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第2课时 正比例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并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了生活中常见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正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对小学生来说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科书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一系列情境,引导学生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变化中看到“不变”,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比例的过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一些变量关系是否成正比例,体会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目标:1.结合“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路
2、程、时间与速度”等情境,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函数思想。教学重点:能初步运用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变化的量”。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变化的量”?师:这一节课,我们首先来研究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随
3、着边长变化会发生什么变化。生: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通过复习变化的量,为下面学习正比例做知识基础。环节二探究新知1.自主探究师:下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 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对比交流师: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小组交流、讨论)师: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讨论)3.归纳总结师:像这样,路程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我们就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师:第1个问题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4、、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生: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都是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的。生1: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而面积与边长的倍数关系不断变化。生2:=4,=4,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不变。生3:=1,=2,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生1: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生2:=90,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生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生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通过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变化关系的对比感受变化中的“不变”;从学生熟悉的路程、时间、速度角
5、度,引出“正比例”定义,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最后用定义去思考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可以深化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环节三巩固练习1.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他们的年龄成正比吗?为什么?3.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与同伴交流。生1:圆的面积公式S=r2,圆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我想是成正比例的。生2:我列表试了一试,比值不相等。答: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正比例,因为圆的面积与半径的比值在变化 。生:他们的年龄不成正比,因为它们的比值在变化。生1: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人的身高
6、和体重不成正比例。生2: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百米赛跑,时间与路程不成正比例。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含义,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能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环节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生: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要随着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比值(商)一定,那么就说它们成正比例。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梳理本节课的内容。环节五布置作业教材P42第1题教材P43第2、3题环节六拓展延伸据说,埃及的金字塔修成一千多年后,没有人能够准确地测出它的高度。人们尝试过很多方法,但都没有成功。古希腊人
7、泰勒斯用数学方法测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站在金字塔前,让别人测量他影子的长度,当他影子的长度与他的身高完全相等时,他立刻在金字塔的投影处作一记号,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这样,就得到了金字塔的高度。 想一想,说一说,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道理是什么?如果身高与影长的比不是1:1时,你还能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吗?生: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当身高与影长的比是1:1时,金字塔的高度与影长的比也是1:1。如果身高与影长的比不是1:1时,还能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因为身高与影长的比值等于金字塔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通过数学故事,使学生体会正比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热情。
8、第四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 第4课时 反比例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变化的量”“正比例”“正比例图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比例知识的深化,也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知识,复习导入后创设了两个情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归纳出两个相关联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反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认识反比例。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函数
9、思想。教学重点: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难点: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变化的量、正比例等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课件师:现在,请判断下面的量,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1)车速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车速和时间。师:回答的很好,那大家在回想一下如何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师:大家都很棒,都挑战成功了!凡事都不只有一面,两个相关联量之间也一样,除了正比例关系,还有别的关系。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看看两个
10、相关联量之间究竟还有什么特殊关系等待我们去探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数学之旅吧!生:有。学生独自解答,举手发言生:车速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学生思考后回答生1:两种相关联的量。生2:一种量随另一种量扩大(缩小)而扩大(缩小)。生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通过复习环节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环节二探究新知1.探究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师:用x,y 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单位:cm)课件出示:面积为24 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1)周长为24 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师:请大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11、长方形面积一定和周长一定时,相邻两边之间的变化情况,完成表格填写。师:同学们完成的都不错,请大家再观察表1、表2,你发现了什么? 师:表1、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x、y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两组量变化的不同点,从变化中发现“不变”。2.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速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课件出示:王叔叔要去旅游,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行驶所需时间如下: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师:大家在进一步想想速度和时间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师: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现在再请大家算一算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你有什么发现?师:大家总结一下这两个量(速度与时间)有什么特点?3.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师小结:你们说的真棒! 像
12、这样,速度和时间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师:下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的长成反比例吗? 师:你们真厉害!我们知道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相邻两边的长成反比例,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好不好?4.试一试1.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师: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师: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3.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师:为什么成反比例?说出你的理由。课件出示:1030=1520=2015=2
13、512 =3010=300即:瓷砖的块数瓷砖的面积=铺地的面积(一定),乘积不变。5.归纳师:那究竟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师小结:说的真好!两个量成反比例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2)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3)相对应的两个量的积是一定的。学生观察表格,思考并填写表格。生1:生2:学生观察表格,回答问题。生:长方形一条边的长随着邻边长的增加而减少。生1:面积是24 cm的长方形,124=212=38=相邻两边长的积都是24。生2:周长是24 cm的长方形,111=11,210=20,不相等。1+11=2+1
14、0=相等。相邻两边长的积不相等,但相邻两边长的和相等。学生观察数据规律后回答。生1:速度和时间两个量相关联。生2:时间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思考后,自由说一说。生:速度越大,时间越少;速度越小,时间越多。学生思考并回答。生:1012=602=801.5=120速度时间=路程(积一定)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总路程一定,若速度变化,则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即速度越快,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慢,所用时间越长。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得出结果。生1: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相邻两边的长成反比例。生2:周长一定时,长方形的相邻两边的长不成反比例。生:好。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果。生1:成反比例。苹果的单价高,数量就
15、少了;苹果的单价低了,数量就多了,反过来了。生2:我列个表,假设有60元钱。结论:积一样,成反比例学生分析表格数据。生:179=79,278=156,不相等。1+79=2+78=3+77=4+76,相等。生:已读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的和一定,但积不相等,所以不成反比例。学生分析数据表格,回答问题。生1:1030=1520=2015=2512 =3010=300即:瓷砖的块数瓷砖的面积=铺地的面积(一定),乘积不变。生2:瓷砖的块数和瓷砖的面积成反比例。学生自由说一说。生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生2: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生3:相对应的
16、两个量的积是一定的学生记笔记。通过对比数据结果,学生得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的关系,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两个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归纳两个相关联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探索规律中认识到两个量积一定的前提。将两个量的关系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借助表格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反比例中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在前面学生探索、初步理解反比例的基础上,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思考和判断。引导学生学生将前面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环节三巩固新知1.填空(1)已知单价数量=总价,则: (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一定时,
17、( )和( )成正比例。(2)如果ab=c(a、b、c均不为0),则:(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有两种答案。成反比例的两个量必须是积一定。2.给一间教室铺地,用9平方分米的地砖铺,需要200块。如果用边长6分米的地砖铺,需要多少块? 分析:因为每块地砖的面积地砖的块数=教室地面的面积(一定),所以每块砖的面积与地砖的块数成反比例。3.运一批货物,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如下表。根据下表回答问题。(1)把上表补充完整。(2)说一说货车每天运的吨数与运完所有货物所需要的天数的变化情况。(3)货车每天运的吨数与运完
18、所有货物所需要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学生填一填。生1: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单价或数量一定时,数量或单价和总价成正比例。生2:a一定时,b和c成反比例,b或c一定时,c或b和a成正比例。学生思考,独自完成。生:设需要x块地砖。9200=6xx=300答:用边长6分米的地砖铺,需要300块。生1:通过反比例的量的特征: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积一定,得知货物总量一定,则3002=600。补全剩下表格。生2:表中两个量是相关联的,而且每天运的吨数越少,运完所有货物所需要的天数越多。生3:货车每天运的吨数与运完所有货物所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因为货物总量一定,两个量相关且变化方向相反。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关于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掌握,重在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鼓励学生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反比例知识的掌握。环节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生1:学会了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生2:两种相关联的量。生3:变化方向相反。生4:相对应的两个量的积是一定的。生5:能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小结课堂,提升总结、表达能力。环节五布置作业教材P48第2、3、4题 13 / 13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