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设计方案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学目标: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教学重点:集合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描述法和列举法表示集合 课 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型:引入课题同学们在报到时学校通知:8月29日下午4点,高一年级学生按班级在学校行政楼前集合。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研究集合的数
2、学理论在现代数学中称为集合论,它不仅是数学的一个基本分支,在数学中占据一个极其独特的地位,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宏伟大厦,那么集合论就是这座宏伟大厦的基石。集合理论创始者是由德国数学家康托尔,他创造的集合论是近代许多数学分支的基础。(参看阅教材中读材料P16)。下面几节课中,我们共同学习有关集合的一些基础知识,为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一、 新课教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数学中也有类似的分类。如:自然数的集合 0,1,2,3,如:2x-13,即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用大写字母A
3、,B,C,等标记。示例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用小写字母a,b,c,d等标记。示例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 记作 aA ,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A 思考1: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例1:判断下列一组对象是否属于一个集合呢?(1)小于10的质数(2)著名数学家(3)中国的直辖市(4)maths中的字母评注:判断集合要注意有三点:范围是否确定;元素是否明确;能不能指出它的属性。3、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
4、,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元素的互异性: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比如:book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4、数的集简称数集,下面是一些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有理数集 Q 正整数集 N+ (或N*) 实数集 R整数集 Z 注:实数的分类5、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
5、括号内的方法 例:1,2,3 特点:元素个数少易列举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特点:元素多或不宜列举 例:大于3小于10的实数 A= xR3x10 方程的解集用描述法为 B= 函数y=2x图像上的点(x,y)的集合可表示为 C=(x,y)y=2x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的构成的集合 D=(x,y)x0,且y0 方程组的解集 例题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由大于3小于10的整数组成的集合 方程的解的集合 小于10的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 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6、集合的分类 原则:集合中所含元素的多少有限集 含有限个元素,如A=-2,3无限集 含无限个元素,如自然
6、数集N,有理数Q空 集 不含任何元素,如方程x2+1=0实数解集。专用标记:二、 课堂练习1、用符合“”或“”填空:课本P5练习2、补充思考 下列集合是否相同1)A 1,5 B (1,5) C 5,1 D (5,1)2)A B 0 C D 3)小结1、集合的概念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4、集合的表示方法5、空集三、 作业布置基本作业:P6 A组 4,5补充作业:求数集1,x,x2-x中的元素x应满足的条件;思考作业:P6B组板书设计(略)另注:请各位考虑是否提出实数和全部实数及R之间的区别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7、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2.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问题l: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7,22等等,类比
8、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宣布课题)(二)研探新知1. 子集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1) ; (2) =西安中学高一(1)班女生,=西安中学高一(1)班学生;(3)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集合C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D中的元素,集合E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F中的元素。综合归纳给出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
9、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记作:读作:A包含于(is contained in)B,或B包含(contains)A举例:如, 则思考:包含关系与属于关系定义有什么区别?试结合实例作出解释. 1,2_1,2,1,2,1,2温馨提示:(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对任何集合A都有。(2)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对任何集合A都有。(3)若,不能理解为子集A是B中的“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因为若,则A中不含任何元素;若A=B,则A中含有B中的所有元素。非子集关系的反例:(1) A=1,3,5 B=2,4,6 (2) C=x|x9 D=x|x3 可用数轴直观表示 (3) E= x
