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西南师大版导学内容:平均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的范围。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生:课前统计一年读书的数目,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创境导入师:自从我校开展“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活动以来,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家庭的读书氛围都越来越浓了。借着这个活动老师也想把我们的一年来的读书成果展示一下,请看大屏幕!老师真为你们读书的成绩感到骄傲,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各小组读书的成绩。
2、二、探求新知知识点(一) 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理解题意课件出示第一小组阅读图书本书的图片师:谁来说一说第一小组的读书情况。生:我知道了徐佳宜读了14本,王子千读了12本,徐靖涵读了11本,赵芳语读了15本,让我们求这一小组平均每人读几本书?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平均每人读几本书”“平均”这两个字的理解?师小结:这道题是说把书的总数量分成4份,每份同样多的意思。要得到平均每人读几本书?有几种方法?2.出示学案:平均数导学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平均数含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方法。 3.估计平均数范围。学习要求:1.思考:第一小组平均每人读书多少本?2. 观察平均数和
3、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求平均数的公式:3、小组交流汇报求平均数方法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师:通过研究你们得到第一小组平均每人读几本书了吗?这个“13”就是第一小组读书本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你们是怎样得到这个平均数的?生(预测):把他们每本书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书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徐佳宜的一本移给王子千,赵芳语移两个给徐靖涵,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书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读书的数量;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徐佳宜读的书移给王子千?(徐佳宜的多,王子千的少)
4、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书的本数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读书的总数量52,然后在除以4人,得到这一小组读书数量的平均数是13本。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后分法” 板书:(“先合后分法”) 总结求平均数的公式(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第一小组读书本数的平均数是13本。两种方法哪种更实用,为什么?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3” 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读书的数量?板书:一般情况下,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板书
5、:(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4、发现平均数的范围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它比一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最大的数小)5.师小结平均数的特征: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现在老师想问一下:选出我们班级的读书小明星,用“平均数”来选合适吗?6.知识应用,检测对平均数意义的了解判断(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
6、明一定比小强矮。(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2选择。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二)初步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1.请4人的读书小组举手,师选出2组,想要比较哪两组成绩好有几种方法?2.请5人的读书小组举手,如果比较4人一组的和5人一组的应该怎么比较?为什么求出平均数?比较总数可以吗?比较三组的读书成绩呢?3小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或几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4.请你求出本组同学读书数量的平均数,(保留整数)各组汇报,选出读书成绩最好的一组。求平均数小组合作学习分工表统计员:书写员:计算员:汇报员:学习目标:通过比较,了解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2018年四年一班第( )小组成员阅读图书数量统计表姓名:数量:第( )小组同学平均每人阅读图书多少本?5.完成做一做(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