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 2016-2017 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题号 1-20 21 22 23 24 25 总 分 分数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 20 分) 1. 秦汉以来,我国选拔官员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 A考试 B、推举 C、科举制 D、禅让制 2、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不仅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请说出这条运河的中心( ) A长安 B、涿郡 C、余杭 D、洛阳 3. 下列封建盛世,出现在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4. 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
2、世 5.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 干布,这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 西藏正式成为唐的一部分 B 加强了唐藩友好交往,促进了唐藩经济文化交流 C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D、有利于加强对西藏的统治 6.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被称为世界工艺珍品的是( ) A青花瓷 B、冰裂纹瓷器 C唐三彩 D、白瓷 7唐朝时,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勾画庐山瀑布壮丽图景的诗人是被人们称为“诗仙”的( ) A李白 B、白居易 C柳宗元 D、韩愈 8.“安史之乱”造成了社会由盛转衰,它发生在( ) 2 A秦二世统治时期 B、隋炀帝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时期 D、“闭关锁国”时期 9.唐
3、朝灭亡时间是( ) A、 907 年 B、 908 年 C、 909 年 D、 910 年 10. 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相继出现的五个政权是( ) A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B、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后周 C后梁、后汉、后晋、后唐、后周 D、后梁、后周、后晋、后汉、后周 11. 10 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其建立者是( ) A冒顿 B、松赞干布 C、耶律阿保机 D、元昊 12. 陈桥兵变使赵匡胤做了皇帝,他取代的是( ) A北周 B、后周 C后汉 D、后唐 13 1140 年,岳飞带领南宋军队重创金军主力骑兵是在( ) A郾城 B、临安 C东京 D、大散关 14、 1038 年,党项族首
4、领元昊建立的西夏定都在兴庆府,也就是今天的( ) A、河南开封 B、浙江杭州 C、宁夏银川 D、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15、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在客观上反映了( ) A、太湖流域自然条件好 B、推广占城稻所取得的成果 C、南方粮食产量超过了北方 D、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超过了北方 16、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的需要 C、造纸术的改进 D、经济中心的南移 17.下列历史事件发生于 1271 年的是( ) A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B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 C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俘虏南宋皇帝,南宋灭亡 3 D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全国
5、18.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一词中所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的“成吉思汗”指的是(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 19.元朝 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人们称作“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代表作 是( ) A窦娥冤 B、西厢记 C牡丹亭 D、桃花扇 20. 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力技术条件的伟大发明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 30 分) 21.(共 9 分) 如图,在隋朝大运河图中填注: (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 A 为( ),北至 B(
6、),南至 C( )。( 3 分) ( 2)隋朝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其中为( ),为( )。 ( 2 分) 4 ( 3)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 分) ( 4)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2 分) 22. ( 4 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23 、( 6 分)什么是遣唐使?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 24. 连线( 6 分) 朝代 开国君主 5 ( 1) 隋朝 A 李渊 ( 2) 唐朝 B 杨坚 ( 3) 北宋 C 耶律阿保机 ( 4) 辽 D 赵匡胤 ( 5) 西夏 E 赵构 ( 6) 南宋 F 元昊 25. 简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 5 分) 6
7、 2017 年七年级历史期中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 BDDCB 6-10 CACAA 11-15 CBACC 16-20 ABAAC 二、非选择题 21、( 1)洛阳 涿郡 余杭 ( 2)淮水 钱塘江 ( 3)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 4)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 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22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3、遣唐使是日本对赴唐使者的称呼。 主要目的:到中国来学习交流。 积极影响: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学习,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24、 -B -A -D -C - F -E 25. 第 9 课 4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