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顺序1.顺叙内容上: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述,叙事有头有尾。结构上:使得文章内容条理清晰。效果上:使读者容易理清文章脉络,令人印象深刻。2. 倒叙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结构上:设置了悬念,使得情节曲折,形成呼应、照应。效果上: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主题,避免平铺直叙。3. 插叙内容上:补充交代了内容、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丰富。结构上:(1)承接上文,引出下文;(2)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3)形成对比效果上:突出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槐花汪曾祺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
2、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棚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
3、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返。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
4、,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钩针给他钩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玉渊潭的槐花落了。1 从全文来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请简要说明。_2 文章第四、五段是插叙,请指出作者插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_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5、(节选) (1)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有什么文化。但没有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用“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今天的我感念着母亲“特别”的爱,有那么几件往事依旧历历在目。(2)那是,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给我带来一盒营养液。母亲说:“听别人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嘟囔着:“这么贵,又借钱了吗?”母亲一笑:“没有!使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3)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当天晚
6、上我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千辛万苦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仿冒伪劣的产品。(4)当年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母亲欣慰地说:“之前那营养液还真是没有白换,真是没有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们呢!”我心中涌上万千的感受,但最后只是笑着点点头。1. 本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2. 第(2)至第(4)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请把标志性的词句找出来。3. 如果将第(1)自然段调整到第(4)自然段后面,这样效果好不好?为什么?【槐花参考答案】顺叙。文章由“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开头,结尾用“玉渊潭的槐花落了”结束,从槐花的盛开到凋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行文,脉络分明。1. 作者插叙了养蜂
7、男子的个人情况和他老婆与之相识的简单经过。(1)内容上:让我们对养蜂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内容丰富;(2)结构上:承接上文,引出下文;(3)效果上:使养蜂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参考答案】1.本文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2、第(2)至第(4)自然段采用的是顺叙的记叙顺序。标志词有“一个周末”“母亲走后”“那年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3.(1)不好,如果把位置调整之后,就没有倒叙的作用了;(2)倒叙在内容上交代了母亲对“我”关爱的“特别”形式;(3)倒叙在结构上设置了悬念,使得情节曲折,文章内容前后照应;(4)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了母爱的深厚,避免平铺直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