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业推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一、单选题 1.下列语句不是出自红楼梦的一项是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C.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D.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2.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第二次结的叫什么社?谁是社主?( ) A.菊花社 林黛玉 B.桃花社 林黛玉 C.桃花社 薛宝钗 D.荷花社 贾宝玉 3.“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是鲁迅先生对哪个人物的评论? A.林黛玉 B.贾宝玉 C.贾元春 D.薛宝钗 4.“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
2、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 来,才能一败涂地!”此话是谁说的?( ) A.贾政 B.贾琏 C.王熙风 D.探春 5.“枕霞旧友”是_的别号“蕉下客”是_的别号。 ( ) A.贾探春 史湘云 B.贾探春 贾惜春 C.史湘云 贾探春 D.贾迎春 贾探春 6.下面的肖像描写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 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A.林黛玉 B.薛宝钗 C.王熙凤 D.秦可卿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共有五
3、个书名:风月宝鉴 情僧录 金陵十二钗 石头记和红楼梦 。 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 情 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 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 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 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了。以“情僧”角度来看的人,如把苏曼殊的个人遭 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 ,不过金陵十二钗文 字写得好、 人物画得真、 结构更紧密。 但筒奥斯汀的 傲慢与偏见 ,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 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 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
4、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 梦为此书正名? 第一, 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 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 石头记一名,单调、 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个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包罗进去。“红”可以 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是摸得着
5、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 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 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 “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 “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 又表示事物之易变。 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 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 因有死、 有灭、 有散 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
6、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B.“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C.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 D.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 ,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 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 了红楼梦
7、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B.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同时,这些用语也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 间”上的主题。 C.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 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D.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 情僧录 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B.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
8、读不尽的红楼梦”。 C.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 义。 D.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从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审视的。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由于红楼梦本身巨大的艺术_,加上红楼梦及其作者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谜团,红楼梦研究从一开始 就呈现出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局面。但是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从最早的脂批到清代的评点到现在的文本研究, 其共同的地方就是研究红楼梦本身;而考证派和索隐派的共同点则是_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为后人留下的谜 团,
9、只是他们所使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不一样。由此来看,当考证派走向_,新索隐派的出现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红学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多杰出学者不断涌现,如余英时、潘重 规、赵冈、梅节等红学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如戴不凡先生提出了曹雪芹的著作权问题,欧阳健先生提出了程 前脂后的观点,还出现了许多曹雪芹的遗物,如壁诗、箱子、画像、墓碑等_,对于真伪问题,学者们争论得不亦乐乎, 最后不了了之。与盛况空前的文献研究相比,文本研究就显得冷清多了。红学界经过文本研究的大力提倡, 经历了很大进展,但 产生的影响不甚明显。 10. 依次填入文
10、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魄力 着力 穷途末路 不一而足 B.魄力 着重 穷形尽相 不计其数 C.魅力 着重 穷途末路 不一而足 D.魅力 着力 穷形尽相 不计其数 1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国人研究红学,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展开争鸣 B.国内研究红学的人越来越多,争鸣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C.越来越多的国人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展开争鸣 D.不仅争鸣的范围越来越大,国内研究红学的人也越来越多 1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学界经过文本研究的大力提倡,进展很大,但产生的影响不甚明显。 B.经过红学界的大
11、力提倡,文本研究经历了很大进展,但产生的影响不甚明显。 C.文本研究经过红学界的大力提倡,有了很大进展,但产生的影响不甚明显。 D.红学界经过文本研究的大力提倡,有了很大进展,但产生的影响不甚明显。 四、语言表达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红楼梦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应付枯燥的考试,_。 红楼梦要读,但不 能单纯的为考试而读。我们可以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去南京,就可以带上红楼梦 ,_。 除此之外,_,我们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如果红楼梦中的人物,他遇到了现在 AI 机器人, 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14.阅读下面红楼梦节
12、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 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作业推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一、单选题 1.下列语句不是出自红楼梦的一项是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C.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D.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
13、能力。 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 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 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仔细阅读红楼梦即可得出答案。 C 项,“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三国演义的语句。 主要内容及主旨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又称三国志演义 )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 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 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
14、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 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 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 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 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主要内容及主旨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 金玉缘 。此 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 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