10、|x9 F= x|x12当集合A中存在(即至少有一个)着不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不包含于B,或B不包含A,分别记作: (或)2. 集合的相等引入时举例: 由元素分析发现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给出集合相等的定义:一般地,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同时集合B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中的元素,那么我们就说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问题3:与实数中的结论“”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得出结论: .3. 真子集问题4:A=小于7的正整数 B=1,2,3,4,5,6, C=1,3,5显然,又发现B=A ,CA ,如何确切
11、表明C与A的特殊关系?文 字 语 言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符 号 语 言若,但存在元素x,则A B(或B A)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教师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如图l和图2分别是表示集合相等和真子集的关系。A(B)B 图1 图2 问题5:请同学们举出几个具有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的集合实例,并用Venn图表示.学生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评价.做练习4,并强调确定是真子集关系的写真子集,而不是子集。 思考: (1) 对于集合A,B,C,如果AB,BC,那么集合A与
12、C有什么关系?如果真包含呢? (2) 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与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之间有什么区别? (3)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吗?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吗?(4) 0,0与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完成下列两道例题: 例1 某工厂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长度上都合格时,该产品才合格。若用A表示合格产品,B表示质量合格的产品的集合,C表示长度合格的产品的集合则下列包含关系哪些成立?试用Venn图表示这三个集合的关系。例2(与书上有变动) 分别求下列集合的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们的真子集. ,1, 1,2, 1,2,3集 合 子 集子集个数真子集个数10
13、 1,1211,2,1,2,1,2431,2,3,1,2,3,1,2,1,2,387推广归纳:有限集 的子集个数,真子集个数,非空子集个数,非空真子集个数。2. 练习第5题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1. 也可结合配备的多媒体光盘用FLAS显示Venn图形式的集合间不同关系以加深印象。2. 性质结论:(1)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对任何集合A都有。(2)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对任何集合A都有。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欲证,只须证且都成立即可。(4 对于集合A、B、C,若AB,BC,则AC. 若AB,
14、BC,则AC. (五)布置作业 基础题:第9页习题1-2 A组2,4,5题. B组第1题. 思考题:1. (06年上海理)已知集合A1,3,21,集合B3,若BA,则实数 2. 已知集合,,且满足,求实数的取值范围。3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课 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四
15、、 引入课题我们两个实数之间可以进行运算,比如加法运算,那么两个集合之间存在运算吗?实例1:A=高一(9)班女生 B=高一(9)班团员C=高一(9)班女团员,我们发现集合C中的元素是集合A和集合B的公共元素。实例2:学校的某次运动会要求各班选出数名篮球队员和足球队员假设A=高一(9)班的篮球队员B=高一(9)班的足球队员C=高一(9)班的运动员,我们发现集合C的元素是由集合A和集合B的元素共同构成的。我们发现集合之间是存在一定运算的。五、 新课教学1交集(如实例1)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记作:AB读作:“A交B”即
16、: AB=x|A,且xB交集的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则上例中C=AB。练习:1.A=3,5,7 ,B=1,2,3,4 则AB; 2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2 并集(如实例2)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读作:“A并B”即: AB=x|xA,或xBVenn图表示: ABABA=?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
17、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练习:1.A=3,5,7 ,B=1,2,3,4 则AB; 2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A BA(B)AB BAB A总结基本结论:ABA,ABB,AA=A,A=,AB=BAAAB,BAB,AA=A,A=A,AB=BA总结:交集的性质AA=A , A=, AB=BA, ABA, ABB,若AB,则AB=A,反之也成立。并集的性质AA=A, A=A, AB=BA, AB, ABB若AB,则AB=B,反之也成立。联系交集的性质有结论:ABAAB三.例题讲解:例1某学校所有男生
18、组成的集合A,一年级的所有学生组成的集合B,一年级的所有男生组成的集合C,一年级的所有女生组成的集合D,求AB,CD。解 AB=B. 例2设求AB,AB.解 完成思考交流,通过文氏图说明。总结集合的交集和并集运算满足结合律。例3 已知集合M=y|y=x2+1,xR,N=y|y=x+1,xR,求MN。解 M=y|y=x2+1,xR=y|y1,N=y|y=x+1,xR=y|yR MN=M=y|y1四课堂练习:P12 练习 1,2,3,4题P14习题1题五小结:AB=x|A,且xBAB=x|xA,或xB交集的性质AA=A , A=, AB=BA, ABA, ABB,若AB,则AB=A,反之也成立。并
