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人教版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提纲部编人教版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 1 课 古代埃及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 2.自然环境: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 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 3.国家出现:约从公元前 3500 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4.初步统一:公元前 3100 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 5.经历的时代: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三个时代。 6.强盛:新王国时代法
2、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 界处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 7.被侵略灭亡:公元前 525 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近 3000 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8.科学文化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最为突出。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二金字塔二金字塔 1.用途:国王法老的陵墓 2.地位: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三法老的统治三法老的统治 1.金字塔的修建,反映
3、了什么问题? 体现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2.法老的权力: (1)政治: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2)宗教: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 ,具有无上的权威。大臣见国王时,要匍匐在地上,吻国王脚下的 土地。国王发起怒来,还经常亲自用王仗责打大臣。 3.王权的衰落: 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 渐衰落。 古埃及文明象征狮身人面像;太阳历;象形文字;金字塔王权的象征 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范围: “两河” ,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
4、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 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奴隶制国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 3500 3.初步统一:大约在公元前 2400 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4.陷入分裂混乱:此后两河流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二古巴比伦王国二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 18 世纪 汉谟拉比完成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强盛: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 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三 汉谟拉比法典三 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
5、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 282 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 会。 (1)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 代的观念。 (3)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3.意义或价值: 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古巴比伦文明象征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第 3 课 古代
6、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河流域(最早的古印度文明出现) 。 3.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年代大约为公元前 23 世纪前 18 世纪。 4.外族入侵:公元前 1500 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 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强盛: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 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
7、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产生: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 2.内容: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 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2.特点: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时间:公元前 6 世纪
8、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3.教义: (1)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 ,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 (2)宣扬“忍耐顺从” ,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4.佛教的传播: (1) 公元前 3 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 1 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 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2)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古印度文明象征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佛教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 4 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希腊城邦一希腊城邦
9、 1.地理范围及自然状况: 古代希腊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希腊半岛是古代希腊的主体,其地理环境呈现环海、 多山、 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很小, 耕地十分有限。 一方面, 多山不便于各地区间的联系,影响了希腊的统一;而另一方面,希腊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航海 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2.希腊文明的发展历程 (1)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迈锡尼文明中断,希腊进入相对落后的荷马时代。 (3)希腊城邦:公元前 8 世纪,希腊出现了几百个城邦。 3.希腊城邦的发展概况 (1
10、)出现时间:公元前 8 世纪 (2)城邦的概念: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 (3)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 “小国寡民” 。小的城邦公民甚至不过几千人。 (4)最大的城邦:斯巴达,领土只有 8400 平方千米。 (5)城邦的居民:公民和非公民。 (6)公民的权利及义务: 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力,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也是公民权的必要保障。参军打仗 是公民的义务。城邦的宗教活动、节庆演出、文体竞赛都以公民为主体。 (7)非公民包括哪些人?生活状况如何? 外邦人和奴隶。 外邦人虽然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力,不能占有土地。 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和
11、自由。 (8)公民与非公民的关系: 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 公元前 5 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 2.民主政治的内容: (1)伯利克里主政时期,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这就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代表各 地的 10 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 召集公民大会。 这些主席团由各地抽签产生, 主席团主席也经抽签产生。 (2)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3)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12、 3.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力。 三亚历山大帝国三亚历山大帝国 1.马其顿的兴起:公元前 4 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2.亚历山大东征的经过: (1)伊苏斯战役: 公元前 334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 3.5 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亲率 10 万大军,在叙利 亚的伊苏平原迎战。亚历山大出奇制胜,最终以少胜多,击败了波斯大军。 (2)亚历山大继续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随后,兵不血刃进入埃及。 (3)公元前 331 年,亚历山大从埃及转而进入两河流域,与波斯大军再度会战。他以五六万精锐之师取胜。一年 后