15、评的早期手抄本, 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 红楼梦新版通行本前 80 回据脂本汇校,后 40 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 鹗整理” 。作者尚有较大争议, 自述写作目的是为平生所见奇女子扬名立传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 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 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故选 C。 2.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第二次结的叫什么社?谁是社主?( ) A.菊花社 林黛玉 B.桃花社 林黛玉 C.桃花社 薛宝钗 D.荷花社 贾宝玉 【答案】B 【解析】 【
16、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的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 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1、 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2、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 要内容、故事情节等。3、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4、作品的大致主旨。阅读红楼梦即可得出答案。 第一次结诗社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名为海棠社,李纨任社长;第二次结诗社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 社”,名为桃花社。 故选
17、 B。 3.“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是鲁迅先生对哪个人物的评论? A.林黛玉 B.贾宝玉 C.贾元春 D.薛宝钗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这道题具体考的是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要读懂鲁迅先生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结合所 给选项中的四个人,结合这四人的性格特点分析。“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的意思就是(他)既亲昵又尊敬一个人,又惟恐违背 了这个人的心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的意思就是爱得太多,但是会心力憔悴, (这样)忧愁和担心会一天天厉害。 总起来说就是,对一个人既亲密又尊敬,每天惟恐违背她的心意,爱得太多会心力憔悴
18、,为此越来越忧心。这与贾宝玉“博爱” 的性格很吻合。本评论写出了贾宝玉既亲密又尊敬女性的特点。 故选 B。 4.“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 来,才能一败涂地!”此话是谁说的?( ) A.贾政 B.贾琏 C.王熙风 D.探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 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 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 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仔细阅读红楼梦即可得出答案。 语出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所言。
19、 故选 D。 5.“枕霞旧友”是_的别号“蕉下客”是_的别号。 ( ) A.贾探春 史湘云 B.贾探春 贾惜春 C.史湘云 贾探春 D.贾迎春 贾探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注意扩大阅读面,熟知名著内容,对于主要人物的遭遇、故事情节的关键转折、细节要有所把握。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探春要史湘云起别号,宝钗说:“你们家也有这个水亭叫枕霞阁如今虽没了,你到底是旧主 人。”湘云因以“枕霞旧友”为号。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探春自言:“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 故选 C。 6.下面的肖像描写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
20、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 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A.林黛玉 B.薛宝钗 C.王熙凤 D.秦可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 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 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 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仔细阅读红楼梦即可得出答案 根据题干中“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等可知,此肖像描写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写出了王 熙凤的貌美心毒,笑里藏刀。 故选 C。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各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 情僧录 金陵十二钗 石头记和红楼梦 。 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 情 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 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 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 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了。以“情僧”角度来看的人,如把苏曼殊的个人遭 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 ,不过金陵十二钗文 字写得好、 人物画得真、 结构更紧密。 但筒奥斯汀的 傲慢与偏见 ,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 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 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
22、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 梦为此书正名? 第一, 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 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 石头记一名,单调、 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个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包罗进去。“红”可以 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
23、中的“相”,是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 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 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 “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 “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 又表示事物之易变。 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 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 因有死、 有灭、 有散 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
24、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B.“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C.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 D.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 ,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 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
25、,最终论述 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B.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同时,这些用语也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 间”上的主题。 C.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 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D.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 情僧录 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B.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
26、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C.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 义。 D.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从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审视的。 【答案】7. D 8. C 9. B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 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错误,“由 玉变石”只能体现欲望之“灭”
27、,“由石变玉,由玉变石”,才能体现欲望之“生灭”。B项,“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 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说法错误,原文意思是,“红楼”代表现实世界,但不一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人或事物。 C项,“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说法错误,应该是“以情僧来看的人”,了解苏曼殊会得来与读红楼 梦同样的满足。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 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
28、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说法 错误,通读文章,可知文章没有详细阐述石头记的优点。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 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 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 恰当;寻求称代词与所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
