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园地(教案)教学目标1. 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 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3. 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4. 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教学重点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教学难点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教学准备 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 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教具准备 课件资源。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1. 导入:
2、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课题:语文园地)2. 梳理收获,总结方法。(板书:交流平台)(1)教师梳理、总结单元学习收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我们把握多件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思考了读书的目的;了解了周恩来、梅兰芳的故事,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学写了如何写书信,掌握了书信的格式等。(2)学生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师提炼学生独特的总结,提示学生填写表格。遇到的问题我的方法别人的方法人物众多怎么办?起因找不着怎么办?经过太复杂怎么办?对话太多怎么办?3. 自主默读“交流平台”,勾画出和自己经验不一样的地方,交流反馈。4. 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常用的方法。(板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1)借助文章题目。(2)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或段落。(3)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4)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5)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5. 师总结:不管用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楚文章讲了什么是基础,也是关键。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经常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它成为你的一项语文阅读能力。【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先调动学生的经验,回顾学习过的方法,再引导学生交流、归纳,进一步明确和掌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多种方法。 词句段运用(一)1. 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
4、容哪些人。(板书:词句段运用)ln wi志存高远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英勇无畏 bn 视死如归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刚正不阿(1)自主识字,交流发现。 学生朗读,教师提示重点字音。提示:“阿”在词语“刚正不阿”中读“”,不读“”;“凛”是前鼻音;“秉”是后鼻音。 引导交流: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板书:形容高尚品质的词语)(2)展开联想,运用词语。 课件出示周恩来、梅兰芳、岳飞等人物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志存高远的周恩来、大义凛然的梅兰芳、精忠报国的岳飞。 了解词语的意思。志存高远: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
5、诚,牺牲一切。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英勇无畏:非常勇敢,毫不畏惧。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秉公执法:公正地执行法律。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引导:有的时候,同一个人物也具有多种品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形容。 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a. 宋朝包拯是一个 、 的清官。(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或铁面无私)b. 面对敌人的绞架,李大钊 ,毫无惧色。(大义凛然)c. 古今中外,但凡学问做得好的人, 大都是 并有着很高道德修养的人。(志存高远)d. 岳飞品行高洁、文武双全,一生 。(精忠报国)e.
6、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 、 ,令人敬佩。(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2. 小结:这些词语的理解要和我们的生活相联系,与生活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这样词语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鲜活起来,变得有血有肉。【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并积累运用到写作中。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2. 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教具准备 课件资源。教学过程 词句段运用(二)1. 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不同的语气,然后想想在后面的两个情境中你要怎么说,写下来读一读。(板书:体会不同的语气)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围观的中国人都紧
7、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1)读了句子之后,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是反问句;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语气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词和否定词上,是一个陈述句。(3)学生阅读,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2. 结合情境,尝试运用。(1)情境一: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指名学生与小明模拟对话。 点拨:可以用陈述句“
8、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扔垃圾”,也可以用反问句“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扔垃圾了吗”。 练习用陈述句和反问句与别人交流,体会两种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2)情境二: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请两组同学交流,学生评价。 点拨:可以用陈述句“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也可以用反问句“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3)小结:反问句的语气更加强烈,用于需要强调突出或者增强说服力的情境中,比如情境一为了更好地提示小明的错误行为,可能用反问句效果会更好。但是反问句的表达有时候过于强硬,可能会伤害听者的情感。所以,该不该用反问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象来
9、灵活运用。3. 拓展练习。把下面的两个句子改成陈述句。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4. 小结:语言是人际交往的桥梁。语气很细微,但是很重要。因时、因地、因人调整语气,和别人聊天、谈事情,要慎用反问句。【设计意图】本次练习重在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表达效果的不同,同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清表达对象和表达意图,从而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方法。 日积月累1. 学习古诗别董大,读准字音。(板书:日积月累: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唐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
10、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2)互相交流,读准字音。“曛”的拼音是“xn”,“愁”是翘舌音。(3)自由朗读。2. 初步理解古诗。点拨:“曛”是“昏暗”的意思;“莫愁”指不要发愁;“知己”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君”是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董大。3. 提问: 全诗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预设: 全诗写了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物。 从中体会到了作者的伤感、压抑。点拨:这首诗描绘的是经过短暂的聚会之后,好朋友又不得不各奔他方。诗中的董大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作为被贬尚书的门客,他不得不离开长安。其实这时的高
11、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常处在贫贱的境遇中。4. 学生想象情景,齐读第一、二句,读出自己的感受。5. 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预设:高适在不断地劝慰自己的朋友,勉励困顿中的朋友。思维拓展:如果此刻你就是高适,你会怎么安慰朋友?学生想象情景,交流想法。6.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尝试背诵全诗。【设计意图】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将古诗读正确流利,读出韵律美,熟读成诵。然后借助插图,理解古诗大意,感受到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及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板书设计交流平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 形容高尚品质的词语体会不同的语气日积月累:朗读、背诵古诗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知识的落实,并且进行了拓展,设计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运用”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古诗,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不足之处: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7 / 7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