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案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解读教材解读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 下, 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 巧妙利用秦晋矛盾, 凭三寸不烂之舌, 不费一兵一卒, 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危机的史实。文章内 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经过高中一学期的语文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能够借助教材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了解一些文言字词的含义。 不过学生语法 知识普遍比较缺乏
2、,对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知识掌握不够,因此在准确理解和翻译重 要语句上仍有一些困难。对于春秋时期秦晋等国相关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基本是一知半解。 由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需要及时补充相关知识, 耐心指导,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体验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 2.通过诵读三段对话,模拟人物说话语气,体会人物心理,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3.结合时代背景,揣摩语言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3、。 2.研读人物对话,体会其口吻与层次,揣摩语言的艺术。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秦君退师和晋君不乘机攻击秦军的原因。 2.准确分析和表述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文本的学习难度总体不大,但部分文言知识难度不小,笔者以知识清单的方式呈现, 同伴互助与教师讲解并用。 2.文本主要由对话组成,且本板块“因声求气” ,所以主要采用诵读法和问题研讨法, 辅以适当的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5 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海军处长金泊尔说: “我宁可 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 刘勰文心雕龙
4、中也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今天, 我们就来领略一个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人物烛之武。 他是怎样说退敌 军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 二、 左传介绍 参考一下思维导图分项简介。 左传的文学价值 1.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2.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 3.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 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
5、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 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 与晋结好, 郑伯甚至与晋侯 “盟于衡雍” , 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 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 必然了。 附: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 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 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
6、;重耳到了楚国,受到 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 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再 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 四、新课学习 (一)初读课文 1.听读音频,标注读音。 2.自由朗读,读准句读。 3.再读课文。 (1)疏通文意 (2)积累字词 (3)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先自己结合注解疏通,标注疑难词句,后小组讨论解决。 (二)文言积累 重点实词重点实词 1.贰 “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副职 (
7、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边远的地方 (例: 为学 : “蜀之鄙有二僧。 ”) 庸俗,鄙陋。 (例: 左传庄公十年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看不起,轻视。 (例: 左传昭公十六年 :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准许。 (同现代汉语) 答应,听从。 (例: “许之。 ” 、 “许君焦、暇”) 赞同。 (例愚公移山 : “杂然相许。 ”) 约数 (例: 小石潭记 : “潭中
8、鱼可百许头。 ”) 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阙 qu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qu 城楼 qu 皇宫,引申为朝廷 qu 通“缺” ju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细小,轻微(同现义) 衰败 国势衰微。 卑贱 (例: 史记曹相国世家 : “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 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如果没有。 (例: 岳阳楼记 : “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 “使史更敝衣草屦。 ”) 谦词 敝人 疲惫 (例: 资治通鉴 :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损害,衰
9、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说” 、 “辞”见课后第三题。 重点虚词重点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10、(兼词,于此)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 “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 、 “夕” ,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 “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 动词,作 疆界。) 通假字通假字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共其乏困 (共,通“供”) 何厌之有? (厌,通“餍” ,满足) 秦伯说 (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有何厌”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三) 概括内容 1.全班齐读全文。 2.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课重点词句。 2.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