13、,波斯帝国灭亡。 (4)东征的结果: 历经 10 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 地跨欧、亚、非三洲。 3.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1)消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2)积极: 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 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第 5 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罗马城邦一罗马城邦 1.地理环境: 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临海,海岸线很长,亚平宁山脉贯穿
14、半岛。 2.罗马城邦出现: 公元前 1000 年,罗马城邦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3.罗马共和国 (1)建立时间:公元前 509 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2)统治状况: 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 300 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 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 平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设立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4.十二铜表法 (1)时间:公元前 450 左右 (2)名称来历: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 十二铜表法 ” 。 (3)内容:成文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 (4)意义:
15、 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5.罗马的扩张: (1)公元前 3 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 (2)罗马战胜了北非强国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 (3)公元前 2 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的霸主。 6.斯巴达克起义(影响最大) : (1)原因: 在扩张过程中,大量被征服地区的战俘和人口被掠为奴隶,奴隶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生产者。 (2)时间: 公元前 73 年 (3)概况及结果: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声势浩大,多次打败罗马军团,最终被血腥镇压。 (4)影响:斯巴达克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制,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二罗马
16、帝国二罗马帝国 1.凯撒夺权及被刺: 公元前 49 年,曾经担任过罗马执政官和地方总督的凯撒,率领军队进攻罗马城,打败对手,控制了元老院。后来, 元老院任命他为终身独裁官。不久,凯撒被谋杀,内战又起。 2.屋大维掌权: 公元前 31 年, 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他首创了 “元首制” 这一政治形式, 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 3.罗马帝国的建立: (1)时间:公元前 27 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人物:屋大维 (3)屋大维的统治: 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自己的独尊地位,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4.罗马帝国的黄金时期: 2 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
17、,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 三罗马帝国的衰亡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1.衰亡的原因: (1)3 世纪,罗马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统治者争斗混战不断,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业萎缩,工商业衰 落,财政危机,民生凋敝。 (2)375 年,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开始大举侵入罗马帝国。 2.罗马帝国的分裂:4 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3.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 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第 6 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一、文学和雕塑 1.总体成就: 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体现在神话、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史学、法学、体育等各个方面,有些至今还在继承、 发展。 2.文学
18、成就: 希腊神话影响广泛,其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 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 献。 3.雕塑成就: (1)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了一种完美境界。 (2)作品: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二建筑艺术二建筑艺术 1.希腊建筑的特点及代表作: (1)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 (2)代表: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 2.罗马建筑的特点及代表作: (1)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穹顶等,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 (2)代表:罗马大竞 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和万
19、神庙。 三哲学和法学三哲学和法学 1.古希腊的哲学成就 (1) 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 ,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 (2) 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这位哲学家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他指出,求得知识的最 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他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3)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他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2.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2)罗马帝国的法学家们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
20、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 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四公历的缘起四公历的缘起 (1)来源:今天使用的公历,是古代罗马人创设的。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 (2)编制:凯撒命人 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 。为纠正每年将近 6 小 时的误差,采取每 4 年增加 1 天的办法进行调整,即每逢被 4 整除的那一年 为闰年,在 2 月份增加一天。 (3)意义: 4 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 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希腊文明象征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伯里克利时期达到顶峰) ;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
21、遗产,是了解 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掷铁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雅典帕特农神庙,典型的希腊建筑; 哲学成就: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 ,苏格拉底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 义,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罗马文明象法学:公元前 450 年左右,颁布十二铜表法 ,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民法、 经济法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罗马建筑凯旋门、方尖碑、万神庙(罗马建筑继承了希腊建筑的 特点,但有所创新,比如石拱门、穹顶) ;历法:儒略历,以此作为基督教立法,成为今天使用公历的基础。 宗教:1 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的巴勒斯坦地区,兴起了基督教
22、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 7 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一基督教的兴起一基督教的兴起 1.创立时间: 1 世纪 2.产生地区: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3.产生背景: 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古代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人民把希望寄托于宗教,寻求精神上 的解脱,基督教应运而生。 4.创立者:耶稣 5.主要教义: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 6.基督教名称的来历: “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 ,这种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在后来被称为“基督教” 4.基督教被确定为国教: (1)原因:罗马帝国不少有地位的人都改信了基督教。罗马统治者认为基督教可以用来维护
