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将相和说课稿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 写出了将相 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 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 文化建构有道。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史记不读,镜之何有?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 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三个
2、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 为: 知识与能力: 认识 16 个生字, 会写 12 个字;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 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 生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 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 要性,并以此为跳板,了解中国的“和”文化。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并且 体会到“和”的意义。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 探究”的教学原则
3、,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 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 即“走近 将相和 ”“走进 将相和 ” 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 ,引出和的概念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我用六 尺巷的故事导入,先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 然后相机板书课题“将相和”。 接下来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 初读课文时,为了让他们做到读与思相结合,我布置了阅读过程中的 要求: 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充分朗读之后, 通过词语填空的方式对
4、学生生字词的学习进行 检查,着重检查指导学生对生字音形的准确把握,如“诺”应读 “nu”,不读“ru”;“璧”字写的时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 字的结构,要力求写匀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始终觉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应该且必 须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可以这样说:识字 写字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起点! 紧接着,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二、走进将相和 ,三品蔺相如 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课件出示廉颇的话,学生先说说自己读了 廉颇的话后,对廉颇的第一印象。然后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 那样,光靠一张嘴吗? 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
5、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 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和爱国”,放手让学生 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 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 点。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 他就理直气壮地说 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 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 “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 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可以抓住“看”体会蔺相如能察言观色,准确地揣摩人的心理, 他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接着紧扣 “理直气壮”
6、,让学生去读、去演,读演结合,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 勇;接着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相继采用“缓兵之计”明着是 要秦王举行授城仪式,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故意拖延 时间送璧回国,从而深切地体会蔺相如勇中有谋。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为了让 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所以第 9 自然段我采用了师生讨论的 教学方式,抛出问题:“ 蔺相如明知秦王不会授城,为什么不和手 下人一起化装回赵国?你觉得他这样做好不好?”这一问, 与学生的 思维来了一个链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教 师在尊重学生答案的同时,联系课文第 1
7、7 自然段中蔺相如与手下人 的对话,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不怕牺牲、以大局为 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蔺相如屡为赵国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应该受到文武大 臣的景仰,不料却引起了廉颇的不满。课件再次出现廉颇的话,激化 矛盾。 品读将相和好。 主要抓住蔺相如的话来体会他的顾大局、 识大体; 抓住廉颇的负荆请罪,再谈廉颇的人物形象 三、走出将相和 ,升华和的内涵 首先,回味故事,理清故事间的关系。出示一道选择题,思考三 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不是孤 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完璧归赵是渑池会见的( ) , 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 ) a
8、起因 结果 b结果 起因 学生思考后填空,并且讲出理由,这样设计是帮助学生在熟读课 文之后理清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答案后板书:和不和 和。 然后,小结全文,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同心协 力, 和睦共处”。 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变化, 结合视频介绍中国的“和”文化。 走出将相和 ,作为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向我们的孩子推荐 阅读史学巨著史记 ,这部花了司马迁毕生精力写就的史书究竟会 给他们带来什么?我想:必定是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 文化!这样的书,这样的阅读,我们无法拒绝!况且语文课程标准 也倡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再来说说
9、我的板书设计,“和不和和”,简简单单一条线,一目 了然!它既向学生晰地呈现出了将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又很好 地向我们说明了“和”的重要性!我喜欢这样的板书设计,因为浓缩 就是精华!更为巧妙的是整节课至此可以高度浓缩为一个“和”字。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 所突破: 1.努力做语文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严 格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式的目标体系,达到在“立 言”的基础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将语文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艺术是讲究层次的,因 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和”
10、字,设计了“走近将相和 、走 进将相和 、走出将相和”这一递进式的教学过程。这样做, 是为了逐层递进,拉近学生与秦、赵两国,与蔺相如、廉颇之间的距 离, 通过文本的细读, 使学生深入理解矛盾冲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最后升华到一定的认知高度, 从而走出文本, 走进生活, 了解到“和” 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源。 今天的 中国仍然秉承着“和为贵”的思想,“和”引领着中国走向了世界, 走向了强盛。 3.努力做到“以读为主”,我觉得“读”永远是最好的语文实 践。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化!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没有忘记 这一点!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今天的说课: 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 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 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将相和 和 不和 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