19、集的性质AA=A, A=A, AB=BA, AB, ABB若AB,则AB=B,反之也成立。联系交集的性质有结论:ABAAB六作业1基础作业:P14习题A组2,3,4题2选做: 已知集合A=x|x2-3x+2=0,B=x|x2-mx+2=0,且AB=B,求实数m范围。解 化简条件得A=1,2,AB=BBA根据集合中元素个数集合B分类讨论,B=,B=1或2,B=1,2当B=时,=m2-80 当B=1或2时,m无解当B=1,2时, m=3综上所述,m=3或3思考B组1题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上节学习了集合的两种基本运算求交集和求并集。实际中在研究某些集合的时候,这些集合往往是某些给定
20、集合的子集,这个给定的集合叫做全集。二新课讲解1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通常记作U。2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简称为集合A在U中的补集,或余集。记作:CUA 即:补集的Venn图表示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三例题讲解例3 试用集合A,B的交集、并集、补集分别表示图中,四个部分所表示的集合。解 部分:部分:部分:部分:例 4 设全集为R,(1) (2)(3) (4)(5) (6);(7)并
21、指出其中相等的集合。解 (1)在数轴上,画出集合A和B.(2)(3) 在数轴上表示出 (4)(5) .(6)=;(7)注意对连续实数集利用数轴直观去处理,通过例题了解德摩根律。总结:补集的性质:C,C,ACA,ACA,C( CA)A德摩根律:(CuA) (CuB)= Cu (AB), (CuA) (CuB)= Cu(AB),四课堂练习。P14 练习1,2,3,4,5题五归纳小结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
22、合的思想方法。六 作业布置1、 基础作业:P15习题A组,第5,6,7题。2、 选做:若全集,子集,且Cu,求实数解 由子集定义和补集定义可知,解得3思考:习题B组 2题第一章集合复习课教案(2课时)(一) 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2)理解集合的运算,会求集合的交,并,补集(3)能使用韦恩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二) 教学三点解析: (1) 教学重点:知识的网络结构;(2)教学难点:集合思想的应用及运算;(三) 教学过程设计一. 知识归纳属于、不属于、包含于、非包含于 ,真包含于、集合相等列举法1,2,3,、描述法x|P,韦恩图法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
23、数集R、正整数集N韦恩示意图 数轴分析方 法AA; A; 若AB,BC,则AC;AAAAA; A;AA;ABAABBAB;ACA; ACAI;C( CA)A;C(AB)CACB交集 ABx|xA且xB; 并集 ABx|xA或xB;补集 x|xA且xU,U为全集性 质运 算关 系 数 集有限集、无限集 空集分 类表示法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指定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特 征含 义集 合集合知识网络注意: 区别与、与、a与a、与、(1,2)与1,2; AB时,A有两种情况:A与A1.需要注意的问题(1)要正确理解集合、空集、子集、全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及性质.(2)特别注意对空集的概念和性质的
24、理解(3)集合的表示方法各有特点,应结合具体问题适当选用.(4)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集合用Venn图表示出来,帮助理解或解决问题,在求数集的交集、并集、补集时,可以借助于数轴.(5)集合中蕴涵着分类的思想,体会它在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广泛的应用.(6)理解集合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能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2. 常见题型 1、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00以内被3除余2 的正整数所组成的集合;所有正方形;直角坐标平面上在直线和两侧的点所组成的集合;方程组得解集2、由元素1,2,3组成的集合可记为: A . B. C. D.3、实数集合 中元素 满足的条件是 。4、已知集合Aa,a,a2a
25、1,B1,2且AB1,求a的值。5. 设a,b,c为非零实数,则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为( )6、已知集合A1,3,21,集合B3,若BA,则实数 7、定义集合A*B=x|xA且xB,若A=2,4,6,8,B=2,4,5,则A*B的子集个数为( )8、已知集合M=x|x=m+,mZ,N=x|x=,nZ,P=x|x=,pZ,则M,N,P满足关系( )9、若1,2A1,2,3,4,5, 则满足这一关系的集合A的个数为 10、已知集合M=y|y=x2+1,xR,N=y|y=x+1,xR,求MN。11、若集合,满足A,则称(,)为集合A的一个分拆,并规定:当且仅当时,(,)与(,)为集合A的同一种分拆,则
26、集合A,的不同分拆种数是( )。12、设全集 , , ,求 判断 与 之间的关系13、已知集合A=x|2x9,B=x|m-1xa、x|xb、x|xb 用区间表示:函数y的定义域 ,值域是 (观察法)3.小结:函数模型应用思想;函数概念;二次函数的值域;区间表示三、巩固练习: 1. 已知函数f(x)=3x5x2,求f(3)、f(-)、f(a)、f(a+1)2. 探究:举例日常生活中函数应用模型的实例. 什么样的曲线不能作为函数的图象?3. 课堂作业:1.2.1 函数的概念(二)教学要求: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并能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掌握判别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教学重点:会求一些简单
27、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教学难点:值域求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提问:什么叫函数?其三要素是什么?函数y与y3x是不是同一个函数?为什么?2. 用区间表示函数ykxb、yaxbxc、y的定义域与值域.二、讲授新课:1.教学函数定义域:出示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用区间表示) f(x)=; f(x)=; f(x)=学生试求订正小结:定义域求法(分式、根式、组合式)练习:求定义域(用区间) f(x); f(x)小结:求定义域步骤:列不等式(组) 解不等式(组)2.教学函数相同的判别:讨论:函数y=x、y=()、y=、y=、y=有何关系?练习:判断下列函数f(x)与g(x)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