23、统治,对基督教的态 度发生了变化。 (2)时间:4 世纪末,基督教被定位罗马国教。 二法兰克王国二法兰克王国 1.建立: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 ,其中最为强大的是 481 年建立在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 3.克洛维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的措施: (1)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 (2)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3)措施产生的作用: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
24、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 4.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的扩张: 克洛维去世时, 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实力强大。 二封君与封臣二封君与封臣 1.封君封臣的由来: 8 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 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 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 2、封建制度何时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联系封君与封臣的纽带是什么? 11 世纪 土地 3、封臣与封君之间的关系? 封臣对封君要忠诚,
25、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 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三查理曼帝国三查理曼帝国 1.查理何时继承法兰克王位?8 世纪 2.查理即位后法兰克王国的扩张: 800 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 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3.查理为鼓励基督教发展采取的政策: 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 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 命令每个教区的
26、人民把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贡献给教会, 称为“十一税” 。教会因此富有,势力越来越大。 4.教皇为查理曼加冕: 800 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 。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 “查理曼” 。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 5.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1)原因:814 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2)分裂:843 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 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第 8 课 西欧庄园 一庄园的领土与佃户一庄园的领土与佃户 1.庄园的出
27、现与发展: (1)出现:9 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 (2)发展:大约到 11 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 (3)性质: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4)庄园的人员组成: 领主;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2.庄园的土地构成: (1)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 “直领地” : 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 ,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 1/3 到 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 “份地” : 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 ,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
28、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 ,一般每周要 在直领地上劳动 3 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共用地” 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 ,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3.自由农民的权利: 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自由农民的土地 权利受到法庭保护。 二庄园法庭二庄园法庭 1.人员组成: 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2.时间地点: 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也不像现代法院那样随时开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 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有
29、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3.审理的范围: (1) 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这些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 处罚。 (2) 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也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4.惩罚的手段: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 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也会被罚款。 5.审判的依据: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6.庄园法庭的作用: (1)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
30、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 (2)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 9 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 从 10 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结果: 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 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3.城市的自治斗争: (1)原因: 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的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 农一样履行义务。 (2)手段
31、: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3)结果: 到 13 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 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部分城市还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 (4)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 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 。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 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5)自由和自治的城市的局限性? 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32、 1.城市的基本居民及从事的行业: (1)基本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 (2)从事的行业: 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 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 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2.城市居民的来源: 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就意味着享有一定的自 由权利,因为城市是有着一定特权的地区。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 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
33、 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3.早期资本家的形成: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 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三大学的兴起三大学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11 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2.兴起的时间: 12 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 2.大学的发展概况: (1)12 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
34、办的学校。教师私人办校也须从教会那里得到授课许可证。为 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2)13 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 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 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 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 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3.大学拥有的自治权: (1)免赋税特权 (2)司法特权 (3)教育自主权。 4.
