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4.08KB ,
文档编号:5735856      下载积分:2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735856.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 14页).docx)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 14页).docx

1、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预习布置】1、通读全文,掌握注释。2、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判断句。【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

2、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明确目标三、知识精粹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四、学习课文1、检查预习情况: 提问注释中词语(回答时要合上课本) 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始舍

3、于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穷:走到尽头。 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见到的景象。 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流传的文字。名: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补充解释: 偏义复词:庐冢。 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

4、所以。 一词多义,参见课后练习二、三、另补。4、疑难句释: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5、“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这句话

6、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 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

7、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5、语言现象: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形容词用作名词 掌握下列句中加粗的字的意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而世奇伟、瑰怪、非

8、常之观(景象)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此余之所得也(得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往往

9、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名词,观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 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A、相当于结构助词“的”:B、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C、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读准句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鼎足之形/成矣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正音:

10、无物以相(xing)之何可胜(sh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五、整体感知1、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2、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

11、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3、“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小结:“随之”

12、,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第二课时一、课文分析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

13、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小结: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2、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

14、所见。 “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小结: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前洞后洞”,后洞的特点“窈”“寒”“深”,洞的深处情形是“愈深”“愈难”“愈奇”)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3、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 “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

15、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小结: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

16、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4、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

17、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5、略读第5段: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小石潭记。)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中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璀璨辉煌,流光溢采;我们的先哲先圣给我们馈

18、留的华章美文,锦词绣句,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与奇妙的艺术美,很值得我们咀嚼和品位。通过对它们的开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语言能力,更能够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欣赏美的能力,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资料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19、。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2、华阳山与前洞: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华阳山下过去亦有一寺,今遗址犹有石础。寺前道上曾有一碑,历阳典录载:“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读,亦未知谁氏书撰。王荆公记所谓

20、其额可识,曰花山者也。”王安石据此推断华山即花山,认为是“盖音谬也”,进而发了一通“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论。据我们看,这个推断其实也是不确的,因这块碑上说的是“花山寺”,并不是说这山叫花山,况且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华阳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禅寺和华山(褒禅山),更不能从中得出华山(褒禅山)叫花山的结论。“大唐花寺碑”何时亡佚,今尚不知。历阳典录成书于清同治四年,亡佚时间不会在此之前。洞的东侧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从中汩汩流出,这就是王安石所云的“有泉侧出”。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径约两米,洞内空阔处高六米、广约四米,类似一大厅。人在洞内说话,嗡然和鸣。洞

21、左侧石壁上的题刻,因年久剥蚀,多不可辨。较清晰的一块为“熙宁四年,过华阳至淮南,江宁杨口口。”熙宁四年为公元一七一年,距王安石作记的至和元年仅隔十七年,可见此洞在宋代是经常有人来探游的。洞内的路径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处为乱石所阻,道遂断。洞的尽头处,嗡嗡作响,伏壁细听,可辨出是右侧的泉流声。3、马山与后洞: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

22、。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含山县志可能把此洞当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但有两点不好解释:一是距离不对。王安石云“由山前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谓之后洞”,而此距洞只有十几米远。再者文中没有提及湍溪。据此我们认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是马山上的北洞。其理由是:一、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二、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与王安石游后洞而发的感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相符;三、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确

23、如王安石所云:“有穴窈然,入之甚寒。”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这与王安石所描绘的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也很相类。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4、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

24、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5、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