28、明理由?A.; B.; C; 、D.;小结:函数是否相同,看定义域和对应法则。3.教学函数值域的求法: 例2:求值域(用区间表示):yx2x4;y;f(x) ;f(x)先口答前面三个 变第三个求 如何利用第二个来求第四个小结求值域的方法: 观察法、配方法、拆分法、基本函数法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函数定义域:;2. 已知f(x+1)2x3x1,求f(-1) 变:,求f(f(x) 解法一:先求f(x),即设x1t;(换元法) 解法二:先求f(x),利用凑配法; 解法三:令x1=1,则x2,再代入求(特殊值法)3.f(x)的定义域是0,1,则f(xa)的定义域是 4.求函数yx4x1 ,x-1,
29、3) 在值域 解法(数形结合法):画出二次函数图像 找出区间 观察值域5.课堂作业: 2.2 函数的表示法教学要求: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了解三种表示方法各自的优点,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教学重点: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教学难点: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 2.讨论:初中所学习的函数三种表示方法?试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二、讲授新课:1.教学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结合实例说明三种表示法 比较优点解析法:用数学表达式
3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优点:简明;给自变量求函数值图象法: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优点:直观形象,反应变化趋势列表法: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优点:不需计算就可看出函数值 具体实例如:二次函数等;股市走势图; 列车时刻表;银行利率表出示例1. 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2元,买x (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师生共练小结:函数“y=f(x)”有三种含义(解析表达式、图象、对应值表)讨论:函数图象有何特征?所有的函数都可用解析法表示吗?练习:作业本每本0.3元,买x个作业本的钱数y(元). 试用三种方法表示此实例中的函数
31、.处理课本P29例22教学分段函数:出示例3:写出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像邮局寄信,不超过20g重时付邮资1.2元,超过20g重而不超过40g重付邮资2.4元。超过40g重而不超过60g重付邮资3.6元。超过60g重而不超过80g重付邮资4.8元。超过80g重而不超过100g重付邮资6.00元。每封x克(0x100)重的信应付邮资数(元) (学生写出解析式 试画图像 集体订正 )练习:A. 写函数式再画图像:某水果批发店,100kg内单价1元kg,500kg内、100kg及以上0.8元kg,500kg及以上0.6元kg批发x千克应付的钱数(元) B. 画出函数f(x)=|x1|x2|的图像
32、提出: 分段函数的表示法与意义(一个函数,不同范围的x,对应法则不同) 生活实例课本P30例43.看书,并小结:三种表示方法及优点;分段函数概念;函数图象可以是一些点或线段三、巩固练习:1.已知f(x),求f(0)、ff(-1)的值 2.作业:P34 1、2题2.3 映射教学要求: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结合简单的对应图示,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举例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对应,或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对应实例:对于任何一个实数,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P和它对应;对于坐标平面内任何一个点A,都有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y)和它对应;对于任意一
33、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某影院的某场电影的每一张电影票有唯一确定的座位与它对应;2. 讨论:函数存在怎样的对应?其对应有何特点?3. 导入: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对应,若将其中的条件“非空数集”弱化为“任意两个非空集合”,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建立起更为普通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映射(mapping).二、讲授新课:1. 教学映射概念: 先看几个例子,两个集合A、B的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并用图示意, ,对应法则:开平方;,对应法则:平方;, , 对应法则:求正弦; 定义映射: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
34、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mapping)记作“” 关键: A中任意,B中唯一;对应法则f. 分析上面的例子是否映射?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映射实例? 讨论:映射的一些对应情况?(一对一;多对一) 一对多是映射吗? 举例一一映射的实例 (一对一)2.教学例题: 出示例1. 探究从集合A到集合B一些对应法则,哪些是映射,哪些是一一映射?A=P | P是数轴上的点,B=R; A=三角形,B=圆;A= P | P是平面直角体系中的点,;A=高一某班学生,B= ? ( 师生探究从A到B对应关系 辨别是否映射?一一映射?小结:A中任意,B中唯一) 讨论:如果是从B到A呢? 练习:判断下列两个对应是否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A=1,2,3,4,B=3,4,5,6,7,8,9,对应法则;,对应法则;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