35、中世纪大学设置的课程: (1)基础性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2)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 (3)评价大学课程: 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 10 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查士丁尼及其法典一查士丁尼及其法典 1.东罗马帝国概况: 东罗马帝国版图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有农业比较发达的埃及、叙利亚,有许多大都 市和国际贸易港口。因此,东罗马帝国的经济比较活跃,社会比较稳定。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 来,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 2.查士丁尼编纂法典: (1)查士丁尼
36、继位:527 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2)编纂法典的目的: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3)编纂时间:从 529 年起,历时 6 年 (4) 罗马民法大全的组成: 查士丁尼法典 、 法学汇纂 、 法理概要 、 新法典 。 以上这 4 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 3、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局限性:仍然承认奴隶制 积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 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原因:
37、 (1)从 7 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帝国的部分地区。 (2)9 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又面临着多个外部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11 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 和爱琴海地区的希腊国家。 (3)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 土。拜占庭帝国一度灭亡,不久后又复国,但领土大为缩小,国势日渐衰弱。 (4)14 世纪初,拜占庭受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 2.灭亡: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3.如何评价拜占庭帝国? (1)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
38、)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 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3)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 11 课 古代日本 一一6 世纪前的日本世纪前的日本 1.国家出现: 1 世纪2 世纪时,日本有 100 多个小国 2. 日本统一: (1)5 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2)大和统治时期的日本社会状况: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39、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 ,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 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编入织棉部、锻冶部等。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二大化改新 1.背景: 6 世纪9 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强烈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皇族中的改革派 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时间:646 年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 3.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
40、, 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产生的原因: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还享有 “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 力,社会局势动荡。 2.形成: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 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3.特点: 武士团有时代表庄
41、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号召去征战。 4.幕府统治时期的日本: (1)幕府的形成 12 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 700 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2)幕府将军的地位: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 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5.武士道: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武士道。武士道强调忠义节烈,宣扬忠诚、 无畏。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42、。对武士而言,事亲之孝、待妻之义、对子之慈,都必须让位于对 主公的忠诚。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第 12 课 阿拉伯帝国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背景: 6 世纪末 7 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处于游牧时代,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在伊斯兰教 诞生前,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 2.伊斯兰教的创立:7 世纪初 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 3. 伊斯兰教的发展: (1)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 (2)622 年率领一些信徒迁
43、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 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3)630 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4)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二阿拉伯帝国 1.扩张的经过: (1)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穆斯林军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 兵锋直抵中国唐朝边境;751 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 (2)在西线,他们攻克埃及,横扫北非;在西南欧洲的战场上,阿拉伯人
44、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 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 2.结果: 至 8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帝国的扩 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 3.阿拉伯帝国的衰亡: 从 9 世纪中叶起,帝国内讧不已。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分裂势力,以及长达近 200 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消耗了帝 国的实力。1258 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帝国灭亡。 三阿拉伯文化三阿拉伯文化 1.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 哈里发重视知识, 认为 “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 830 年, 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设立 “智慧宫” ,
45、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 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 化。 2.阿拉伯的文化成就: (1)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 0 到 9 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 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 。 (2)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3)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 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4)脍炙人口的天方 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3.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
46、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 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 13 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租地农场 (1)背景:11 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兴起垦殖运动,新开发的地区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庄园经济逐渐 衰落,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14 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不再参与生产管理。富裕农民 通过承租、购买等多种方式建立租地农场。 (2)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 (3)特点:租地农场的农产品和
47、畜产品更多的进入市场,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4)影响: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动摇 2.手工工场 (1)背景:手工业者脱离农业,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分散的手工工场 逐渐转向集中过的手工工场 (2)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3)特点:在手工工场内的工人与雇主之间形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资本与劳动分离。 3.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影响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 貌。 4.新阶级的出现早期资产阶级 (1)富裕农民:13、14 世纪,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
48、生产、交换 等环节,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2)市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商人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13、 14 世纪,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议会。 第 14 课 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运动(一、文艺复兴运动(1416 世纪)世纪) 1.背景:14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 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 2.兴起的时间、地点:14 世纪中叶 意大利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4.性质: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
49、新文化运动。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6.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 评价 代表作品 作品特点 但丁(意) 文艺复兴的先驱 与彼得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 复兴“文学三杰” 神曲 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市民阶层 的情感与理想 达芬奇 (意) 伟大的艺术大师 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文 艺复兴“美术三杰” 蒙娜丽莎 、 最后的 晚餐 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创 作了许多完美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 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莎 士 比 亚 (英) 文学巨匠 哈姆雷特 、 罗密欧 与朱丽叶 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 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 分体现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第 15 课寻求新航路(1516 世纪) 1.背景:原因: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扩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出现,开拓市场; 马可.波罗行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商路。 条件:地理学的发展; “罗盘”技术传入欧洲,应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主要航海家及航海活动 航海家 出发(资助国家) 航海时间 成就 迪亚士 葡萄牙资助 1487 年1488 年 到达非洲好望角,打开了绕道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