆发)经济上:1.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2.第三产业的
28、兴起与发展;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4.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政治上:1.美苏冷战。2.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发展。思想上:1.凯恩斯主义盛行;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三十一)两极格局后期(1970年代初石油危机爆发1991苏联解体)经济上: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政治上:1.美国实力相对衰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2.多极化趋势发展。思想上:1.凯恩斯主义失灵;2。新自由主义盛行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三十二)多极化趋势加强时期(1991苏联解体以来)经济上: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2.第三产业的发展政治上:1.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
29、加强 2.和平与动荡并存,缓和与紧张并存。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七、非选择题“比较类”方法解析(一)比较“异同”答题规范 异:1. A.B.2. A.B. (实在找不到B,可以用A的相反词语来代替,比如“A具有群众基础,B缺乏群众基础)同:1. 2.(实在不知道是否相同,可以把A和B的特点,都写上去)历史事件类的比较,一般可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大块。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织、纲领、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考虑。历史人物
30、的比较,可以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考虑。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考虑。总之,能材料概括就材料概括,不能材料概括,就用所学知识(比如:阶段特征)(二)“与A相比,B怎么样”答题规范答:B的特点(三)“变化或趋势”答题规范1、两个时间: 由A到B; 从A到B; 逐渐/不断B2、三个或以上时间:由A到B,再到C;总体上呈增长;逐渐/不断; 时间+内容(四)“历程或演变”答题规范 答:时间+内容+影响八、非选择题“认识启示类”方法解析 (一)“认识类” 1、是什么:概念、性质 2、为什么:原因
31、3、怎么样:积极和局限 4、怎么做:启示(二)“启示类” 怎么做九、非选择题“开放性题目”方法解析万能模板:怎么问,怎么答(一) 历史信息说明题例1:据图6指出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商业城镇分布的两个特点,并分别予以说明。 特点1:(求同或找异) 说明:(原因、特点、影响)特点2:(求同或找异)说明:(原因、特点、影响)(二) 修改意见 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增加: 理由:为什么:事件本身的价值(性质和地位)+会怎样:增加之后的好处(影响)(三)观点提炼与论述类型1:针对部分或全部材料,自拟论题,并
32、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论题:阐述:综上所述:类型2: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论题:.,我赞成/反对此观点(我认为此观点是片面的/具有一定合理性)阐述:综上所述:答题思路关于观点提炼:1.从设问、出处、表头、材料找到关键主语 2.求同存异,找关系(因果、变化趋势、特点、启示) 例:1.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路的差异性 2.14-17世纪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似性 3.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 4.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5.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 6.改革要立足国情关于论述:(求同存异)观点:1.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路的差异性 2.14-17世纪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似性论述:一个自然段
33、按比较异同类题目开展论述(时间、背景、内容、方式、过程、性质、影响等)(因果关系/变化趋势/特点)观点: 3.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 4.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 5.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论述:三个自然段,三个史实,按时间早晚顺序逐步递进;每段史实按(时间、背景、对象、内容、影响、扣题)完整论述,注意不要因果倒置。 (启示)观点:6.改革要立足国情论述:两正例强化+一反例关于综上所述: 总结升华一般性规律(实在不行,把论题换一种方式写出来,但不能照抄)+经验启示十、非选择题“史学入门和史料实证”方法解析(一)史料类型1、按史料的时效性分:原始史料(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二手史料)2、按史料的
34、形式/载体分(1)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如史书、档案、地方志、传记、谱牒、日记、笔记、文集、碑刻、摩崖、墓志,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帛等,近代以来的报刊和杂志等。(2)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包括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3)口述史料:是人们口耳相传的资料,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等。(4)现代音像史料:包括能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录音、录像以及纪实性影视作品。(5)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6)行为史料/非物质历史遗迹:行为所保留的历史积淀(二)运用史料的原则与
35、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2. 读史征信 (1)重视判断史料真伪 (2)孤证不立,无证不信。(不能以偏概全,或以个例代表整体) (3)用辩证、发展眼光看史料,注意史料时代性,以及了解史料作者的 情况3. 二重证据法 把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相互印证的史学方法。4. 跨学科研究(三)影响历史解释(认识、评价)的因素1.时代环境差异(政经文等角度)2.研究者的立场3.占有史料不同4.研究方法不同(历史观)5.现实政治的需要(四)史料价值1.史料来源:该史料选自.,是.史料(史料类型),是研究.一手史料或二手史料或重要史料。2.史料内容:提取材料中信息,反映了什么内容,可用于研究什么。3.宏观总结:史料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哪些宏观内容。第 16 页 共 16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