29、文保持一致。本 题中 B项,“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说法错误,通过第二段可以看出,文章对于风月宝鉴 情僧录 金 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阅读角度是不赞成的,很难体现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读不尽的红楼梦”与这五个书名的关系在 文中也没有体现。故选 B。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 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 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
30、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 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 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 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 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
31、对句间关 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 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 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 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 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 中是否有依据
32、,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 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与逻辑事理。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由于红楼梦本身巨大的艺术_,加上红楼梦及其作者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谜团,红楼梦研究从一开始 就呈现出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局面。但是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从最早的脂批到清代的评点到现在的文本研究, 其共同的地方就是研究红楼梦本身;而考证派和索隐派的共同点则是_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为后人留下的谜 团,只是他们所使用的
33、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不一样。由此来看,当考证派走向_,新索隐派的出现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红学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多杰出学者不断涌现,如余英时、潘重 规、赵冈、梅节等红学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如戴不凡先生提出了曹雪芹的著作权问题,欧阳健先生提出了程 前脂后的观点,还出现了许多曹雪芹的遗物,如壁诗、箱子、画像、墓碑等_,对于真伪问题,学者们争论得不亦乐乎, 最后不了了之。与盛况空前的文献研究相比,文本研究就显得冷清多了。红学界经过文本研究的大力提倡, 经历了很大进展,但 产生的影响不甚明显。 1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
34、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魄力 着力 穷途末路 不一而足 B.魄力 着重 穷形尽相 不计其数 C.魅力 着重 穷途末路 不一而足 D.魅力 着力 穷形尽相 不计其数 1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国人研究红学,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展开争鸣 B.国内研究红学的人越来越多,争鸣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C.越来越多的国人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展开争鸣 D.不仅争鸣的范围越来越大,国内研究红学的人也越来越多 1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学界经过文本研究的大力提倡,进展很大,但产生的影响不甚明显。 B.经过红学界的大力提倡,文本研究
35、经历了很大进展,但产生的影响不甚明显。 C.文本研究经过红学界的大力提倡,有了很大进展,但产生的影响不甚明显。 D.红学界经过文本研究的大力提倡,有了很大进展,但产生的影响不甚明显。 【答案】10. C 11. B 12. C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 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魄力:指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语句中指红楼梦具有巨大的吸引人的力 量,选用“魅力
36、”; 第二处,着力:使力气;用力;致力。着重:把重点放在某方面; 强调。根据语境,两个词均可使用; 第三处,穷途未路:形容无路可走。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语段中用于形容考证派的 研究走到了尽头,选用“穷途末路”; 第四处,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语境用于写出现的曹雪芹遗物种类繁多, 选用“不一而足”。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 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
37、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 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 第二段主要讲红学进入辉煌时期的情况。 括号前先说“诸多杰出学者不断涌现”和括号后“如戴不凡脂后程前的观点”可知, 应先说研究红学的人越来越多,再说争鸣的范围越来越大,排除 D项。比较 A、B、C三项可知,B项表述语意更简洁连贯,与括 号前后内容衔接更紧密,排除 A、C两项。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 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
38、析。可用压 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主客体颠倒,改为“文本研究经过红学界的大力提侣”;二是搭配不当,“经历了很大进展”可改为 “有了很大进展”。A、D 两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B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 故选 C。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 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
39、语拆开逐一 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样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 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 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四、语言表达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红楼梦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应付枯燥的考试,_。 红楼梦要读,但不 能单纯的为考试而读。我们可以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去南京,就可以带上红楼梦 ,_。 除此之外,_,我们可以出这样一
40、个题目,如果红楼梦中的人物,他遇到了现在 AI 机器人, 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答案】 (1). 经典阅读就失去了意义。 (2). 让学生边游边读,亲身体验。 (3). 经典阅读也可以和 现代科技接轨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 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根据后文“但不能单纯的为考试而读”可知应该填写“经典阅读就失去了意义”,第空根据前面的 “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可知应该填写“让学生边游边读,亲身体验”;第空根据后文“他遇到了现在 AI 机器人”可知应该 填写“经典阅读也可以和现代科技接轨”。 14
41、.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 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认同。薛宝钗八面玲珑、事事力求周全,是知世故而又最世故的人了。宝钗的妥帖和世故,让她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 丫鬟们都称赞她,她的风头压过了黛玉。宝钗的圆滑世故,获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让孤苦无依的湘云把她当亲姐姐看待,收买了 袭人。但是宝钗却始终得不到贾母的喜爱,除了贾母偏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之外,重要的是贾母对宝钗这个人的否定。如果说宝 钗是
42、知世故而世故,那么黛玉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宝钗宝钗无论做什么都是为己之利而为之,而黛玉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黛玉知道自己在贾府中尴尬的地位,所以事事小心谨慎、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怕下人多嘴多舌,她宁愿自己委屈些, 也不肯麻烦别人。宝钗和她推心置腹的说了一番话,她便不再对宝钗设防,还坦然的告诉宝钗自己以前误会了她。贾母对她的宠 爱和宝玉是一个层次,她却从来不曾恃宠而骄。王夫人对她心存偏见,她从不违心的讨好。金钏儿被王夫人逼得跳井,王夫人自 己都觉得过分了。可宝钗却借机讨好了王夫人,觉得拿几两银子打发金钏儿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
43、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 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 一方面扩展知识面, 提高文学修养;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林黛玉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 薛宝钗是它的肖子宠儿。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即扬黛抑钗。 红楼梦写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 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过去对建家庭中女子的“德、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本书虽肯定黛玉为群芳中的第一 人,却先用第一等的笔墨写了宝钗,又用什么笔墨来写黛玉呢?作者是用双管齐下的方法来写钗黛的,然而这两枝笔却能够有差 别,表现作者的倾向来。双管齐下并不妨碍他的“一面倒”,反而使这“一面倒”更艺术化,也更加复杂深刻了。黛玉是出了名 的伶牙俐齿,她若是嘲讽一个人,那是比拿刀子刺人还要疼一些。可是偏偏小性儿的黛玉不仅有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宠爱、王熙 凤李纨甚至三春都跟她相处的十分融洽,就连湘云也重新亲近她而疏远宝钗。宝钗最后失了人心,只因为她从未真心待人,而黛 玉则不同,她知世故却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点睛】 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